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
她这话的意思是,不复那般清清冷冷的姿态吗?
还是说,自己想看她的别样模样这件事要失望了?
宁时三杯两盏淡酒下肚,觉着耳热心浮,脑中却仿佛仍在飞快转动,像有一双隐形的手在轻轻搅动记忆的表面,让一幕幕从她眼底浮出——
谢禛。
若要听知杏女士的说法,她一醉便“心悸头痛,话少易怒”。
可宁时细想一回,这几月来日夜奔走,协理三晋大小政务,自己好像从未真见她动怒。
谢大人总是一副冷淡从容的模样,风度刻骨子里了一般。
有时候她真的有点暗自赞同谢灵伊的“纸人”之谓,如此完美又无懈可击。
不过相处的时日也不算太短了,谢大人别的面却也见的不算少。
她见过她披雪夜行,晨起先政,一日三巡,调兵遣将之间不曾露怨;也见过她在疫区之中,衣不解带,亲审贪官、拷问奸吏,半分不乱。
这样一位如玉盘般皎洁,看起来温和不迫的大人,除此之外,更有冷峻严酷的时候,令人难忘。
那夜,潞州疫区尸横遍地,火光如昼,死者家属焚尸于道,鬼哭连天。
谢禛披着被夜雪沾湿的袍子坐于正堂之上,鬓边残雪未化,唇色泛着不自然的苍白,气势却没有因此压低半分。
谢大人声名卓着不怒自威是一方面,一方面公堂设置上就是如此。
主审官坐在堂上正中高位,称“堂上”。
位置比堂下高出一级甚至数级,正对堂口,身后还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带上来的犯人双膝跪地,被执法吏牵制着,必须高抬着头才能看见谢大人,那气势能不矮吗?
只见堂下那位通判衣衫不整,伏地而泣,声声哀哀,听上去像极了一个良知未泯的官员突遭冤屈之祸。
要不是宁时天人感应硬扫,发现赈灾银的去向落在他这里,她都快信了。
她自己那时候是半倚半坐在一侧靠垫上充当陪审,唇角噙着点笑,捧着热茶慢慢啜着。
在等好戏开场。
......
堂外风雪呼啸,堂内却安静得很。
殊晴乖巧地坐在她身旁,剥了橘子剥栗子,挑最甜的一瓣塞进宁时掌心,又把那颗尚温的糖炒栗子递过去。
宁时头也不抬,任她放进来,顺手捏起橘瓣放入口中,口中酸甜炸开,眼神却只盯着上方的玉堂人物。
“你看,”她记得自己低声评头论足,传音入密,“谢大人感觉比审诏狱的犯人还吓人些。”
殊晴抬眸看她,眸中寒意闪烁:“姐姐是喜欢看谢大人审嫌犯,还是喜欢看她?”
宁时差点没喷茶,回头看了妹妹一眼,却看她眼神清澈温柔,仿佛是随口一问。
“并非。只是爱看戏。”她记得自己否认了。
尽管总觉得殊晴意有所指。
可她能对谢大人怀有什么心思呢?
无非是对优秀女性的欣赏罢了。
于是她这头的小插曲倒也没妨碍到任何人,那头的堂审仍在继续。
只见谢禛听了良久,才道一句:
“赈银你藏哪了?”
那通判泪眼模糊,抬首一望,似没料到她一开始便如此直截了当:“......小人不知......赈银......银不在我手,是下头擅作主张......”
“嗯。”谢禛点点头,唇角带着冰冷的微笑,“我信你。”
通判一怔。
“你总不至于蠢得把银子亲自收下。”她语气温润,“以你的行事风格,应当是拨文走账、调药时换批、送出再抽成,对不对?”
“......”
“这样做既不会留银迹,又方便将责任推卸出去。”她语气温和得近乎怜悯,“你只是不慎。”
通判的手指开始颤抖。
谢禛偏头看了眼账簿,随手翻到一页:“四日前,你批给福昌药行五百两,换得癸酉批次疫药三百斤。此批次药品中,乌头含量比癸未批次低四成。”
她淡淡道:“你可知?”
“......我不知......不是我签的......”通判挣扎着磕头,“小人有罪,小人知错......”
“你没错。”谢禛忽然打断他,语气平静如水。
她指尖慢慢合上账本:“此事错在我。”
“我没有早点调你走。”
通判脸色瞬间煞白。
谢禛垂眸,似是想到些什么,摩挲着指间的玉麒麟扳指问道:“你家中还有老母妻儿?”
“有,有——”
“通判奉高堂至孝,又舐犊情深,你在狱中不便照顾,我让人送去潞河西岸那处小屋避一避。”
通判颤声道:“......谢大人......放我一条命......”
“你若有罪,自是百死莫赎。”谢禛温声道,“若是无罪,又何必讨饶,莫非本官是那等徇私枉法之人?”
她话落,缓缓起身。
夜雪未干的袍角拂过乌木案几,簌簌落下一点白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将此人暂押。”她抬眸,吩咐左右。
堂中无人动,仿佛连风声都止了。
几息之后,才有衙役小心上前,将那伏地的通判拖走,哭嚎声却一声也未再敢发。
她顿了顿,又转头吩咐:“此案中所涉福昌药行主事,今夜带来。若逃,则抄家无论,其父病在榻上,可一并带来给宁参军问诊。”
她说到此处,目光竟朝自己处投来。
一时四目相对,心动无话。
倒是旁的殊晴声音幽幽:“姐姐偏就喜欢她差遣你。”
宁时登时老脸一红。
“为民除害也不算委屈。”
某人斟酌词句道。
而堂上的谢大人自然是把这一切都尽纳眼底,不动声色错开视线。
“对了。”谢禛回头看向吏员,“那仓吏,也一并押下。我记得他儿子前年在府学中试?革去童生功名,逐出府学。”
“倘若他肯招供,则另议。”
她言语简约,条分缕析,一桩桩一件件落下,如笼中绳结,越拉越紧,无一处漏洞。
没有怒火,没有讥诮,连声调都不曾起伏,仿佛她说的不是收押、抄家、革去功名,而是夜里该吃姜汤还是枣泥。
然而堂中众人,竟无一人不汗湿衣背。
真是一位压迫感极强的大人呢。
而她越是沉稳、克制、不动声色,在自己眼中就越显得可亲近些。
宁时眼中微微一亮,指尖缓缓摩挲盏壁,酒意似要上头,却被那一瞬清明搅得支离。
“失望?”她喃喃一声,嘴角挑起一点意味难明的弧度。
“不,”她低声自语,“我怎么会失望呢?”
“谢大人这样的人......无论是什么模样,都当是极好的。”
此话一出,堪比表白。
宁时连连咳嗽了三两声,压过了刚才的失言。
喜欢我不记得欠下许多情债
她这话的意思是,不复那般清清冷冷的姿态吗?
还是说,自己想看她的别样模样这件事要失望了?
宁时三杯两盏淡酒下肚,觉着耳热心浮,脑中却仿佛仍在飞快转动,像有一双隐形的手在轻轻搅动记忆的表面,让一幕幕从她眼底浮出——
谢禛。
若要听知杏女士的说法,她一醉便“心悸头痛,话少易怒”。
可宁时细想一回,这几月来日夜奔走,协理三晋大小政务,自己好像从未真见她动怒。
谢大人总是一副冷淡从容的模样,风度刻骨子里了一般。
有时候她真的有点暗自赞同谢灵伊的“纸人”之谓,如此完美又无懈可击。
不过相处的时日也不算太短了,谢大人别的面却也见的不算少。
她见过她披雪夜行,晨起先政,一日三巡,调兵遣将之间不曾露怨;也见过她在疫区之中,衣不解带,亲审贪官、拷问奸吏,半分不乱。
这样一位如玉盘般皎洁,看起来温和不迫的大人,除此之外,更有冷峻严酷的时候,令人难忘。
那夜,潞州疫区尸横遍地,火光如昼,死者家属焚尸于道,鬼哭连天。
谢禛披着被夜雪沾湿的袍子坐于正堂之上,鬓边残雪未化,唇色泛着不自然的苍白,气势却没有因此压低半分。
谢大人声名卓着不怒自威是一方面,一方面公堂设置上就是如此。
主审官坐在堂上正中高位,称“堂上”。
位置比堂下高出一级甚至数级,正对堂口,身后还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带上来的犯人双膝跪地,被执法吏牵制着,必须高抬着头才能看见谢大人,那气势能不矮吗?
只见堂下那位通判衣衫不整,伏地而泣,声声哀哀,听上去像极了一个良知未泯的官员突遭冤屈之祸。
要不是宁时天人感应硬扫,发现赈灾银的去向落在他这里,她都快信了。
她自己那时候是半倚半坐在一侧靠垫上充当陪审,唇角噙着点笑,捧着热茶慢慢啜着。
在等好戏开场。
......
堂外风雪呼啸,堂内却安静得很。
殊晴乖巧地坐在她身旁,剥了橘子剥栗子,挑最甜的一瓣塞进宁时掌心,又把那颗尚温的糖炒栗子递过去。
宁时头也不抬,任她放进来,顺手捏起橘瓣放入口中,口中酸甜炸开,眼神却只盯着上方的玉堂人物。
“你看,”她记得自己低声评头论足,传音入密,“谢大人感觉比审诏狱的犯人还吓人些。”
殊晴抬眸看她,眸中寒意闪烁:“姐姐是喜欢看谢大人审嫌犯,还是喜欢看她?”
宁时差点没喷茶,回头看了妹妹一眼,却看她眼神清澈温柔,仿佛是随口一问。
“并非。只是爱看戏。”她记得自己否认了。
尽管总觉得殊晴意有所指。
可她能对谢大人怀有什么心思呢?
无非是对优秀女性的欣赏罢了。
于是她这头的小插曲倒也没妨碍到任何人,那头的堂审仍在继续。
只见谢禛听了良久,才道一句:
“赈银你藏哪了?”
那通判泪眼模糊,抬首一望,似没料到她一开始便如此直截了当:“......小人不知......赈银......银不在我手,是下头擅作主张......”
“嗯。”谢禛点点头,唇角带着冰冷的微笑,“我信你。”
通判一怔。
“你总不至于蠢得把银子亲自收下。”她语气温润,“以你的行事风格,应当是拨文走账、调药时换批、送出再抽成,对不对?”
“......”
“这样做既不会留银迹,又方便将责任推卸出去。”她语气温和得近乎怜悯,“你只是不慎。”
通判的手指开始颤抖。
谢禛偏头看了眼账簿,随手翻到一页:“四日前,你批给福昌药行五百两,换得癸酉批次疫药三百斤。此批次药品中,乌头含量比癸未批次低四成。”
她淡淡道:“你可知?”
“......我不知......不是我签的......”通判挣扎着磕头,“小人有罪,小人知错......”
“你没错。”谢禛忽然打断他,语气平静如水。
她指尖慢慢合上账本:“此事错在我。”
“我没有早点调你走。”
通判脸色瞬间煞白。
谢禛垂眸,似是想到些什么,摩挲着指间的玉麒麟扳指问道:“你家中还有老母妻儿?”
“有,有——”
“通判奉高堂至孝,又舐犊情深,你在狱中不便照顾,我让人送去潞河西岸那处小屋避一避。”
通判颤声道:“......谢大人......放我一条命......”
“你若有罪,自是百死莫赎。”谢禛温声道,“若是无罪,又何必讨饶,莫非本官是那等徇私枉法之人?”
她话落,缓缓起身。
夜雪未干的袍角拂过乌木案几,簌簌落下一点白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将此人暂押。”她抬眸,吩咐左右。
堂中无人动,仿佛连风声都止了。
几息之后,才有衙役小心上前,将那伏地的通判拖走,哭嚎声却一声也未再敢发。
她顿了顿,又转头吩咐:“此案中所涉福昌药行主事,今夜带来。若逃,则抄家无论,其父病在榻上,可一并带来给宁参军问诊。”
她说到此处,目光竟朝自己处投来。
一时四目相对,心动无话。
倒是旁的殊晴声音幽幽:“姐姐偏就喜欢她差遣你。”
宁时登时老脸一红。
“为民除害也不算委屈。”
某人斟酌词句道。
而堂上的谢大人自然是把这一切都尽纳眼底,不动声色错开视线。
“对了。”谢禛回头看向吏员,“那仓吏,也一并押下。我记得他儿子前年在府学中试?革去童生功名,逐出府学。”
“倘若他肯招供,则另议。”
她言语简约,条分缕析,一桩桩一件件落下,如笼中绳结,越拉越紧,无一处漏洞。
没有怒火,没有讥诮,连声调都不曾起伏,仿佛她说的不是收押、抄家、革去功名,而是夜里该吃姜汤还是枣泥。
然而堂中众人,竟无一人不汗湿衣背。
真是一位压迫感极强的大人呢。
而她越是沉稳、克制、不动声色,在自己眼中就越显得可亲近些。
宁时眼中微微一亮,指尖缓缓摩挲盏壁,酒意似要上头,却被那一瞬清明搅得支离。
“失望?”她喃喃一声,嘴角挑起一点意味难明的弧度。
“不,”她低声自语,“我怎么会失望呢?”
“谢大人这样的人......无论是什么模样,都当是极好的。”
此话一出,堪比表白。
宁时连连咳嗽了三两声,压过了刚才的失言。
喜欢我不记得欠下许多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