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拓跋珪举兵南征后燕,北魏虽成功将后燕的河北地区纳入版图,却也付出了近乎毁灭性的惨重代价。
三十多万大军投身于这场旷日持久、烽火连天的战争。战场上,喊杀声震破云霄,刀剑碰撞声不绝于耳,鲜血染红了大地,无数年轻的生命消逝其中,最终折损近三分之二。
如此惊人的伤亡数字,如同一重重锤,狠狠敲击着每一个拓跋鲜卑人的心,让他们不禁陷入对战争意义的深刻反思:这场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征战,真的值得吗?难道为了踏入中原,就必须承受如此惨痛的后果?
如今的北魏国,恰似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航行的巨舰,危机四伏。
军事行动陷入僵局,既未能乘胜追击逃至辽东、内部动荡不安的后燕残余势力,也未对龟缩于山东、勉强维持的慕容德集团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北魏帝国内部矛盾如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以张衮为代表的汉官集团,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言辞间引经据典,主张推行汉化,以儒家之道治理国家,期望北魏能在文化与制度上与中原文明深度融合。
而拓跋鲜卑贵族们则身着胡服,腰佩弯刀,他们以草原的传统和习俗为根基,坚决维护鲜卑族的特权与地位,对汉化举措充满抵触。双方常常为了一项政策、一种制度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不同文明的碰撞在这朝堂之上演绎得淋漓尽致,火花四溅。
冲突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利益。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游牧民族依赖广袤无垠的草原放牛牧马,农耕民族则仰仗肥沃的土地耕田种地。北魏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坚守传统的游牧生活,还是迈向农耕文明的怀抱?这一抉择,犹如高悬于北魏命运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辽、金、元、清等朝统治北中国的历史,似乎为北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其中拓跋珪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拓跋珪,这位曾经怀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权力的侵蚀下,逐渐迷失自我。
曾经,拓跋珪心怀壮志,目光如炬,一心只为带领拓跋鲜卑族走向辉煌。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那至高无上的位置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他不再满足于成为一方可汗,开始觊觎君临天下的至尊之位,渴望万民敬仰,这种野心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狂生长。
然而,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征服中原,即便能一时得势,最终也必将失去民心。匈奴汉国、前赵、羯族后赵的覆灭,便是前车之鉴。但倘若要全面推行汉化,长期植根于大草原的拓跋贵族们又怎会轻易应允?
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珪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都城若继续定在盛乐,地处草原深处,不利于吸纳先进文化,更难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而魏国所掌控的中原土地,主要集中在现今的河北与山西。若要效仿历代王朝定都,中山和邺城成为了主要选择。中山是后燕的都城,邺城则是后赵与前燕的旧都。
邺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闻名遐迩的粮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且有前代王朝经营的基础。据《魏书》记载,魏军攻克邺城时,拓跋珪曾亲自巡登台榭,遍览宫城,一度流露出定都之意。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拓跋鲜卑联盟各部落坚决反对将都城设于汉人势力强大之地,加之诸部对南征作战的意义早已心存疑虑。
此前,魏军频繁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发动掠夺战争,收获颇丰。然而,南下中原的征程却截然不同,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收益却相对微薄。
尤其是对于主动投降的山西地区,魏军秋毫无犯,致使得到的土地依旧掌控在汉人豪强手中。对于不熟悉农业生产的鲜卑人而言,贸然进入一个无法带来财富的陌生领域,显然不切实际。
当时北魏的经济主要依赖畜牧业,兵源也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联盟供给,都城自然不能定在缺乏群众基础的地方。
况且,经过一年多的伐燕之战,魏军伤亡惨重,鲜卑贵族普遍厌战,国家急需休养生息。拓跋珪为平息后秦皇帝姚兴的怒气,减少边境摩擦,甚至毅然杀掉仅仅在书信称呼上对姚兴不够恭敬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其短期内根本无意在南方用兵。
邺城毗邻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一旦迁都邺城,必将遭受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权衡利弊之后,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平城,这座坐落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分界线上的城市,内长城蜿蜒于南,外长城横卧于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此描绘当时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 挹其芳澜,郁葱可冷。” 这里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汉与匈奴的第一场大会战 —— 白登之围。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战国初年,是赵国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 398 年七月,平城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七岁的蒙古和华北征服者拓跋珪正式迁都于此。通过这次迁都,拓跋珪为北魏国定下了游牧与农耕并重的发展基调,而这仅仅是他迈向中原强国的第一步。
迁都之后,拓跋珪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将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性情逐渐变得焦躁、凶残且独断专行。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亲信,也逐渐被疏远、打压,甚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林婉清目睹北魏国内乱象丛生,眉头紧锁,心中忧虑如汹涌潮水般翻涌不息。
她不禁忆起早年,在父亲林浩的带领下,与拓跋珪母子一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时,他们居无定所,时刻面临各路人马的刺杀威胁,每一次危机都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然而,他们彼此扶持,相互依靠,共同在困境中求生。也正是那段时光,让她与拓跋珪的母亲贺氏结下了深厚如渊的友情。
如今看着拓跋珪一步步走向极端,她开始对自己当年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北魏所走的道路,与当年的前燕如出一辙。
前燕在慕容儁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迁都邺城,意图进军中原。然而,他们对汉人和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治理,最终落得个衰败的下场。如今的北魏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恐也难以逃脱相同的命运。
林婉清决定与慕容轩一同前往北魏,试图劝说拓跋珪改变治国之道。慕容轩深知此行凶险万分,但他放心不下林婉清,于是紧紧相随,片刻不离,生怕她遭遇任何不测,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自己身边。
他们一路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拓跋珪。
林婉清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面容憔悴、眼神疯狂与疲惫交织的君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林婉清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关切与忧虑,轻声开口道:“大汗,许久未见啊。自家族覆灭后,我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飘零,目睹了太多的兴衰荣辱。如今看到北魏如今的局势,往昔那些艰难岁月不禁一一浮现眼前。您如今贵为大汗,一心欲成就千秋霸业,可曾仔细想过,这天下局势犹如变幻莫测的风云,该如何引领北魏在这乱世的惊涛骇浪中长久立足,稳如磐石呢?”
拓跋珪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苦笑着缓缓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婉清啊,你我相识多年,情谊深厚。如今的北魏,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啊。朕虽心怀壮志,欲成就霸业,可这谈何容易!你见多识广,阅历不凡,不妨直言相告,朕究竟该何去何从?”
林婉清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大汗,我这些年历经诸多,发现历史似乎有着某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便是历史周期论。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伴随着贤明君主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君主若开始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政治腐败,便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衰败。就如夏、商、周,皆是如此。前燕的兴衰也是例证,起初凭借强大国力意图进取中原,却因对各民族高压统治,最终衰败。北魏如今也面临抉择,若重蹈前燕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慕容轩在旁点头,神色庄重地接过话茬:“大汗,林姑娘所言极是。我曾亲身经历燕国从关外崛起,起初,燕人在关外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凭借着英勇善战和睿智谋略,逐渐强大。
随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一时风光无限,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在统治过程中,燕国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政策,肆意征伐,大兴土木,使得民不聊生。内部腐败滋生,贵族争权夺利,国力逐渐消耗。最终,只能无奈退回辽东,这一路下来,造成大量族人死亡,无数家庭破碎,留下的唯有无尽的遗憾。若北魏继续沿着这条老路前行,最终的结局恐与燕国毫无二致。”
慕容轩稍作停顿,神情严肃地继续说道:“大汗,汉人贾谊所着《过秦论》,深刻剖析了秦朝兴衰的缘由。秦国自秦孝公起,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历经数代君主的努力,终统一六国。
然而,秦始皇统一后,不施仁义,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修筑长城、阿房宫等,耗尽民力。他以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严苛的律法,就能永保江山稳固。却不知,民心尽失,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秦二世,不仅未能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这表明,单纯依靠武力和高压统治,虽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赢得民心,更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北魏如今以鲜卑族统治众多汉人,若不以史为鉴,重蹈秦朝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拓跋珪沉思片刻,眉头紧锁,说道:“朕明白你们的意思,只是如今北魏以较少鲜卑人统治众多汉人,且国内民族混杂,若不采取强硬手段,恐难以驾驭局势,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林婉清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大汗,强硬手段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服从,但绝非长久之计。您想,若百姓心中充满怨恨,只是迫于武力不敢反抗,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奋起抗争。北魏人口中汉人占多数,若不能让汉人真心归附,根基便不稳。鲜卑族虽勇猛善战,但要治理好这庞大的国家,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慕容轩接着说:“大汗,要让汉人真心归附,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文化上,鲜卑族可逐渐学习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先进文化,同时也保留本族优秀传统,促进民族融合。就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文化融合能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在政策上,要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感恩朝廷,愿意拥护北魏统治。”
拓跋珪皱眉道:“话虽如此,可鲜卑贵族们大多以游牧为生,让他们学习农耕文明,恐难以接受,且推行汉化,会不会削弱鲜卑族的力量?”
林婉清耐心解释道:“大汗,学习农耕文明并非让鲜卑族放弃游牧,而是根据不同地域和需求,兼收并蓄。比如在适合农耕的地区,鼓励鲜卑人学习耕种,在草原地区继续发展游牧。
至于汉化,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取长补短。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通过学习,鲜卑族能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北魏整体实力。而且,推行汉化过程中,可循序渐进,给予鲜卑贵族一定时间适应。”
慕容轩补充道:“大汗,历史上成功的民族融合例子不少。北魏若能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仅能增强国力,还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盛世。您想想,当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能和谐共处,共同为北魏效力,那将是何等强大的力量。”
拓跋珪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们的话让朕深思,只是这一切关乎北魏未来走向,容朕再仔细考量。”
林婉清与慕容轩对视一眼,正欲再言,林婉清像是想起什么,眼神流露出期待:“大汗,我许久未见贺氏夫人了,不知她近来可好?我想去见见她。”
拓跋珪听到这话,眼神猛地一缩,仿佛被什么刺痛了内心,随即闪烁不定,愧疚之情如浓重的阴霾般笼罩在他脸上。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又缓缓松开,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与悔恨。
他想起那噩梦般的一天,弟弟拓跋觚因冒失顶撞,自己竟在盛怒之下一时冲动将其处死。那一刻,母亲贺氏眼中的震惊、痛苦与绝望,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狠狠刺进他的心脏。她无法接受,那个曾经被自己悉心养大的孩子,竟变得如此冷酷凶残。
自那以后,贺氏眼中的光芒渐渐熄灭,对他充满了失望与疏离,几乎不愿再见到自己。身心俱疲的母亲,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身体也如破败的房屋般迅速垮了下去,最终在公元 396 年 7 月,带着无尽的伤痛与世长辞。
拓跋珪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落寞:“母亲她…… 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林婉清听闻,如遭雷击,震惊不已。上一次见面,贺氏还是那个眼神坚定、身体强壮的草原母亲,如今竟已天人永隔,不禁悲从中来,伤神落泪。
拓跋珪看着林婉清,也想起当年大家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内心五味杂陈。那些共患难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林婉清刚刚说的那些话,此刻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他开始认真思考,似乎有被林婉清说动的迹象。
林婉清稍稍平复情绪,突然神色一凛,直视拓跋珪道:“大汗,还有一事,不知您为何要去刺杀已退居辽东的后燕皇帝慕容盛?”
拓跋珪脸色微变,矢口否认:“朕从未有过此等行径,这是从何说起?”
林婉清神色严肃,语气笃定:“射杀慕容盛的那个毒箭有魏的字样,此事天下皆知,大汗作何解释?”
拓跋珪眉头紧皱,略显恼怒地说道:“若真是朕所为,如此机密之事,怎会留下如此明显带有‘魏’字的毒箭?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
三人听闻,皆是心中一凛,瞬间反应过来。慕容轩思忖片刻,缓缓说道:“会是谁呢?是东晋,还是后秦?他们或许不愿看到北魏与后燕和平共处,意图挑起两国纷争,坐收渔利。”
林婉清点头,分析道:“东晋一直视北方各国为威胁,若北魏与后燕再次交战,他们可趁机北伐,扩充领土。而后秦与北魏接壤,也忌惮北魏日益强大,挑起战火,能削弱北魏实力。这两国嫌疑最大。”
拓跋珪面色阴沉,冷哼一声:“无论何人所为,朕定不会让其阴谋得逞。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
林婉清与慕容轩表示赞同,三人又就应对之策商讨一番,才各自作罢。
离开拓跋珪后,天色渐暗,厚重的乌云如铅块般压在天空,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林婉清与慕容轩心情沉重,脚步沉重地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深知局势如同这压抑的天气般严峻,必须尽快与张衮商议对策。
张衮身为北魏左长史,一直为北魏的汉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努力奔走。尽管与拓跋珪在汉化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但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与深厚的影响力,仍在朝中坚守,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引导北魏走向正轨。
林婉清与慕容轩径直来到张衮在城中的府邸。张衮见到他们,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重逢的欣喜,又夹杂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婉清,慕容轩,你们此番前来,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如今北魏局势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衮的声音低沉而急切。
林婉清看着张衮,眼中满是忧虑:“张大人,我们怎能坐视不管。拓跋珪如今行事愈发残暴,北魏国内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您一直在朝中,定深知其中利害,可有良策能改变这一切?”
张衮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说道:“我与陛下在汉化一事上的分歧由来已久。陛下虽有汉化之心,却妄图在汉化过程中,始终维持鲜卑人高于汉人的地位。如此做法,看似是在推进汉化,实则是在加深民族隔阂,又怎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稳定?”
慕容轩接口道:“张大人,我们刚刚也与大汗谈及此事。大汗虽有所触动,但仍有所顾虑。我们认为,要改变大汗想法,需让他看到民族融合和推行仁政的长远利益。您在朝中多年,对鲜卑贵族和朝中局势更为了解,您觉得该如何做?”
张衮沉思片刻,缓缓踱步,目光深邃地说道:“首先,我们需团结朝中支持民族融合和汉化的力量。鲜卑贵族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明白时代变迁,北魏要想长治久安,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联合这些开明的鲜卑贵族,以及像我们这样的汉官中有识之士,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朝堂之上,通过有理有据的辩论,为民族融合发声,让大汗听到不同的、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声音。”
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接着说道:“其次,收集历史上因民族和谐共处而使国家繁荣昌盛的例子至关重要。比如,汉朝与匈奴在某些时期的和平往来,互市贸易,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还增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这些事例整理成册,呈给大汗,让他明白民族融合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能为北魏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再者,在民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比如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不仅能增进两族之间的血缘联系,更能从根本上消除民族隔阂。但在推行过程中,切不可强制,要通过宣传引导,让百姓看到通婚带来的益处,比如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富足等。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也必不可少,举办诗词歌赋大赛、骑射比武等,让鲜卑族和汉族人民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营造良好的民族融合氛围,让大汗看到实际效果。”
林婉清点头,眼神中透着赞同:“张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些举措都需谨慎进行,以免引起大汗猜忌。如今大汗性情大变,行事愈发难以捉摸,我们必须寻找合适时机,再次劝谏大汗,让他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慕容轩也接口道:“对,而且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就像鼓励通婚,需先从一些家族示范开始,让大家看到通婚家庭的幸福美满,从而引导更多人自愿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也可先从一些小范围、易接受的开始,逐步推广,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
张衮深表赞同:“正是如此。如今北魏局势微妙,我们每一步都关乎国家未来。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我们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耐心和智慧引导大汗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人在房中商讨良久,直到窗外风声渐紧,黑夜来临,林婉清和慕容轩才告别张衮,赶回住处。
三十多万大军投身于这场旷日持久、烽火连天的战争。战场上,喊杀声震破云霄,刀剑碰撞声不绝于耳,鲜血染红了大地,无数年轻的生命消逝其中,最终折损近三分之二。
如此惊人的伤亡数字,如同一重重锤,狠狠敲击着每一个拓跋鲜卑人的心,让他们不禁陷入对战争意义的深刻反思:这场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征战,真的值得吗?难道为了踏入中原,就必须承受如此惨痛的后果?
如今的北魏国,恰似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航行的巨舰,危机四伏。
军事行动陷入僵局,既未能乘胜追击逃至辽东、内部动荡不安的后燕残余势力,也未对龟缩于山东、勉强维持的慕容德集团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北魏帝国内部矛盾如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以张衮为代表的汉官集团,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言辞间引经据典,主张推行汉化,以儒家之道治理国家,期望北魏能在文化与制度上与中原文明深度融合。
而拓跋鲜卑贵族们则身着胡服,腰佩弯刀,他们以草原的传统和习俗为根基,坚决维护鲜卑族的特权与地位,对汉化举措充满抵触。双方常常为了一项政策、一种制度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不同文明的碰撞在这朝堂之上演绎得淋漓尽致,火花四溅。
冲突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利益。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游牧民族依赖广袤无垠的草原放牛牧马,农耕民族则仰仗肥沃的土地耕田种地。北魏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坚守传统的游牧生活,还是迈向农耕文明的怀抱?这一抉择,犹如高悬于北魏命运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辽、金、元、清等朝统治北中国的历史,似乎为北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其中拓跋珪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拓跋珪,这位曾经怀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权力的侵蚀下,逐渐迷失自我。
曾经,拓跋珪心怀壮志,目光如炬,一心只为带领拓跋鲜卑族走向辉煌。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那至高无上的位置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他不再满足于成为一方可汗,开始觊觎君临天下的至尊之位,渴望万民敬仰,这种野心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狂生长。
然而,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征服中原,即便能一时得势,最终也必将失去民心。匈奴汉国、前赵、羯族后赵的覆灭,便是前车之鉴。但倘若要全面推行汉化,长期植根于大草原的拓跋贵族们又怎会轻易应允?
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珪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都城若继续定在盛乐,地处草原深处,不利于吸纳先进文化,更难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而魏国所掌控的中原土地,主要集中在现今的河北与山西。若要效仿历代王朝定都,中山和邺城成为了主要选择。中山是后燕的都城,邺城则是后赵与前燕的旧都。
邺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闻名遐迩的粮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且有前代王朝经营的基础。据《魏书》记载,魏军攻克邺城时,拓跋珪曾亲自巡登台榭,遍览宫城,一度流露出定都之意。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拓跋鲜卑联盟各部落坚决反对将都城设于汉人势力强大之地,加之诸部对南征作战的意义早已心存疑虑。
此前,魏军频繁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发动掠夺战争,收获颇丰。然而,南下中原的征程却截然不同,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收益却相对微薄。
尤其是对于主动投降的山西地区,魏军秋毫无犯,致使得到的土地依旧掌控在汉人豪强手中。对于不熟悉农业生产的鲜卑人而言,贸然进入一个无法带来财富的陌生领域,显然不切实际。
当时北魏的经济主要依赖畜牧业,兵源也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联盟供给,都城自然不能定在缺乏群众基础的地方。
况且,经过一年多的伐燕之战,魏军伤亡惨重,鲜卑贵族普遍厌战,国家急需休养生息。拓跋珪为平息后秦皇帝姚兴的怒气,减少边境摩擦,甚至毅然杀掉仅仅在书信称呼上对姚兴不够恭敬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其短期内根本无意在南方用兵。
邺城毗邻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一旦迁都邺城,必将遭受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权衡利弊之后,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平城,这座坐落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分界线上的城市,内长城蜿蜒于南,外长城横卧于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此描绘当时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 挹其芳澜,郁葱可冷。” 这里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汉与匈奴的第一场大会战 —— 白登之围。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战国初年,是赵国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 398 年七月,平城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七岁的蒙古和华北征服者拓跋珪正式迁都于此。通过这次迁都,拓跋珪为北魏国定下了游牧与农耕并重的发展基调,而这仅仅是他迈向中原强国的第一步。
迁都之后,拓跋珪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将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性情逐渐变得焦躁、凶残且独断专行。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亲信,也逐渐被疏远、打压,甚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林婉清目睹北魏国内乱象丛生,眉头紧锁,心中忧虑如汹涌潮水般翻涌不息。
她不禁忆起早年,在父亲林浩的带领下,与拓跋珪母子一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时,他们居无定所,时刻面临各路人马的刺杀威胁,每一次危机都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然而,他们彼此扶持,相互依靠,共同在困境中求生。也正是那段时光,让她与拓跋珪的母亲贺氏结下了深厚如渊的友情。
如今看着拓跋珪一步步走向极端,她开始对自己当年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北魏所走的道路,与当年的前燕如出一辙。
前燕在慕容儁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迁都邺城,意图进军中原。然而,他们对汉人和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治理,最终落得个衰败的下场。如今的北魏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恐也难以逃脱相同的命运。
林婉清决定与慕容轩一同前往北魏,试图劝说拓跋珪改变治国之道。慕容轩深知此行凶险万分,但他放心不下林婉清,于是紧紧相随,片刻不离,生怕她遭遇任何不测,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自己身边。
他们一路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拓跋珪。
林婉清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面容憔悴、眼神疯狂与疲惫交织的君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林婉清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关切与忧虑,轻声开口道:“大汗,许久未见啊。自家族覆灭后,我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飘零,目睹了太多的兴衰荣辱。如今看到北魏如今的局势,往昔那些艰难岁月不禁一一浮现眼前。您如今贵为大汗,一心欲成就千秋霸业,可曾仔细想过,这天下局势犹如变幻莫测的风云,该如何引领北魏在这乱世的惊涛骇浪中长久立足,稳如磐石呢?”
拓跋珪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苦笑着缓缓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婉清啊,你我相识多年,情谊深厚。如今的北魏,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啊。朕虽心怀壮志,欲成就霸业,可这谈何容易!你见多识广,阅历不凡,不妨直言相告,朕究竟该何去何从?”
林婉清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大汗,我这些年历经诸多,发现历史似乎有着某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便是历史周期论。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伴随着贤明君主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君主若开始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政治腐败,便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衰败。就如夏、商、周,皆是如此。前燕的兴衰也是例证,起初凭借强大国力意图进取中原,却因对各民族高压统治,最终衰败。北魏如今也面临抉择,若重蹈前燕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慕容轩在旁点头,神色庄重地接过话茬:“大汗,林姑娘所言极是。我曾亲身经历燕国从关外崛起,起初,燕人在关外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凭借着英勇善战和睿智谋略,逐渐强大。
随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一时风光无限,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在统治过程中,燕国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政策,肆意征伐,大兴土木,使得民不聊生。内部腐败滋生,贵族争权夺利,国力逐渐消耗。最终,只能无奈退回辽东,这一路下来,造成大量族人死亡,无数家庭破碎,留下的唯有无尽的遗憾。若北魏继续沿着这条老路前行,最终的结局恐与燕国毫无二致。”
慕容轩稍作停顿,神情严肃地继续说道:“大汗,汉人贾谊所着《过秦论》,深刻剖析了秦朝兴衰的缘由。秦国自秦孝公起,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历经数代君主的努力,终统一六国。
然而,秦始皇统一后,不施仁义,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修筑长城、阿房宫等,耗尽民力。他以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严苛的律法,就能永保江山稳固。却不知,民心尽失,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秦二世,不仅未能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这表明,单纯依靠武力和高压统治,虽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赢得民心,更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北魏如今以鲜卑族统治众多汉人,若不以史为鉴,重蹈秦朝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拓跋珪沉思片刻,眉头紧锁,说道:“朕明白你们的意思,只是如今北魏以较少鲜卑人统治众多汉人,且国内民族混杂,若不采取强硬手段,恐难以驾驭局势,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林婉清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大汗,强硬手段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服从,但绝非长久之计。您想,若百姓心中充满怨恨,只是迫于武力不敢反抗,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奋起抗争。北魏人口中汉人占多数,若不能让汉人真心归附,根基便不稳。鲜卑族虽勇猛善战,但要治理好这庞大的国家,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慕容轩接着说:“大汗,要让汉人真心归附,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文化上,鲜卑族可逐渐学习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先进文化,同时也保留本族优秀传统,促进民族融合。就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文化融合能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在政策上,要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感恩朝廷,愿意拥护北魏统治。”
拓跋珪皱眉道:“话虽如此,可鲜卑贵族们大多以游牧为生,让他们学习农耕文明,恐难以接受,且推行汉化,会不会削弱鲜卑族的力量?”
林婉清耐心解释道:“大汗,学习农耕文明并非让鲜卑族放弃游牧,而是根据不同地域和需求,兼收并蓄。比如在适合农耕的地区,鼓励鲜卑人学习耕种,在草原地区继续发展游牧。
至于汉化,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取长补短。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通过学习,鲜卑族能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北魏整体实力。而且,推行汉化过程中,可循序渐进,给予鲜卑贵族一定时间适应。”
慕容轩补充道:“大汗,历史上成功的民族融合例子不少。北魏若能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仅能增强国力,还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盛世。您想想,当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能和谐共处,共同为北魏效力,那将是何等强大的力量。”
拓跋珪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们的话让朕深思,只是这一切关乎北魏未来走向,容朕再仔细考量。”
林婉清与慕容轩对视一眼,正欲再言,林婉清像是想起什么,眼神流露出期待:“大汗,我许久未见贺氏夫人了,不知她近来可好?我想去见见她。”
拓跋珪听到这话,眼神猛地一缩,仿佛被什么刺痛了内心,随即闪烁不定,愧疚之情如浓重的阴霾般笼罩在他脸上。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又缓缓松开,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与悔恨。
他想起那噩梦般的一天,弟弟拓跋觚因冒失顶撞,自己竟在盛怒之下一时冲动将其处死。那一刻,母亲贺氏眼中的震惊、痛苦与绝望,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狠狠刺进他的心脏。她无法接受,那个曾经被自己悉心养大的孩子,竟变得如此冷酷凶残。
自那以后,贺氏眼中的光芒渐渐熄灭,对他充满了失望与疏离,几乎不愿再见到自己。身心俱疲的母亲,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身体也如破败的房屋般迅速垮了下去,最终在公元 396 年 7 月,带着无尽的伤痛与世长辞。
拓跋珪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落寞:“母亲她…… 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林婉清听闻,如遭雷击,震惊不已。上一次见面,贺氏还是那个眼神坚定、身体强壮的草原母亲,如今竟已天人永隔,不禁悲从中来,伤神落泪。
拓跋珪看着林婉清,也想起当年大家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内心五味杂陈。那些共患难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林婉清刚刚说的那些话,此刻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他开始认真思考,似乎有被林婉清说动的迹象。
林婉清稍稍平复情绪,突然神色一凛,直视拓跋珪道:“大汗,还有一事,不知您为何要去刺杀已退居辽东的后燕皇帝慕容盛?”
拓跋珪脸色微变,矢口否认:“朕从未有过此等行径,这是从何说起?”
林婉清神色严肃,语气笃定:“射杀慕容盛的那个毒箭有魏的字样,此事天下皆知,大汗作何解释?”
拓跋珪眉头紧皱,略显恼怒地说道:“若真是朕所为,如此机密之事,怎会留下如此明显带有‘魏’字的毒箭?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
三人听闻,皆是心中一凛,瞬间反应过来。慕容轩思忖片刻,缓缓说道:“会是谁呢?是东晋,还是后秦?他们或许不愿看到北魏与后燕和平共处,意图挑起两国纷争,坐收渔利。”
林婉清点头,分析道:“东晋一直视北方各国为威胁,若北魏与后燕再次交战,他们可趁机北伐,扩充领土。而后秦与北魏接壤,也忌惮北魏日益强大,挑起战火,能削弱北魏实力。这两国嫌疑最大。”
拓跋珪面色阴沉,冷哼一声:“无论何人所为,朕定不会让其阴谋得逞。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
林婉清与慕容轩表示赞同,三人又就应对之策商讨一番,才各自作罢。
离开拓跋珪后,天色渐暗,厚重的乌云如铅块般压在天空,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林婉清与慕容轩心情沉重,脚步沉重地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深知局势如同这压抑的天气般严峻,必须尽快与张衮商议对策。
张衮身为北魏左长史,一直为北魏的汉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努力奔走。尽管与拓跋珪在汉化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但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与深厚的影响力,仍在朝中坚守,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引导北魏走向正轨。
林婉清与慕容轩径直来到张衮在城中的府邸。张衮见到他们,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重逢的欣喜,又夹杂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婉清,慕容轩,你们此番前来,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如今北魏局势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衮的声音低沉而急切。
林婉清看着张衮,眼中满是忧虑:“张大人,我们怎能坐视不管。拓跋珪如今行事愈发残暴,北魏国内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您一直在朝中,定深知其中利害,可有良策能改变这一切?”
张衮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说道:“我与陛下在汉化一事上的分歧由来已久。陛下虽有汉化之心,却妄图在汉化过程中,始终维持鲜卑人高于汉人的地位。如此做法,看似是在推进汉化,实则是在加深民族隔阂,又怎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稳定?”
慕容轩接口道:“张大人,我们刚刚也与大汗谈及此事。大汗虽有所触动,但仍有所顾虑。我们认为,要改变大汗想法,需让他看到民族融合和推行仁政的长远利益。您在朝中多年,对鲜卑贵族和朝中局势更为了解,您觉得该如何做?”
张衮沉思片刻,缓缓踱步,目光深邃地说道:“首先,我们需团结朝中支持民族融合和汉化的力量。鲜卑贵族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明白时代变迁,北魏要想长治久安,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联合这些开明的鲜卑贵族,以及像我们这样的汉官中有识之士,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朝堂之上,通过有理有据的辩论,为民族融合发声,让大汗听到不同的、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声音。”
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接着说道:“其次,收集历史上因民族和谐共处而使国家繁荣昌盛的例子至关重要。比如,汉朝与匈奴在某些时期的和平往来,互市贸易,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还增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这些事例整理成册,呈给大汗,让他明白民族融合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能为北魏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再者,在民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比如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不仅能增进两族之间的血缘联系,更能从根本上消除民族隔阂。但在推行过程中,切不可强制,要通过宣传引导,让百姓看到通婚带来的益处,比如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富足等。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也必不可少,举办诗词歌赋大赛、骑射比武等,让鲜卑族和汉族人民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营造良好的民族融合氛围,让大汗看到实际效果。”
林婉清点头,眼神中透着赞同:“张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些举措都需谨慎进行,以免引起大汗猜忌。如今大汗性情大变,行事愈发难以捉摸,我们必须寻找合适时机,再次劝谏大汗,让他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慕容轩也接口道:“对,而且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就像鼓励通婚,需先从一些家族示范开始,让大家看到通婚家庭的幸福美满,从而引导更多人自愿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也可先从一些小范围、易接受的开始,逐步推广,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
张衮深表赞同:“正是如此。如今北魏局势微妙,我们每一步都关乎国家未来。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我们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耐心和智慧引导大汗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人在房中商讨良久,直到窗外风声渐紧,黑夜来临,林婉清和慕容轩才告别张衮,赶回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