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你北大的在这干啥?-《回到八零机械厂》

  此时,修理厂里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虽然“通用化标准件”那头一时卡了壳,

  但是主业工作却是干得风生水起,连院子都快被挤满了。

  为了能巩固住现有的顾客,也为了给修理厂打出口碑,

  陈露阳近来琢磨出一套“拉人气”的法子。

  除了“免费更换零件”以外,修理厂还加设了免费修检的项目。

  只要是省机械厂出产的劲霸小汽车,不管车况好坏,都能免费来厂里做一次全面检查。

  这一消息一传出去,片儿城不少司机就赶紧把车开来了,排着队等着检修。

  不过修理厂平时就已经任务紧张,

  除了自家厂出的车,还接了不少社会车辆的活,

  哪可能专门腾出人来只干免费检查这件事?

  所以在陆局的沟通下,

  遇见着急的,就安排师傅当场检查、当场处理,能走的车尽快走。

  要是不着急的话,就把车放在这里,

  等回头修理厂把车检修完了,再打电话通知他们把车取走。

  保证既不耽误修理厂的日常工作,又能让大家把车检修好,开着安心。

  只是这样一来,修理厂的师傅就明显变得人手不够起来。

  就连陆局都亲自撸胳膊挽袖子上了阵。

  修理厂门前整整齐齐停着一排劲霸牌的小轿车、小货车,

  猛一瞅还以为是搞什么小汽车展览会。

  别看免费修检不挣钱,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大家买车最担心的就是出故障没人修,

  现在听说厂子里不仅生产车,还能提供免费检修,不少人一冲动就动心了。

  光这一个月,机械厂那边就又多出了三十多辆的提车订单。

  更别说这西客站地段本就车多人多,

  不少司机路过时一看这儿排满了车,都忍不住把车开进来凑个热闹!

  反正修理厂主打的就是一个看看不花钱,换件修理才花钱。

  当司机小马开着车到达修理厂的时候,大门前面的空地上几乎已经满员了,连个落脚的地都难找。

  眼见门口又来了一辆车,

  李河匆匆跑出来,帮着引导小马找了个边角位置,好歹把车给挤了进去。

  “师傅,您这车是有毛病,还是要做一下检修?”李河热情问道。

  小马摇摇头:“没啥大毛病,就是顺路来看看。”

  “好嘞,没问题。”李河从腰间的工具包拿出小本子,

  “同志,麻烦您先做一下登记。”

  “好!”

  小马拿起笔,一边登记一边问:

  “师傅,你这车这么多,我今天能排上不?”

  李河笑着点头:“能!肯定能。我们修车师傅多,我这就给您找个人看看。”

  他说着又补了一句:“汽车检查不要钱,除非是真有大毛病,需要更换零件才收费。”

  “像打个黄油、紧个螺丝这类小毛病,师傅当场就能给您处理好,弄完直接就能开走。”

  “不要钱。”

  “真的?”小马愣了一下,瞪大眼睛看他。

  李河笑道:“那还能骗你不成?我们这是修理厂,不是宰人摊儿。”

  登记完了,李河热情地将小马和梁仲维领到待客室,招呼二人坐下。

  请他们坐在沙发上还不算完,

  李河还他顺手从柜子里取出一罐茶叶,给俩人一人泡了一杯热茶。

  这罐茶还是陆局留下的,说是“只招待重要人”。

  来到片儿城以来,

  李河在修理厂见到了不少的车,也见到了不少的人物。

  眼力劲儿也跟着练出来了。

  能坐红旗车、身边还带司机的,肯定不是寻常人。

  小地方嘛,礼数周到总没坏处。

  仔细招待就是了。

  接过热茶,梁仲维只是微微点头,简单客气的道了一声谢。

  平日里给他倒茶泡茶的不在少数,早就见怪不怪了。

  可是司机小马就不一样了。

  这年头哪有司机出门修车还能被人这么客气伺候的?!

  猛不丁有人给他端茶,

  小马下意识的屁股离开凳子,双手接过茶杯,很是不好意思的连连道谢。

  李河见惯了这种场面,赶忙一笑,轻轻把他按回沙发上:

  “您坐着就行,咱这小地方,没别的,就是讲个实在。”

  “现在车多,修的时间有些慢,可能得等一会儿。”

  “您二位先坐着歇歇,我去给你们抓些瓜子花生过来,咱人坐这了,嘴也别闲着。”

  说着李河就转过身,热络的去取花生和瓜子去了。

  小马捧着热茶,感慨地咂了咂嘴:“主任,您这小师弟的修理厂是真热情。我跑修这么多年,头一次有人给我端茶倒水的。”

  小马还有些做梦似的开口。

  通常单位的车坏了,都是会统一送到机关车队维修点。

  但是这些车对维修点修理的车多,接触的衙门和单位也多,

  别说给你端茶送水了,你不给他送烟送酒的插队修车都不错了。

  “这小地方确实让他搞得不错。”

  梁仲维也满意的点点头。

  两个人正说着,李河已经端着两碟瓜子花生回来了。

  “这个瓜子是我们修理厂自己炒的特别香,你们尝尝味道怎么样?”

  小马随手捏起一颗,一嗑,眼睛顿时一亮。

  “香啊!”

  “这个瓜子跟之前的兄弟瓜子,炒的一模一样!”

  李河笑道:“可不就是一样么,连炒瓜子的大锅都是之前的大锅。”

  嗯???

  小马一愣,梁仲维也有些意外地挑了下眉。

  看着梁仲维和小马的疑惑的目光,李河开口道:

  “我们这个修理厂,就是在原先兄弟瓜子厂的厂房基础上改的,厨房里的家伙事儿,用的都是之前的。”

  “就连当初他们炒瓜子的大锅,如今还在厨房后面坐着。”

  “平时我们给工人做饭的时候就顺带炒点,正好接待客人用。”

  梁仲维乐了。

  “你们这还挺物尽其用。”

  李河笑道:“我们这小修理厂刚起步,基础弱,底子也薄,能省一点是一点。”

  梁仲维轻轻挑挑眉。

  这修理厂蛮有意思,对自己抠门,但对客人倒是很大方。

  “您二位先在这儿歇一歇,我去前面忙活,有事儿你们再叫我。”

  梁仲维笑道:“好的,谢谢你小师傅。”

  虽然修理厂这阵子正免费为省机械厂出产的小汽车提供检修服务,

  但是如果有外来修车的人的话,他们还是会先以外来修车的人为主。

  虽然小马对修理厂的服务很感激,

  但毕竟是第一次来修车,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忐忑。

  一看那边张国强已经开始动手拆车盖,小马也不敢坐着等了,

  他赶紧跟梁仲维打了声招呼,小跑着出了门,跟着过去盯着情况。

  梁仲维独自坐在待客室里,觉得无趣,索性起身四处转了转。

  说实话,

  整个修理厂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挤。

  太挤了!

  整个工作区里就像是小孩子摆积木一样,所有设备和通道都整整齐齐地挤在一块儿,

  除了必须的操作位和转身空间,几乎没有一寸多余的地方。

  不仅如此,修理厂里的设备也让他隐隐觉得别扭。

  在靠墙的一角,他居然看到一节废旧的火车车厢!

  那车厢显然被改装过了。

  装着卷扬系统、活塞杆、还有水平加载臂,

  看着不像修车的工具,反倒像是个简易试验台。

  而在试验台旁边,

  几个穿着棉袄的年轻人围着一堆废旧零件,有的戴着手套翻着零件,有的拿笔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还有人跪在地上用卡尺测量尺寸,动作认真得很。

  这阵仗,不像修车工,更像搞研究的。

  再往旁边一看,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趴在机床边上,面前摆着一堆拆得稀碎的零件,一边量尺寸一边拿铅笔在图纸上画着什么。

  梁仲维好奇的走过去。

  他低头一看,图纸上是一组细密的零件结构图,边上还有不少手写的参数和修改标注。

  “你们修车的还搞研究啊?”

  他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

  青年抬头,一脸憨厚道:“我不是修理厂的,我是北大的,我不修车。”

  嗯?!

  梁仲维一愣。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了?”

  青年开口道:“这家修理厂是我们力学系的校外实验点,我们几个在这做课题。”

  说着,

  青年指了指院子里的那些人,道:“那几个也是我的同学。”

  嘶……

  梁仲维低头看了一眼青年衣服上别着的“北京大学”校徽,眼中露出吃惊之色。

  平时跟北大合作的,不是兵工厂就是研究所,大型国有工厂,

  什么时候跑来跟一个小修理厂合作了?

  似乎看出梁仲维的疑惑,青年指了指的大门道:

  “咱们学校和这边合作挂牌的,牌子就挂在大门口呢。”

  梁仲维忍不住走出去,定睛一看!

  果然,

  修理厂大门口,

  “劲霸小汽车维护修理中心”几个黑字下方,赫然挂着一块牌子:

  “北京大学力学系实验点”

  两侧还高高挂着两条横幅,内容分别是:

  “校企联合实践,工学结合育才”

  “标准化配件通用化,助力四化大潮头”

  嘿!

  竟然还真是跟北大搞在一起了。

  梁仲维没吭声。

  他转身又回到屋里,慢慢踱到那几个学生身后。

  只见那几个北大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用卡尺测量零件的装配角度,一边在旁边记下测量数据,一边讨论“装配偏差是否符合模型设定值”。

  看着看着,梁仲维的神情沉了下来。

  虽然在他的强势介入下,丰南轻工厂与片儿城包装机械技工学校合作建成实训基地,宿舍、岗位和责任人全部落实。

  可真落到实处,情况却远没那么理想。

  按协议,学生应定期进厂实践。

  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时间还是窝在教室里画理论图。

  排了整整两个月的课,真进厂操作的次数,却只有两回。

  最要命的是,因为早前轻工厂态度消极,配合得很不到位,导致实训进度一拖再拖。

  眼看教学质量拖了底,技校也急了。

  只得考虑把一部分实践课时外包出去,寻求新的实践单位。

  可眼下这个节骨眼,实践单位可没那么好找。

  一来,很多企业刚从“停产、转产”中恢复没多久,自身都在调整,不愿接学生来添乱;

  二来,不少厂子对“接学生”这种事兴趣寥寥。

  怕出事故、怕担责任、怕耽误工期,还不如图省事自己干;

  三来,部分厂长、车间主任思想还没转过弯来。

  觉得“学生就是麻烦”,还不如去车间找临时工靠谱;

  再加上眼下是年底,各单位都在赶产、清账、报指标,

  哪有心思管外头学校的教学安排?

  所以就算学校再着急,也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新点。

  技校的校长被逼的没办法。

  最近隔三差五就往他办公室跑,打着喝茶的幌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但话里话外,全都是盼他出面帮忙牵线搭桥,找个靠谱的实训单位落脚。

  归根结底,绕了一圈,这事儿还是得他梁仲维出面兜着。

  也正因为如此,

  这次调研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以外,

  更重要的就是得替技校把这个实训单位的缺口给补上,

  趁年底前,把这块谁都不愿碰的“硬骨头”给啃下来。

  可是没想到,他惦念的事情竟然在这小小的修理厂实现了。

  而且实现的不是技校的学生,而是北大的学生!

  这边梁仲维正想着技校的事儿呢,

  忽然听见旁边小马发出一声惊讶:

  “哎,你们这配件还挺全,连我这老款火花塞都有?”

  张国强抬起头,乐呵呵道:“可不是你想的原厂件。”

  “这是我们厂自己画图纸、自己找地方打出来的通用火花塞,好使吧?”

  小马惊讶道:“你们自己造的?”

  “那可不!”张国强眉毛一挑,

  “不光火花塞,喷嘴、垫片我们也都做成通用型号了。”

  “你要换,随时来,咱这都有现货。”

  小马听得直点头:“这真方便!”

  “我们单位以前要换个火花塞,光等件儿就得好几天,现在你这儿来一趟就能换上。”

  “那除了这三个,还有别的通用件吗?”他问。

  “有啊,”张国强拍了拍身边的工具箱,“现在还在设计呢。”

  “我们主任说了,争取明年造上三十种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