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巨舟横波不见帆,匠心独运化舟桥-《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那座名为“乘风桥”的巨舟,就那么静静地横亘在前方开阔的水面之上,无声地撞碎了所有人脑海中关于“桥”之一字的固有概念。

  它太庞大了,以至于人站在它的面前,会下意识地感到自身的渺小。那由不知名深色“木材”构成的巍峨船身,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一种沉稳而温润的光泽,仿佛饱饮了千百年的水汽与风霜。

  三层高的“船楼”之上,飞檐翘角,雕栏画栋,与之前专家们在“江南贵胄号”上看到的奢华一脉相承,却又因其作为“桥”的奇特功能,多了一份更为厚重、也更为魔幻的色彩。

  “这……这不是桥……这是一艘……搁浅在此处的巨舟……”何镜山教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近乎于梦呓般的颤抖,“不,它没有搁浅,它本身就是桥梁……疯了,真是疯了。”

  他的身边,专家团的所有成员,都陷入了与他相似的、一种被极致想象力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中,久久无法言语。他们研究了一辈子冰冷的建筑与历史,却从未想过,有人能用如此狂放、如此诗意的方式,将两者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与专家们的肃穆寂静不同,桥上,早已是一片充满了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

  鼎沸的人声、孩童的欢笑声、以及从“船楼”商铺中飘出的淡淡茶香与糕点甜香,交织在一起,顺着风,远远地传来,让这座看起来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巨舟,又显得那么的真实可亲。

  “走吧,上去看看。”刘楚的声音,打破了专家们的沉思。他没有做任何解释,因为他知道,对这座桥而言,任何语言上的描述,都远不及亲身走上去感受来得真切。

  一行人随着熙攘的游客,踏上了通往“甲板”,也就是桥面的宽阔引桥。引桥的坡度极为平缓,两侧的护栏被设计成了船舷的样式,上面每隔一段距离,就挂着一盏古朴的马灯,充满了航海的意趣。

  当他们的脚,真正踏上那宽阔平整的桥面时,一种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脚下传来的,并非石板的坚硬,而是一种带着奇妙弹性的、厚实木板的触感。那“甲板”之上,甚至还用颜色略深的木条,镶嵌出了甲板拼接的纹路,真实得令人发指。

  “刘园长,这船身的‘木材’……触感温润,带着木纹,可敲击声又不对。”那位材料学专家早已忍不住,他蹲下身,用指节在“甲板”上轻轻敲击着,“这又是什么新材料?”

  “还是GRP复合材料,”刘楚坦然笑道,“只不过,这一次,我们在材料的配比中,加入了超过百分之三十的真实梨花木粉,并且在表面的纹理处理上,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六层热压印工艺。所以,它不仅看起来像,摸起来,闻起来,甚至踩上去的感觉,都与真正的百年船木,别无二致。”

  这番云淡风轻的解释,再次让专家们震惊到失语。

  桥面之上,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宽阔。中央是一条足以容纳十数人并行的主通道,而通道的两侧,竟真的建起了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船舱”。

  这些“船舱”,正是这座桥最核心的商业区。

  一家名为“四海杂货”的纪念品商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与“船”和“水”相关的文创产品。从船舵形状的钥匙扣,到印着水乡地图的丝绸方巾,再到用贝壳和海柳制作的精美摆件,琳琅满目。

  隔壁的“临渊茶馆”更是座无虚席。茶馆的窗户,被设计成了船舶上那种圆形的舷窗,游客们坐在窗边,品着香茗,透过那圆形的“画框”,看到的正是下方缓缓流淌的河水,以及远处湖心那艘“江南贵胄号”的巍峨身影,景致绝佳。

  “哥们儿,第一次来吧?”桥栏边,一个看起来像是老游客的年轻人,正一脸得意地,对他身边满脸震撼的同伴炫耀着,“跟你说,这桥上的茶馆,位置绝了!那个靠东的窗户,正好能拍到‘江南贵胄号’的全景,而且是平视!比在岸上仰拍有感觉多了!我上次就抢到了那个位置,发了个朋友圈,我那些朋友都以为我包了艘游艇出海了呢!”

  他的同伴听得目瞪口呆,不自觉的伸出大拇指:“得!还得是你,你是来了多少次,连最佳摄影角度都摸透了。”

  专家们听着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相视一笑。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座桥,在游客们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设施或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可以炫耀、可以分享、充满了独特故事的社交货币。

  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船楼”的中央区域。这里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观景平台,也就是这艘“船”的“驾驶舱”位置。平台上,真的摆放着一个巨大无比的、由纯铜打造的仿真船舵,早已被游客们摸得锃光瓦亮。

  几个孩子正排着队,争先恐后地爬上底座,学着船长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转动着那沉重的船舵,嘴里还发出“呜呜呜”的汽笛声,引得周围的家长们一阵阵善意的哄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何镜山教授没有去凑那个热闹,他走到平台的边缘,扶着那如同船舷般厚重的栏杆,向下望去。

  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巨大的船身之下,是一个跨度超过二十米的、巨大的拱形桥洞。清澈的河水从桥洞下奔流而过,一艘艘小巧的乌篷船和画舫,正井然有序地,从中穿行而过。

  船上的游客,会下意识地抬起头,仰望着这座从他们头顶跨过的庞然大物,发出一阵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这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啊……”何镜山由衷地感叹道,“如果没有这个桥洞,那它,就只是一艘,横在水上的、巨大的死物。可有了这个桥洞,有了这些穿行不息的舟船,整座桥,就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它‘活’了,它有了呼吸,有了脉搏。”

  他转过头,看向身旁的刘楚,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敬佩与困惑的复杂神情。

  “刘园长,我研究了一辈子建筑,自认为,对各种形制、各种风格的桥梁,都略知一二。可我还是想不明白。”

  “您,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这样一座前无古人,甚至,可能也后无来者的‘船桥’?”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所有的专家,都安静了下来。他们也都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刘楚。

  是啊,为什么?

  以青瑶山庄的实力,他们完全可以建造一座更为传统、也更为符合大众审美的、世界上最华丽的石拱桥或是廊桥。

  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如此大胆,如此离经叛道,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疯狂”的设计?

  刘楚看着何老眼中那份纯粹的、属于学者的探究欲,他知道,简单的“为了好看”、“为了有特色”这样的回答,是无法满足眼前这些真正的大家的。

  他沉默了片刻,也走到了栏杆边,目光,投向了远处那片烟波浩渺的人工湖。

  “何老,诸位先生,”他缓缓开口,语气平静。

  “我们为什么要来这片水乡?或者说,当一位游客,决定要来游览一片水乡时,他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专家们闻言,都是一愣,陷入了思索。

  “是……是看风景?”一位专家试探性地回答。

  “是体验那种,小桥流水的意境?”另一位补充道。

  刘楚微笑着,摇了摇头。

  “都对,但都不全是。”

  “我以为,我们渴望的,是一场‘逃离’。”

  “从我们所熟悉的、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短暂地逃离出来。去寻找一个,能让我们的心,慢下来,静下来的地方。”

  “而‘船’,自古以来,我我们的文化里,就承载着这种‘逃离’的意象。它是‘客舟’,是‘扁舟’,是‘渔舟’。它意味着远行,意味着漂泊,意味着,去往一个,充满诗与远方的彼岸。”

  “所以,我不想只给我的游客们,一座座,用来‘跨越’的桥。我想给他们的,是一艘,能承载着他们的梦,载着他们的倦意与向往,从这喧嚣的此岸,‘渡’往那宁静彼岸的,大船。”

  “当他们踏上这座桥的那一刻,我希望他们感觉到的,不是自己在走路,而是,自己在‘航行’。”

  “这就是这座乘风桥,存在的真正意义!”

  风,吹过栏杆,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番话,做着无声的注脚。

  何镜山与李敬同两位泰斗,对视了一眼。

  他们都从对方那充斥着震撼的眼眸中,看到了一种,名为“心悦诚服”的东西。

  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早已跳出了“建筑师”的思维,跳出了“设计师”的局限。

  他,是在用一种,近乎于“造物主”的视角,在思考。

  刘楚设计的,是人心,是体验,是一个,完整的梦。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