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君臣奏对-《大唐:我是太子?那我也要造反!》

  外边等的有些时间了,里面的李二却是对着铜镜再三的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龙袍。

  他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已身为皇帝的尊严和威仪。

  他还想在最后给李承乾上最后一课。

  是关于如何和这些臣子相处的。

  尤其是这些说话比较容易触犯君威的直臣。

  因为你一旦让他们闭上嘴,那以后不仅是他,还有其他的人见到问题,那就不会再说了。

  李二身为开创之君,深知自已的一言一行会成为李唐后世君主的楷模。

  所以即便他有时候也有些忍受不了这些朝臣,他也会尽力的压制住内心的暴躁。

  若是他开了这个先河,杀了这些对国家有益的大臣,那以后还有大臣敢全心全意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吗?

  怕不是都成为在大家里面建立个小家挖墙脚的蛀虫了。

  咳咳咳,当然,玄武门这个事情倒也不必去学。

  这对于追求稳定的儒家学说来讲,简直是灾难。

  对于大臣来讲也是。

  准备好的李二这才让王德宣海瑞他们进殿。

  李二和李承乾坐在正中间,一个高一个矮。

  而海瑞和万俟卨坐在左边,也是一个高,一个矮,

  只不过君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臣是因为单纯的身高不同。

  这四个人坐在这里,便像是跌宕起伏的山川一样。

  李二看着海瑞和万俟卨,饶有兴致的说道:“太子可知道,魏征有一个外号。”

  “知道,陛下给魏师起的外号,叫羊鼻公。”

  李承乾点头说道:“魏师跟我说过,说这个外号源于他的外貌特征。”

  “魏师还说,幸好他生的时间恰好,不然要是生在现在,光是科举的第一关,身判,他都过不去。”

  李二:“.........”

  他突然有些想笑,但又反应过来了。

  不对!他好像不是说这个的。

  “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李二出言将有些走遍的道路纠正:“魏征的另一个外号是镜子。”

  “因为他能够直言不讳地反映政治得失,帮助我纠正错误。”

  “如今看来,你倒是有两面镜子..哦不,三面镜子了。”

  “只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得失,要是有那么多的镜子,怕是要迷失自已了。”

  “就像是海侍中写给我的奏章,里面说。”

  李二顿了顿,身子稍微前倾看向海瑞:“里面说,昔之务为容悦,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

  “你是说魏征这等人,也在阿谀我吗?还是说满朝的臣子,就你一个人是忠是贤是良?”

  “臣只是直臣。”

  海瑞昂首说道:“若是知道君主的过失而不去指正,等到君主酿成大错了再去亡羊补牢,那还补的上吗?”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李二语调稍微拔高:“难道亡羊补牢来不及吗?”

  不对!

  李二说完就有些后悔了。

  这不是让海瑞带沟里面去了吗?

  陷入自证陷阱是最为麻烦的事情。

  因为根本自证不了。

  “那你呢,你就只在这里夸夸其谈,只会犯上吗!”

  “回陛下。”

  海瑞拱手说道:“臣若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臣子,也愿成为一个为大唐夸赞丰功伟绩的臣子,不为犯上”

  “你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臣子,你也不会成为一个夸夸其谈的臣子。”

  李二说道:“你在河北道做的很好,当机立断,给朝廷省去了很多的麻烦。”

  “新政能够在推行河北道的如此顺利,少不得你的功劳。”

  “只是你抬头看一看,这里乾上,乾下,到底哪一个是一心听从臣子阿谀曲从的君主?”

  相比较自已,李二更觉得李承乾对于纳谏这方面更不像样。

  只是李承乾出现在天下人的眼前稍短,所以大家看着李承乾都带着一层滤镜。

  都将李承乾视为大唐社稷的未来,是三代可望的明君。

  只是当老子的还不知道自已儿子是个什么德行吗?

  若是没有严加管教,没有人能够制约权衡,贪图享乐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回陛下,臣眼中看不到乾上,乾下,只看到了天子。”

  “天子。”

  李二念叨了两遍后说道:“好,我就再问你,华夏三代之下,可称明君者,是否首推汉文帝。”

  “是。”

  “我以文帝为榜样,处处效仿,意成文景之治,有何过错?你却求全苛责,通过贬义汉文帝贬义君上。”

  谁不知道他李二的偶像就是汉文帝啊。

  你贬义汉文帝跟贬义李二有什么区别?

  “贤明如汉文帝者,都被你如此攻击,那便是我做的再好,在你眼中,也不过是东施效颦了?”

  海瑞默言。

  “你为什么不回话!”

  李二看着陷入沉默的海瑞自觉已经占了上风。

  既然优势在我,那既然就要乘胜追击!

  “回陛下,此言不值得一驳。”

  “是无言回驳,还是不值得一驳。”

  李二冷笑一声,嘴硬是吧。

  还不值得一驳。

  明明就是被自已的言论驳倒了,不敢承认而已。

  如此看来,这个人的水平与魏征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这样的人,真的值得他赐下黄金锏吗?

  “回陛下,汉文帝不尊孔孟,崇尚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以此有优游退逊之短。”

  “尽管如此,臣仍然尊汉文帝为贤君。”

  “因为文帝有慈顺恭俭之德。”

  “所以臣也认为陛下是贤君,虽然陛下无慈顺恭俭之德,但勤政爱民。”

  “以百姓之心为心,与民休养生息。”

  “待得太子即位,光大陛下之德,则盛世降矣。”

  “后世之人闻之,莫不敬仰。”

  “可陛下处处自以为效文景之治,却无文景之传承。”

  “若论少年顽劣,太子有景帝年少时顽劣吗?”

  大汉棋圣成为大唐围棋界第一凭借的可不是技艺。

  而是...

  这也没办法。

  谁让他下棋不戴头盔的呢?

  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种事情也变成了汉景帝无法抹去的黑历史。

  毕竟不戴头盔的那个又不是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