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裹着刻字崖的石粉往西北去,一靠近炉区就烫了起来,像无数把烧红的烙铁在半空晃,空气里飘着铁锈与硫磺的混味,呛得人鼻腔发辣。
铸字炉藏在山坳里,十丈见方的空地上立着三座黑铁炉,炉壁上结着厚厚的熔渣,像凝固的岩浆。最大的那座炉口还冒着残烟,烟里卷着细碎的火星,落在地上烧出点点焦痕。阿芷的两生草往炉边缩,根须缠着的石屑突然发烫,草叶映出扭曲的火光,像无数个字在火里挣扎。
吴仙握着念归幡,幡面上铸字炉的星纹泛着赤红的光,比刻字崖的青黑更烈,指尖触到,能觉出灼人的震颤,像铁水在模子里翻滚的闷响。他抬眼望,空地四周堆着密密麻麻的铁器:有断刃的刀,缺耳的釜,变形的犁,每件铁器上都铸着字——“韧”字刻在刀背,笔画被磨得发亮,却依旧嵌在铁骨里;“稳”字铸在釜底,字缝里结着层黑垢,是常年熬煮的烟火痕;“锐”字打在犁尖,虽已锈迹斑斑,笔画的锋芒却像还在闪。
“老铁匠原是军营的锻工。”墨渊的镇山链在腕间发烫,链环相碰的声音带着金属的脆响,像锤敲铁板,“三百年前城破时,他的同袍都死在了铁盾后,他背着铁锤逃到这山坳,把同袍的兵器融了,铸成带字的铁器,说‘铁能回炉,魂能重铸,字总得有副筋骨撑着’。后来刻字崖的老石匠送他些碎石碑,他就把石上的字拓进铁模,说‘石会崩,铁能熔,字得化成铁水,才算真的熬得住’。”
三人顺着炉边的铁砧往前走,砧面上布满凹痕,最深的一道里嵌着半片指甲——是老铁匠的,指甲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血已与铁锈结在一处。阿芷踢到个翻倒的铁模,模子是青铜铸的,内壁刻着个“忠”字,笔画里卡着点灰白的骨渣,是刻字崖老石匠的指骨碎末。她把模子翻过来,底部刻着个“熔”字,刻痕被铁水浸成了黑红,两生草的根须往里探,草叶突然爆出一片火光:老铁匠正站在炉前,左手按着铁坯,右手抡着锤——他的左臂从肘到腕全是烫伤,旧疤叠新疤,像爬满了红蚯蚓,此刻正有熔浆滴在臂上,烫出“滋啦”一声白烟,他却盯着铁坯上的字影,喃喃道:“烫透些,再烫透些,这字得扛住水火。”
“他铸字时总往铁水里掺东西。”吴仙蹲下身,指尖抚过一柄断刀,刀身刻着“护”字,字缝里嵌着点暗红的结晶,是血与铁熔成的,“掺过战马的骨粉,说‘带点奔劲,字能像马蹄一样稳’;掺过守城的铜钉,说‘沾点城砖味,字能像城墙一样硬’;有次铸‘信’字给远嫁的姑娘,他把姑娘与情郎换的定情帕烧了灰,拌进铁水,说‘掺点牵挂的火,字能像誓言一样,烧不化’。”
墨渊的镇山链突然腾空,链尖往最大的铁炉里一点,炉底沉着个铁瓮,瓮口盖着块烧变形的铁板,板上铸着个“安”字,字的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只手在护着什么。链尖触到铁板时,炉内突然“轰”地一声腾起蓝火,火光里浮起个模糊的铁模,模子里凝着半块未成形的铁牌,牌上能看出“家”字的轮廓,笔画间还缠着几根灰白的头发——是老铁匠自己的。
幻象顺着火光漫出来:那年冬夜,山坳里起了山火,老铁匠正铸“家”字,铁水刚倒进模子,火就卷着浓烟扑过来。他扑在模子上用身子挡,后背的衣衫瞬间烧着,火舌舔过他的脊梁,燎得皮肉发焦,他却死死按着模子,说“字没成,不能烧”——那是给山下孤儿铸的门牌,孩子们刚被收进义舍,他说“得让他们摸着铁牌,知道有个硬邦邦的家”。
“他后来用自己的热血调了铁水,补全了‘家’字的最后一笔。”吴仙的指尖探进炉口,摸到那半块铁牌,牌面烫得惊人,“家”字的捺脚处果然藏着层与周围铁色不同的暗紫,像冻住的血,“我师父说,他的右腿被流矢射穿过,箭头断在骨里,他就自己凿出来,扔进炉里熔了,说‘骨头里的铁,能让字更有血性’。有次山洪冲垮了炉台,他光着脚在泥里捞铁模,脚心被碎铁划得见骨,却把模子抱在怀里焐,说‘铁凉了没事,字心不能凉’。”
念归幡突然暴涨起红光,赤红的光晕化作一道熔流,顺着铁器的纹路漫过整个山坳。被熔流扫过的铁字突然发烫,映出无数个铸字的场景:有的字铸歪了,他就把铁器重新烧红,用锤一点点敲正,敲得铁屑飞溅,说“字歪了没事,骨气得正”;有个铸“孝”字的铁锅,锅底裂了缝,他就用自己的指甲盖填进缝里,再浇上熔浆,说“掺点老骨头的劲,能撑住一锅热饭”;他的眼睛被火星烫瞎后,就凭着铁块的温度辨字,说“铁热在哪,字就该在哪,火会教我”。
幻象里的老铁匠总在炉边堆着些废铁——都是他觉得“没骨气”的。有块铸着“勇”字的铁矛,他没舍得熔,说“这矛捅穿过三个贼寇的胸膛,留着给新铸的字当样子”。有年大雪压塌了草棚,他怕铁模冻裂,就把模子揣进怀里焐着,自己蜷在炉边挨冻,说“模子是字的骨头,冻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铸到第三十年时,手已经握不住大锤,就用脚踩着小锤打,脚踝磨出厚厚的茧,茧里嵌着铁屑,说“手不行了,脚还能使劲,字就铸不断”。有个断臂的老兵来寻自己的兵器,老兵说当年的枪上刻着“守”字,老铁匠就把自己铸了三十年的“守”字铁牌给他,说“摸这铁,比当年的枪更沉,你守过的城,都在这字里呢”。
“他铸的铁器,有四千九百六十五件。”墨渊的镇山链绕着那只铁瓮转了圈,链光落在“安”字上,字缝里突然渗出点滚烫的液珠,滴在炉底的灰烬里,烫出个小坑,“我师父说,老铁匠临终前就趴在最大的铁炉边,头枕着那只‘安’字铁瓮,瓮里装着刻字崖老石匠的半块石碑,他说‘字在铁里,石在瓮里,我就不算散’。”
幻象里的最后一个身影,是老铁匠弥留时的模样。他的手还攥着铁锤,锤尖搭在“安”字铁瓮上,像在最后敲一下,嘴里气若游丝,却还在念:“铁要刚,像脊梁;字要烈,像心口……”风从炉口灌进来,吹得所有铁字都响起来,像无数柄铁器在相击。
月色落在炉区时,铁炉的温度还没褪尽。阿芷蹲在那只铁瓮旁,把半片指甲嵌回铁砧的凹痕里,上面盖了块从“家”字铁牌上敲下的碎铁:“草说这些铁字在等,等有人把它们握在手里……不握也没关系,山洪会带着铁屑跑,撞在石头上,溅出会喊疼的火星。”
吴仙伸手握住念归幡,幡面上又添了一颗星辰,这颗星泛着赤红的光,带着铁火的炽烈与熔浆的厚重,星纹里淌着锤击铁砧的当当声、铁水沸腾的咕嘟声、风穿炉口的呼呼声,还有无数声被熔渣裹住的“往透里烧”。他忽然明白,有些字不必被擦亮,铸在铁里的魂,带血的铁锤,融骨的浆,都是它们的锋芒。
“往西南走,是烧字窑。”墨渊望着山坳外初升的残月,月光落在铁器上,把赤红的字染成了银红,像无数个字在铁里发烫,“我师父说那里有座陶窑,三百年前有个老陶匠,常来铸字炉收废铁,把铁字的纹路拓在陶坯上,烧制成器,说‘铁会锈,陶能存,字总得裹层陶衣,才算真的润’。”
阿芷的两生草转向西南,草尖的铁屑被风吹起,在空中拼出个模糊的“烧”字,字影被风扯得忽长忽短,像无数片陶瓦在火里飘。
吴仙握紧了念归幡,幡面上烧字窑的星纹正亮着,那光芒带着陶土的温润,像浸了窑火的暖黄。他知道,那个老陶匠定是把所有的绵厚都揉进了陶里,每一道釉色都裹着不肯干涸的柔,等有人捧起时,就一字字地漫开来。
铸字炉的风还在山坳里卷,带着那些没铸完的字的影子往西南飘,像是老铁匠的铁锤,在为他们锻形。炉边的铁字还在微微烫,熔浆凝成的刚劲,像在催着:“透些,再透些。”
喜欢破苍穹问天
铸字炉藏在山坳里,十丈见方的空地上立着三座黑铁炉,炉壁上结着厚厚的熔渣,像凝固的岩浆。最大的那座炉口还冒着残烟,烟里卷着细碎的火星,落在地上烧出点点焦痕。阿芷的两生草往炉边缩,根须缠着的石屑突然发烫,草叶映出扭曲的火光,像无数个字在火里挣扎。
吴仙握着念归幡,幡面上铸字炉的星纹泛着赤红的光,比刻字崖的青黑更烈,指尖触到,能觉出灼人的震颤,像铁水在模子里翻滚的闷响。他抬眼望,空地四周堆着密密麻麻的铁器:有断刃的刀,缺耳的釜,变形的犁,每件铁器上都铸着字——“韧”字刻在刀背,笔画被磨得发亮,却依旧嵌在铁骨里;“稳”字铸在釜底,字缝里结着层黑垢,是常年熬煮的烟火痕;“锐”字打在犁尖,虽已锈迹斑斑,笔画的锋芒却像还在闪。
“老铁匠原是军营的锻工。”墨渊的镇山链在腕间发烫,链环相碰的声音带着金属的脆响,像锤敲铁板,“三百年前城破时,他的同袍都死在了铁盾后,他背着铁锤逃到这山坳,把同袍的兵器融了,铸成带字的铁器,说‘铁能回炉,魂能重铸,字总得有副筋骨撑着’。后来刻字崖的老石匠送他些碎石碑,他就把石上的字拓进铁模,说‘石会崩,铁能熔,字得化成铁水,才算真的熬得住’。”
三人顺着炉边的铁砧往前走,砧面上布满凹痕,最深的一道里嵌着半片指甲——是老铁匠的,指甲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血已与铁锈结在一处。阿芷踢到个翻倒的铁模,模子是青铜铸的,内壁刻着个“忠”字,笔画里卡着点灰白的骨渣,是刻字崖老石匠的指骨碎末。她把模子翻过来,底部刻着个“熔”字,刻痕被铁水浸成了黑红,两生草的根须往里探,草叶突然爆出一片火光:老铁匠正站在炉前,左手按着铁坯,右手抡着锤——他的左臂从肘到腕全是烫伤,旧疤叠新疤,像爬满了红蚯蚓,此刻正有熔浆滴在臂上,烫出“滋啦”一声白烟,他却盯着铁坯上的字影,喃喃道:“烫透些,再烫透些,这字得扛住水火。”
“他铸字时总往铁水里掺东西。”吴仙蹲下身,指尖抚过一柄断刀,刀身刻着“护”字,字缝里嵌着点暗红的结晶,是血与铁熔成的,“掺过战马的骨粉,说‘带点奔劲,字能像马蹄一样稳’;掺过守城的铜钉,说‘沾点城砖味,字能像城墙一样硬’;有次铸‘信’字给远嫁的姑娘,他把姑娘与情郎换的定情帕烧了灰,拌进铁水,说‘掺点牵挂的火,字能像誓言一样,烧不化’。”
墨渊的镇山链突然腾空,链尖往最大的铁炉里一点,炉底沉着个铁瓮,瓮口盖着块烧变形的铁板,板上铸着个“安”字,字的最后一笔拖得极长,像只手在护着什么。链尖触到铁板时,炉内突然“轰”地一声腾起蓝火,火光里浮起个模糊的铁模,模子里凝着半块未成形的铁牌,牌上能看出“家”字的轮廓,笔画间还缠着几根灰白的头发——是老铁匠自己的。
幻象顺着火光漫出来:那年冬夜,山坳里起了山火,老铁匠正铸“家”字,铁水刚倒进模子,火就卷着浓烟扑过来。他扑在模子上用身子挡,后背的衣衫瞬间烧着,火舌舔过他的脊梁,燎得皮肉发焦,他却死死按着模子,说“字没成,不能烧”——那是给山下孤儿铸的门牌,孩子们刚被收进义舍,他说“得让他们摸着铁牌,知道有个硬邦邦的家”。
“他后来用自己的热血调了铁水,补全了‘家’字的最后一笔。”吴仙的指尖探进炉口,摸到那半块铁牌,牌面烫得惊人,“家”字的捺脚处果然藏着层与周围铁色不同的暗紫,像冻住的血,“我师父说,他的右腿被流矢射穿过,箭头断在骨里,他就自己凿出来,扔进炉里熔了,说‘骨头里的铁,能让字更有血性’。有次山洪冲垮了炉台,他光着脚在泥里捞铁模,脚心被碎铁划得见骨,却把模子抱在怀里焐,说‘铁凉了没事,字心不能凉’。”
念归幡突然暴涨起红光,赤红的光晕化作一道熔流,顺着铁器的纹路漫过整个山坳。被熔流扫过的铁字突然发烫,映出无数个铸字的场景:有的字铸歪了,他就把铁器重新烧红,用锤一点点敲正,敲得铁屑飞溅,说“字歪了没事,骨气得正”;有个铸“孝”字的铁锅,锅底裂了缝,他就用自己的指甲盖填进缝里,再浇上熔浆,说“掺点老骨头的劲,能撑住一锅热饭”;他的眼睛被火星烫瞎后,就凭着铁块的温度辨字,说“铁热在哪,字就该在哪,火会教我”。
幻象里的老铁匠总在炉边堆着些废铁——都是他觉得“没骨气”的。有块铸着“勇”字的铁矛,他没舍得熔,说“这矛捅穿过三个贼寇的胸膛,留着给新铸的字当样子”。有年大雪压塌了草棚,他怕铁模冻裂,就把模子揣进怀里焐着,自己蜷在炉边挨冻,说“模子是字的骨头,冻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铸到第三十年时,手已经握不住大锤,就用脚踩着小锤打,脚踝磨出厚厚的茧,茧里嵌着铁屑,说“手不行了,脚还能使劲,字就铸不断”。有个断臂的老兵来寻自己的兵器,老兵说当年的枪上刻着“守”字,老铁匠就把自己铸了三十年的“守”字铁牌给他,说“摸这铁,比当年的枪更沉,你守过的城,都在这字里呢”。
“他铸的铁器,有四千九百六十五件。”墨渊的镇山链绕着那只铁瓮转了圈,链光落在“安”字上,字缝里突然渗出点滚烫的液珠,滴在炉底的灰烬里,烫出个小坑,“我师父说,老铁匠临终前就趴在最大的铁炉边,头枕着那只‘安’字铁瓮,瓮里装着刻字崖老石匠的半块石碑,他说‘字在铁里,石在瓮里,我就不算散’。”
幻象里的最后一个身影,是老铁匠弥留时的模样。他的手还攥着铁锤,锤尖搭在“安”字铁瓮上,像在最后敲一下,嘴里气若游丝,却还在念:“铁要刚,像脊梁;字要烈,像心口……”风从炉口灌进来,吹得所有铁字都响起来,像无数柄铁器在相击。
月色落在炉区时,铁炉的温度还没褪尽。阿芷蹲在那只铁瓮旁,把半片指甲嵌回铁砧的凹痕里,上面盖了块从“家”字铁牌上敲下的碎铁:“草说这些铁字在等,等有人把它们握在手里……不握也没关系,山洪会带着铁屑跑,撞在石头上,溅出会喊疼的火星。”
吴仙伸手握住念归幡,幡面上又添了一颗星辰,这颗星泛着赤红的光,带着铁火的炽烈与熔浆的厚重,星纹里淌着锤击铁砧的当当声、铁水沸腾的咕嘟声、风穿炉口的呼呼声,还有无数声被熔渣裹住的“往透里烧”。他忽然明白,有些字不必被擦亮,铸在铁里的魂,带血的铁锤,融骨的浆,都是它们的锋芒。
“往西南走,是烧字窑。”墨渊望着山坳外初升的残月,月光落在铁器上,把赤红的字染成了银红,像无数个字在铁里发烫,“我师父说那里有座陶窑,三百年前有个老陶匠,常来铸字炉收废铁,把铁字的纹路拓在陶坯上,烧制成器,说‘铁会锈,陶能存,字总得裹层陶衣,才算真的润’。”
阿芷的两生草转向西南,草尖的铁屑被风吹起,在空中拼出个模糊的“烧”字,字影被风扯得忽长忽短,像无数片陶瓦在火里飘。
吴仙握紧了念归幡,幡面上烧字窑的星纹正亮着,那光芒带着陶土的温润,像浸了窑火的暖黄。他知道,那个老陶匠定是把所有的绵厚都揉进了陶里,每一道釉色都裹着不肯干涸的柔,等有人捧起时,就一字字地漫开来。
铸字炉的风还在山坳里卷,带着那些没铸完的字的影子往西南飘,像是老铁匠的铁锤,在为他们锻形。炉边的铁字还在微微烫,熔浆凝成的刚劲,像在催着:“透些,再透些。”
喜欢破苍穹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