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车停在城南店门口时,后颈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衣领。
唐悦早一步跳下车,帆布包上的小茉莉被晒得卷了边儿,倒像是一朵真花在躲避太阳。
张婶迎出来时眼眶泛红,说冰箱修好了,但非要拉着我们去看后仓——不锈钢货架擦得能映出人影,就连墙角的蟑螂贴都换了新的。
“小卢啊,”她搓着围裙角,“昨天有个男的来拍视频,说要曝光咱们‘三无食材’。”她指了指货架最上层的调味料,“我拦着不让他拍,他反倒说我心虚。”
唐悦蹲下去检查调料瓶的生产日期,发梢扫过张婶的手背:“张婶您别怕,我们会查清楚的。”她抬头时,眼尾的泪痣沾上了一点灰尘,我伸手替她抹掉,指尖触到她温热的皮肤——和六年前在建材市场,她蹲在梯子上递油漆桶时一样温暖。
那天晚上回到公司,我在办公室待到十点。
唐悦泡的柠檬茶早就凉了,杯底沉着两片没捞干净的柠檬皮。
手机在桌上震动时,我正对着电脑里的质检报告发呆,屏幕蓝光映得人眼睛发酸。
来电显示是“未知号码”。
我接起来,那边先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压低的男声,像是用毛巾捂着话筒:“卢宇,共享厨房要出大事了。”
我脊梁骨一阵发凉。
这声音有点耳熟,好像在哪儿听过——可能是某次经销商会议?
或者是社区调研时的某个居民?
“你是谁?”我紧紧捏着手机,指节都泛白了。
“三天后,等着瞧。”对方挂断了电话。
我立刻调出通话记录,归属地显示是云南某个小县城的虚拟号码。
查了半小时,只查到机主信息是乱码。
我盯着手机屏保——唐悦设的那张旧仓库照片,穿破外套的小子仰头笑,梯子上的姑娘举着油漆刷,红漆溅在她袖口。
突然想起上个月有人在论坛匿名发帖,说我们“用过期食材”,后来查明是竞品雇的水军。
这次……
我把手机倒扣在桌上,没告诉唐悦。
她最近为了透明厨房行动熬得眼睛发红,昨天整理用户反馈到凌晨,眼下还带着青影。
我给质检部老周发消息:“这两天各店巡查再加一遍,重点检查食材入库和操作间监控。”
第二天早上,我在总店操作间看着阿姨切西兰花。
不锈钢菜板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唐悦抱着一摞反馈报告走进来,发梢还带着电梯里的凉气:“我把用户投诉分类了,80%是对出餐速度的意见,剩下的……有三条提到‘食材不新鲜’。”她把报告推过来,指尖在“不新鲜”三个字上顿了顿,“我查了订单时间,都是上周五晚高峰的单子。”
我翻到那几页,投诉人ID分别是“爱吃鱼的猫”、“老饕老张”、“小胃姑娘”。
唐悦递来一杯热豆浆,杯壁上凝着水珠:“我给这三个用户打了电话,‘爱吃鱼的猫’说鱼块有土腥味,其实当天用的是洪湖鲜鱼,可能处理时没去净血线;‘老饕老张’说排骨颜色发暗,是他点的酱香排骨,老抽放多了;‘小胃姑娘’……”她声音低了低,“她其实是觉得分量太少,不好意思直说。”
我捏着豆浆杯,暖意从掌心蔓延到胳膊:“你怎么看?”
“如果有人想抹黑我们,”她把一缕碎发别到耳后,“我们就用事实予以回击。”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她脸上,把那句“回击”晒得暖烘烘的,就像小时候我妈给我盖的棉被。
中午在会议室开会,张策划师攥着马克笔敲白板,笔帽上沾着前几天画的草稿:“卢哥,现在透明厨房热度正高,咱们趁热推出APP,线上订餐能看操作直播,线下体验区放投影——”
“停。”我按住眉心。
王导演把剧本往桌上一摔,金属笔帽磕出清脆的响声:“要我说请个顶流明星,直播试吃,保证能上热搜前三。”他T恤领口沾着昨天拍广告时的发胶,“您总说要信任,没有热度谁知道咱们?”
李调研员推了推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上周市场调研显示,35岁以上的用户更在意安全,25岁以下的……确实更看重话题度。”
我扫过白板上的“用户主导”四个大字——是唐悦去年手写的,用的是她最爱的茉莉紫马克笔。
现在那颜色淡了,就像被时间泡过的花瓣。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信任,而不是热度。”我敲了敲桌沿,“APP先进行用户需求调研,明星代言……暂缓。”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的声音。
张策划师把马克笔插进裤袋,笔帽戳得布料鼓起个包:“行吧,听您的。”王导演抓起剧本摔门出去,门轴“吱呀”一声,惊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了。
唐悦在桌下捏了捏我的手。
她指腹有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蹭得我手背发痒。
“晚上去趟阳光社区?”她轻声说,“我上午接到陈奶奶电话,说想让咱们尝尝她做的腌萝卜,顺便……听听居民怎么说。”
我望着窗外渐渐下沉的夕阳,把她的手攥得更紧。
风从窗缝钻进来,掀起桌上的反馈报告,一张“小胃姑娘”的手写回复飘起来——“其实你们分量够的,是我最近胃口小。”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写的。
“好。”我应了一声。
唐悦的帆布包搁在椅背上,小茉莉在暮色里泛着温柔的白光,像某种未说出口的承诺。
今晚的社区,会是什么样子?
我望着唐悦低头整理报告的侧影,喉结动了动。
我把车停在阳光社区楼下时,唐悦已经从帆布包里摸出个玻璃罐——陈奶奶今早打电话说腌了萝卜,她特意带了去年中秋我送她的青瓷罐来装。
"小卢来啦!"陈奶奶开了单元门,银白短发蓬蓬的,像朵晒透的蒲公英。
她攥着我的手腕往院里拽,葡萄架下围了七八个老头老太太,马扎上搭着钩针毛衣,石桌上摆着半块没切完的西瓜。"咱们社区食堂关了半年,点外卖总怕油大,"王爷爷扶了扶老花镜,指节敲着空瓷碗,"还是坐一块儿吃饭香。"
唐悦蹲在马扎边剥蒜,蒜皮簌簌落进陈奶奶的竹篮:"那爷爷们平时怎么解决午饭?"
"我闺女教过我三次手机点餐,"张奶奶举着老人机晃了晃,屏幕裂了道缝,"点完总显示'支付失败',后来就不敢点了。"她摸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上回在你们店打包的茄子,我热了三顿,味儿还鲜着呢。"
我蹲下来替她理了理塑料袋边角,指尖触到布料上洗得发白的蓝印花——和我妈那辈的围裙一个样。
葡萄叶在头顶沙沙响,漏下的光斑落在石桌上,把"支付失败"四个字晒得发烫。
突然想起上周巡查时,看见菜市场卖菜的阿婆举着二维码牌,手直抖:"年轻人教的,可总怕扫错数。"
"要不咱们试试线下?"我顺口说了句,唐悦剥蒜的手顿了顿,抬眼望我。
陈奶奶的蒲扇停在半空:"线下?"
"就是...在店里留几桌,老人们能来坐着吃,边吃边唠。"我指了指葡萄架,"就像现在这样。
手机点餐也留着,给年轻人用。
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稳当。"
唐悦把剥好的蒜放进碗里,水珠顺着指缝滴在青石板上:"还能把老人们的拿手菜放推荐榜上,比如陈奶奶的腌萝卜,王爷爷的凉拌黄瓜。"她扭头冲陈奶奶笑,"您要是愿意,我们拍段视频,让更多人知道社区里的好味道。"
陈奶奶的笑纹堆成朵花,把腌萝卜罐往我怀里塞:"拍!
我让我孙子把白衬衫找出来,上回社区汇演穿过的。"
接下来三天,我和唐悦跑了七个老社区。
在纺织厂宿舍,刘阿姨掀开笼屉,热气裹着韭菜盒子香扑出来:"我做的盒子,孙子说比外卖好吃十倍。"在教师新村,退休的周老师扶着助行器走过来:"我能给年轻人讲讲菜里的讲究,现在的小娃娃,连空心菜要掐尖都不知道。"
唐悦的帆布包鼓得像只胖兔子,里面塞着老人们的手写菜单、孩子们画的"好吃爷爷"简笔画,还有张皱巴巴的便签——是个坐轮椅的奶奶写的:"我眼睛花,你们的推荐榜字能大点不?"
我把便签夹在笔记本里,抬头正撞进唐悦发亮的眼睛。
她鬓角沾着刘阿姨塞的韭菜叶,手指在手机备忘录上快速划拉:"线下体验区摆老桌椅,墙上贴手写菜单;线上推荐榜加语音介绍,字体调大两号...对了,孩子们的画可以做成海报!"
"邻里推荐榜"上线那天,我在总店盯着屏幕。
陈奶奶的腌萝卜视频里,她举着青瓷罐晃了晃,罐底沉着半颗红辣椒:"咱们这萝卜,晒足三天太阳,抹盐要顺时针转十八圈。"弹幕刷得飞快:"奶奶我想学!我奶奶也这么腌!"
王爷爷的凉拌黄瓜下边,有个年轻人留言:"原来我爷爷总说外卖黄瓜不脆,是没拍松啊。"评论区盖起高楼,有人晒出自家爷爷的拿手菜,有人@邻居来认"楼下张奶奶的红烧肉"。
赵消费者代表的帖子是下午刷到的,配了张老人们围坐吃饭的照片,文字加粗:"这才是接地气的品牌升级!
与其请明星,不如让老百姓当主角。"唐悦举着手机冲我笑,发梢沾着后厨飘来的油香:"你看,李调研员上周说35岁以上用户在意安全,可现在年轻人也在转发。"
深夜回公寓,唐悦蜷在沙发里揉脚。
我蹲下去替她捏脚踝,触到她后颈没扎住的碎发,软得像团云。"你最近总发呆,"她突然说,声音闷在沙发垫里,"那天在办公室,我看见你对着手机屏保发愣。"
我手指顿了顿。
窗外的路灯透过纱帘,在她脸上投下模糊的光。
冰箱压缩机"嗡"地响了一声,把我喉咙里的话震出来:"三天前有个匿名电话,说共享厨房要出大事。"我摸出手机,屏保还是那张旧仓库照片——穿破外套的小子仰头笑,梯子上的姑娘举着油漆刷,红漆溅在她袖口。"查不到来源,可能...是冲我来的。"
唐悦坐直了,膝盖抵着我的肩膀。
她的手覆上来,和六年前在建材市场递油漆桶时一样暖:"你救我的时候,说'混日子也得混出个人样'。"她指尖蹭过我后颈的疤——那是当年和人打架留下的,"现在你混出了人样,总有人看不得。"
我把脸埋在她颈窝,闻见熟悉的茉莉香。
她的手指梳着我的头发,像小时候我妈哄我睡觉那样:"但你看,陈奶奶的腌萝卜能上推荐榜,周老师能教年轻人掐空心菜尖,"她捧起我的脸,眼尾的泪痣在灯光下发亮,"我们做的是对的事,怕什么?"
凌晨三点,手机在床头柜震动。
我摸黑拿起来,屏幕亮得刺眼。
语音留言只有一句话,经过变声处理,像生锈的齿轮在转:"你们做得不错,但游戏才刚开始。"
我把手机贴在耳边,反复听了三遍。
唐悦翻了个身,手搭在我腰上。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把"游戏才刚开始"六个字泡得发白。
唐悦早一步跳下车,帆布包上的小茉莉被晒得卷了边儿,倒像是一朵真花在躲避太阳。
张婶迎出来时眼眶泛红,说冰箱修好了,但非要拉着我们去看后仓——不锈钢货架擦得能映出人影,就连墙角的蟑螂贴都换了新的。
“小卢啊,”她搓着围裙角,“昨天有个男的来拍视频,说要曝光咱们‘三无食材’。”她指了指货架最上层的调味料,“我拦着不让他拍,他反倒说我心虚。”
唐悦蹲下去检查调料瓶的生产日期,发梢扫过张婶的手背:“张婶您别怕,我们会查清楚的。”她抬头时,眼尾的泪痣沾上了一点灰尘,我伸手替她抹掉,指尖触到她温热的皮肤——和六年前在建材市场,她蹲在梯子上递油漆桶时一样温暖。
那天晚上回到公司,我在办公室待到十点。
唐悦泡的柠檬茶早就凉了,杯底沉着两片没捞干净的柠檬皮。
手机在桌上震动时,我正对着电脑里的质检报告发呆,屏幕蓝光映得人眼睛发酸。
来电显示是“未知号码”。
我接起来,那边先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压低的男声,像是用毛巾捂着话筒:“卢宇,共享厨房要出大事了。”
我脊梁骨一阵发凉。
这声音有点耳熟,好像在哪儿听过——可能是某次经销商会议?
或者是社区调研时的某个居民?
“你是谁?”我紧紧捏着手机,指节都泛白了。
“三天后,等着瞧。”对方挂断了电话。
我立刻调出通话记录,归属地显示是云南某个小县城的虚拟号码。
查了半小时,只查到机主信息是乱码。
我盯着手机屏保——唐悦设的那张旧仓库照片,穿破外套的小子仰头笑,梯子上的姑娘举着油漆刷,红漆溅在她袖口。
突然想起上个月有人在论坛匿名发帖,说我们“用过期食材”,后来查明是竞品雇的水军。
这次……
我把手机倒扣在桌上,没告诉唐悦。
她最近为了透明厨房行动熬得眼睛发红,昨天整理用户反馈到凌晨,眼下还带着青影。
我给质检部老周发消息:“这两天各店巡查再加一遍,重点检查食材入库和操作间监控。”
第二天早上,我在总店操作间看着阿姨切西兰花。
不锈钢菜板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唐悦抱着一摞反馈报告走进来,发梢还带着电梯里的凉气:“我把用户投诉分类了,80%是对出餐速度的意见,剩下的……有三条提到‘食材不新鲜’。”她把报告推过来,指尖在“不新鲜”三个字上顿了顿,“我查了订单时间,都是上周五晚高峰的单子。”
我翻到那几页,投诉人ID分别是“爱吃鱼的猫”、“老饕老张”、“小胃姑娘”。
唐悦递来一杯热豆浆,杯壁上凝着水珠:“我给这三个用户打了电话,‘爱吃鱼的猫’说鱼块有土腥味,其实当天用的是洪湖鲜鱼,可能处理时没去净血线;‘老饕老张’说排骨颜色发暗,是他点的酱香排骨,老抽放多了;‘小胃姑娘’……”她声音低了低,“她其实是觉得分量太少,不好意思直说。”
我捏着豆浆杯,暖意从掌心蔓延到胳膊:“你怎么看?”
“如果有人想抹黑我们,”她把一缕碎发别到耳后,“我们就用事实予以回击。”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她脸上,把那句“回击”晒得暖烘烘的,就像小时候我妈给我盖的棉被。
中午在会议室开会,张策划师攥着马克笔敲白板,笔帽上沾着前几天画的草稿:“卢哥,现在透明厨房热度正高,咱们趁热推出APP,线上订餐能看操作直播,线下体验区放投影——”
“停。”我按住眉心。
王导演把剧本往桌上一摔,金属笔帽磕出清脆的响声:“要我说请个顶流明星,直播试吃,保证能上热搜前三。”他T恤领口沾着昨天拍广告时的发胶,“您总说要信任,没有热度谁知道咱们?”
李调研员推了推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上周市场调研显示,35岁以上的用户更在意安全,25岁以下的……确实更看重话题度。”
我扫过白板上的“用户主导”四个大字——是唐悦去年手写的,用的是她最爱的茉莉紫马克笔。
现在那颜色淡了,就像被时间泡过的花瓣。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信任,而不是热度。”我敲了敲桌沿,“APP先进行用户需求调研,明星代言……暂缓。”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的声音。
张策划师把马克笔插进裤袋,笔帽戳得布料鼓起个包:“行吧,听您的。”王导演抓起剧本摔门出去,门轴“吱呀”一声,惊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了。
唐悦在桌下捏了捏我的手。
她指腹有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蹭得我手背发痒。
“晚上去趟阳光社区?”她轻声说,“我上午接到陈奶奶电话,说想让咱们尝尝她做的腌萝卜,顺便……听听居民怎么说。”
我望着窗外渐渐下沉的夕阳,把她的手攥得更紧。
风从窗缝钻进来,掀起桌上的反馈报告,一张“小胃姑娘”的手写回复飘起来——“其实你们分量够的,是我最近胃口小。”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写的。
“好。”我应了一声。
唐悦的帆布包搁在椅背上,小茉莉在暮色里泛着温柔的白光,像某种未说出口的承诺。
今晚的社区,会是什么样子?
我望着唐悦低头整理报告的侧影,喉结动了动。
我把车停在阳光社区楼下时,唐悦已经从帆布包里摸出个玻璃罐——陈奶奶今早打电话说腌了萝卜,她特意带了去年中秋我送她的青瓷罐来装。
"小卢来啦!"陈奶奶开了单元门,银白短发蓬蓬的,像朵晒透的蒲公英。
她攥着我的手腕往院里拽,葡萄架下围了七八个老头老太太,马扎上搭着钩针毛衣,石桌上摆着半块没切完的西瓜。"咱们社区食堂关了半年,点外卖总怕油大,"王爷爷扶了扶老花镜,指节敲着空瓷碗,"还是坐一块儿吃饭香。"
唐悦蹲在马扎边剥蒜,蒜皮簌簌落进陈奶奶的竹篮:"那爷爷们平时怎么解决午饭?"
"我闺女教过我三次手机点餐,"张奶奶举着老人机晃了晃,屏幕裂了道缝,"点完总显示'支付失败',后来就不敢点了。"她摸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上回在你们店打包的茄子,我热了三顿,味儿还鲜着呢。"
我蹲下来替她理了理塑料袋边角,指尖触到布料上洗得发白的蓝印花——和我妈那辈的围裙一个样。
葡萄叶在头顶沙沙响,漏下的光斑落在石桌上,把"支付失败"四个字晒得发烫。
突然想起上周巡查时,看见菜市场卖菜的阿婆举着二维码牌,手直抖:"年轻人教的,可总怕扫错数。"
"要不咱们试试线下?"我顺口说了句,唐悦剥蒜的手顿了顿,抬眼望我。
陈奶奶的蒲扇停在半空:"线下?"
"就是...在店里留几桌,老人们能来坐着吃,边吃边唠。"我指了指葡萄架,"就像现在这样。
手机点餐也留着,给年轻人用。
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稳当。"
唐悦把剥好的蒜放进碗里,水珠顺着指缝滴在青石板上:"还能把老人们的拿手菜放推荐榜上,比如陈奶奶的腌萝卜,王爷爷的凉拌黄瓜。"她扭头冲陈奶奶笑,"您要是愿意,我们拍段视频,让更多人知道社区里的好味道。"
陈奶奶的笑纹堆成朵花,把腌萝卜罐往我怀里塞:"拍!
我让我孙子把白衬衫找出来,上回社区汇演穿过的。"
接下来三天,我和唐悦跑了七个老社区。
在纺织厂宿舍,刘阿姨掀开笼屉,热气裹着韭菜盒子香扑出来:"我做的盒子,孙子说比外卖好吃十倍。"在教师新村,退休的周老师扶着助行器走过来:"我能给年轻人讲讲菜里的讲究,现在的小娃娃,连空心菜要掐尖都不知道。"
唐悦的帆布包鼓得像只胖兔子,里面塞着老人们的手写菜单、孩子们画的"好吃爷爷"简笔画,还有张皱巴巴的便签——是个坐轮椅的奶奶写的:"我眼睛花,你们的推荐榜字能大点不?"
我把便签夹在笔记本里,抬头正撞进唐悦发亮的眼睛。
她鬓角沾着刘阿姨塞的韭菜叶,手指在手机备忘录上快速划拉:"线下体验区摆老桌椅,墙上贴手写菜单;线上推荐榜加语音介绍,字体调大两号...对了,孩子们的画可以做成海报!"
"邻里推荐榜"上线那天,我在总店盯着屏幕。
陈奶奶的腌萝卜视频里,她举着青瓷罐晃了晃,罐底沉着半颗红辣椒:"咱们这萝卜,晒足三天太阳,抹盐要顺时针转十八圈。"弹幕刷得飞快:"奶奶我想学!我奶奶也这么腌!"
王爷爷的凉拌黄瓜下边,有个年轻人留言:"原来我爷爷总说外卖黄瓜不脆,是没拍松啊。"评论区盖起高楼,有人晒出自家爷爷的拿手菜,有人@邻居来认"楼下张奶奶的红烧肉"。
赵消费者代表的帖子是下午刷到的,配了张老人们围坐吃饭的照片,文字加粗:"这才是接地气的品牌升级!
与其请明星,不如让老百姓当主角。"唐悦举着手机冲我笑,发梢沾着后厨飘来的油香:"你看,李调研员上周说35岁以上用户在意安全,可现在年轻人也在转发。"
深夜回公寓,唐悦蜷在沙发里揉脚。
我蹲下去替她捏脚踝,触到她后颈没扎住的碎发,软得像团云。"你最近总发呆,"她突然说,声音闷在沙发垫里,"那天在办公室,我看见你对着手机屏保发愣。"
我手指顿了顿。
窗外的路灯透过纱帘,在她脸上投下模糊的光。
冰箱压缩机"嗡"地响了一声,把我喉咙里的话震出来:"三天前有个匿名电话,说共享厨房要出大事。"我摸出手机,屏保还是那张旧仓库照片——穿破外套的小子仰头笑,梯子上的姑娘举着油漆刷,红漆溅在她袖口。"查不到来源,可能...是冲我来的。"
唐悦坐直了,膝盖抵着我的肩膀。
她的手覆上来,和六年前在建材市场递油漆桶时一样暖:"你救我的时候,说'混日子也得混出个人样'。"她指尖蹭过我后颈的疤——那是当年和人打架留下的,"现在你混出了人样,总有人看不得。"
我把脸埋在她颈窝,闻见熟悉的茉莉香。
她的手指梳着我的头发,像小时候我妈哄我睡觉那样:"但你看,陈奶奶的腌萝卜能上推荐榜,周老师能教年轻人掐空心菜尖,"她捧起我的脸,眼尾的泪痣在灯光下发亮,"我们做的是对的事,怕什么?"
凌晨三点,手机在床头柜震动。
我摸黑拿起来,屏幕亮得刺眼。
语音留言只有一句话,经过变声处理,像生锈的齿轮在转:"你们做得不错,但游戏才刚开始。"
我把手机贴在耳边,反复听了三遍。
唐悦翻了个身,手搭在我腰上。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把"游戏才刚开始"六个字泡得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