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州启程,循着黄河渡口的蜿蜒水路,不过数日光景,杨骏一行人便悄然抵达了繁华喧嚣的东京开封府。
刚一踏入京城的大门,杨骏心中挂念之事便再也按捺不住,他直奔王朴的府邸而去。此行目的明确,他急需探知郭荣的心意,即便不能直接从其本人处得知,能从王朴的言谈中捕捉到些许线索也是好的。毕竟,在这京城的风云变幻中,每一丝动向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走向。
王朴府邸的仆人见是杨骏,不敢怠慢,忙引着他穿过栽满青竹的庭院。正厅内,王朴正临窗翻看《前朝李氏书》,见杨骏进来,便放下书卷,笑道:“我算着你也该到了,潞州的蜂窝煤刚烧旺,你这可就被陛下调去掌禁军,倒是有趣。”
《前朝李氏书》初名《唐书》,进呈时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曾暂称《前朝李氏书》。至南宋,为区别于欧阳修等人所撰的《新唐书》,始有“新旧”之称!
杨骏躬身行礼,眉宇间带着旅途的风尘,却难掩焦灼:“王相公,晚辈此来,是想请教陛下对禁军整顿的深意。毕竟禁军不同于潞州的煤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晚辈怕行差踏错。”
王朴示意他坐下,亲手斟了杯茶:“你能有这份谨慎,便是好事。陛下让你掌禁军,可不是让你去当第二个赵匡胤——他要的,是让你把在潞州‘筛煤’的本事,用到军队里来。”
“筛煤?”杨骏不解。
“对,筛煤。”
王朴指尖在案上轻叩道:“你在潞州,不就是剔除劣质原煤,留下精煤,再按章法制成蜂窝煤么?禁军也是一个道理:先筛掉那些骄惰怯懦的,留下肯拼命、知忠义的;再立规矩,让他们像蜂窝煤的通孔一样,上下通气、令行禁止。”
杨骏捧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可禁军里多是老将旧部,比如侍卫司的李重进,是太祖的外甥;殿前司的韩通,性子刚愎,怕是难驯。”
“陛下早料到了。李重进、韩通之流,并非不可用。李重进虽为外戚,却也打过硬仗,只是私兵习气重;韩通刚愎,却最恨贪腐。你只需按规矩来——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不管他是谁的外甥、谁的旧部,一视同仁。陛下说了,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杨骏心中一震,原来陛下早已为他扫清了障碍。他忽然想起刘词给的那本册子,想起王仁赡那双辨伪的锐眼,又想起潞州煤场里“按孔验质”的规矩,心中渐渐有了章法。
“晚辈明白了。”
杨骏缓缓立身,双手轻拱,言辞中带着几分坚定与睿智:“重整禁军,犹如匠人制作蜂窝煤,首要在于精选材质,继而搭建模具,最终施以恰到好处的火候,方能将其淬炼成一块无坚不摧的钢铁之躯。”
王朴闻言,不禁拍掌而笑,笑声中满是赞许:“此言甚是!明日朝会上,陛下将正式昭告天下,赋予你重任。若那些资深将领胆敢轻视于你,你大可借鉴潞州试烧棚的那一套,让他们亲眼见证——在这规矩的天平上,无人能超脱其外,人人皆需平等相待。”
“王公大人,真心感谢您的悉心指点,让我茅塞顿开。说起来,我初抵京城,甫一落脚便闻陛下委以您刑部重任之喜讯,真是可喜可贺!这是我特地从滁州精选带回的一点乡土特产,聊表心意,恭贺王相公荣升!”
王朴望着杨骏递来的礼物,笑容温和而不失风度,轻轻颔首道:“杨指挥使有心了,如此厚礼,实在难得。待这几日陛下的旨意下来后,我定要备上厚礼,好好地向你道贺一番才是!”
……
夕阳如熔金般倾泻,为开封古城的宫墙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黄晕。当杨骏踏出王朴府邸的大门时,这抹暮色仿佛也悄悄在他肩头添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
街角的老酒肆,不经意间泄露了桑落酒的醇厚芬芳,那是刘词临别时赠予的佳酿,香气中带着几分往昔的情谊。杨骏嘴角勾起一抹浅笑,随即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向身后的王仁赡:“自明日起,咱们便要着手进行这场‘筛煤’的大计了。虽不见烽火狼烟,却也是一场智慧与毅力的较量,你二人心中可有十足的把握?”
王仁赡闻言,胸脯拍得咚咚作响,豪气干云:“大人但请宽心,即便是细微如煤堆中的铁屑,末将也誓要将其一一剔出,绝不遗漏半分!”
曹彬之前在清丰跟着杨骏练兵,自是有些许经验,因此他此刻也是踌躇满志道:“大人放心,他有张良计,咱有过墙梯,还能让他们为难咱们不成?”
“好,你们这么有信心,那我也信心十足!”
然而,话音未落,铁柱神色匆匆,仿佛一阵风般卷至,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大人,总算找到您了……”
杨骏轻轻转头,目光掠过身后紧随的两人,不由自主地开口询问:“怎么了?莫非出了什么问题?”
铁柱闻言,急忙迈开大步,凑近杨骏耳边低语:“大人,符娘子到了!”
一闻符银盏之名,杨骏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她温婉含羞的画卷,他嘴角轻扬,浑不在意地道:“她前来便前来吧,瞧你这神色紧张的模样,倒让我误以为发生了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铁柱闻言,憨厚地嘿嘿一笑,打趣道:“大人呐,您此番回京,先去拜访王侍郎大人,却未急于归家,颇有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符娘子在家中可是望眼欲穿,等得都有些焦急了呢!”
“哟,这才短短时日,你的学识竟已突飞猛进,连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都如数家珍,真叫人刮目相看。看来,我下一步得琢磨着将你送入弘文馆深造一番了,不然啊,我大周怕是要错失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喽!”
“不要,大人,我……闭嘴就是了……”
……
刚一踏入京城的大门,杨骏心中挂念之事便再也按捺不住,他直奔王朴的府邸而去。此行目的明确,他急需探知郭荣的心意,即便不能直接从其本人处得知,能从王朴的言谈中捕捉到些许线索也是好的。毕竟,在这京城的风云变幻中,每一丝动向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走向。
王朴府邸的仆人见是杨骏,不敢怠慢,忙引着他穿过栽满青竹的庭院。正厅内,王朴正临窗翻看《前朝李氏书》,见杨骏进来,便放下书卷,笑道:“我算着你也该到了,潞州的蜂窝煤刚烧旺,你这可就被陛下调去掌禁军,倒是有趣。”
《前朝李氏书》初名《唐书》,进呈时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曾暂称《前朝李氏书》。至南宋,为区别于欧阳修等人所撰的《新唐书》,始有“新旧”之称!
杨骏躬身行礼,眉宇间带着旅途的风尘,却难掩焦灼:“王相公,晚辈此来,是想请教陛下对禁军整顿的深意。毕竟禁军不同于潞州的煤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晚辈怕行差踏错。”
王朴示意他坐下,亲手斟了杯茶:“你能有这份谨慎,便是好事。陛下让你掌禁军,可不是让你去当第二个赵匡胤——他要的,是让你把在潞州‘筛煤’的本事,用到军队里来。”
“筛煤?”杨骏不解。
“对,筛煤。”
王朴指尖在案上轻叩道:“你在潞州,不就是剔除劣质原煤,留下精煤,再按章法制成蜂窝煤么?禁军也是一个道理:先筛掉那些骄惰怯懦的,留下肯拼命、知忠义的;再立规矩,让他们像蜂窝煤的通孔一样,上下通气、令行禁止。”
杨骏捧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可禁军里多是老将旧部,比如侍卫司的李重进,是太祖的外甥;殿前司的韩通,性子刚愎,怕是难驯。”
“陛下早料到了。李重进、韩通之流,并非不可用。李重进虽为外戚,却也打过硬仗,只是私兵习气重;韩通刚愎,却最恨贪腐。你只需按规矩来——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不管他是谁的外甥、谁的旧部,一视同仁。陛下说了,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杨骏心中一震,原来陛下早已为他扫清了障碍。他忽然想起刘词给的那本册子,想起王仁赡那双辨伪的锐眼,又想起潞州煤场里“按孔验质”的规矩,心中渐渐有了章法。
“晚辈明白了。”
杨骏缓缓立身,双手轻拱,言辞中带着几分坚定与睿智:“重整禁军,犹如匠人制作蜂窝煤,首要在于精选材质,继而搭建模具,最终施以恰到好处的火候,方能将其淬炼成一块无坚不摧的钢铁之躯。”
王朴闻言,不禁拍掌而笑,笑声中满是赞许:“此言甚是!明日朝会上,陛下将正式昭告天下,赋予你重任。若那些资深将领胆敢轻视于你,你大可借鉴潞州试烧棚的那一套,让他们亲眼见证——在这规矩的天平上,无人能超脱其外,人人皆需平等相待。”
“王公大人,真心感谢您的悉心指点,让我茅塞顿开。说起来,我初抵京城,甫一落脚便闻陛下委以您刑部重任之喜讯,真是可喜可贺!这是我特地从滁州精选带回的一点乡土特产,聊表心意,恭贺王相公荣升!”
王朴望着杨骏递来的礼物,笑容温和而不失风度,轻轻颔首道:“杨指挥使有心了,如此厚礼,实在难得。待这几日陛下的旨意下来后,我定要备上厚礼,好好地向你道贺一番才是!”
……
夕阳如熔金般倾泻,为开封古城的宫墙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黄晕。当杨骏踏出王朴府邸的大门时,这抹暮色仿佛也悄悄在他肩头添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
街角的老酒肆,不经意间泄露了桑落酒的醇厚芬芳,那是刘词临别时赠予的佳酿,香气中带着几分往昔的情谊。杨骏嘴角勾起一抹浅笑,随即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向身后的王仁赡:“自明日起,咱们便要着手进行这场‘筛煤’的大计了。虽不见烽火狼烟,却也是一场智慧与毅力的较量,你二人心中可有十足的把握?”
王仁赡闻言,胸脯拍得咚咚作响,豪气干云:“大人但请宽心,即便是细微如煤堆中的铁屑,末将也誓要将其一一剔出,绝不遗漏半分!”
曹彬之前在清丰跟着杨骏练兵,自是有些许经验,因此他此刻也是踌躇满志道:“大人放心,他有张良计,咱有过墙梯,还能让他们为难咱们不成?”
“好,你们这么有信心,那我也信心十足!”
然而,话音未落,铁柱神色匆匆,仿佛一阵风般卷至,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大人,总算找到您了……”
杨骏轻轻转头,目光掠过身后紧随的两人,不由自主地开口询问:“怎么了?莫非出了什么问题?”
铁柱闻言,急忙迈开大步,凑近杨骏耳边低语:“大人,符娘子到了!”
一闻符银盏之名,杨骏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她温婉含羞的画卷,他嘴角轻扬,浑不在意地道:“她前来便前来吧,瞧你这神色紧张的模样,倒让我误以为发生了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铁柱闻言,憨厚地嘿嘿一笑,打趣道:“大人呐,您此番回京,先去拜访王侍郎大人,却未急于归家,颇有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符娘子在家中可是望眼欲穿,等得都有些焦急了呢!”
“哟,这才短短时日,你的学识竟已突飞猛进,连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都如数家珍,真叫人刮目相看。看来,我下一步得琢磨着将你送入弘文馆深造一番了,不然啊,我大周怕是要错失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喽!”
“不要,大人,我……闭嘴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