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新大唐-《大唐:我是太子?那我也要造反!》

  军营。

  “殿下。”

  任城王李道宗在前居左侧,三位国公在其后分左右分坐。

  三十六岁的李道宗,本该先侯君集一步因为贪污钱财入狱,但因为李承乾的这只蝴蝶扇动的翅膀。

  李道宗还能不能在正值壮年的时候再度位列高管还未知。

  与其相同的还有程知节、尉迟敬德他们,当蝴蝶的翅膀扇动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从此大为不同。

  在最前侧的李道宗对着李承乾低头表示臣服。

  作为李唐皇室的他出仕便是李渊的左千牛备身,后来李二破宋金刚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便在李二的麾下听命。

  这也导致对于李渊-李二-李承乾这支主脉,李道宗是心悦臣服的。

  毕竟就隋末的那个形势,李唐能够夺得天下真的是一场场仗打出来的。

  而不知道是天命还是什么,反正最能打的那群人全都是在李唐的麾下。

  “诸位叔伯。”

  李承乾放下手中那均田制推行进度的奏章抬眼看着眼前那为李唐社稷立下赫赫战功的四个武将。

  在李靖已经隐退的当下,这四个人便是贞观年代最为璀璨的武将巨星了。

  也是当今皇帝李二寄予厚望的一群人。

  曾经,李承乾还是牛马的时候,他也曾在心中仰慕过这些青史留名的武将们。

  如今,这些人臣服在他的麾下,将要以他的意念征战四方。

  这种感觉,纵然是大权在握的李承乾心中也是有着些许的激动。

  “臣在。”

  几人侧脸与李承乾的目光对视。

  本是寻常的场景却让几人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他们这些人都是看着李承乾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一年年的成长到如今的。

  当年的幼童,如今已然成为了他们的君主。

  “我欲废掉不良人这个监管天下的机构。”

  当然,李承乾会在暗地里再起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废不良人除了是为了方便全盘接管这些有经验的特务以外,便是为了麻痹天下。

  毕竟不良人在李二的手上不知道多久了,便是李承乾自信陆炳的能力,他也不想接受这个不知道存在着多少隐患的机构。

  倒不如废而后立,一个全新的白纸才好作画。

  “殿下是准备不再用这些人了?”

  李承乾点点头。

  四人齐齐的有些咽口水。

  这代表着什么他们当然知道。

  这意味着他们不用在平时的时候那么谨言慎行,怕言语或者行为触犯当朝皇帝了。

  “可这样,岂不是会削弱殿下的君权?”

  没有一个得手的特务机构为皇帝提供消息,便是天下之主也会被蒙蔽的。

  那个饿死在宫中的春秋霸主便是最好的榜样。

  “我自有新的办法。”李承乾笑笑接着说道:“我还要废三省立内阁存六部呢。”

  “而诸位便是我初步选定的内阁成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内阁成员不仅有参与政事的权利,还有着对国家以后的为政思路提出建议的权利。”

  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巅峰便是清朝的那套制度了。

  李承乾要是想要大刀阔斧的推行自已的改革,废掉三省这个起草、审核、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是势在必得。

  而左仆射这个实权宰相的职位当然是要换成内阁成员这个位卑权重的职位。

  换掉一个内阁成员可要比换掉左仆射轻松多了。

  更何况在李承乾的计划当中,内阁的成员并不在少数。

  日后会有大批的关陇军功贵族集团中的高层被填充进内阁里面。

  个位数的内阁成员很容易统一意见制衡皇帝。

  但当个位数的内阁成员变成数十位呢?

  然后再分为上下内阁,上内阁皆是军功贵族,下内阁都是一些市民工商。

  虽然权力很分散,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被李承乾高高吊起的萝卜吸引着全天下的目光。

  当然这些事情最终会导致帝权的极度膨胀。

  不过历史总会是螺旋上升的,李唐跨过的这些年岁,指不定会让后世少走多少弯路呢。

  “陛下曾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李承乾接着说道:“这个天下不仅仅是李家的天下,更是天下人的天下。”

  “天下的政事都要决于君上,但君上也需要你们来辅佐。”

  所幸是唐朝政体还没有宋朝的那么繁琐。

  而且唐朝也不需要面对宋朝那么严重的变换。

  因此李承乾也有着足够的时间去改革官制。

  “还有,赵国公将要编写李唐的新刑法,卫国公也已经担任了国子监的分校祭酒。”

  《春秋左传正义》中言,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越是繁琐且不让百姓知道的刑法就越会给那些官吏、贵族有机可乘的机会。

  “新的大唐百废待兴,我需要诸位叔伯相助。”

  李承乾恳切的语气让李道宗他们目光对视了几秒以后,便低头称是。

  他们所担心的不过是在新朝没有位置罢了,但既然李靖都能再度出仕,他们这些人...又能担忧什么呢?

  “那就请诸位在此停留数日。”

  李承乾看到他们的反应心中也是有些振奋:“再过几日,侯尚书那边便有消息传来了。”

  骑墙派的缺点在李承乾快速的拉拢的绝大部分人以后,便浮现出来了。

  待价而沽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诺。”

  四人低头称是。

  在他们的心中不由的生出了一个相同的念头。

  一个新的太阳,将要从地平升起了。

  “就是可惜了老侯了。”

  尉迟敬德在心中有些可惜的想道。

  他们这些人通东宫通的太快,便导致剩下的人会有极大的概率成为新帝立威的对象。

  不过总归不会身死的。

  他们倒也不会为侯君集求情。

  不是因为没有必要。

  单纯是因为不熟。

  谁让侯君集准备看着他们的抉择再做选择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好事,但被摸着过河的石头可不觉得这个是好事。

  侯君集本可和他们一起回长安的。

  可惜侯君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不管是谁,站错队总是会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