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未游水乡闻盛宴,一席佳肴梦汴梁-《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所有专家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刘楚,眼神中,是如出一辙的、对那片如梦似幻的江南水乡的向往。

  然而,刘楚却再次,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

  他既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开口拒绝。

  他只是缓缓地,抬起手轻轻向下一压。

  “先生,莫急。”

  “美景,如陈年的佳酿,需得静下心来,方能品出其真正的滋味。若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湖光山色?”

  刘楚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况且,诸位先生一路奔波,从城墙到钱庄,又到了这风情街,想必早已腹中空空。这世间万般雅事,都需得填饱了肚子,方有兴致。”

  “晚辈已在此处,为诸位备下了一席,不成敬意的薄酒小菜。还请诸位,先安坐,品一品我们这湖畔居,独有的江南风味。待酒足饭饱,我们再去那水乡画船之上,乘风破浪,岂不,更添几分快意?”

  一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既安抚了众人急切的心情,又将这份期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何镜山教授闻言,抚须大笑:“哈哈哈,是老朽着相了,着相了!刘园长说得对,美食,美景,皆不可负也!好,那我们今日,便先来领略一番,刘园长这湖畔居的‘舌尖风情’!”

  众人纷纷重新落座,雅兴更浓。

  刘楚见状,不再多言,只是轻轻地,对着雅座外侍立的管事,拍了拍手。

  “啪、啪。”

  两声清脆的掌声响起。

  片刻之后,一位身穿干净利落的白色厨师服,头戴高帽,身形微胖,看起来约莫五十上下,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笑容的老师傅,从屏风后,缓缓地走了出来。

  他身后,还跟着两列身穿青布短衫的伙计,每人手中,都捧着一个盖着银盖的精致餐盘。

  那老师傅走到桌案前,先是对着众人,不卑不亢地,深鞠一躬。

  “诸位老先生,贵客临门,小老儿韩天德,有礼了。”他的声音,如同他的菜一般,醇厚,有料,“园主吩咐,今日,要用咱们湖畔居的最高规格,招待诸位。小老儿不敢怠慢,特备下了一席,南宋临安府的官府宴。宴名,‘梦故汴梁’,共含冷、热、汤、点一十二道。还请诸位,品鉴一二。”

  “梦故汴梁”?

  这四个字一出,李敬同教授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南宋偏安,朝中多是北人。故,临安府的官府菜,其根,却是在那早已逝去的、繁华的北宋汴京。

  这一席宴的名字,便已道尽了那段历史的无限风流与无尽乡愁。

  “好一个‘梦故汴梁’!”李教授抚掌赞叹,“韩师傅,有心了!”

  韩师傅憨厚一笑,他没有急着上菜,而是如同一个说书人般,将这席宴的“故事”,娓娓道来。

  “咱们这席‘梦故汴梁’,讲究的,是一个‘不时不食,不鲜不食’。所有的食材,皆取自咱们青瑶山庄自有的生态农场,保证鲜活。”

  “头一道冷盘,共有四味,取‘四季平安’之意。分别是‘姜香里脊’、‘椒麻口条’、‘冰糖小排’与‘桂花糯藕’。这四道,看似是寻常的江南小菜,但功夫,都在细节里。”

  “譬如这‘姜香里脊’,那姜,必须是春天里,刚发芽的嫩姜,取其香,去其辣。

  里脊,则需过冰水,再以高汤浸润,方能做到,肉质紧实,入口即化。”

  他说着,第一批伙计,便已将四碟精致的冷盘,摆上了桌。

  那盘碟,是汝窑的天青色,更衬得菜肴,色泽诱人。

  专家们动箸一尝,果然,滋味非凡。

  “第二道热菜,名曰‘蟹酿橙’。”韩师傅的声音,开始变得自豪起来,“此菜,出自南宋典籍《山家清供》,乃是当年,文人雅士,于重阳赏菊时,必不可少的一道雅馔。”

  “取秋日里,最新鲜的黄熟香橙,从顶端,挖去一小块果肉,填入以鲜活河蟹的蟹黄、蟹肉,拌以米酒、香醋调和的馅料。再将那橙盖盖回,放入蒸笼,以酒水蒸之。待那橙皮的清香,与蟹肉的鲜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方可成菜。”

  他话音落下,第二道菜,被稳稳地端了上来。

  那是一只只完整的、被蒸得温润剔透的黄橙,盛放在白玉盘中。橙盖揭开的瞬间,一股混杂了果香、酒香与极致蟹鲜的、霸道的热气,猛地窜了出来,瞬间,便将所有人的嗅觉,彻底俘虏。

  用小小的银勺,舀一勺入口。

  那口感,复杂,却又无比的和谐。橙肉的微酸,完美地中和了蟹黄的肥腴;米酒的醇香,则将蟹肉的鲜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唔……妙!妙啊!”一位老教授,闭着眼睛,细细品味,脸上,是如痴如醉的表情,“老夫仿佛,真的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临安城的秋日,菊黄蟹肥,文人雅集之景啊。”

  “第三道,‘东坡肉’。”

  “此菜,想必诸位先生都已不陌生。但咱们这里的东坡肉,却有两点不同。”

  “其一,这猪,是咱们山庄,用五谷杂粮,在山林间散养的黑猪,肉质紧实,肥瘦相间,层次分明。”

  “其二,咱们烧这肉,用的,不是寻常的水,而是,上好的绍兴花雕。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前后,需得煨足三个时辰,方能将那酒香,彻底逼入肉的每一丝纤维之中。”

  当那一个个独立的小小陶罐,被端上桌,揭开盖子时。

  一股浓郁到近乎于“粘稠”的肉香,混合着醇厚的酒香,瞬间,便让整个雅座的空气,都变得“厚重”了起来。

  那块四四方方的五花肉,被炖得通体晶莹,色如玛瑙,颤巍巍,亮晶晶。

  用筷子轻轻一夹,便能感受到那种,入口即化的酥烂。

  送入口中,先是微甜的酱香,紧接着,是肥肉那丰腴的油脂香气,在舌尖融化开来,却丝毫不腻。最后,是瘦肉的酥软,以及,那深深渗透进肉质里的,悠远的酒香。

  “我……我收回我之前的话。”那位军事史教授,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国士’。而我……我只想当一个,能天天吃到这碗东坡肉的……‘伙夫’!”

  一番话,引得满堂大笑。

  接下来的每一道菜,都如同一幅画,一个故事。

  有取自《东京梦华录》的“遍地锦装鳖”,是将甲鱼与鸡肉同炖,取其鲜美之极致。

  有源自《武林旧事》的“两色腰子”,是将猪腰片成薄如蝉翼的腰片,一半白水煮,一半红油拌,一菜两味,尽显厨师的巧思。

  甚至,连最后一道汤品,都大有讲究。

  “此汤,名曰‘拔霞供’。”韩师傅指着那锅汤色清澈见底,里面却只漂浮着几片鲜红肉片和几根翠绿菜心的汤,缓缓说道,“此名,出自林洪的《山家清供》。说的,便是涮兔肉。冬日雪夜,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将那切得极薄的兔肉,在滚烫的汤中,一涮即熟,其色,艳如晚霞。故名,‘拔霞供’。”

  “今日虽非冬日,但这意境,却是相通的。”

  当最后一道,用莲子、百合、桂花蜜,熬制成的甜品“西湖梦寻”被端上桌时。

  在座的所有专家,都已是,酒足饭饱,心神俱醉。

  他们醉的,不仅仅是那浅尝辄止的薄酒。

  更是醉在了这一席,充满了历史、典故与匠心的,文化盛宴之中。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