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寒气从砖缝、栅栏间无孔不入地钻进来。
盛长权点燃号舍壁上提供的小小油灯,豆大的火苗摇曳,勉强驱散方寸间的黑暗,他裹紧了棉袍,呵了呵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指,继续提笔作答经义题目。
油灯烟气熏人,空气愈发浑浊。
远处,巡更老吏那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如同钝器敲击着寂静的夜,一下,又一下,带着一种无形的威压,更清晰的是某个号舍里传来的、撕心裂肺又拼命压抑着的咳嗽声,在万籁俱寂的贡院里回荡,平添了几分凄凉与绝望。
就在这煎熬的时刻,一场猝不及防的倒春寒裹挟着冰冷的雨丝,骤然席卷了考场!
寒风如同失控的猛兽,尖啸着从号舍上方敞开的顶棚、从栅栏的间隙狂灌而入,冰冷的雨点噼啪砸落,瞬间打湿了靠近栅栏的卷角。
“嘶……”
“呃啊!”
周遭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和牙齿咯咯打颤的声音。
许多本就体弱的士子猝不及防,被冻得浑身筛糠般颤抖,连握笔的手都稳不住。
只听“啪嗒”、“啪嗒”几声轻响,墨汁滴落在洁白的卷面上,晕开刺眼的污迹,随即引来几声压抑不住、充满懊恼与绝望的低呼!
“我的卷子!”
“天亡我也!”
“……”
刺骨的寒意同样侵袭着盛长权,冰冷的空气仿佛带着冰碴的细针,无孔不入地刺入骨髓,他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处,肉眼可见地泛起了冻红,一丝微微的麻木感沿着指尖蔓延。
然而,就在这寒意即将侵蚀更深之际——一股精纯、灼热、完全受他意志掌控的暖流,自丹田气海处轰然勃发!
这并非寻常武夫的内力蛮冲,而是源于他穿越灵魂深处觉醒的奇异天赋——对自身气血精微入毫的控制力。
意念微动,那股暖流便如臂使指,瞬间分化为无数道纤细却坚韧的热线,精准地沿着特定的经络路径奔涌。
它们如同最灵巧的织工,在皮下筋膜间迅速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温暖的火网,牢牢锁住核心体温,同时,更多的“热线”精准地涌向四肢末梢,尤其是指尖,那冻红的僵硬感,如同春阳下的薄雪,几个呼吸间便消融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温润如玉的灵活与稳定。
寒意对他而言,此刻已如同隔靴搔痒。
只是,盛长权面上却无半分异样,甚至刻意让指尖保持着那抹冻红,未曾完全褪去。
为了维持住“盛家六郎”这个文弱书生的表象,他依旧如寻常士子般,将双手拢到嘴边,认认真真地呵了几口白蒙蒙的热气。
虽然,这热气对此刻的他而言纯属多余,但姿态必须到位,他又使劲地相互搓揉着指尖,动作幅度甚至比旁人更大些,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恢复知觉。
做足了这番姿态,他才重新提笔,蘸墨,落笔于卷上。
那动作流畅自然到了极致,笔锋稳健如磐石,不见一丝因寒冷而产生的滞涩或抖动,他微微垂首,神情专注,仿佛周遭的风雨呼啸、邻舍的哀叹咳嗽、巡吏沉重的脚步,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这屏障,既是心志的坚韧,又何尝不是那层由精妙气血构筑的“暖炉”?
这份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近乎诡异的超然定力,让那个提着昏黄灯笼、蓑衣上滴着水、艰难巡场的老吏,在经过他的号舍栅栏外时,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浑浊的老眼透过雨帘和栅栏缝隙,落在那沉稳如渊的身影上。
老吏在贡院当差数十载,阅尽无数士子百态,或紧张惶恐,或焦躁不安,或冻得涕泪横流、蜷缩一团,如此刻这般风雨不侵、心若止水、连搓手动作都带着一种奇异节奏感的,实属生平仅见。
他心中暗赞一声:此子心志,坚如磐石!
恰在此时,盛长权刚刚完成的一份经义卷子正摊开放在一旁,等待墨迹晾干,那卷面朝上,被灯笼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
老吏虽隔着几步距离,又兼风雨晦暗,但只那惊鸿一瞥,便觉一股清雅刚健之气扑面而来!
那字!
只见卷面上墨迹淋漓,字字分明。
笔锋并非一味追求刚劲,而是刚柔并济,如行云流水,飘逸中蕴藏千钧筋骨,转折处圆融如意如羚羊挂角,结构疏密得当似星罗棋布,章法更是严谨中透着挥洒自如的洒脱。
整篇看去,如同精心织就的一匹墨色锦缎,赏心悦目至极,更妙的是,每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一种内敛的“力”,笔画的起承转合间,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和稳定感,仿佛执笔者腕力千钧,却又举重若轻。
即便是最挑剔的翰林学士,怕也难在这字迹上挑出半分瑕疵。
老吏虽不通高深文墨,但几十年在贡院耳濡目染,也练就了几分眼力。
他心头剧震,暗道:好字!这般年纪,竟有如此火候的馆阁体功底,且这字里行间透出的‘骨力’与‘静气’,绝非寻常书生苦练可得!
单凭这一手字,已足令人刮目相看。
他不由得多看了那专注书写的年轻士子几眼,将“盛长权”这个号舍位置和名字暗暗记下。
号舍内,盛长权并未过多留意栅栏外那短暂的驻足,对他而言,那不过是巡场必经的过程。
只是,一丝微不可查的念力早已如同无形的触角,感知到老吏的灯笼光晕移开,确认其脚步远去,他才稍稍放松了些。
虽然知道没有恶意,但是被人看着,盛长权还是有些不自在。
他借着油灯那点摇曳昏黄的光,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决定换一份相对“简单”的科目来答,以调节节奏。
这会试共分三场,每场三天,考校士子全方位的才学:首场考“经义”与“帖经”,深究圣贤微言大义,辨析经典疑难,并默写指定经文段落,是根本之学,最重功底与记诵。
盛长权方才书就的便是经义题,只是未完待续而已。
这第二场,则侧重“诗赋”与“判词”,诗赋考才情文采、立意格律、意境营造;判词则模拟官场判案,考逻辑思辨、律法运用与文笔条理。
第三场考“策问”:针对时政、经济、军事、民生、河工、吏治等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见解与对策,最见格局、眼光与实干之才。
此刻,他抽出的正是第二场中要求作诗的部分,题目简洁却包罗万象:“以‘春’为意境,作七言律诗一首。”
春意?
在这倒春寒的凄风冷雨中,在贡院这压抑窒息的号舍里,多少士子笔下怕只能写出“春寒料峭”、“冻笔难书”的哀叹。
盛长权心念电转,前世记忆的宝库悄然开启,他并未选择那些单纯咏叹春光灿烂的俗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邃的时空与更超脱的境界,指尖的冻红早已褪去,气血在体内温润流转,维持着最佳的思考状态。
他略一沉吟,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稳如磐石。狼毫饱蘸浓墨,在素白的宣纸上流畅地落下第一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起笔便是神京春日繁华大道上,游人如织、车马喧阗的热闹景象,红尘拂面,看花而回,八个字生动勾勒出举城若狂的游春盛况,画面感十足。
笔锋一转,第二句意境陡升,暗藏机锋:“上林苑里桃千树,尽是刘生去后栽。”
虽然文抄,但盛长权也得“微调一二”。
此世无玄都观,他便改用皇家苑囿“上林苑”,“刘郎”改为更符合此世称谓的“刘生”,意指一位被贬谪或边缘化的古之贤才。
那皇家苑囿中灼灼盛开的千万株新桃,竟都是“刘生”离去之后才栽种起来的!表面写桃树新栽,春光易主,实则暗喻科场功名、朝堂新贵,不过是旧人离去后的“后来者”,语带机锋,暗含讽喻与对世事变迁的洞悉。
但这并非终点,盛长权笔锋再转,后两句如金石掷地,直抒胸臆,将境界拔高到功名之外,显出穿越者的超然眼界。
“莫道登科便得意,琼林宴罢是荆棘。”
当头棒喝!不要以为金榜题名、琼林赐宴便是人生得意之巅峰,盛宴过后,等待着的可能是宦海沉浮、倾轧斗争、荆棘密布的前路,直言功名富贵背后的凶险与无常,带着一丝冷峻的清醒。
结句更是振聋发聩,尽显胸襟:“且看青史丹心在,何须金榜铸功名?”
收束全篇,立意超拔。
真正的功业,在于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能铭刻于青史之上,光照千秋!又何必执着于眼前一张金榜来铸造所谓的“功名”?
这既是对世俗追求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自身志向的铿锵宣言——所求者,非一时之名利,乃千秋之义,万民之安!诗句中蕴含的那份超脱与坚定,隐隐与他体内流转的气血之力相呼应,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
全诗短短四句,巧用典故,意象鲜明,对比强烈,前两句铺陈热闹春景,暗藏世事洞明;后两句直抒胸臆,格调高迈,将“春”的意象与科场、仕途、人生价值熔于一炉,才情横溢,立意超卓!
在满场士子或为功名汲汲营营、或为寒冷瑟瑟发抖之际,此诗或能如一道清冽的泉流,涤荡人心,更显卓尔不群。
盛长权微微一笑,放下诗稿,再次将注意力转回那更为艰深的经义辨析。
……
时间在笔尖与墨香中悄然流逝。
当盛长权落下最后一个字,手腕轻抬,笔尖离纸的瞬间,那份由气血维持的极致稳定才稍稍放松,指尖的灵活更胜往昔。
夜幕降临,寒气从砖缝、栅栏间无孔不入地钻进来。
盛长权点燃号舍壁上提供的小小油灯,豆大的火苗摇曳,勉强驱散方寸间的黑暗,他裹紧了棉袍,呵了呵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指,继续提笔作答经义题目。
油灯烟气熏人,空气愈发浑浊。
远处,巡更老吏那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如同钝器敲击着寂静的夜,一下,又一下,带着一种无形的威压,更清晰的是某个号舍里传来的、撕心裂肺又拼命压抑着的咳嗽声,在万籁俱寂的贡院里回荡,平添了几分凄凉与绝望。
就在这煎熬的时刻,一场猝不及防的倒春寒裹挟着冰冷的雨丝,骤然席卷了考场!
寒风如同失控的猛兽,尖啸着从号舍上方敞开的顶棚、从栅栏的间隙狂灌而入,冰冷的雨点噼啪砸落,瞬间打湿了靠近栅栏的卷角。
“嘶……”
“呃啊!”
周遭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和牙齿咯咯打颤的声音。
许多本就体弱的士子猝不及防,被冻得浑身筛糠般颤抖,连握笔的手都稳不住。
只听“啪嗒”、“啪嗒”几声轻响,墨汁滴落在洁白的卷面上,晕开刺眼的污迹,随即引来几声压抑不住、充满懊恼与绝望的低呼!
“我的卷子!”
“天亡我也!”
“……”
刺骨的寒意同样侵袭着盛长权,冰冷的空气仿佛带着冰碴的细针,无孔不入地刺入骨髓,他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处,肉眼可见地泛起了冻红,一丝微微的麻木感沿着指尖蔓延。
然而,就在这寒意即将侵蚀更深之际——一股精纯、灼热、完全受他意志掌控的暖流,自丹田气海处轰然勃发!
这并非寻常武夫的内力蛮冲,而是源于他穿越灵魂深处觉醒的奇异天赋——对自身气血精微入毫的控制力。
意念微动,那股暖流便如臂使指,瞬间分化为无数道纤细却坚韧的热线,精准地沿着特定的经络路径奔涌。
它们如同最灵巧的织工,在皮下筋膜间迅速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温暖的火网,牢牢锁住核心体温,同时,更多的“热线”精准地涌向四肢末梢,尤其是指尖,那冻红的僵硬感,如同春阳下的薄雪,几个呼吸间便消融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温润如玉的灵活与稳定。
寒意对他而言,此刻已如同隔靴搔痒。
只是,盛长权面上却无半分异样,甚至刻意让指尖保持着那抹冻红,未曾完全褪去。
为了维持住“盛家六郎”这个文弱书生的表象,他依旧如寻常士子般,将双手拢到嘴边,认认真真地呵了几口白蒙蒙的热气。
虽然,这热气对此刻的他而言纯属多余,但姿态必须到位,他又使劲地相互搓揉着指尖,动作幅度甚至比旁人更大些,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恢复知觉。
做足了这番姿态,他才重新提笔,蘸墨,落笔于卷上。
那动作流畅自然到了极致,笔锋稳健如磐石,不见一丝因寒冷而产生的滞涩或抖动,他微微垂首,神情专注,仿佛周遭的风雨呼啸、邻舍的哀叹咳嗽、巡吏沉重的脚步,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这屏障,既是心志的坚韧,又何尝不是那层由精妙气血构筑的“暖炉”?
这份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近乎诡异的超然定力,让那个提着昏黄灯笼、蓑衣上滴着水、艰难巡场的老吏,在经过他的号舍栅栏外时,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浑浊的老眼透过雨帘和栅栏缝隙,落在那沉稳如渊的身影上。
老吏在贡院当差数十载,阅尽无数士子百态,或紧张惶恐,或焦躁不安,或冻得涕泪横流、蜷缩一团,如此刻这般风雨不侵、心若止水、连搓手动作都带着一种奇异节奏感的,实属生平仅见。
他心中暗赞一声:此子心志,坚如磐石!
恰在此时,盛长权刚刚完成的一份经义卷子正摊开放在一旁,等待墨迹晾干,那卷面朝上,被灯笼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
老吏虽隔着几步距离,又兼风雨晦暗,但只那惊鸿一瞥,便觉一股清雅刚健之气扑面而来!
那字!
只见卷面上墨迹淋漓,字字分明。
笔锋并非一味追求刚劲,而是刚柔并济,如行云流水,飘逸中蕴藏千钧筋骨,转折处圆融如意如羚羊挂角,结构疏密得当似星罗棋布,章法更是严谨中透着挥洒自如的洒脱。
整篇看去,如同精心织就的一匹墨色锦缎,赏心悦目至极,更妙的是,每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一种内敛的“力”,笔画的起承转合间,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和稳定感,仿佛执笔者腕力千钧,却又举重若轻。
即便是最挑剔的翰林学士,怕也难在这字迹上挑出半分瑕疵。
老吏虽不通高深文墨,但几十年在贡院耳濡目染,也练就了几分眼力。
他心头剧震,暗道:好字!这般年纪,竟有如此火候的馆阁体功底,且这字里行间透出的‘骨力’与‘静气’,绝非寻常书生苦练可得!
单凭这一手字,已足令人刮目相看。
他不由得多看了那专注书写的年轻士子几眼,将“盛长权”这个号舍位置和名字暗暗记下。
号舍内,盛长权并未过多留意栅栏外那短暂的驻足,对他而言,那不过是巡场必经的过程。
只是,一丝微不可查的念力早已如同无形的触角,感知到老吏的灯笼光晕移开,确认其脚步远去,他才稍稍放松了些。
虽然知道没有恶意,但是被人看着,盛长权还是有些不自在。
他借着油灯那点摇曳昏黄的光,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决定换一份相对“简单”的科目来答,以调节节奏。
这会试共分三场,每场三天,考校士子全方位的才学:首场考“经义”与“帖经”,深究圣贤微言大义,辨析经典疑难,并默写指定经文段落,是根本之学,最重功底与记诵。
盛长权方才书就的便是经义题,只是未完待续而已。
这第二场,则侧重“诗赋”与“判词”,诗赋考才情文采、立意格律、意境营造;判词则模拟官场判案,考逻辑思辨、律法运用与文笔条理。
第三场考“策问”:针对时政、经济、军事、民生、河工、吏治等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见解与对策,最见格局、眼光与实干之才。
此刻,他抽出的正是第二场中要求作诗的部分,题目简洁却包罗万象:“以‘春’为意境,作七言律诗一首。”
春意?
在这倒春寒的凄风冷雨中,在贡院这压抑窒息的号舍里,多少士子笔下怕只能写出“春寒料峭”、“冻笔难书”的哀叹。
盛长权心念电转,前世记忆的宝库悄然开启,他并未选择那些单纯咏叹春光灿烂的俗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邃的时空与更超脱的境界,指尖的冻红早已褪去,气血在体内温润流转,维持着最佳的思考状态。
他略一沉吟,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稳如磐石。狼毫饱蘸浓墨,在素白的宣纸上流畅地落下第一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起笔便是神京春日繁华大道上,游人如织、车马喧阗的热闹景象,红尘拂面,看花而回,八个字生动勾勒出举城若狂的游春盛况,画面感十足。
笔锋一转,第二句意境陡升,暗藏机锋:“上林苑里桃千树,尽是刘生去后栽。”
虽然文抄,但盛长权也得“微调一二”。
此世无玄都观,他便改用皇家苑囿“上林苑”,“刘郎”改为更符合此世称谓的“刘生”,意指一位被贬谪或边缘化的古之贤才。
那皇家苑囿中灼灼盛开的千万株新桃,竟都是“刘生”离去之后才栽种起来的!表面写桃树新栽,春光易主,实则暗喻科场功名、朝堂新贵,不过是旧人离去后的“后来者”,语带机锋,暗含讽喻与对世事变迁的洞悉。
但这并非终点,盛长权笔锋再转,后两句如金石掷地,直抒胸臆,将境界拔高到功名之外,显出穿越者的超然眼界。
“莫道登科便得意,琼林宴罢是荆棘。”
当头棒喝!不要以为金榜题名、琼林赐宴便是人生得意之巅峰,盛宴过后,等待着的可能是宦海沉浮、倾轧斗争、荆棘密布的前路,直言功名富贵背后的凶险与无常,带着一丝冷峻的清醒。
结句更是振聋发聩,尽显胸襟:“且看青史丹心在,何须金榜铸功名?”
收束全篇,立意超拔。
真正的功业,在于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能铭刻于青史之上,光照千秋!又何必执着于眼前一张金榜来铸造所谓的“功名”?
这既是对世俗追求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自身志向的铿锵宣言——所求者,非一时之名利,乃千秋之义,万民之安!诗句中蕴含的那份超脱与坚定,隐隐与他体内流转的气血之力相呼应,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
全诗短短四句,巧用典故,意象鲜明,对比强烈,前两句铺陈热闹春景,暗藏世事洞明;后两句直抒胸臆,格调高迈,将“春”的意象与科场、仕途、人生价值熔于一炉,才情横溢,立意超卓!
在满场士子或为功名汲汲营营、或为寒冷瑟瑟发抖之际,此诗或能如一道清冽的泉流,涤荡人心,更显卓尔不群。
盛长权微微一笑,放下诗稿,再次将注意力转回那更为艰深的经义辨析。
……
时间在笔尖与墨香中悄然流逝。
当盛长权落下最后一个字,手腕轻抬,笔尖离纸的瞬间,那份由气血维持的极致稳定才稍稍放松,指尖的灵活更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