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裹着棉田的白暖往正东去,越近河谷下游,空气里的甜腥就淡了,漫进些微苦的涩——是靛蓝草被捣出的汁味,混着草木灰的碱香,在风里漾成层青灰的雾。吴仙握着念归幡,幡面上印字布的星纹正泛着靛蓝的光,比绣字帕的暖白更深沉,指尖触到,能觉出布纹的粗粝,像指腹碾过刚从染缸里捞起的坯布。
河谷在此处拓成片浅滩,滩上支着数十根晾布的木杆,杆间绷着的布被风扯得猎猎响,布上印着的字在水光里晃——“生”“长”“延”,墨迹边缘洇着水痕,像刚从河水里捞出来的湿,字缝里还缠着细沙,是河滩上最细的那种,能顺着布纹滑进指缝。阿芷的两生草往木杆凑,根须缠着块掉落的布头,布上沾着个晕开的“活”字,草叶突然映出层靛青的光:无数染缸、木耙、石臼在滩后的土屋里堆着,缸沿结着层硬壳的染料,臼底沉着捣碎的苏木,碎末里混着浅褐的纤维——是老染匠的指皮,被木耙磨掉了层,混着染汁凝成了痂。
墨渊的镇山链在腕间轻沉,链环蹭过晾布的木杆,发出湿木般的闷响。“老染匠原是河上的摆渡人。”他指尖捻起片飘落在布上的靛蓝花瓣,花瓣边缘还留着碾压的痕迹,“三百年前洪水冲了渡口,他抱着半船染材漂到这浅滩,见着绣字帕飘来的废帕角,就定了脚,说‘丝能裹住暖,布能铺开远,把字印在布上,才算真的漫过人间’。”
三人顺着滩涂往里走,滩上嵌着些碎瓷片,瓷片上还沾着靛蓝的染料,边缘缠着半截麻线。吴仙俯身拾起块布头,布上印着“延”字的一角,正是绣字帕那“续”字针脚的拓影,只是丝的柔被布的韧浸过,笔画边缘多了层水纹般的晕,像字在布上生了蜿蜒的根。
“他印字时总往染缸里掺东西。”吴仙指尖抚过布头的“生”字,墨迹里嵌着些青绿的碎末,是捣碎的艾草,“掺过河泥,说‘带点土的沉,字能扎住根’;掺过松烟,说‘沾点火的劲,墨不褪色’;有次印‘家’字给逃难的流民,他把自己摆渡时磨穿的草鞋烧了灰,混着染汁调墨,说‘掺点走南闯北的灰,字能替路引个方向’。”
阿芷的两生草突然往土屋窜,草叶拂过口歪斜的染缸,缸里还沉着半块坯布,布上“活”字刚印了一半,墨痕歪歪扭扭。她伸手扶直缸沿,草叶腾起层靛青的光:老染匠正蹲在缸边,左手按着布角,右手握着木耙——他的左手手背有道深疤,是当年洪水时为捞落水的染材,被礁石划破的,疤上结着厚茧,此刻正有血珠顺着耙齿滴进“活”字的笔画里,他却盯着墨痕喃喃道:“浓些,再浓些,这字得经住水泡。”
墨渊的镇山链突然轻沉,链尖往土屋最里的石架一点,架上摞着叠发硬的旧布,最上面那块布印着“渡”字,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条船缆在牵什么。链尖触到布时,屋里突然飘出股旧味,味里裹着片模糊的墨影:老染匠正就着月光调染汁,鬓角的汗顺着下颌滴进缸里,肩上搭着块浸了河水的麻布,布角渗着泥——是他为了赶在汛期前印完“渡”字布,给下游待渡的村民,守了九个通宵,眼窝陷得像坑,却用指尖抹着墨痕笑,说“墨要匀,布要韧,字才载得住人”。
“他后来用自己的血调了墨,补在‘渡’字的缺口。”吴仙拉开石架,指尖触到那块布,布面凉得像河水,“渡”字的捺画处果然藏着层与周围墨色不同的暗红,像凝住的血,“我师父说,他的眼睛被染汁熏得发花,就把布贴在耳边听风声,说‘风过布响能辨浓淡,就像摸着字的骨’。有次山洪冲了晾布的木杆,他光着脚在洪水里捞布,脚心被碎石划得全是口子,却把湿布铺在沙滩上晒,说‘布湿了没事,字骨不能软’。”
念归幡突然漾起靛蓝的光晕,光晕化作层薄水,顺着布的纹路漫过整个浅滩。被水光扫过的印字突然发亮,映出无数个印字的场景:有的字印偏了,他就往旁边印片芦苇,说“偏了没事,草陪着就好”;有块印“邻”字的布被霉斑蛀了洞,他就把自己种的蓝草捣成泥,混着墨汁补洞,说“掺点田埂上的青,能托住邻里情”;他的手指被染汁蚀得发僵,就用牙咬着布角固定,说“手麻了没事,脚踩着河滩,字就印不歪”。
幻象里的老染匠总在土屋角堆着些废布——都是他觉得“墨气不够沉”的。有块印“哺”字的布,他没舍得丢,说“这布裹过七个弃婴的身,字边沾着奶渍,留着给新布当样子”。有年冬寒冻住了染缸,他怕冻坏了要送人的“暖”字布,就把自己的被褥拆了,裹住染缸,自己裹着草席守在土屋,说“缸是墨的窝,冻不得”。
他印到第四十二个年头时,已经握不稳木耙,就用手指蘸着墨慢慢点,说“指软了是摸,点慢了是记,字得记着才活”。有个聋耳的老翁来寻亡妻的印布,老翁说妻子的头巾上印着“伴”字,老染匠就把自己印了四十年的“伴”字布给了他,说“摸这墨痕,比当年的布更沉,你们的日子,都浸在墨里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印的布,有九千八百七十二块。”墨渊的镇山链绕着那块“渡”字布转了圈,链光落在墨痕上,布里突然渗出点浑浊的液珠,滴在石架的草垫上,晕出个小小的湿痕,“我师父说,老染匠临终前就坐在染缸旁,怀里抱着那块‘活’字布,布里裹着绣字帕老绣娘送的废帕角,他却说‘字在布里,帕在字里,我就不算枯’。”
幻象里的最后一个身影,是老染匠弥留时的模样。他的头歪靠在染缸上,像靠着当年的渡船舷,右手的木耙掉在脚边,左手还攥着团刚调的墨,嘴里气若游丝,却还在念:“墨要沉,像筋骨;字要活,像流水……”水从土屋门缝漫进来,浸得所有印字都胀起来,像无数块布在河里轻轻漂。
晨雾漫过浅滩时,墨香混着水腥的沉郁更浓了。阿芷蹲在那堆废布旁,把半截木耙插进布堆里,上面盖了块从“生”字布上剪下的残角:“草说这些印字在等,等有人把它们铺在地上……不铺也没关系,河水会带着布头流,落在田埂上,长出能扎根的字。”
吴仙伸手握住念归幡,幡面上又添了一颗星辰,这颗星泛着靛蓝的光,带着布纹的粗粝与染料的沉郁,星纹里淌着木耙搅缸的咕嘟声、布槌捶打的砰砰声、水漫浅滩的哗哗声,还有无数声被河水裹住的“往深里印”。他忽然明白,有些字不必被晾晒,印在布里的魂,带血的墨汁,融泥的布,都是它们的骨血。
“往正北走,是刻字石。”墨渊望着浅滩外升高的日头,阳光落在布上,把靛蓝的字染成了紫,像无数个字在布里醒着,“我师父说那里有片山岩,三百年前有个老石匠,常来印字布拾废布,把布上的字刻在石头上,说‘布会烂,石能存,字总得凿进山里,才算真的定’。”
阿芷的两生草转向正北,草尖的墨痕被风吹起,在空中拼出个模糊的“刻”字,字影被风托着往正北去,像无数块刚凿好的石片在晨光里立。
吴仙握紧了念归幡,幡面上刻字石的星纹正亮着,那光芒带着石屑的冷硬,像浸了晨霜的青灰。他知道,那个老石匠定是把所有的执拗都砸进了凿子,每一道石纹都嵌着不肯磨灭的硬,等有人触摸时,就一字字地凸出来。
印字布的水还在浅滩里流,载着那些没印完的字的影子往正北淌,像是老染匠的木耙,在为他们拓边。布上的印字还在微微沉,墨痕浸出的郁重,像在催着:“深些,再深些。”
喜欢破苍穹问天
河谷在此处拓成片浅滩,滩上支着数十根晾布的木杆,杆间绷着的布被风扯得猎猎响,布上印着的字在水光里晃——“生”“长”“延”,墨迹边缘洇着水痕,像刚从河水里捞出来的湿,字缝里还缠着细沙,是河滩上最细的那种,能顺着布纹滑进指缝。阿芷的两生草往木杆凑,根须缠着块掉落的布头,布上沾着个晕开的“活”字,草叶突然映出层靛青的光:无数染缸、木耙、石臼在滩后的土屋里堆着,缸沿结着层硬壳的染料,臼底沉着捣碎的苏木,碎末里混着浅褐的纤维——是老染匠的指皮,被木耙磨掉了层,混着染汁凝成了痂。
墨渊的镇山链在腕间轻沉,链环蹭过晾布的木杆,发出湿木般的闷响。“老染匠原是河上的摆渡人。”他指尖捻起片飘落在布上的靛蓝花瓣,花瓣边缘还留着碾压的痕迹,“三百年前洪水冲了渡口,他抱着半船染材漂到这浅滩,见着绣字帕飘来的废帕角,就定了脚,说‘丝能裹住暖,布能铺开远,把字印在布上,才算真的漫过人间’。”
三人顺着滩涂往里走,滩上嵌着些碎瓷片,瓷片上还沾着靛蓝的染料,边缘缠着半截麻线。吴仙俯身拾起块布头,布上印着“延”字的一角,正是绣字帕那“续”字针脚的拓影,只是丝的柔被布的韧浸过,笔画边缘多了层水纹般的晕,像字在布上生了蜿蜒的根。
“他印字时总往染缸里掺东西。”吴仙指尖抚过布头的“生”字,墨迹里嵌着些青绿的碎末,是捣碎的艾草,“掺过河泥,说‘带点土的沉,字能扎住根’;掺过松烟,说‘沾点火的劲,墨不褪色’;有次印‘家’字给逃难的流民,他把自己摆渡时磨穿的草鞋烧了灰,混着染汁调墨,说‘掺点走南闯北的灰,字能替路引个方向’。”
阿芷的两生草突然往土屋窜,草叶拂过口歪斜的染缸,缸里还沉着半块坯布,布上“活”字刚印了一半,墨痕歪歪扭扭。她伸手扶直缸沿,草叶腾起层靛青的光:老染匠正蹲在缸边,左手按着布角,右手握着木耙——他的左手手背有道深疤,是当年洪水时为捞落水的染材,被礁石划破的,疤上结着厚茧,此刻正有血珠顺着耙齿滴进“活”字的笔画里,他却盯着墨痕喃喃道:“浓些,再浓些,这字得经住水泡。”
墨渊的镇山链突然轻沉,链尖往土屋最里的石架一点,架上摞着叠发硬的旧布,最上面那块布印着“渡”字,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条船缆在牵什么。链尖触到布时,屋里突然飘出股旧味,味里裹着片模糊的墨影:老染匠正就着月光调染汁,鬓角的汗顺着下颌滴进缸里,肩上搭着块浸了河水的麻布,布角渗着泥——是他为了赶在汛期前印完“渡”字布,给下游待渡的村民,守了九个通宵,眼窝陷得像坑,却用指尖抹着墨痕笑,说“墨要匀,布要韧,字才载得住人”。
“他后来用自己的血调了墨,补在‘渡’字的缺口。”吴仙拉开石架,指尖触到那块布,布面凉得像河水,“渡”字的捺画处果然藏着层与周围墨色不同的暗红,像凝住的血,“我师父说,他的眼睛被染汁熏得发花,就把布贴在耳边听风声,说‘风过布响能辨浓淡,就像摸着字的骨’。有次山洪冲了晾布的木杆,他光着脚在洪水里捞布,脚心被碎石划得全是口子,却把湿布铺在沙滩上晒,说‘布湿了没事,字骨不能软’。”
念归幡突然漾起靛蓝的光晕,光晕化作层薄水,顺着布的纹路漫过整个浅滩。被水光扫过的印字突然发亮,映出无数个印字的场景:有的字印偏了,他就往旁边印片芦苇,说“偏了没事,草陪着就好”;有块印“邻”字的布被霉斑蛀了洞,他就把自己种的蓝草捣成泥,混着墨汁补洞,说“掺点田埂上的青,能托住邻里情”;他的手指被染汁蚀得发僵,就用牙咬着布角固定,说“手麻了没事,脚踩着河滩,字就印不歪”。
幻象里的老染匠总在土屋角堆着些废布——都是他觉得“墨气不够沉”的。有块印“哺”字的布,他没舍得丢,说“这布裹过七个弃婴的身,字边沾着奶渍,留着给新布当样子”。有年冬寒冻住了染缸,他怕冻坏了要送人的“暖”字布,就把自己的被褥拆了,裹住染缸,自己裹着草席守在土屋,说“缸是墨的窝,冻不得”。
他印到第四十二个年头时,已经握不稳木耙,就用手指蘸着墨慢慢点,说“指软了是摸,点慢了是记,字得记着才活”。有个聋耳的老翁来寻亡妻的印布,老翁说妻子的头巾上印着“伴”字,老染匠就把自己印了四十年的“伴”字布给了他,说“摸这墨痕,比当年的布更沉,你们的日子,都浸在墨里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印的布,有九千八百七十二块。”墨渊的镇山链绕着那块“渡”字布转了圈,链光落在墨痕上,布里突然渗出点浑浊的液珠,滴在石架的草垫上,晕出个小小的湿痕,“我师父说,老染匠临终前就坐在染缸旁,怀里抱着那块‘活’字布,布里裹着绣字帕老绣娘送的废帕角,他却说‘字在布里,帕在字里,我就不算枯’。”
幻象里的最后一个身影,是老染匠弥留时的模样。他的头歪靠在染缸上,像靠着当年的渡船舷,右手的木耙掉在脚边,左手还攥着团刚调的墨,嘴里气若游丝,却还在念:“墨要沉,像筋骨;字要活,像流水……”水从土屋门缝漫进来,浸得所有印字都胀起来,像无数块布在河里轻轻漂。
晨雾漫过浅滩时,墨香混着水腥的沉郁更浓了。阿芷蹲在那堆废布旁,把半截木耙插进布堆里,上面盖了块从“生”字布上剪下的残角:“草说这些印字在等,等有人把它们铺在地上……不铺也没关系,河水会带着布头流,落在田埂上,长出能扎根的字。”
吴仙伸手握住念归幡,幡面上又添了一颗星辰,这颗星泛着靛蓝的光,带着布纹的粗粝与染料的沉郁,星纹里淌着木耙搅缸的咕嘟声、布槌捶打的砰砰声、水漫浅滩的哗哗声,还有无数声被河水裹住的“往深里印”。他忽然明白,有些字不必被晾晒,印在布里的魂,带血的墨汁,融泥的布,都是它们的骨血。
“往正北走,是刻字石。”墨渊望着浅滩外升高的日头,阳光落在布上,把靛蓝的字染成了紫,像无数个字在布里醒着,“我师父说那里有片山岩,三百年前有个老石匠,常来印字布拾废布,把布上的字刻在石头上,说‘布会烂,石能存,字总得凿进山里,才算真的定’。”
阿芷的两生草转向正北,草尖的墨痕被风吹起,在空中拼出个模糊的“刻”字,字影被风托着往正北去,像无数块刚凿好的石片在晨光里立。
吴仙握紧了念归幡,幡面上刻字石的星纹正亮着,那光芒带着石屑的冷硬,像浸了晨霜的青灰。他知道,那个老石匠定是把所有的执拗都砸进了凿子,每一道石纹都嵌着不肯磨灭的硬,等有人触摸时,就一字字地凸出来。
印字布的水还在浅滩里流,载着那些没印完的字的影子往正北淌,像是老染匠的木耙,在为他们拓边。布上的印字还在微微沉,墨痕浸出的郁重,像在催着:“深些,再深些。”
喜欢破苍穹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