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星楚知道这两位大将的心思,鹰扬军这几年埋头发展,兵精粮足,他们早就憋着一股劲想打大仗了。
但眼下,显然还不是鹰扬军全力出击的最佳时机。
他沉吟片刻,对周兴礼道:“老周,你既然认为该回应,想必已有腹案,说说看。”
周兴礼早有准备,开口道:“大帅,属下认为,回应是必须的。但如何回应,却有讲究。我们不能跟着西夏的节奏走,去争论谁该主导,那便落了下乘,显得小家子气。”
他顿了顿,继续道:“属下建议,我们的回应可分两步。第一,明确表态,支持西夏檄文中‘讨伐伪周、拨乱反正’的宗旨,表示鹰扬军完全认可此乃正义之举。同时,宣布将应西夏之邀,派遣使者前往关襄城,参与会盟磋商。”
“哦?我们真要派人去?”邵经有些意外。
“要去。”周兴礼肯定道,“去了,不代表我们就要唯西夏马首是瞻。恰恰相反,我们要在会盟中阐明我鹰扬军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争取多方,至少不能让西夏轻易绑架整个联盟。”
严星楚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第二,”周兴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在我们的回应文中,要持续不断地强调我军的‘求贤令’和‘昭忠庙’。我们要告诉天下人,鹰扬军不仅是伪周的反对者,更是忠义的褒奖者、人才的汇聚地!即便在联合讨逆的框架下,我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和吸引力。”
“周大人所言甚至是。”蒙乾忍不住附和道,“如此既回应了西夏,不失大义,又暗藏机锋,继续推行我之方略。可谓一举两得。”
邵经和田进听完,也觉得这法子不错,既避免了直接冲突,也没堕了自家威风。
田进想了想,又补充道:“周大人此计甚好。不过,光动嘴皮子恐怕还不够。属下认为,我军还是得有些实际的军事动作以示决心,但动作不宜过大过快,以免过早卷入与伪周的战争。”
邵经立刻明白了老搭档的意思,接口道:“田将军所言极是。我们可以对外宣称,因新得青石堡,防务需重新整顿,大军调动需时。待整顿完毕后,我南面边防军将视情况,自青石堡方向对伪周控制区发起进攻策应。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和灵活空间。”
他这话半真半假。
青石堡确实需要消化整顿,但若说鹰扬军大规模出动需要很久,那就是糊弄外人了。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梳理和改革,鹰扬军的动员机制和后勤保障早已今非昔比,出动三万兵力级别的行动,三天内即可完成初步集结开拔;五万兵力,七天也足够了。
但这等核心机密,自然不会对外透露。
严星楚听完几人的意见,心中已有决断。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四人:“好!就按此议行事。蒙乾,你立刻以行人司的名义,起草回应文书,基调就按老周所说,既要附和讨逆大义,又要突出我军主张。写好后速报我阅。”
“是!”蒙乾领命。
“老周,选派使团成员之事,由你大行人司负责,我看就让蒙乾亲自去吧,他对各方情况熟悉,也能随机应变。”
“属下明白。”周兴礼点头。
“邵经,田进,”严星楚看向两位大将,“南面边防军的整训和战备不能松懈。段渊那边,要做出积极备战的姿态,对伪周保持压力。具体出兵时机和规模,待关襄城会盟情况再定。”
“末将领命!”邵经、田进抱拳应诺。
几人领命而去,分头行动。
很快,鹰扬军的回应文书便正式发布。
文中首先对西夏“倡义举,讨国贼”的行为表示了赞赏和呼应,明确鹰扬军将遣使参与关襄会盟。
接着,文书再次强调了鹰扬军对投靠伪周者的严厉警告,并大篇幅宣传了“求贤若渴”的政策和筹建“昭忠庙”以彰忠义的举措。
这篇回应,既接了西夏的招,没有在道义上落后,又巧妙地延续了自身的宣传重点,将一部分舆论焦点拉了回来。
消息传开,各方反应不一。
普通百姓觉得天下两大势力都要打伪周了,看来这伪周果然不得人心。
有心投奔之辈,则仔细比较着两篇檄文和鹰扬军的回应,鹰扬军对“忠义”的推崇和对人才的渴望,让一些人对归宁城心生向往;而西夏主张的会盟出兵,则吸引着另一部分渴望马上建功立业的人。
伪周控制区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天阳城内,刚刚登基的周迈看着手中几乎同时收到的两份讨伐檄文和鹰扬军的回应,脸色阴沉。
石宁、朱泰等重臣侍立一旁,气氛凝重。
“好啊,都跳出来了。”周迈冷笑一声,将文书扔在御案上,“一个要会盟讨伐,一个要严惩投顺之人,还真把我大周当成软柿子了!”
石宁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不必动怒。严星楚和魏若白各怀鬼胎,未必能真心联合。我军当下首要之务,是稳固天阳城防,整编兵马。同时,可派使者联络白袍军、广靖军等,即便不能拉拢,也可设法离间他们与鹰扬、西夏的关系。”
朱泰也道:“石都督所言极是。此外,临汀城新附,需加紧消化。安平城虽下,但我军亦损失不小,东南方向需增兵防守,以西夏与广靖军来袭。”
周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烦躁。
自己这个皇帝位子还没坐热,挑战就已接踵而至。
“就依二位爱卿所言。加紧备战,同时……对外可放出风声,我大周愿与各方和睦相处,若鹰扬、西夏执意来犯,我大周将士必血战到底!”
他必须表现出强硬姿态,否则内部人心更难稳定。
而在西夏关襄城,魏若白看到鹰扬军的回应后,只是不屑地笑了笑。
“严星楚果然滑头,既不想出头,又不想落后。派个使团来。也好,正好看看各方的真实态度。”
他对身旁的谋士道,“给韩千启传令,让他加紧对盛兴堡修缮城防,囤积粮草,做出随时可以南下进攻天阳城的姿态。这会盟的声势,我们要造足!”
关襄城,这座位于西夏、鹰扬、白袍三方势力交界处的城池,一时间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
各方使者开始向这里汇聚。
鹰扬军行人司主官蒙乾,带着精干的使团,住进了城内早已安排好的馆驿。
白袍军谢至安亲自前来,看得出他对此次会盟的重视。
天狼军则派来了军中威望颇高的老将王之兴,显然赵南风对此事也十分关注。但同属东南同盟的陈经天没有派人来,大家猜测是因为西夏当年攻取岩山城一事所致。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西南自治同盟也派来了代表,而且身份还是低,是西南自治同盟副督抚白江军军帅全伏江。
此外,还有一些小股势力、地方豪强的代表,也闻风而来,试图在这场可能决定天下格局的会盟中,为自己的势力争取一席之地或谋求出路。
会盟尚未正式开始,关襄城内已是暗流涌动。
各方使者私下接触、试探、交易,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躁动的气息。
蒙乾自他踏入关襄城,就感受到了这座城池不同寻常的氛围。街道上随处可见不同势力装束的兵卒和使者,茶楼酒肆里议论纷纷,都在谈论即将到来的会盟。
他不敢怠慢,入住馆驿后,立刻开始搜集情报,梳理各方动向。
第一个好消息是,天狼军的代表已经到了,而且是老将王之兴。
蒙乾没有丝毫耽搁,亲自前往王之兴下榻的驿馆拜会。
两人见面,少不了一番寒暄。
蒙乾代表严星楚问候了赵南风,王之兴也笑着回应,气氛十分融洽。屏退左右后,谈话才进入正题。
“王将军,此次会盟,西夏来势汹汹,意在主导,不知天狼军有何看法?”蒙乾开门见山。
王之兴叹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淡去,露出一丝疲惫和无奈:“蒙大人,不瞒你说,我天狼军……如今内部事务缠身,赵帅实在是抽不开身,否则也不会派我前来。”
他压低了声音:“两位公子的事情,想必蒙大人也有所耳闻。如今闹得是越来越不像话,赵帅心力交瘁,整日忙于调停,哪有精力过多顾及外部之事?这次派我来,一是因为伪周突起,我东南同盟若毫无表示,恐被天下人轻视;二来,也是广靖陈帅那边坚决不肯派人来与西夏接触,他广靖军对岩山城被夺耿耿于怀,赵帅总不能让我们东南同盟在此事上完全失声。”
蒙乾心中了然,关切道:“两位公子之事,竟已严重至此?”
王之兴摇头苦笑,没有细说,但神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转而正色道:“不过蒙大人放心,临行前赵帅已有明确交代。我天狼军与鹰扬军乃兄弟之盟,唇齿相依。此次会盟,我天狼军唯鹰扬军马首是瞻。严大帅有何决断,我这边定当配合。”
听到这话,蒙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有了天狼军的明确支持,鹰扬军在会盟中就有了一个坚实的盟友,话语权大增。
“多谢王将军,多谢赵帅信任!”蒙乾郑重拱手,“我鹰扬军亦必不负盟友之谊。不知广靖军陈帅那边,除了因旧怨不愿与西夏接触,对伪周之事,态度如何?”
王之兴道:“陈帅为人直率,但对伪周这等篡逆之贼,也是深恶痛绝。他虽不来关襄,但已明确表态,若联盟决定对伪周用兵,他广靖军必不会坐视,可在东南方向策应,牵制临汀、龙山之敌。”
蒙乾点头,这算是个不错的消息。
广靖军虽然不直接参与会盟,但态度明确,以后能在军事上形成呼应。
与王之兴达成一致后,蒙乾信心足了不少。
接下来,他依次礼节性地拜访了白袍军统帅谢至安和西南自治同盟的副督抚全伏江。
拜访谢至安的过程很顺利。
谢至安态度明确,言语间对伪周充满了鄙夷和敌视。
“蒙大人,周迈一伙,前朝余孽,海盗根基,竟敢窃据神京,僭称帝号,此乃我等世受国恩之将门的奇耻大辱!”谢至安说得毫不客气,“魏若白提议会盟出兵,我白袍军鼎力支持!宜早不宜迟,当速发义兵,犁庭扫穴,方能震慑宵小,彰显正道!”
蒙乾能感受到谢至安话语中那股源自其军侯世家身份的强烈正统观和责任感。
对于谢至安而言,推翻伪周,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首要目标,至于由谁主导,反在其次,只要尽快出兵就行。
这种态度,显然更倾向于支持急于表现的西夏。
而拜访全伏江,则让蒙乾有些摸不着头脑。
全伏江接待得很客气,但言辞极为谨慎,几乎滴水不漏。
蒙乾试探着询问西南自治同盟对会盟和讨伐伪周的态度,全伏江打着哈哈,说道:“蒙大人,我西南自治同盟立盟之本,在于保境安民。伪周称帝,确非正道,我等亦不认可。然是否出兵,何时出兵,如何出兵,此乃关乎同盟大事,非我一人可决。需待会盟商议出结果,我带回同盟,由督抚与各位军帅共同定夺。”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挑不出毛病,但等于什么都没承诺。
西南自治同盟与伪周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西夏,按理说他们派个普通使者来表明态度即可,为何会劳动全伏江这位核心人物亲自前来?
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示重视?
蒙乾回到馆驿,将今日见闻细细写下,命随行谍报司的好手,以密信形式火速发回归宁城。
接下来两天,关襄城内的暗流更加汹涌。
魏若白以地主之谊,设宴招待各方使者,宴会上觥筹交错,言语间却机锋暗藏。
魏若白不断强调西夏作为“大夏正统”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呼吁各方放下成见,精诚合作,共讨国贼。
蒙乾注意到,谢至安对此频频点头,显然颇为认同。
而全伏江则始终面带微笑,既不附和,也不反对,让人看不透其真实想法。一些中小势力的代表则显得颇为活跃,似乎很想在这次会盟中攀附强者,谋取利益。
期间,也有其他势力的使者私下拜访蒙乾,探听鹰扬军的口风。
蒙乾一律以“支持讨逆,具体方略需会盟共商”应对,同时不遗余力地宣传鹰扬军的“求贤令”和“昭忠庙”,试图吸引那些对单纯军事联盟不感兴趣,更看重未来治理和理念的人才。
会盟前夜,蒙乾再次收到了归宁城的飞鸽传书。
严星楚在信中指示:西夏求战心切,我可顺势而为,不必在主导权上过多争执,但需争取实际利益,例如战后地盘划分、粮草协同等。同时,务必警惕西夏借联盟之名,行削弱、牵制我军之实。
第二天,关襄会盟正式在原先的西夏魏武军帅府,现在的临时盟坛举行。
各方使者按势力大小和到达先后次序落座。
魏若白作为发起人和地主,当仁不让地坐在主位。他的左边是白袍军谢至安,右边则是西南自治同盟的全伏江。蒙乾和王之兴的位置相对靠中间,其余势力代表依次排列。
魏若白首先起身,慷慨陈词,将伪周骂得狗血淋头,再次强调联合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提议:“既然各方皆认同讨逆之大义,我等当歃血为盟,共推一主,统一号令,协调进军,方能一举功成!我西夏乃大夏正统,兵精粮足,愿担此重任,也请诸位信我魏若白必能公正行事,带领盟军光复神京!”
他话音刚落,谢至安立刻接口道:“魏大人所言极是!讨逆大事,岂能儿戏,必须号令统一!谢某认为,由西夏牵头,最为合适,我白袍军愿听从调遣!”
一些中小势力的代表也纷纷出言附和,场面一时显得对西夏颇为有利。
魏若白目光扫向蒙乾和王之兴,最后落在全伏江身上:“不知蒙大人、王将军、全军帅意下如何?”
全伏江依旧那副笑眯眯的样子,慢悠悠开口:“联盟之事,我西南自治同盟原则上支持。至于由谁主导嘛……既然魏大人和谢军帅都认为西夏合适,我同盟也没有太大意见。只是这出兵规模、粮草筹措、战后事宜等,还需细细商榷。”
他这话,等于把皮球踢了回来,同意了西夏主导,但加上了条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蒙乾和王之兴身上。
但眼下,显然还不是鹰扬军全力出击的最佳时机。
他沉吟片刻,对周兴礼道:“老周,你既然认为该回应,想必已有腹案,说说看。”
周兴礼早有准备,开口道:“大帅,属下认为,回应是必须的。但如何回应,却有讲究。我们不能跟着西夏的节奏走,去争论谁该主导,那便落了下乘,显得小家子气。”
他顿了顿,继续道:“属下建议,我们的回应可分两步。第一,明确表态,支持西夏檄文中‘讨伐伪周、拨乱反正’的宗旨,表示鹰扬军完全认可此乃正义之举。同时,宣布将应西夏之邀,派遣使者前往关襄城,参与会盟磋商。”
“哦?我们真要派人去?”邵经有些意外。
“要去。”周兴礼肯定道,“去了,不代表我们就要唯西夏马首是瞻。恰恰相反,我们要在会盟中阐明我鹰扬军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争取多方,至少不能让西夏轻易绑架整个联盟。”
严星楚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第二,”周兴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在我们的回应文中,要持续不断地强调我军的‘求贤令’和‘昭忠庙’。我们要告诉天下人,鹰扬军不仅是伪周的反对者,更是忠义的褒奖者、人才的汇聚地!即便在联合讨逆的框架下,我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和吸引力。”
“周大人所言甚至是。”蒙乾忍不住附和道,“如此既回应了西夏,不失大义,又暗藏机锋,继续推行我之方略。可谓一举两得。”
邵经和田进听完,也觉得这法子不错,既避免了直接冲突,也没堕了自家威风。
田进想了想,又补充道:“周大人此计甚好。不过,光动嘴皮子恐怕还不够。属下认为,我军还是得有些实际的军事动作以示决心,但动作不宜过大过快,以免过早卷入与伪周的战争。”
邵经立刻明白了老搭档的意思,接口道:“田将军所言极是。我们可以对外宣称,因新得青石堡,防务需重新整顿,大军调动需时。待整顿完毕后,我南面边防军将视情况,自青石堡方向对伪周控制区发起进攻策应。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和灵活空间。”
他这话半真半假。
青石堡确实需要消化整顿,但若说鹰扬军大规模出动需要很久,那就是糊弄外人了。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梳理和改革,鹰扬军的动员机制和后勤保障早已今非昔比,出动三万兵力级别的行动,三天内即可完成初步集结开拔;五万兵力,七天也足够了。
但这等核心机密,自然不会对外透露。
严星楚听完几人的意见,心中已有决断。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四人:“好!就按此议行事。蒙乾,你立刻以行人司的名义,起草回应文书,基调就按老周所说,既要附和讨逆大义,又要突出我军主张。写好后速报我阅。”
“是!”蒙乾领命。
“老周,选派使团成员之事,由你大行人司负责,我看就让蒙乾亲自去吧,他对各方情况熟悉,也能随机应变。”
“属下明白。”周兴礼点头。
“邵经,田进,”严星楚看向两位大将,“南面边防军的整训和战备不能松懈。段渊那边,要做出积极备战的姿态,对伪周保持压力。具体出兵时机和规模,待关襄城会盟情况再定。”
“末将领命!”邵经、田进抱拳应诺。
几人领命而去,分头行动。
很快,鹰扬军的回应文书便正式发布。
文中首先对西夏“倡义举,讨国贼”的行为表示了赞赏和呼应,明确鹰扬军将遣使参与关襄会盟。
接着,文书再次强调了鹰扬军对投靠伪周者的严厉警告,并大篇幅宣传了“求贤若渴”的政策和筹建“昭忠庙”以彰忠义的举措。
这篇回应,既接了西夏的招,没有在道义上落后,又巧妙地延续了自身的宣传重点,将一部分舆论焦点拉了回来。
消息传开,各方反应不一。
普通百姓觉得天下两大势力都要打伪周了,看来这伪周果然不得人心。
有心投奔之辈,则仔细比较着两篇檄文和鹰扬军的回应,鹰扬军对“忠义”的推崇和对人才的渴望,让一些人对归宁城心生向往;而西夏主张的会盟出兵,则吸引着另一部分渴望马上建功立业的人。
伪周控制区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天阳城内,刚刚登基的周迈看着手中几乎同时收到的两份讨伐檄文和鹰扬军的回应,脸色阴沉。
石宁、朱泰等重臣侍立一旁,气氛凝重。
“好啊,都跳出来了。”周迈冷笑一声,将文书扔在御案上,“一个要会盟讨伐,一个要严惩投顺之人,还真把我大周当成软柿子了!”
石宁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不必动怒。严星楚和魏若白各怀鬼胎,未必能真心联合。我军当下首要之务,是稳固天阳城防,整编兵马。同时,可派使者联络白袍军、广靖军等,即便不能拉拢,也可设法离间他们与鹰扬、西夏的关系。”
朱泰也道:“石都督所言极是。此外,临汀城新附,需加紧消化。安平城虽下,但我军亦损失不小,东南方向需增兵防守,以西夏与广靖军来袭。”
周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烦躁。
自己这个皇帝位子还没坐热,挑战就已接踵而至。
“就依二位爱卿所言。加紧备战,同时……对外可放出风声,我大周愿与各方和睦相处,若鹰扬、西夏执意来犯,我大周将士必血战到底!”
他必须表现出强硬姿态,否则内部人心更难稳定。
而在西夏关襄城,魏若白看到鹰扬军的回应后,只是不屑地笑了笑。
“严星楚果然滑头,既不想出头,又不想落后。派个使团来。也好,正好看看各方的真实态度。”
他对身旁的谋士道,“给韩千启传令,让他加紧对盛兴堡修缮城防,囤积粮草,做出随时可以南下进攻天阳城的姿态。这会盟的声势,我们要造足!”
关襄城,这座位于西夏、鹰扬、白袍三方势力交界处的城池,一时间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
各方使者开始向这里汇聚。
鹰扬军行人司主官蒙乾,带着精干的使团,住进了城内早已安排好的馆驿。
白袍军谢至安亲自前来,看得出他对此次会盟的重视。
天狼军则派来了军中威望颇高的老将王之兴,显然赵南风对此事也十分关注。但同属东南同盟的陈经天没有派人来,大家猜测是因为西夏当年攻取岩山城一事所致。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西南自治同盟也派来了代表,而且身份还是低,是西南自治同盟副督抚白江军军帅全伏江。
此外,还有一些小股势力、地方豪强的代表,也闻风而来,试图在这场可能决定天下格局的会盟中,为自己的势力争取一席之地或谋求出路。
会盟尚未正式开始,关襄城内已是暗流涌动。
各方使者私下接触、试探、交易,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躁动的气息。
蒙乾自他踏入关襄城,就感受到了这座城池不同寻常的氛围。街道上随处可见不同势力装束的兵卒和使者,茶楼酒肆里议论纷纷,都在谈论即将到来的会盟。
他不敢怠慢,入住馆驿后,立刻开始搜集情报,梳理各方动向。
第一个好消息是,天狼军的代表已经到了,而且是老将王之兴。
蒙乾没有丝毫耽搁,亲自前往王之兴下榻的驿馆拜会。
两人见面,少不了一番寒暄。
蒙乾代表严星楚问候了赵南风,王之兴也笑着回应,气氛十分融洽。屏退左右后,谈话才进入正题。
“王将军,此次会盟,西夏来势汹汹,意在主导,不知天狼军有何看法?”蒙乾开门见山。
王之兴叹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淡去,露出一丝疲惫和无奈:“蒙大人,不瞒你说,我天狼军……如今内部事务缠身,赵帅实在是抽不开身,否则也不会派我前来。”
他压低了声音:“两位公子的事情,想必蒙大人也有所耳闻。如今闹得是越来越不像话,赵帅心力交瘁,整日忙于调停,哪有精力过多顾及外部之事?这次派我来,一是因为伪周突起,我东南同盟若毫无表示,恐被天下人轻视;二来,也是广靖陈帅那边坚决不肯派人来与西夏接触,他广靖军对岩山城被夺耿耿于怀,赵帅总不能让我们东南同盟在此事上完全失声。”
蒙乾心中了然,关切道:“两位公子之事,竟已严重至此?”
王之兴摇头苦笑,没有细说,但神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转而正色道:“不过蒙大人放心,临行前赵帅已有明确交代。我天狼军与鹰扬军乃兄弟之盟,唇齿相依。此次会盟,我天狼军唯鹰扬军马首是瞻。严大帅有何决断,我这边定当配合。”
听到这话,蒙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有了天狼军的明确支持,鹰扬军在会盟中就有了一个坚实的盟友,话语权大增。
“多谢王将军,多谢赵帅信任!”蒙乾郑重拱手,“我鹰扬军亦必不负盟友之谊。不知广靖军陈帅那边,除了因旧怨不愿与西夏接触,对伪周之事,态度如何?”
王之兴道:“陈帅为人直率,但对伪周这等篡逆之贼,也是深恶痛绝。他虽不来关襄,但已明确表态,若联盟决定对伪周用兵,他广靖军必不会坐视,可在东南方向策应,牵制临汀、龙山之敌。”
蒙乾点头,这算是个不错的消息。
广靖军虽然不直接参与会盟,但态度明确,以后能在军事上形成呼应。
与王之兴达成一致后,蒙乾信心足了不少。
接下来,他依次礼节性地拜访了白袍军统帅谢至安和西南自治同盟的副督抚全伏江。
拜访谢至安的过程很顺利。
谢至安态度明确,言语间对伪周充满了鄙夷和敌视。
“蒙大人,周迈一伙,前朝余孽,海盗根基,竟敢窃据神京,僭称帝号,此乃我等世受国恩之将门的奇耻大辱!”谢至安说得毫不客气,“魏若白提议会盟出兵,我白袍军鼎力支持!宜早不宜迟,当速发义兵,犁庭扫穴,方能震慑宵小,彰显正道!”
蒙乾能感受到谢至安话语中那股源自其军侯世家身份的强烈正统观和责任感。
对于谢至安而言,推翻伪周,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首要目标,至于由谁主导,反在其次,只要尽快出兵就行。
这种态度,显然更倾向于支持急于表现的西夏。
而拜访全伏江,则让蒙乾有些摸不着头脑。
全伏江接待得很客气,但言辞极为谨慎,几乎滴水不漏。
蒙乾试探着询问西南自治同盟对会盟和讨伐伪周的态度,全伏江打着哈哈,说道:“蒙大人,我西南自治同盟立盟之本,在于保境安民。伪周称帝,确非正道,我等亦不认可。然是否出兵,何时出兵,如何出兵,此乃关乎同盟大事,非我一人可决。需待会盟商议出结果,我带回同盟,由督抚与各位军帅共同定夺。”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挑不出毛病,但等于什么都没承诺。
西南自治同盟与伪周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西夏,按理说他们派个普通使者来表明态度即可,为何会劳动全伏江这位核心人物亲自前来?
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示重视?
蒙乾回到馆驿,将今日见闻细细写下,命随行谍报司的好手,以密信形式火速发回归宁城。
接下来两天,关襄城内的暗流更加汹涌。
魏若白以地主之谊,设宴招待各方使者,宴会上觥筹交错,言语间却机锋暗藏。
魏若白不断强调西夏作为“大夏正统”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呼吁各方放下成见,精诚合作,共讨国贼。
蒙乾注意到,谢至安对此频频点头,显然颇为认同。
而全伏江则始终面带微笑,既不附和,也不反对,让人看不透其真实想法。一些中小势力的代表则显得颇为活跃,似乎很想在这次会盟中攀附强者,谋取利益。
期间,也有其他势力的使者私下拜访蒙乾,探听鹰扬军的口风。
蒙乾一律以“支持讨逆,具体方略需会盟共商”应对,同时不遗余力地宣传鹰扬军的“求贤令”和“昭忠庙”,试图吸引那些对单纯军事联盟不感兴趣,更看重未来治理和理念的人才。
会盟前夜,蒙乾再次收到了归宁城的飞鸽传书。
严星楚在信中指示:西夏求战心切,我可顺势而为,不必在主导权上过多争执,但需争取实际利益,例如战后地盘划分、粮草协同等。同时,务必警惕西夏借联盟之名,行削弱、牵制我军之实。
第二天,关襄会盟正式在原先的西夏魏武军帅府,现在的临时盟坛举行。
各方使者按势力大小和到达先后次序落座。
魏若白作为发起人和地主,当仁不让地坐在主位。他的左边是白袍军谢至安,右边则是西南自治同盟的全伏江。蒙乾和王之兴的位置相对靠中间,其余势力代表依次排列。
魏若白首先起身,慷慨陈词,将伪周骂得狗血淋头,再次强调联合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提议:“既然各方皆认同讨逆之大义,我等当歃血为盟,共推一主,统一号令,协调进军,方能一举功成!我西夏乃大夏正统,兵精粮足,愿担此重任,也请诸位信我魏若白必能公正行事,带领盟军光复神京!”
他话音刚落,谢至安立刻接口道:“魏大人所言极是!讨逆大事,岂能儿戏,必须号令统一!谢某认为,由西夏牵头,最为合适,我白袍军愿听从调遣!”
一些中小势力的代表也纷纷出言附和,场面一时显得对西夏颇为有利。
魏若白目光扫向蒙乾和王之兴,最后落在全伏江身上:“不知蒙大人、王将军、全军帅意下如何?”
全伏江依旧那副笑眯眯的样子,慢悠悠开口:“联盟之事,我西南自治同盟原则上支持。至于由谁主导嘛……既然魏大人和谢军帅都认为西夏合适,我同盟也没有太大意见。只是这出兵规模、粮草筹措、战后事宜等,还需细细商榷。”
他这话,等于把皮球踢了回来,同意了西夏主导,但加上了条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蒙乾和王之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