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环的蜂鸣声还在耳中回荡,我站在田头,手指迅速滑过屏幕,调出刚刚记录的波形图。那串短促的震动频率,和昨夜抽屉方向传来的声响完全一致。我转身快步走回屋内,从抽屉深处取出布袋,将那枚金属环平放在桌面上。手环紧挨着它,静置三分钟,无反应。但当我把昨夜的数据重新播放,金属环表面似乎有极细微的纹路泛起微光,转瞬即逝。
我立刻在系统日志里新建标签:“异常信号监测”。设定每日晨昏各采集一次外部接收强度,并附上时间戳与环境参数。信号虽弱,却是持续上升的——从 0.1%到 0.3%,不是干扰,也不是故障。我盯着那行数字,心里清楚,这东西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农耕体系,但它正试图与我建立联系。
外头传来脚步声,李商人已经到了村口。他背着一个空布袋,脸上却带着笑。
“云娘子,好消息!”他一进门就大声道,“镇上南街那几家酒楼,点名要你的灵泉稻。前日送去的两斗米,人家蒸了一锅饭,满堂客人都问是什么米。”
我请他在院中石凳上坐下,倒了碗凉茶。他一口气喝完,抹了把嘴继续说:“不止是尝鲜。其中一家东家说了,若米质稳定,愿签月单,每月收三石,价按市面三倍走。”
我心头一跳,但没急着应。三石不算多,可关键是“稳定”二字。高端食客对口感、香气、成色的要求远高于普通买家,稍有偏差,口碑就会崩。
“他们有没有提具体标准?”我问,“比如米粒长度、透明度,或是蒸煮后的黏性?”
李商人摇头:“没说得那么细。但他们厨房的人尝了一口就说,‘这米有活气’。”
“活气”两个字让我怔了一下。上一次改良土壤时,我也曾说过同样的话。那时是指土壤的生命力,如今却被用来形容一碗米饭的质感。我忽然意识到,真正打动这些人的,不是产量,不是价格,而是那种难以量化却真实存在的“品质感”。
我当即调出预售数据。灵泉稻的订单中,七成来自镇南区域,采购者多为商旅、官眷或富户家厨,单次购买量小,但单价高出普通米五成以上。而星露瓜的预订,则集中在节令前后,明显偏向礼品市场。
“他们要的不是粮食,是身份。”我低声自语。
李商人听到了,点头:“正是这话。吃得起这米的人,不在乎多花几文钱,他们在乎的是‘稀有’和‘体面’。”
我沉吟片刻,对他说道:“你回去告诉东家,下一批米七日后可收。我会挑出最饱满的一等米,用密封陶罐装存,配系统保鲜药剂,确保送到时依旧晶莹不散。若他们真有意长期合作,我需要一份书面清单——要多少、何时要、标准是什么。”
他眼睛一亮:“你要定规矩?”
“不是我要,是市场要。”我说,“我们现在拼的不是种得出,而是供得稳、控得准。”
他走后,我在纸上画出一张简单的结构图:生产端靠系统保障品质与周期,运输端用保鲜技术延长窗口,销售端则锁定高端餐饮作为突破口。只要一家酒楼打出名头,其余自然会跟进。
晚饭时,我把这张图摊在桌上。顾柏舟看着,眉头没松开。
“你真打算把主粮往镇上送?”他问,“咱们自己留的口粮才十亩,万一哪一环断了,村里人怎么办?”
“正因为是主粮,才更要打出品牌。”我指着图说,“我们现在有三十亩改良田,系统预判灵泉稻成活率九十二以上。这不是赌,是算出来的产量。而且,我们留了绿肥轮作二十亩,土地不会荒。”
他沉默了一会儿,又问:“可镇上那些人,金贵得很。今天要这个,明天改主意,你跟得上吗?”
“所以我才要他们定标准。”我答,“不是我们追着他们变,是他们先定好,我们再接单。就像裁衣,量好了尺寸才下剪。”
他低头用筷子拨了拨碗里的菜,忽然说:“那你得把路算清楚。山路颠簸,陶罐要是碎了,药剂失效,瓜米一坏,招牌就砸了。”
我点头:“我已经在想运输的事。分批采收,每日早起发车,避开午时高温。路线也要重走一遍,挑最平的道。”
他没再反对,只是把碗放下,起身去灶房添柴。我知道,这是他默许的方式。
夜里,我再次打开系统日志。异常信号监测的首条记录已生成:外部接收强度 0.32%,方向偏东南。我翻出地图,在我们村落东南方约十五里处,是一片废弃的旧屯田区,据说是前朝屯兵所用,后来因水源枯竭被弃。那里荒了近三十年,无人耕种。
我拿起笔,在地图上圈了个点,写上“待探”。信号源是否来自那里?如果是,它又意味着什么?是另一个类似我的人?还是某种被遗忘的农业遗迹?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很明确——这股信号在增强,而它指向的,或许不只是技术联动,更可能是新的资源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次日清晨,我召集林婶和李木在指挥棚开会。
“接下来,我们的重心要变。”我说,“东区三十亩按原计划管理,A组负责日常巡护,B组跟进菌剂补给,C组继续监控病虫害。但我要抽出两人,专门负责市场对接。”
林婶问:“对接啥?”
“镇上。”我说,“从今天起,我们要知道每一批货去了哪家酒楼,谁在吃,吃了说什么。这些话,比银钱还重要。”
李木皱眉:“你连人家吃饭都管?”
“我不是管,是听。”我解释,“他们的一句‘甜’‘香’‘软’,就是我们下一步改良的方向。高端市场不讲价,讲体验。我们得学会听懂他们的语言。”
林婶想了想,说:“那要不要写个单子,让送米的人带去?上面写清楚这米怎么种的,用了啥法子,好让客人知道金贵在哪?”
我眼前一亮。这主意好。消费者愿意为故事买单,尤其是“稀有”“天然”“匠心”这类标签。我可以把土壤改良、菌群驯化、三层种植结构这些技术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种植日记”,附在每一批货上。
“就这么办。”我说,“你来牵头,找几个识字的媳妇,每天记一段,我来改。”
散会后,我回到书房,打开系统任务界面。目前主线任务仍是“提升能量值至5000”,已完成3872。售卖高品质农产品仍是主要来源,但增长缓慢。若能打通高端渠道,单笔交易的能量值奖励将大幅提升。
我点开“特殊任务系统”,发现新增了一条灰色提示:【探索未知区域,解锁隐藏潜力点】。任务未激活,但已预载。我猜测,这与信号监测有关。系统在等我主动迈出第一步。
傍晚,顾柏舟在院外修整牛车。我走过去,看他正加固车轴。
“你真打算走这一步?”他头也没抬地问。
“已经没得退了。”我说,“三十亩地种下去,收成就在眼前。我们不能只等着人来收,得把路铺到他们门口。”
他拧紧最后一颗木楔,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那我陪你走一趟。第一车,我亲自送。”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我立刻在系统日志里新建标签:“异常信号监测”。设定每日晨昏各采集一次外部接收强度,并附上时间戳与环境参数。信号虽弱,却是持续上升的——从 0.1%到 0.3%,不是干扰,也不是故障。我盯着那行数字,心里清楚,这东西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农耕体系,但它正试图与我建立联系。
外头传来脚步声,李商人已经到了村口。他背着一个空布袋,脸上却带着笑。
“云娘子,好消息!”他一进门就大声道,“镇上南街那几家酒楼,点名要你的灵泉稻。前日送去的两斗米,人家蒸了一锅饭,满堂客人都问是什么米。”
我请他在院中石凳上坐下,倒了碗凉茶。他一口气喝完,抹了把嘴继续说:“不止是尝鲜。其中一家东家说了,若米质稳定,愿签月单,每月收三石,价按市面三倍走。”
我心头一跳,但没急着应。三石不算多,可关键是“稳定”二字。高端食客对口感、香气、成色的要求远高于普通买家,稍有偏差,口碑就会崩。
“他们有没有提具体标准?”我问,“比如米粒长度、透明度,或是蒸煮后的黏性?”
李商人摇头:“没说得那么细。但他们厨房的人尝了一口就说,‘这米有活气’。”
“活气”两个字让我怔了一下。上一次改良土壤时,我也曾说过同样的话。那时是指土壤的生命力,如今却被用来形容一碗米饭的质感。我忽然意识到,真正打动这些人的,不是产量,不是价格,而是那种难以量化却真实存在的“品质感”。
我当即调出预售数据。灵泉稻的订单中,七成来自镇南区域,采购者多为商旅、官眷或富户家厨,单次购买量小,但单价高出普通米五成以上。而星露瓜的预订,则集中在节令前后,明显偏向礼品市场。
“他们要的不是粮食,是身份。”我低声自语。
李商人听到了,点头:“正是这话。吃得起这米的人,不在乎多花几文钱,他们在乎的是‘稀有’和‘体面’。”
我沉吟片刻,对他说道:“你回去告诉东家,下一批米七日后可收。我会挑出最饱满的一等米,用密封陶罐装存,配系统保鲜药剂,确保送到时依旧晶莹不散。若他们真有意长期合作,我需要一份书面清单——要多少、何时要、标准是什么。”
他眼睛一亮:“你要定规矩?”
“不是我要,是市场要。”我说,“我们现在拼的不是种得出,而是供得稳、控得准。”
他走后,我在纸上画出一张简单的结构图:生产端靠系统保障品质与周期,运输端用保鲜技术延长窗口,销售端则锁定高端餐饮作为突破口。只要一家酒楼打出名头,其余自然会跟进。
晚饭时,我把这张图摊在桌上。顾柏舟看着,眉头没松开。
“你真打算把主粮往镇上送?”他问,“咱们自己留的口粮才十亩,万一哪一环断了,村里人怎么办?”
“正因为是主粮,才更要打出品牌。”我指着图说,“我们现在有三十亩改良田,系统预判灵泉稻成活率九十二以上。这不是赌,是算出来的产量。而且,我们留了绿肥轮作二十亩,土地不会荒。”
他沉默了一会儿,又问:“可镇上那些人,金贵得很。今天要这个,明天改主意,你跟得上吗?”
“所以我才要他们定标准。”我答,“不是我们追着他们变,是他们先定好,我们再接单。就像裁衣,量好了尺寸才下剪。”
他低头用筷子拨了拨碗里的菜,忽然说:“那你得把路算清楚。山路颠簸,陶罐要是碎了,药剂失效,瓜米一坏,招牌就砸了。”
我点头:“我已经在想运输的事。分批采收,每日早起发车,避开午时高温。路线也要重走一遍,挑最平的道。”
他没再反对,只是把碗放下,起身去灶房添柴。我知道,这是他默许的方式。
夜里,我再次打开系统日志。异常信号监测的首条记录已生成:外部接收强度 0.32%,方向偏东南。我翻出地图,在我们村落东南方约十五里处,是一片废弃的旧屯田区,据说是前朝屯兵所用,后来因水源枯竭被弃。那里荒了近三十年,无人耕种。
我拿起笔,在地图上圈了个点,写上“待探”。信号源是否来自那里?如果是,它又意味着什么?是另一个类似我的人?还是某种被遗忘的农业遗迹?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很明确——这股信号在增强,而它指向的,或许不只是技术联动,更可能是新的资源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次日清晨,我召集林婶和李木在指挥棚开会。
“接下来,我们的重心要变。”我说,“东区三十亩按原计划管理,A组负责日常巡护,B组跟进菌剂补给,C组继续监控病虫害。但我要抽出两人,专门负责市场对接。”
林婶问:“对接啥?”
“镇上。”我说,“从今天起,我们要知道每一批货去了哪家酒楼,谁在吃,吃了说什么。这些话,比银钱还重要。”
李木皱眉:“你连人家吃饭都管?”
“我不是管,是听。”我解释,“他们的一句‘甜’‘香’‘软’,就是我们下一步改良的方向。高端市场不讲价,讲体验。我们得学会听懂他们的语言。”
林婶想了想,说:“那要不要写个单子,让送米的人带去?上面写清楚这米怎么种的,用了啥法子,好让客人知道金贵在哪?”
我眼前一亮。这主意好。消费者愿意为故事买单,尤其是“稀有”“天然”“匠心”这类标签。我可以把土壤改良、菌群驯化、三层种植结构这些技术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种植日记”,附在每一批货上。
“就这么办。”我说,“你来牵头,找几个识字的媳妇,每天记一段,我来改。”
散会后,我回到书房,打开系统任务界面。目前主线任务仍是“提升能量值至5000”,已完成3872。售卖高品质农产品仍是主要来源,但增长缓慢。若能打通高端渠道,单笔交易的能量值奖励将大幅提升。
我点开“特殊任务系统”,发现新增了一条灰色提示:【探索未知区域,解锁隐藏潜力点】。任务未激活,但已预载。我猜测,这与信号监测有关。系统在等我主动迈出第一步。
傍晚,顾柏舟在院外修整牛车。我走过去,看他正加固车轴。
“你真打算走这一步?”他头也没抬地问。
“已经没得退了。”我说,“三十亩地种下去,收成就在眼前。我们不能只等着人来收,得把路铺到他们门口。”
他拧紧最后一颗木楔,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那我陪你走一趟。第一车,我亲自送。”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