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魔鬼”般的赞叹,消散在水乡午后温暖的空气里。
刚刚还因那口“赛博朋克”陶瓮而紧绷的神经,此刻终于缓缓松弛下来。
专家团的成员们相视苦笑,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被彻底折服后的无奈。
“走吧,”何镜山教授率先迈开了脚步,他摇了摇头,自嘲般地轻叹一声,“再看下去,我怕我这颗老心脏,要提前向马克思报到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古人诚不欺我啊。”
刘楚只是微笑着,再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领着这群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认知风暴的泰斗们,继续沿着那条青石板铺就的沿河长街,向着水乡深处的码头走去。
一路行去,之前还让众人赞不绝口的那些民间手艺店铺,此刻在专家们眼中,竟又多了另一层截然不同的意味。
那位纺纱的老奶奶,她身旁的加湿器是不是也伪装成了某个古朴的陶罐?那位打铁的老师傅,他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其燃料供给系统,是否也暗藏着什么现代科技的玄机?
这份疑神疑鬼,让他们看得更仔细,也让他们对青瑶山庄那深不可测的设计功力,有了更为恐怖的认识。
穿过一条挂满了红色灯笼的曲折回廊,前方的视野豁然开朗,一阵更为喧闹,却又奇异地并不让人感到烦躁的人声,伴随着微咸的湖风,扑面而来。
码头,到了。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由巨大的防腐原木为主体、青石为基座搭建而成的半圆形滨水广场。数十根粗壮的木桩深深扎入水底,支撑着宽阔的木质栈桥。栈桥之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其热闹程度,竟丝毫不亚于他们初入瓮城时的景象。
然而,与这股热闹相悖的,是现场那井然有序的氛围。
长长的队伍,沿着栈桥的边缘,排成了几条整齐的“长龙”,却无人推搡,无人喧哗。游客们或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或举着手机拍摄着水乡的美景,脸上都洋溢着闲适又期待的神情。
这份秩序,让那位社会学专家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轻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你看,这便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整个园区的氛围都在引导游客放慢脚步,遵守规矩,这比一百句‘请勿喧哗’的标语都有用。”
专家们的目光,很快便被码头上停泊着的那些船只所吸引。
那不是现代景区里千篇一律的电动观光船,而是一支仿佛从《清明上河图》中直接驶出的、真正的“古代船队”。
有船体宽大、雕梁画栋、窗棂之上还挂着竹帘与纱幔的“画舫”;有船身狭长、船篷由竹篾和桐油毡布糊制而成、充满了烟火气的“乌篷船”;还有更为小巧玲珑、仅容二三人、可供游客自行划桨的“一叶扁舟”。
每一艘船,都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老何,你来看!”李敬同教授指着一艘乌篷船的船体,对何镜山说道,“你看这船板的拼接,严丝合缝,找不到一颗铁钉的痕迹。这用的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平头搭掌’榫卯工艺?”
何镜山早已走了过去,他甚至半蹲下身,伸出手,在那光滑而坚实的船舷上轻轻抚摸着。
“不止是榫卯,”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你摸这质感,这触感……这是上了七遍以上的桐油,才能有的温润光泽!桐油这东西,工序繁复,气味又大,现在的仿古建筑,有几个还愿意下这种笨功夫?他们……他们竟然用在了每一艘船上!”
一位专攻船舶史的教授更是看得入了迷,他指着画舫船头那高高翘起的弧度,对刘楚问道:“刘园长,这艘画舫的形制,我看着,似乎带着一点宋代福船的影子,但船身的线脚和水密隔舱的设计,又明显更偏向于明代的漕船。这……这是何讲究?”
面对这专业到极致的提问,刘楚只是淡然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码头一侧,一棵大榕树下。
“先生,您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该由更专业的人来解答。”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这才发现在那浓密的树荫之下,竟还别有洞天。
一张小小的八仙桌,两把长条凳,一位穿着青布长衫、留着一撮山羊胡、面容清瘦的老者,正坐在桌后。他面前,摆着一块醒木,一柄折扇,一壶清茶。
竟是个说书先生。
此刻,他正说到兴起之处,那略带沙哑却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嘈杂,传入每一个排队游客的耳中。
“……要说咱们这青瑶水乡的船,那可就不是凡品了。诸位只知其形,可知其魂?”
说书先生将折扇“啪”地一合,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地润了润嗓子,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这魂,便在这十二座桥上!便在这桥下之水里!”
“话说当年,刘园主欲在此处引水造景,可挖至三尺,便遇坚石,工匠们束手无策。夜里,园主梦见一白须老者,自称乃是此地水君,言说:‘汝欲借我水脉,需得以礼相待。当效仿那洛神行波,一步一景,十步一桥,方可水到渠成。’”
“园主醒后,恍然大悟!遂请来天下巧匠,耗时半载,费尽心血,根据这河道每一处的宽窄、水流的缓急,乃至两岸的风光,设计建造了这十二座,完全不重样的宝桥!”
“这便有了,那气势最是恢宏的‘迎宾桥’,有了那如长虹卧波的‘月桥’,更有了那艘,横跨河道、如同巨舟的‘乘风桥’!”
“桥建成了,那水脉啊,也就通了。从此,这河里的水,便带着一股子灵气。所以啊,诸位再看水里那些船。那乌篷船,用的是昆仑山巅的铁骨翠竹做的篷;那画舫,刷的是东海千年老蚌腹中的珍珠磨成的漆!”
“坐上这船,您游的,可不仅仅是这江南水乡。您品的,更是这一段,藏在砖瓦与流水之间的,神仙传说啊!”
一番话说得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却又与眼前的实景丝丝入扣,听得排队的游客们如痴如醉,非但不觉得无聊,反而频频抚掌叫好,队伍也在这不知不觉间,向前挪动了不少。
“好!说得好!”
“原来这桥和船,还有这等来历!”
专家们站在人群外围,听着这番“杜撰”出来的民间故事,脸上却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那位船舶史专家抚掌赞叹:“高明!实在是高明!他这番话,看似是在说神话,实则句句不离建筑的‘用心’。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将这水乡的景观特色、设计理念,全都给串联了起来。这才是最高明的‘文化解说’啊!”
李敬同教授也笑着点头:“是啊,他让每一艘船,每一座桥,都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故事’。游客们坐船时,便不再是单纯地看风景,而是在亲身验证一个美丽的传说。这种体验感,是无价的。”
他们看向刘楚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深意。
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景区。
他是在用一种近乎于“创世”的方式,为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编织着属于它自己的历史、传说,与灵魂。
就在这时,那说书先生的一段话,也已告一段落。他端起茶杯,正准备歇息片刻。
刘楚却在那位船舶史专家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那位专家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几分犹豫,但最终,还是在刘楚鼓励的目光下,点了点头。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穿过人群,走到了那说书先生的桌案前,对着那老者,恭恭敬敬地,拱手行了一礼。
“先生,高论。”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周围的游客都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看着。
那说书先生抬起眼皮,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气质儒雅的老者,不卑不亢地回了一礼:“客官谬赞了。”
“在下,斗胆,想借先生的宝地,也说上两句,不知可否?”专家缓缓开口。
说书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爽朗一笑,竟真的站起身,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
“有何不可?此地,本就是谈天说地之所。先生请。”
在数百道目光的注视下,这位在国内船舶史领域,足以被称为泰山北斗的老教授,就这么,坐到了那张小小的八仙桌后。
他没有拿醒木,也没有拿折扇。
他只是看着眼前,那一张张好奇的、年轻的脸,看着那波光粼粼的河水,和那造型古朴的舟船。
方教授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无比真诚的笑容。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学者独有的、强大的穿透力。
“刚才,这位先生的故事,说得好啊。不过,他说的,是神话。”
“而我,想给诸位,讲一讲,神话背后的,‘人’。”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刚刚还因那口“赛博朋克”陶瓮而紧绷的神经,此刻终于缓缓松弛下来。
专家团的成员们相视苦笑,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被彻底折服后的无奈。
“走吧,”何镜山教授率先迈开了脚步,他摇了摇头,自嘲般地轻叹一声,“再看下去,我怕我这颗老心脏,要提前向马克思报到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古人诚不欺我啊。”
刘楚只是微笑着,再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领着这群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认知风暴的泰斗们,继续沿着那条青石板铺就的沿河长街,向着水乡深处的码头走去。
一路行去,之前还让众人赞不绝口的那些民间手艺店铺,此刻在专家们眼中,竟又多了另一层截然不同的意味。
那位纺纱的老奶奶,她身旁的加湿器是不是也伪装成了某个古朴的陶罐?那位打铁的老师傅,他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其燃料供给系统,是否也暗藏着什么现代科技的玄机?
这份疑神疑鬼,让他们看得更仔细,也让他们对青瑶山庄那深不可测的设计功力,有了更为恐怖的认识。
穿过一条挂满了红色灯笼的曲折回廊,前方的视野豁然开朗,一阵更为喧闹,却又奇异地并不让人感到烦躁的人声,伴随着微咸的湖风,扑面而来。
码头,到了。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由巨大的防腐原木为主体、青石为基座搭建而成的半圆形滨水广场。数十根粗壮的木桩深深扎入水底,支撑着宽阔的木质栈桥。栈桥之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其热闹程度,竟丝毫不亚于他们初入瓮城时的景象。
然而,与这股热闹相悖的,是现场那井然有序的氛围。
长长的队伍,沿着栈桥的边缘,排成了几条整齐的“长龙”,却无人推搡,无人喧哗。游客们或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或举着手机拍摄着水乡的美景,脸上都洋溢着闲适又期待的神情。
这份秩序,让那位社会学专家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轻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你看,这便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整个园区的氛围都在引导游客放慢脚步,遵守规矩,这比一百句‘请勿喧哗’的标语都有用。”
专家们的目光,很快便被码头上停泊着的那些船只所吸引。
那不是现代景区里千篇一律的电动观光船,而是一支仿佛从《清明上河图》中直接驶出的、真正的“古代船队”。
有船体宽大、雕梁画栋、窗棂之上还挂着竹帘与纱幔的“画舫”;有船身狭长、船篷由竹篾和桐油毡布糊制而成、充满了烟火气的“乌篷船”;还有更为小巧玲珑、仅容二三人、可供游客自行划桨的“一叶扁舟”。
每一艘船,都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老何,你来看!”李敬同教授指着一艘乌篷船的船体,对何镜山说道,“你看这船板的拼接,严丝合缝,找不到一颗铁钉的痕迹。这用的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平头搭掌’榫卯工艺?”
何镜山早已走了过去,他甚至半蹲下身,伸出手,在那光滑而坚实的船舷上轻轻抚摸着。
“不止是榫卯,”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你摸这质感,这触感……这是上了七遍以上的桐油,才能有的温润光泽!桐油这东西,工序繁复,气味又大,现在的仿古建筑,有几个还愿意下这种笨功夫?他们……他们竟然用在了每一艘船上!”
一位专攻船舶史的教授更是看得入了迷,他指着画舫船头那高高翘起的弧度,对刘楚问道:“刘园长,这艘画舫的形制,我看着,似乎带着一点宋代福船的影子,但船身的线脚和水密隔舱的设计,又明显更偏向于明代的漕船。这……这是何讲究?”
面对这专业到极致的提问,刘楚只是淡然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码头一侧,一棵大榕树下。
“先生,您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该由更专业的人来解答。”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这才发现在那浓密的树荫之下,竟还别有洞天。
一张小小的八仙桌,两把长条凳,一位穿着青布长衫、留着一撮山羊胡、面容清瘦的老者,正坐在桌后。他面前,摆着一块醒木,一柄折扇,一壶清茶。
竟是个说书先生。
此刻,他正说到兴起之处,那略带沙哑却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嘈杂,传入每一个排队游客的耳中。
“……要说咱们这青瑶水乡的船,那可就不是凡品了。诸位只知其形,可知其魂?”
说书先生将折扇“啪”地一合,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地润了润嗓子,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这魂,便在这十二座桥上!便在这桥下之水里!”
“话说当年,刘园主欲在此处引水造景,可挖至三尺,便遇坚石,工匠们束手无策。夜里,园主梦见一白须老者,自称乃是此地水君,言说:‘汝欲借我水脉,需得以礼相待。当效仿那洛神行波,一步一景,十步一桥,方可水到渠成。’”
“园主醒后,恍然大悟!遂请来天下巧匠,耗时半载,费尽心血,根据这河道每一处的宽窄、水流的缓急,乃至两岸的风光,设计建造了这十二座,完全不重样的宝桥!”
“这便有了,那气势最是恢宏的‘迎宾桥’,有了那如长虹卧波的‘月桥’,更有了那艘,横跨河道、如同巨舟的‘乘风桥’!”
“桥建成了,那水脉啊,也就通了。从此,这河里的水,便带着一股子灵气。所以啊,诸位再看水里那些船。那乌篷船,用的是昆仑山巅的铁骨翠竹做的篷;那画舫,刷的是东海千年老蚌腹中的珍珠磨成的漆!”
“坐上这船,您游的,可不仅仅是这江南水乡。您品的,更是这一段,藏在砖瓦与流水之间的,神仙传说啊!”
一番话说得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却又与眼前的实景丝丝入扣,听得排队的游客们如痴如醉,非但不觉得无聊,反而频频抚掌叫好,队伍也在这不知不觉间,向前挪动了不少。
“好!说得好!”
“原来这桥和船,还有这等来历!”
专家们站在人群外围,听着这番“杜撰”出来的民间故事,脸上却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那位船舶史专家抚掌赞叹:“高明!实在是高明!他这番话,看似是在说神话,实则句句不离建筑的‘用心’。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将这水乡的景观特色、设计理念,全都给串联了起来。这才是最高明的‘文化解说’啊!”
李敬同教授也笑着点头:“是啊,他让每一艘船,每一座桥,都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故事’。游客们坐船时,便不再是单纯地看风景,而是在亲身验证一个美丽的传说。这种体验感,是无价的。”
他们看向刘楚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深意。
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景区。
他是在用一种近乎于“创世”的方式,为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编织着属于它自己的历史、传说,与灵魂。
就在这时,那说书先生的一段话,也已告一段落。他端起茶杯,正准备歇息片刻。
刘楚却在那位船舶史专家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那位专家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几分犹豫,但最终,还是在刘楚鼓励的目光下,点了点头。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穿过人群,走到了那说书先生的桌案前,对着那老者,恭恭敬敬地,拱手行了一礼。
“先生,高论。”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周围的游客都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看着。
那说书先生抬起眼皮,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气质儒雅的老者,不卑不亢地回了一礼:“客官谬赞了。”
“在下,斗胆,想借先生的宝地,也说上两句,不知可否?”专家缓缓开口。
说书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爽朗一笑,竟真的站起身,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
“有何不可?此地,本就是谈天说地之所。先生请。”
在数百道目光的注视下,这位在国内船舶史领域,足以被称为泰山北斗的老教授,就这么,坐到了那张小小的八仙桌后。
他没有拿醒木,也没有拿折扇。
他只是看着眼前,那一张张好奇的、年轻的脸,看着那波光粼粼的河水,和那造型古朴的舟船。
方教授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无比真诚的笑容。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学者独有的、强大的穿透力。
“刚才,这位先生的故事,说得好啊。不过,他说的,是神话。”
“而我,想给诸位,讲一讲,神话背后的,‘人’。”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