第398章 重建信心-《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重建工程复工那天,林江特意起了个大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晨雾还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整片工地,空气里带着泥土和露水的清新。远处的起重机高耸入云,在雾中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静静等候着新一天的忙碌。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戴着崭新的黄色安全帽,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场,每个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枚亮闪闪的“质量监督员”徽章。这是复工后新推行的制度,意味着每个工人都有了监督的权力,只要发现任何违规操作,都有权当场叫停,谁也不能例外。

  “林工,您来啦!”施工队长老张的大嗓门从队伍前头传来,他手里紧紧捏着一份崭新的检测报告,快步迎了上来。报告的纸张厚实,上面密密麻麻盖着六个鲜红的印章,从钢筋的拉伸强度到混凝土的抗压标号,每一项数据旁边都用醒目的荧光笔标了重点,清晰得一目了然。“您看这批次水泥,各项指标都比国标还高两个标号呢!”老张的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语气里满是自豪,“供应商说了,以后谁敢在材料上以次充好,不光要全额赔偿,还要直接吊销他的资质,再也别想在这行混饭吃!”

  林江伸手接过报告,指尖触到纸页上还残留着的、仿佛是刚打印出来的温度,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他想起三个月前,就是在这片工地上,老张还红着眼珠子跟他吵得面红耳赤:“林工,您这就太较真了!差几公斤水泥能出多大事?差不多得了,别耽误工期!”可现在,眼前的老张却蹲在刚支起的模板旁,手里拿着卷尺,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模板间距,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不行,差一毫米都不行,必须严丝合缝!”那股认真劲儿,让林江打心底里感到欣慰。

  变化,其实不止发生在这一片工地上。市政府的政务大厅里,最显眼的位置多了一块巨大的“工程质量公示屏”,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全市所有在建项目的检测结果,从地基处理到主体结构,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清晰可查。每天来这儿看公示的市民络绎不绝,有人举着手机对着屏幕拍个不停,要把自家关注的楼盘数据存下来;有人特意带了笔记本,一笔一划地抄录着关键信息;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戴着老花镜,凑在屏幕前逐行仔细核对,其中一位指着屏幕上的一行字,乐呵呵地跟旁边的人说:“你看你看,我儿子买的那栋楼,钢筋检测结果是A类,好得很!这下我可放心了!”

  最热闹的要数每周五的“工地开放日”。到了这天,工地门口总会排起长队。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戴着小小的安全帽,好奇地跟着工程师走进工地,听工程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钢筋绑扎的规范,看着工人师傅们如何将一根根钢筋准确地固定到位;大爷大妈们则围着楼盘的模型,你一言我一语地追问着房子的抗震等级到底有多高,墙体的厚度够不够结实;甚至有几位从事IT行业的程序员,特意拿出笔记本电脑,要拷贝混凝土强度的历史检测数据,说想回去做个分析模型,看看质量波动的规律。

  “这柱子里的钢筋,真有图纸上说的那么多、那么粗吗?”人群中,一位市民伸出手敲了敲还没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负责讲解的工程师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当场让人拆开了一小块模板。露出的钢筋网密密麻麻,排列得整整齐齐,间距均匀得就像用尺子精心量过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人群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忍不住喊道:“要是早这样公开透明,谁还敢在工程上糊弄事!这样的房子,住着才踏实啊!”

  开发商们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市内一家知名房企的老板,在新楼盘的奠基仪式上,当着众多媒体记者的面,郑重地宣布将“利润目标”从原来的30%降到15%。“剩下的这15%,我们一分不留,全砸在工程质量上!”他语气坚定地说。其实他没说的是,自从林江案曝光后,银行对那些可能存在“豆腐渣工程”风险的项目,贷款审批变得异常严格;而购房者们也学聪明了,买房只认“质量合格认证”,那些想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来赚钱的楼盘,根本没人买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注重质量成了开发商们唯一的选择。

  建材市场的转变就更彻底了。以前那些靠卖劣质钢筋、不合格水泥发财的批发商,如今店面门口都醒目地挂着“国标正品”的金字招牌,各种材料的检测报告整整齐齐地堆在柜台上,摞得比人还高。有一次林江路过一家建材店,正好听见老板在训伙计:“你给我记住了,哪怕少赚点钱,也不能进一丁点儿不合格的货!现在的人精着呢,不少客户都是拿着检测仪上门验货,一点假都藏不住,要是被发现一次,咱们这店就彻底完了!”

  这种注重质量的改变,像藤蔓一样,悄无声息地爬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林江加入的一个小区业主群里,有业主发了张工人给外墙做防水测试的照片。照片里,高压水枪的水柱冲着外墙整整浇了半个小时,而墙的内侧依旧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渗水的痕迹。照片下面的回复很快就刷了屏:“这才是正经干活的样子!就该这样实实在在的!”“看到这样的工程,住着才安心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让林江触动的,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他办事路过曾经出问题的那个楼盘,远远就看见几个老人正撑着伞,在小区的绿化带里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看到林江,热情地打招呼:“林工,您来啦!您看这新盖的楼,多结实!”大爷指着眼前崭新的外墙,眼里满是满意的笑容,“以后啊,我们这些住在这儿的人,再也不用半夜睡不着觉,担心楼会塌了!”

  远处的塔吊正在有条不紊地吊装预制板,吊臂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平稳的弧线。雨过天晴,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工地中央那条“安全第一”的红色横幅上,红得格外耀眼。林江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听证会那天,他攥着厚厚的检测报告,手因为紧张和激动一直在发抖;又想起被人威胁的时候,窗外的夜空一片漆黑,仿佛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现在,工地上焊花四溅,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市民们的笑声阵阵传来,像清脆的风铃。那些曾经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而破碎的信任,正在被这一砖一瓦、一点一滴地重新砌起来。

  “林工,下一批钢筋要进场了,您过来看看吧?”老张的喊声把林江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林江笑着点了点头,迈开脚步走向那片热闹的工地。那里有轰鸣的机器声,有工人忙碌的身影,更有一座城市重新拾回的、对建筑质量的底气和信心。他心里清楚,他们现在重建的,不只是一座座房子,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信任和期盼。

  喜欢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