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提前一天抵达红都。按照学习培训的安排,博源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市中心的那家酒店。前台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热情的微笑,动作娴熟地为他办理入住手续。接过房卡后,博源拖着行李箱走进电梯,随着电梯缓缓上升,他的心中也多了几分期待。
推开房间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房间宽敞明亮,布置得温馨舒适。窗户正对着一条静谧的胡同,胡同里偶尔有行人不紧不慢地走过,脚步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节奏。博源放下行李,径直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景象,深吸了一口气,连日来旅途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都渐渐消散。
在来红都之前,管部长特意打来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满是关切与叮嘱:“博源啊,你到了红都,一定要去家里看看管老,他一直念叨着你呢。”博源一直将这件事牢记在心。此刻,他从行李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包精心准备的土特产,里面装着管老最喜欢的红薯片和芋头丝。这些都是老家的亲戚亲手制作的,红薯片被晒得金黄酥脆,芋头丝腌制得咸香可口,每一片、每一丝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博源满满的心意。博源仔细地把袋子系好,轻轻放在床头柜上,心里默默想着:明天一定要早点过去,可不能让管老久等了。
第二天是周日,天刚蒙蒙亮,晨曦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博源的脸上,他便从睡梦中醒来。博源起来完成好晨练的日常课程后,去餐厅吃好早餐。
博源按照管部长给的地址,一路打听着前往管老的住处。他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间,感受着这座城市清晨独特的韵味。管老住的地方是一个老四合院,隐藏在一条幽深的胡同里。胡同两旁是高高的灰墙,岁月在墙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墙面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它们相互缠绕,生机勃勃。偶尔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从藤蔓间探出头来,或粉或紫,为这单调的灰墙增添了几分色彩。
博源走到胡同口,就看到三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聚在四合院门口的另一边,正低声嘀咕着什么。两个男生穿着蓝色的校服,个子差不多高,其中一个留着平头,圆圆的脸上透着几分调皮,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另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似乎刚刚还在阅读。旁边的女生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宛如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她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四合院的大门,眼神里透着好奇。
博源不认识他们,也没有过多关注,径直走到四合院门前。那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陈旧,却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博源伸出手,轻轻按了按门铃,“叮咚——叮咚——”的声音在寂静的胡同里格外清晰,仿佛在唤醒这座沉睡的四合院。
没过一会儿,门“吱呀”一声缓缓开了。博源还没看清开门的人,就听到一个熟悉而欢快的声音喊道:“恩人,恩人来了,恩人快进来!”博源低头一看,原来是那只他十几年前救过的鹦鹉。这只鹦鹉羽毛依旧鲜艳夺目,红的、绿的、蓝的羽毛交织在一起,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精神头十足,正歪着头,用黑豆般的小眼睛看着博源。博源笑着回应道:“你好呀,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活泼。”
鹦鹉扑腾了一下翅膀,似乎是在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然后对着院子里大喊:“管老头,快看,恩人来了!”
“你这个死鹦鹉,叫什么叫。你说谁来啦?”一个熟悉而洪亮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伴随着拐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
博源循声望去,只见管老正拄着拐杖,慢悠悠地从院子里走出来。管老虽然年近九十,但身板依旧硬朗,步伐稳健。他头发虽然花白,但梳理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脸上布满了皱纹,每一道皱纹都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透着一股慈祥与威严。博源赶紧快步走上前,稳稳地扶住管老的手,笑着说:“管老,我是博源,来看您了。您瞧瞧,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走路这么稳健,精神状态也这么好,我真为您高兴。”
管老听到博源的话,脸上绽开了笑容,拉着他的手,哈哈大笑着说:“哎呀,博源,你这孩子,可算把你盼来了。好久不见,你也成熟了不少啊。快,里面坐,里面坐。”
博源跟着管老走进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石榴,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石榴树的枝叶随风轻轻摆动,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院子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几条金鱼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吐出几个泡泡,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为整个院子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博源往客厅一看,里面已经站着好几个中年男女,他们看到博源进来,都纷纷转过头来,目光带着好奇与打量落在他身上。
博源一边跟着管老往客厅走,一边举起手里的袋子,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说:“管老,我带了一点您喜欢的红薯片和芋头丝,是老家的亲戚自己做的,您尝尝看,还是不是以前的味道。”他把袋子递到管老手里,然后和管老一起把袋子放到客厅的桌子上。
管老接过袋子,轻轻闻了闻,那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好,你这孩子有心了,就知道我好这口。小刘,快把这个放好,可不能让那些兔崽子偷吃了。”管老笑呵呵地吩咐着旁边的保姆。
保姆小刘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手脚十分麻利。她赶紧接过袋子,笑着说:“好嘞,管老,我这就放厨房去,保证谁也偷不到。”
“我也要吃,我也要吃。”鹦鹉似乎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落在桌子上,歪着脑袋喊道。
听到鹦鹉的话,客厅里的一伙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本略显拘谨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
管老拉着博源在自己身边的沙发上坐下,然后对着那几个中年男女说:“都坐下吧,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博源,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那几个人听了,都纷纷找座位坐下,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博源,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感激。
管老指着对面靠右的一对中年夫妻说:“那个是我大儿子管明,这是他媳妇李娟,他们俩都在政府部门上班。”
博源仔细一看,管明穿着一身深色的西装,剪裁得体,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每一根发丝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理。脸上表情严肃,自带一种给人压迫感的气场,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常年身居高位之人。博源猛地想起,自己曾经在新闻里看到过管明,他可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在工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博源立马站起身,快步走过去,步伐中带着一丝敬意。管明也站起身,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博源的手说:“博源老弟,真是太感谢你了。当年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们全家都记着你的恩情呢。”
博源先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低声说:“管领导好。”接着,他提高声音,用大家都能听到的声音说:“管大哥言重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有机会遇到管老,也是我的幸运。”
“好,好,好。”管明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然后拍了拍博源的肩膀,“老弟是个实在人。以后在红都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
博源感激地点点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推开房间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房间宽敞明亮,布置得温馨舒适。窗户正对着一条静谧的胡同,胡同里偶尔有行人不紧不慢地走过,脚步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节奏。博源放下行李,径直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景象,深吸了一口气,连日来旅途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都渐渐消散。
在来红都之前,管部长特意打来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满是关切与叮嘱:“博源啊,你到了红都,一定要去家里看看管老,他一直念叨着你呢。”博源一直将这件事牢记在心。此刻,他从行李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包精心准备的土特产,里面装着管老最喜欢的红薯片和芋头丝。这些都是老家的亲戚亲手制作的,红薯片被晒得金黄酥脆,芋头丝腌制得咸香可口,每一片、每一丝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博源满满的心意。博源仔细地把袋子系好,轻轻放在床头柜上,心里默默想着:明天一定要早点过去,可不能让管老久等了。
第二天是周日,天刚蒙蒙亮,晨曦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博源的脸上,他便从睡梦中醒来。博源起来完成好晨练的日常课程后,去餐厅吃好早餐。
博源按照管部长给的地址,一路打听着前往管老的住处。他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间,感受着这座城市清晨独特的韵味。管老住的地方是一个老四合院,隐藏在一条幽深的胡同里。胡同两旁是高高的灰墙,岁月在墙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墙面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它们相互缠绕,生机勃勃。偶尔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从藤蔓间探出头来,或粉或紫,为这单调的灰墙增添了几分色彩。
博源走到胡同口,就看到三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聚在四合院门口的另一边,正低声嘀咕着什么。两个男生穿着蓝色的校服,个子差不多高,其中一个留着平头,圆圆的脸上透着几分调皮,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另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似乎刚刚还在阅读。旁边的女生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穿着粉色的连衣裙,宛如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她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四合院的大门,眼神里透着好奇。
博源不认识他们,也没有过多关注,径直走到四合院门前。那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陈旧,却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博源伸出手,轻轻按了按门铃,“叮咚——叮咚——”的声音在寂静的胡同里格外清晰,仿佛在唤醒这座沉睡的四合院。
没过一会儿,门“吱呀”一声缓缓开了。博源还没看清开门的人,就听到一个熟悉而欢快的声音喊道:“恩人,恩人来了,恩人快进来!”博源低头一看,原来是那只他十几年前救过的鹦鹉。这只鹦鹉羽毛依旧鲜艳夺目,红的、绿的、蓝的羽毛交织在一起,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精神头十足,正歪着头,用黑豆般的小眼睛看着博源。博源笑着回应道:“你好呀,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活泼。”
鹦鹉扑腾了一下翅膀,似乎是在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然后对着院子里大喊:“管老头,快看,恩人来了!”
“你这个死鹦鹉,叫什么叫。你说谁来啦?”一个熟悉而洪亮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伴随着拐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
博源循声望去,只见管老正拄着拐杖,慢悠悠地从院子里走出来。管老虽然年近九十,但身板依旧硬朗,步伐稳健。他头发虽然花白,但梳理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脸上布满了皱纹,每一道皱纹都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透着一股慈祥与威严。博源赶紧快步走上前,稳稳地扶住管老的手,笑着说:“管老,我是博源,来看您了。您瞧瞧,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走路这么稳健,精神状态也这么好,我真为您高兴。”
管老听到博源的话,脸上绽开了笑容,拉着他的手,哈哈大笑着说:“哎呀,博源,你这孩子,可算把你盼来了。好久不见,你也成熟了不少啊。快,里面坐,里面坐。”
博源跟着管老走进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石榴,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石榴树的枝叶随风轻轻摆动,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院子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几条金鱼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吐出几个泡泡,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为整个院子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博源往客厅一看,里面已经站着好几个中年男女,他们看到博源进来,都纷纷转过头来,目光带着好奇与打量落在他身上。
博源一边跟着管老往客厅走,一边举起手里的袋子,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说:“管老,我带了一点您喜欢的红薯片和芋头丝,是老家的亲戚自己做的,您尝尝看,还是不是以前的味道。”他把袋子递到管老手里,然后和管老一起把袋子放到客厅的桌子上。
管老接过袋子,轻轻闻了闻,那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好,你这孩子有心了,就知道我好这口。小刘,快把这个放好,可不能让那些兔崽子偷吃了。”管老笑呵呵地吩咐着旁边的保姆。
保姆小刘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手脚十分麻利。她赶紧接过袋子,笑着说:“好嘞,管老,我这就放厨房去,保证谁也偷不到。”
“我也要吃,我也要吃。”鹦鹉似乎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落在桌子上,歪着脑袋喊道。
听到鹦鹉的话,客厅里的一伙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本略显拘谨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
管老拉着博源在自己身边的沙发上坐下,然后对着那几个中年男女说:“都坐下吧,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博源,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那几个人听了,都纷纷找座位坐下,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博源,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感激。
管老指着对面靠右的一对中年夫妻说:“那个是我大儿子管明,这是他媳妇李娟,他们俩都在政府部门上班。”
博源仔细一看,管明穿着一身深色的西装,剪裁得体,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每一根发丝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理。脸上表情严肃,自带一种给人压迫感的气场,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常年身居高位之人。博源猛地想起,自己曾经在新闻里看到过管明,他可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在工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博源立马站起身,快步走过去,步伐中带着一丝敬意。管明也站起身,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博源的手说:“博源老弟,真是太感谢你了。当年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们全家都记着你的恩情呢。”
博源先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低声说:“管领导好。”接着,他提高声音,用大家都能听到的声音说:“管大哥言重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有机会遇到管老,也是我的幸运。”
“好,好,好。”管明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然后拍了拍博源的肩膀,“老弟是个实在人。以后在红都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
博源感激地点点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