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临风没有选择最直接的路径。
他深知,对于一个像韦某英这样在惊恐与愧疚中自我囚禁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任何突兀的官方接触都可能让她彻底封闭,像被惊扰的蚌,再也撬不开一丝缝隙。
他需要一个缓冲,一个非对抗性的切入点。
这个人选,他想到了钱凤仪。
钱凤仪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警,心思缜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轻易卸下寻常百姓的防备。
江临风给她的任务很简单,却也极具挑战:以“社区特殊家庭帮扶排查”的名义,走进珠城西岭街道那片老旧的筒子楼,接近韦某英。
西岭街道的天空被密密麻麻的电线分割成不规则的碎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与各家饭菜的混合气息。
钱凤仪穿着一身朴素的便装,手里拿着文件夹,像极了一位热心的社区网格员。
她按照地址找到韦某英的家,敲了很久的门,里面才传来一声怯懦的回应。
门只开了一道窄缝,露出半张蜡黄而警惕的脸。
钱凤仪微笑着,语速放得很慢,将编好的说辞娓娓道来。
韦某英始终没有让她进门,只隔着门缝回答问题,声音细若蚊蝇。
她的房间很小,从门缝里望进去,陈设简单到堪称贫瘠,但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没有一丝杂乱。
这种矛盾的整洁,反而透露出主人极度紧绷的内心秩序。
交谈中,钱凤仪的余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细节。
房间里那张老式木板床下,有一个角落似乎比别处更干净,像是经常被拖拽摩擦所致。
趁着韦某英转身去倒水的一刹那,钱凤仪的视线快速扫过床底,一个深色的铁皮盒子边缘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正式的走访很快结束,韦某英始终没有完全打开门。
钱凤仪没有强求,在登记表上做了几个记号便礼貌告辞。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楼下与一位正在择菜的阿婆拉起了家常。
“楼上那个女人啊,”阿婆撇撇嘴,压低了声音,“怪得很。自己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每个月都要去邮局,雷打不动地往外地寄钱。问她寄给谁,她从来不多说一个字,把头一低就走了。”
钱凤仪心中一动,这印证了她的猜测。
她以需要补充材料为由,再次折返上楼。
这一次,她趁韦某英不备,谎称自己的笔掉进了门缝,在韦某英俯身去捡的瞬间,她迅速用手机对着床底的铁盒拍下了几张照片,动作一气呵成。
回到车里,钱凤仪立刻将照片发给江临风。
照片虽然模糊,但足以看清铁盒里装着的,是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汇款单存根。
江临风让技术部门对照片进行高清化处理,三张汇款单的细节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收款人姓名分别是“***”、“王爱华”、“张伟”,都是最常见不过的假名。
汇款时间跨度巨大,从1997年到2008年,地点却惊人地一致——粤北林场。
那是韦大柱在第一次被追捕时,藏匿了近一年的地方。
谜底揭晓了一半。
韦某英并非对哥哥的罪行一无所知,她甚至可能是这二十多年来,唯一支撑着韦大柱逃亡的人。
但现在,韦大柱死了,这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责任”也该终结了。
“直接抓捕审讯吗?”有年轻警员提议。
赵婉华摇了摇头,她的目光落在档案中吴守业那张憨厚的黑白照片上。
“不,我们已经用强硬的方式敲了二十年的门,现在,该换一种方式了。”她看向江临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启动‘非对抗性沟通’程序。我们不去做审判者,我们去做一个倾听者,一个信使。”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一封信。
一封以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的名义写的信。
黄阿婆,那位在清明桥村守着邮局,也守着老邮差吴守业回忆的老人,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江临风亲自驱车前往清明桥村,向黄阿婆说明了来意。
老人听完,沉默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她颤抖着手,接过纸笔,一字一句地写下:
“妹子,我是守着老吴邮局的那个婆子。老吴生前常说,有些信,不是寄给活人的,是寄给心安的。他帮你哥送了二十年的信,也替你哥收了二十年的信。现在,你哥的最后一封信,我们收到了。我们知道,这些年你心里苦。现在,轮到你给自己回一封了。”
信纸的末尾,附上了韦大柱认罪信的高清复印件,以及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十七号行动”的专属播放链接。
江临风拿着这封信,没有通过警务系统传递,而是亲自开车去了珠城西岭邮局。
他找到了一个与清明桥村邮局门口那个一模一样的老式绿色邮筒,那种在城市里早已不多见的型号。
邮筒静静地立在街角,仿佛是清明桥村那个邮筒在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孤独镜像。
江临风拉开投信口,将那封承载着几代人命运的信,轻轻地投了进去。
金属挡板落下,发出一声轻微而沉闷的回响。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专案组都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没有人催促,没有人议论,所有人都在等待。
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回音。
直到第三天清晨,系统发出了警报。
西岭邮局外的监控探头,在清晨五点四十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捕捉到了一个身影。
一个穿着灰布衫的中年妇女,步履匆匆地走到邮筒前,用一把小钥匙打开了后面一个不起眼的取信口,取走了那封信。
她的动作熟练而警惕,仿佛演练了无数次。
正是韦某英。
几乎在同一时间,金小霜的电脑上,日志记录显示,那部被标记为“甲子-9”的老人机,在沉寂多日后,再次连接上了“十七号行动”的专属网络。
音频被完整播放了一遍。
长达数分钟的沉默之后,那部手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它尝试拨打一个号码。
那个号码早已被注销,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
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但江临风一眼就认出,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在网络自动断线前的最后一刻,设备发送了一段极其微弱的DTMF信号——也就是老式电话按键音。
“小霜,破译它!”江临风的声音有些急切。
金小霜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几秒钟后,她抬起头,眼神复杂:“是四个数字,7796。”她顿了顿,补充道,“我用粤语方言的谐音模式匹配了一下,意思是……听听旧路。或者,听听久路。”
听听那条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
这是一个逃亡者家属,在二十多年的沉默后,发出的第一声试探性的回响。
她没有求饶,没有辩解,只是用一种近乎于密码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倾听和迷茫。
江临风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该怎么回复了。
他让金小霜将这段“7796”的按键音转换成音频文件,然后在“甲子-9”的播放节点上,紧急新增了一个播放段落。
他亲自编辑了内容:先是十秒钟的静默,仿佛留给对方思考与喘息的时间,随后,一段经过处理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7796,信号接收。你听的,我们都记着。”
次日清晨,系统再次传来反馈。
新增的这段信号被离线缓存,然后完整收听。
这一次,没有更多的按键音,也没有拨号尝试。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沟通就此结束时,一个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播放结束后,那部老人机主动上传了一段音频文件。
文件很小,只有13秒。
江临风戴上耳机,点下了播放键。
一阵淅淅沥沥的雨声传来,是那种敲打在老旧铁皮屋檐上的声音,密集而清冷。
背景里,隐约有远处的车流声。
在这片雨声中,夹杂着一声极轻、极压抑的啜泣。
那声音如此微弱,仿佛怕被整个世界听见,却又在绝望中,将这仅有的一点脆弱,发送到了未知的远方。
江临风摘下耳机,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声啜泣,比任何口供都更有力。
那是一个被秘密和负罪感压垮了二十多年的灵魂,在找到一个安全出口后,瞬间的决堤。
他站起身,将“补案01”的全套材料,连同这段珍贵的、带着雨声的13秒录音,一并整理归档。
他打开电脑,敲下了报告的标题:《关于建立“命案申诉回应机制”的可行性报告》。
在报告的结尾,他写下了自己的附言:
“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被感知。当一个逃亡二十年的罪犯愿意用生命画上**,当一个沉默二十年的家属敢于用信号回拨,我们是否也该为‘听见’本身,建立一条合法的通道?”
报告被打印出三份。
一份,他按规定上交省厅;一份,他锁进了专案组的档案柜。
而第三份,他驱车,再一次回到了清明桥村。
空旷的街道上,风带着田野的气息吹过。
江临风走到那个熟悉的绿色邮筒前,将装着报告的牛皮纸袋,轻轻地塞了进去。
风从邮筒的投信口灌入,又从取信的缝隙中挤出,发出一声悠长的嗡鸣,像一句迟到了太久太久的“喂?”。
江临风没有立刻转身离去,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邮筒旁,目光投向村口那条蜿蜒的、望不见尽头的长路。
风吹动着他的衣角,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他就那样站着,一动不动,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与某个看不见的故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告别。
他深知,对于一个像韦某英这样在惊恐与愧疚中自我囚禁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任何突兀的官方接触都可能让她彻底封闭,像被惊扰的蚌,再也撬不开一丝缝隙。
他需要一个缓冲,一个非对抗性的切入点。
这个人选,他想到了钱凤仪。
钱凤仪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警,心思缜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轻易卸下寻常百姓的防备。
江临风给她的任务很简单,却也极具挑战:以“社区特殊家庭帮扶排查”的名义,走进珠城西岭街道那片老旧的筒子楼,接近韦某英。
西岭街道的天空被密密麻麻的电线分割成不规则的碎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与各家饭菜的混合气息。
钱凤仪穿着一身朴素的便装,手里拿着文件夹,像极了一位热心的社区网格员。
她按照地址找到韦某英的家,敲了很久的门,里面才传来一声怯懦的回应。
门只开了一道窄缝,露出半张蜡黄而警惕的脸。
钱凤仪微笑着,语速放得很慢,将编好的说辞娓娓道来。
韦某英始终没有让她进门,只隔着门缝回答问题,声音细若蚊蝇。
她的房间很小,从门缝里望进去,陈设简单到堪称贫瘠,但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没有一丝杂乱。
这种矛盾的整洁,反而透露出主人极度紧绷的内心秩序。
交谈中,钱凤仪的余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细节。
房间里那张老式木板床下,有一个角落似乎比别处更干净,像是经常被拖拽摩擦所致。
趁着韦某英转身去倒水的一刹那,钱凤仪的视线快速扫过床底,一个深色的铁皮盒子边缘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正式的走访很快结束,韦某英始终没有完全打开门。
钱凤仪没有强求,在登记表上做了几个记号便礼貌告辞。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楼下与一位正在择菜的阿婆拉起了家常。
“楼上那个女人啊,”阿婆撇撇嘴,压低了声音,“怪得很。自己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每个月都要去邮局,雷打不动地往外地寄钱。问她寄给谁,她从来不多说一个字,把头一低就走了。”
钱凤仪心中一动,这印证了她的猜测。
她以需要补充材料为由,再次折返上楼。
这一次,她趁韦某英不备,谎称自己的笔掉进了门缝,在韦某英俯身去捡的瞬间,她迅速用手机对着床底的铁盒拍下了几张照片,动作一气呵成。
回到车里,钱凤仪立刻将照片发给江临风。
照片虽然模糊,但足以看清铁盒里装着的,是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汇款单存根。
江临风让技术部门对照片进行高清化处理,三张汇款单的细节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收款人姓名分别是“***”、“王爱华”、“张伟”,都是最常见不过的假名。
汇款时间跨度巨大,从1997年到2008年,地点却惊人地一致——粤北林场。
那是韦大柱在第一次被追捕时,藏匿了近一年的地方。
谜底揭晓了一半。
韦某英并非对哥哥的罪行一无所知,她甚至可能是这二十多年来,唯一支撑着韦大柱逃亡的人。
但现在,韦大柱死了,这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责任”也该终结了。
“直接抓捕审讯吗?”有年轻警员提议。
赵婉华摇了摇头,她的目光落在档案中吴守业那张憨厚的黑白照片上。
“不,我们已经用强硬的方式敲了二十年的门,现在,该换一种方式了。”她看向江临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启动‘非对抗性沟通’程序。我们不去做审判者,我们去做一个倾听者,一个信使。”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一封信。
一封以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的名义写的信。
黄阿婆,那位在清明桥村守着邮局,也守着老邮差吴守业回忆的老人,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江临风亲自驱车前往清明桥村,向黄阿婆说明了来意。
老人听完,沉默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她颤抖着手,接过纸笔,一字一句地写下:
“妹子,我是守着老吴邮局的那个婆子。老吴生前常说,有些信,不是寄给活人的,是寄给心安的。他帮你哥送了二十年的信,也替你哥收了二十年的信。现在,你哥的最后一封信,我们收到了。我们知道,这些年你心里苦。现在,轮到你给自己回一封了。”
信纸的末尾,附上了韦大柱认罪信的高清复印件,以及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十七号行动”的专属播放链接。
江临风拿着这封信,没有通过警务系统传递,而是亲自开车去了珠城西岭邮局。
他找到了一个与清明桥村邮局门口那个一模一样的老式绿色邮筒,那种在城市里早已不多见的型号。
邮筒静静地立在街角,仿佛是清明桥村那个邮筒在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孤独镜像。
江临风拉开投信口,将那封承载着几代人命运的信,轻轻地投了进去。
金属挡板落下,发出一声轻微而沉闷的回响。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专案组都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没有人催促,没有人议论,所有人都在等待。
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回音。
直到第三天清晨,系统发出了警报。
西岭邮局外的监控探头,在清晨五点四十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捕捉到了一个身影。
一个穿着灰布衫的中年妇女,步履匆匆地走到邮筒前,用一把小钥匙打开了后面一个不起眼的取信口,取走了那封信。
她的动作熟练而警惕,仿佛演练了无数次。
正是韦某英。
几乎在同一时间,金小霜的电脑上,日志记录显示,那部被标记为“甲子-9”的老人机,在沉寂多日后,再次连接上了“十七号行动”的专属网络。
音频被完整播放了一遍。
长达数分钟的沉默之后,那部手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它尝试拨打一个号码。
那个号码早已被注销,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
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但江临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电话当然没有接通,但江临风一眼就认出,那是二十多年前吴守业工作过的邮政中继站的调度台电话。
在网络自动断线前的最后一刻,设备发送了一段极其微弱的DTMF信号——也就是老式电话按键音。
“小霜,破译它!”江临风的声音有些急切。
金小霜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几秒钟后,她抬起头,眼神复杂:“是四个数字,7796。”她顿了顿,补充道,“我用粤语方言的谐音模式匹配了一下,意思是……听听旧路。或者,听听久路。”
听听那条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
这是一个逃亡者家属,在二十多年的沉默后,发出的第一声试探性的回响。
她没有求饶,没有辩解,只是用一种近乎于密码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倾听和迷茫。
江临风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该怎么回复了。
他让金小霜将这段“7796”的按键音转换成音频文件,然后在“甲子-9”的播放节点上,紧急新增了一个播放段落。
他亲自编辑了内容:先是十秒钟的静默,仿佛留给对方思考与喘息的时间,随后,一段经过处理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7796,信号接收。你听的,我们都记着。”
次日清晨,系统再次传来反馈。
新增的这段信号被离线缓存,然后完整收听。
这一次,没有更多的按键音,也没有拨号尝试。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沟通就此结束时,一个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播放结束后,那部老人机主动上传了一段音频文件。
文件很小,只有13秒。
江临风戴上耳机,点下了播放键。
一阵淅淅沥沥的雨声传来,是那种敲打在老旧铁皮屋檐上的声音,密集而清冷。
背景里,隐约有远处的车流声。
在这片雨声中,夹杂着一声极轻、极压抑的啜泣。
那声音如此微弱,仿佛怕被整个世界听见,却又在绝望中,将这仅有的一点脆弱,发送到了未知的远方。
江临风摘下耳机,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声啜泣,比任何口供都更有力。
那是一个被秘密和负罪感压垮了二十多年的灵魂,在找到一个安全出口后,瞬间的决堤。
他站起身,将“补案01”的全套材料,连同这段珍贵的、带着雨声的13秒录音,一并整理归档。
他打开电脑,敲下了报告的标题:《关于建立“命案申诉回应机制”的可行性报告》。
在报告的结尾,他写下了自己的附言:
“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被感知。当一个逃亡二十年的罪犯愿意用生命画上**,当一个沉默二十年的家属敢于用信号回拨,我们是否也该为‘听见’本身,建立一条合法的通道?”
报告被打印出三份。
一份,他按规定上交省厅;一份,他锁进了专案组的档案柜。
而第三份,他驱车,再一次回到了清明桥村。
空旷的街道上,风带着田野的气息吹过。
江临风走到那个熟悉的绿色邮筒前,将装着报告的牛皮纸袋,轻轻地塞了进去。
风从邮筒的投信口灌入,又从取信的缝隙中挤出,发出一声悠长的嗡鸣,像一句迟到了太久太久的“喂?”。
江临风没有立刻转身离去,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邮筒旁,目光投向村口那条蜿蜒的、望不见尽头的长路。
风吹动着他的衣角,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他就那样站着,一动不动,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与某个看不见的故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