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同教授那深深的一躬,带着千言万语,也带着一个时代的文人,对另一个时代知音的无声敬意。
刘楚没有避让,坦然受了这一礼。
他上前一步,轻轻扶起这位激动的老者,声音温和:“李老言重了。传承,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
刘楚环顾四周,看着那些同样被深深触动的专家们,脸上露出了一个轻松的笑容,巧妙地将这略显沉重的气氛缓和下来。
“戏也听了,情也抒了。诸位先生若是不嫌弃,不如,便在此处,真正地‘听’一次泉,品一盏茶,如何?”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众人重新落座,之前那种纯粹的、带着审视意味的考察心态,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消散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放松的、想要真正融入此情此景的体验心态。
刘楚对着不远处侍立的伙计,轻轻招了招手。
那伙计立刻会意,脚步轻快地走了过来,躬身一礼:“园主,几位先生,有何吩咐?”
“上茶吧。”刘楚说道,“把你们这里最好的茶,最好的水,都拿出来,招待贵客。”
“是。”
伙计应声退下,片刻之后,一位身穿素雅襦裙,脸上蒙着一层薄薄白纱的年轻女子,捧着一个古朴的红木托盘,莲步轻移,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桌案旁。
她的出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并非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身上那股独特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宁静气场。
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韵律感,仿佛她不是在服务,而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表演。
“几位先生,安好。”她的声音,隔着面纱传来,清脆,却又带着一丝空灵,“今日听泉轩,为诸位备下三道茶,一道水,请先生们品鉴。”
她说着,将托盘上的几样东西,一一摆放在桌案之上。
一张古朴的竹制茶则,上面,用小楷写着今日的茶名。
“其一,蜀中蒙顶石花,取其甘鲜;其二,闽北武夷大红袍,取其岩韵;其三,滇南千年古树普洱,取其陈香。”
“而水……”她轻轻揭开旁边一个造型古朴的紫砂壶的盖子,一股清冽的、带着植物芬芳的白色水汽,袅袅升起。
“取的是青瑶山巅,积雪初融,流经松针林后,汇于山涧的第一道活泉之水。我们称之为,‘松顶雪’。”
这番话说得雅致,也说得自信。
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好茶之人。一听这茶名,这水源,便知今日,是要品尝真正的极品了。
“好一个‘松顶雪’!”一位专攻植物学的教授抚掌赞叹,“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口舌生津,满是清冽之意啊。”
“不知几位先生,想先品哪一道?”蒙纱女子柔声问道。
专家们对视一眼,最终还是何镜山教授笑着开口:“客随主便,便请姑娘为我们择一道,最能应今日之景的吧。”
“是。”
蒙纱女子微微颔首,竟真的不再询问,而是自顾自从茶则上,取了那道“蒙顶石花”。
只见她取出一套极为考究的白瓷茶具,先以沸水温杯烫盏,动作行云流水,杯盏碰撞间,只发出清脆的悦耳声响,竟无一丝多余的杂音。
紧接着,她取茶,置茶,注水,出汤。
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却又带着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一位来自浙江大学,对茶道颇有研究的王教授,看着她的手法,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姑娘,”他终于忍不住,有些疑惑地开口问道,“恕我冒昧。我观你这手法,温杯、置茶,皆是宋时‘点茶法’的影子。可为何到了注水出汤,却又变成了明清之后,才蔚然成风的‘撮泡法’?这……这似乎有些,不合规矩啊。”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专家的目光,都落在了那蒙纱女子的身上。
他们虽然不懂茶,但也听出了这里面似乎有“门道”。
面对这近乎于“挑刺”的专业提问,那女子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的停顿。
她将第一道琥珀色的茶汤,均匀地分入众人面前的品茗杯中,然后才抬起头,隔着面纱,对着王教授,盈盈一拜。
“先生好眼力。”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发自内心的赞许。
“先生所言不差。小女子今日所用的,确实非是某一家的固定范式。我称之为,‘合’。”
“‘合’?”王教授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
“是的。”女子点头,“所谓‘合’,便是取各家之长,合而为一。譬如这温杯,我取的是宋人点茶之细致,务求将瓷杯的温度,提升到最适宜激发茶香的节点。”
“而这注水,我用的却是武夷山‘高冲低斟’的手法,让水流与茶叶充分撞击,瞬间释放出蒙顶石花最鲜活的滋味。”
“至于这出汤……”她提起茶壶,再次为众人续杯,“我用的,又是潮汕功夫茶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技巧,保证每一杯的茶汤,其色、香、味,都一般无二,不偏不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我看来,茶道,并无定法。唐之煎,宋之点,明之泡,皆是古人在当下,找到的,与一片茶叶,最和谐的相处之道。我们后人,要学的,是其‘道’,而非其‘形’。”
“只要能将这片茶叶最好的那一面,呈现在客人的面前。那便是,对这片茶叶,对这位客人,最大的尊重。”
一番话说得是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充满了对茶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
王教授听完,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既佩服又有些汗颜的复杂神情。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对着那女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姑娘高见。是我……着相了。”
说罢,他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
那甘醇鲜爽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也洗去了他心中,那份属于学者的、小小的固执。
与此同时,几位侍女,也端上了几碟造型极为精致的茶点。
一碟是做成桃花形状的“桃花酥”,一碟是晶莹剔-透的“桂花糕”,还有一碟,是堆叠成宝塔状的“千层栗子饼”。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专家们一边品着绝世香茗,一边尝着精致茶点,耳边是楼下戏台传来的、悠扬婉转的《牡丹亭》唱腔,眼中是这古色古香的画堂楼阁。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种极致的、名为“风雅”的享受之中,几乎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这才是生活啊……”一位老教授,满足地长叹一声,“若能日日如此,便是让我少活十年,我也愿意。”
“刘园主,您这里……如此顶级的茶,如此精致的点心,还有这般大师级的茶艺师服务……”一位专攻经济学的教授,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最现实的问题,“不知,这样一壶茶,这样一份体验,对外,是如何定价的?”
这个问题,也让所有人都回过了神,好奇地看向刘楚。
刘楚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伸出手,对着不远处的一位伙计,轻轻地招了招手。
那伙计立刻上前,将一本用竹简串联而成的“价目表”,恭敬地,呈了上来。
刘楚将竹简,缓缓地,在桌案上摊开。
只见上面,用漂亮的小楷,清晰地写着:
“听泉轩茶水单:”
“寻常香茗(如龙井、碧螺春等),每位,二两纹银。”
“特供佳品(如蒙顶石花、大红袍等),每位,纹银十两。”
“佐茶小食,每碟,铜钱五十文至三百文不等。”
“……”
看着这份价目表,专家们都愣住了。
铜钱?纹银?
“刘园长,这……”
刘楚笑着解释道:“为了增加游客的沉浸感,我们在园区内,发行了仿古的、专属的流通货币。游客可以在入口的‘天下钱庄’,进行兑换。”
他指着价目表,继续说道:“按照我们的兑换比例,一串铜钱,也就是一百文,等于人民币十元。一两纹银,也等于十元。所以,一杯最好的茶,也就一百块钱。一份最贵的点心,不过三十块钱。”
“什么?!”
这个价格一出,整个茶桌,瞬间炸开了锅!
“一……一百块钱?!”那位经济学教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刘园长,您……您没开玩笑吧?如此品质的茶叶,如此大师级的服务,还有这堪比博物馆的环境……您就收一百块钱一位?这……这连成本都不够吧?!”
“是啊!”马教授也激动地附和,“光是我屁股底下这把黄花梨的椅子,一天的折旧费都不止一百块钱了!您这是……这是在做慈善啊!”
面对众人那混杂着震惊、不解与钦佩的目光,刘楚脸上的表情,却依旧平静。
“诸位先生,我之前说过。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世界’。”
“我希望每一位走进听泉轩的游客,无论贫富,无论老少,都能没有压力地,坐下来,喝上一杯真正的、好喝的茶,听上一曲真正的、好听的戏。”
“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我们华夏文化中,那份最雅致、最从容的灵魂。这,比我赚多少钱,都重要。”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的泰斗,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之后,那位经济学教授,才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个复杂的、带着一丝自嘲的笑容。
“刘园长……我收回我刚才的话。”
“您不是在做慈善。”
“您这是在用一种,我们这些凡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下一盘,大得……没边儿的棋啊。”
他看向刘楚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那不再是审视,也不再是钦佩。
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敬重。
“天下钱庄……仿古钱币……”
这位教授,咀嚼着这几个词。
“刘园长,不知……可否带我们,去贵庄的‘钱庄’,看一看?”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刘楚没有避让,坦然受了这一礼。
他上前一步,轻轻扶起这位激动的老者,声音温和:“李老言重了。传承,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
刘楚环顾四周,看着那些同样被深深触动的专家们,脸上露出了一个轻松的笑容,巧妙地将这略显沉重的气氛缓和下来。
“戏也听了,情也抒了。诸位先生若是不嫌弃,不如,便在此处,真正地‘听’一次泉,品一盏茶,如何?”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众人重新落座,之前那种纯粹的、带着审视意味的考察心态,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消散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放松的、想要真正融入此情此景的体验心态。
刘楚对着不远处侍立的伙计,轻轻招了招手。
那伙计立刻会意,脚步轻快地走了过来,躬身一礼:“园主,几位先生,有何吩咐?”
“上茶吧。”刘楚说道,“把你们这里最好的茶,最好的水,都拿出来,招待贵客。”
“是。”
伙计应声退下,片刻之后,一位身穿素雅襦裙,脸上蒙着一层薄薄白纱的年轻女子,捧着一个古朴的红木托盘,莲步轻移,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桌案旁。
她的出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并非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身上那股独特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宁静气场。
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韵律感,仿佛她不是在服务,而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表演。
“几位先生,安好。”她的声音,隔着面纱传来,清脆,却又带着一丝空灵,“今日听泉轩,为诸位备下三道茶,一道水,请先生们品鉴。”
她说着,将托盘上的几样东西,一一摆放在桌案之上。
一张古朴的竹制茶则,上面,用小楷写着今日的茶名。
“其一,蜀中蒙顶石花,取其甘鲜;其二,闽北武夷大红袍,取其岩韵;其三,滇南千年古树普洱,取其陈香。”
“而水……”她轻轻揭开旁边一个造型古朴的紫砂壶的盖子,一股清冽的、带着植物芬芳的白色水汽,袅袅升起。
“取的是青瑶山巅,积雪初融,流经松针林后,汇于山涧的第一道活泉之水。我们称之为,‘松顶雪’。”
这番话说得雅致,也说得自信。
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好茶之人。一听这茶名,这水源,便知今日,是要品尝真正的极品了。
“好一个‘松顶雪’!”一位专攻植物学的教授抚掌赞叹,“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口舌生津,满是清冽之意啊。”
“不知几位先生,想先品哪一道?”蒙纱女子柔声问道。
专家们对视一眼,最终还是何镜山教授笑着开口:“客随主便,便请姑娘为我们择一道,最能应今日之景的吧。”
“是。”
蒙纱女子微微颔首,竟真的不再询问,而是自顾自从茶则上,取了那道“蒙顶石花”。
只见她取出一套极为考究的白瓷茶具,先以沸水温杯烫盏,动作行云流水,杯盏碰撞间,只发出清脆的悦耳声响,竟无一丝多余的杂音。
紧接着,她取茶,置茶,注水,出汤。
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却又带着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一位来自浙江大学,对茶道颇有研究的王教授,看着她的手法,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姑娘,”他终于忍不住,有些疑惑地开口问道,“恕我冒昧。我观你这手法,温杯、置茶,皆是宋时‘点茶法’的影子。可为何到了注水出汤,却又变成了明清之后,才蔚然成风的‘撮泡法’?这……这似乎有些,不合规矩啊。”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专家的目光,都落在了那蒙纱女子的身上。
他们虽然不懂茶,但也听出了这里面似乎有“门道”。
面对这近乎于“挑刺”的专业提问,那女子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的停顿。
她将第一道琥珀色的茶汤,均匀地分入众人面前的品茗杯中,然后才抬起头,隔着面纱,对着王教授,盈盈一拜。
“先生好眼力。”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发自内心的赞许。
“先生所言不差。小女子今日所用的,确实非是某一家的固定范式。我称之为,‘合’。”
“‘合’?”王教授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
“是的。”女子点头,“所谓‘合’,便是取各家之长,合而为一。譬如这温杯,我取的是宋人点茶之细致,务求将瓷杯的温度,提升到最适宜激发茶香的节点。”
“而这注水,我用的却是武夷山‘高冲低斟’的手法,让水流与茶叶充分撞击,瞬间释放出蒙顶石花最鲜活的滋味。”
“至于这出汤……”她提起茶壶,再次为众人续杯,“我用的,又是潮汕功夫茶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技巧,保证每一杯的茶汤,其色、香、味,都一般无二,不偏不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我看来,茶道,并无定法。唐之煎,宋之点,明之泡,皆是古人在当下,找到的,与一片茶叶,最和谐的相处之道。我们后人,要学的,是其‘道’,而非其‘形’。”
“只要能将这片茶叶最好的那一面,呈现在客人的面前。那便是,对这片茶叶,对这位客人,最大的尊重。”
一番话说得是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充满了对茶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
王教授听完,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既佩服又有些汗颜的复杂神情。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对着那女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姑娘高见。是我……着相了。”
说罢,他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
那甘醇鲜爽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也洗去了他心中,那份属于学者的、小小的固执。
与此同时,几位侍女,也端上了几碟造型极为精致的茶点。
一碟是做成桃花形状的“桃花酥”,一碟是晶莹剔-透的“桂花糕”,还有一碟,是堆叠成宝塔状的“千层栗子饼”。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专家们一边品着绝世香茗,一边尝着精致茶点,耳边是楼下戏台传来的、悠扬婉转的《牡丹亭》唱腔,眼中是这古色古香的画堂楼阁。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种极致的、名为“风雅”的享受之中,几乎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这才是生活啊……”一位老教授,满足地长叹一声,“若能日日如此,便是让我少活十年,我也愿意。”
“刘园主,您这里……如此顶级的茶,如此精致的点心,还有这般大师级的茶艺师服务……”一位专攻经济学的教授,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最现实的问题,“不知,这样一壶茶,这样一份体验,对外,是如何定价的?”
这个问题,也让所有人都回过了神,好奇地看向刘楚。
刘楚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伸出手,对着不远处的一位伙计,轻轻地招了招手。
那伙计立刻上前,将一本用竹简串联而成的“价目表”,恭敬地,呈了上来。
刘楚将竹简,缓缓地,在桌案上摊开。
只见上面,用漂亮的小楷,清晰地写着:
“听泉轩茶水单:”
“寻常香茗(如龙井、碧螺春等),每位,二两纹银。”
“特供佳品(如蒙顶石花、大红袍等),每位,纹银十两。”
“佐茶小食,每碟,铜钱五十文至三百文不等。”
“……”
看着这份价目表,专家们都愣住了。
铜钱?纹银?
“刘园长,这……”
刘楚笑着解释道:“为了增加游客的沉浸感,我们在园区内,发行了仿古的、专属的流通货币。游客可以在入口的‘天下钱庄’,进行兑换。”
他指着价目表,继续说道:“按照我们的兑换比例,一串铜钱,也就是一百文,等于人民币十元。一两纹银,也等于十元。所以,一杯最好的茶,也就一百块钱。一份最贵的点心,不过三十块钱。”
“什么?!”
这个价格一出,整个茶桌,瞬间炸开了锅!
“一……一百块钱?!”那位经济学教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刘园长,您……您没开玩笑吧?如此品质的茶叶,如此大师级的服务,还有这堪比博物馆的环境……您就收一百块钱一位?这……这连成本都不够吧?!”
“是啊!”马教授也激动地附和,“光是我屁股底下这把黄花梨的椅子,一天的折旧费都不止一百块钱了!您这是……这是在做慈善啊!”
面对众人那混杂着震惊、不解与钦佩的目光,刘楚脸上的表情,却依旧平静。
“诸位先生,我之前说过。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世界’。”
“我希望每一位走进听泉轩的游客,无论贫富,无论老少,都能没有压力地,坐下来,喝上一杯真正的、好喝的茶,听上一曲真正的、好听的戏。”
“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我们华夏文化中,那份最雅致、最从容的灵魂。这,比我赚多少钱,都重要。”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的泰斗,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之后,那位经济学教授,才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个复杂的、带着一丝自嘲的笑容。
“刘园长……我收回我刚才的话。”
“您不是在做慈善。”
“您这是在用一种,我们这些凡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下一盘,大得……没边儿的棋啊。”
他看向刘楚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那不再是审视,也不再是钦佩。
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敬重。
“天下钱庄……仿古钱币……”
这位教授,咀嚼着这几个词。
“刘园长,不知……可否带我们,去贵庄的‘钱庄’,看一看?”
喜欢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