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时隔数载,竟又不约而同地生出了重游故地的念头。当列车的汽笛声渐渐消散在锦州熟悉的空气里,两人并肩站在略显陈旧却依旧充满生活气息的站前广场,相视一笑,仿佛昨日才刚刚在此分别。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他们心中都颇为惦念的岩井寺。
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驶向城郊,窗外的景致也从喧嚣的市井逐渐过渡到宁静的乡野。远远地,便能望见那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的庙宇轮廓,与记忆中的模样渐渐重合,又似乎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与从容。
踏入山门,一股清幽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草木的芬芳,耳畔是清脆的鸟鸣和隐约的诵经声,瞬间将人从尘世的烦扰中抽离出来。顾倾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慨:“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俩,也是这样一路吵吵闹闹地爬上来,为了争那几块钱的香火钱该谁出,差点在山门口就打起来。”
陈晓阳闻言,也不禁莞尔:“怎么不记得!最后还是住持师父笑着给我们解了围,说心诚则灵,香火钱随心就好。那时候我们可真年轻啊。”
他们沿着熟悉的石阶缓缓上行,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往昔的回忆碎片上。路边的古松依旧挺拔,枝干虬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偶尔有调皮的松鼠从眼前窜过,或是几只彩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更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
寺内的建筑依旧是那般庄严而不失精巧。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他们细细观赏着殿宇内的雕梁画栋,那些精美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佛像,历经风雨洗礼,更显古朴厚重。顾倾城驻足在一尊观音像前,眼神虔诚,低声呢喃着什么,许是在为过往祈福,又或是在向未来许愿。
陈晓阳则对寺后的那口古井更感兴趣。井口被绳索勒出了深深的凹槽,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他此刻略显感慨的脸庞。“这井水,当年我们还偷偷喝过呢,觉得甘甜清冽,胜过世间一切琼浆玉液。”
两人寻了一处僻静的石凳坐下,午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们聊着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有欢笑,有泪水,有得意,也有失落。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要在这熟悉的地方,向对方一吐为快。岩井寺的宁静,给了他们最好的倾听与倾诉的氛围。
山风吹过,松涛阵阵,如同自然的梵音,洗涤着心灵。顾倾城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轻声道:“真好,这里还是老样子,能让人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
陈晓阳点点头,眼中满是赞同:“是啊,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里似乎总能保留着一份初心。或许,我们就是贪恋这份不变的宁静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岩井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起身告辞,再次回望这座古朴的寺庙,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他们知道,这次重游,不仅仅是为了找回逝去的青春记忆,更是为了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内心的慰藉与力量。而岩井寺,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无论他们走多远,离开多久,总会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这一次的相聚与重游,必将成为他们心中又一段珍贵的记忆,温暖着未来的岁月。
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怀着一份对历史的虔敬与对石窟艺术的向往,再次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承载着千年岁月的土地,目的地正是那闻名遐迩的万佛堂石窟。
车窗外的景致渐渐从繁华都市的喧嚣过渡到辽西大地特有的苍茫与厚重。当万佛堂石窟那历经风霜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即便不是初次到访,顾倾城依旧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悸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背倚着赭黄色的医巫闾山余脉,面临着奔腾不息的大凌河,山水相依间,更显其古朴与庄严。
踏上通往石窟的石阶,耳畔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千年前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不绝。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区的石窟群。那些风化的石壁上,佛像、菩萨、飞天、供养人等造像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有些已面容模糊,衣饰斑驳,但那份源自北魏时期特有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神韵,依然清晰可辨。顾倾城停下脚步,凝视着一尊佛像,尽管其面部细节已有些漫漶,但那低垂的眼帘,唇边似有若无的慈悲笑意,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造像者的虔诚与高超技艺。她轻声对身旁的陈晓阳说:“你看这衣纹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能想见当年的色彩斑斓与精美绝伦。”
陈晓阳则更关注石窟的整体布局与历史背景,他指着一处残存的题记,仔细辨认着上面模糊的字迹:“这里记载了当年开凿石窟的缘由与捐资者,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历史的见证啊。想当年,这里香火鼎盛,僧侣云集,该是何等热闹的景象。”他们边走边看,从形制较大的“大佛洞”到小巧玲珑的“禅堂洞”,逐一细细品味。大佛洞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中央,虽头部已失,但那魁梧的身躯,依然散发着威严与慈祥并存的气场。周围的弟子、菩萨像,或立或坐,神态各异,仿佛在演绎着佛经中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交流,指尖轻轻拂过冰凉而粗糙的石壁,感受着时间在其上留下的深刻印记。阳光透过洞口,在佛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肃穆。从西区走到东区,虽然东区的石窟规模较小,且损毁更为严重,但那残存的佛龛、佛像残躯,依然能让人窥见其昔日的辉煌。
站在石窟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奔流的大凌河,远眺着苍茫的群山,顾倾城与陈晓阳心中都涌起无限感慨。万佛堂石窟,不仅仅是石头的艺术,更是一部镌刻在岩壁上的立体史书,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也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信仰。每一次的到来,都像是与千年前的历史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让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敬畏。这一次重游,又为他们心中关于历史与艺术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好友,时隔数年,又一次踏上了辽宁省营口市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或许是冥冥中的约定,或许是对这座渤海之滨城市独特魅力的深深眷恋,当列车缓缓驶入营口东站,熟悉的湿润空气夹杂着一丝海的咸腥扑面而来,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都充满了重逢的期待与喜悦。这一次,他们怀揣着新的心情与探索的渴望,准备再次细细品味这座港城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时隔数年,再次携手踏上了辽宁营口的土地。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明确而令人向往——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记忆中,这里曾是一片充满野趣的滩涂与碧海,而如今,听说公园经过精心的扩建与升级,早已旧貌换新颜,更添了几分精致与魅力,这让两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当他们驱车抵达公园新的主入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宏伟而富有海洋气息的游客服务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如同平静的海面,反射着蓝天白云,入口处一组栩栩如生的鲸鱼跃出水面的雕塑,仿佛在热情地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与记忆中那个简陋的小门脸相比,如今的气派与规范,让两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哇,变化真大!我都快认不出来了!”陈晓阳一边惊叹,一边掏出手机拍照留念。
顾倾城也深有同感,她微微颔首,目光被入口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公园导览图和特色景点介绍所吸引:“是啊,看来这次扩建,不仅仅是面积上的增加,内容也丰富了不少。我们可得好好逛逛。”
进入园区,一条宽敞平整的彩色沥青步道蜿蜒向前,取代了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步道两旁,是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各种适应滨海气候的植物生机勃勃,紫色的鼠尾草、黄色的金鸡菊竞相绽放,其间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海洋主题小品雕塑——搁浅的渔船、巨大的海螺、可爱的螃蟹,无不充满了趣味。海风拂面,带着一丝咸湿的清新,夹杂着花草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他们沿着主步道首先来到了扩建后的“海蚀地貌科普区”。这里不仅保留了团山公园最核心、最具特色的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地等地质景观——那些经过亿万年海浪冲刷形成的嶙峋怪石,在阳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依旧是那般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公园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的解说牌和互动式科普显示屏,详细介绍了这些地貌的形成原理、地质年代以及相关的海洋知识。顾倾城饶有兴致地看着一块介绍“龙宫一条街”海蚀地貌的牌子,对陈晓阳说:“以前只觉得这些石头长得奇怪,现在听了介绍,才知道它们背后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陈晓阳则被一个可以模拟海浪冲击岩石过程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他用手触摸屏幕,就能看到不同强度的海浪对岩石的侵蚀效果,“这个太有意思了,要是当年我们学地理的时候有这个,肯定印象深刻!”
继续前行,他们惊喜地发现,公园新增了一片广阔的“观鸟湿地”。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引水工程,这里形成了一片水草丰美的浅滩沼泽,成为了迁徙鸟类的乐园。远远望去,一群群白鹭、苍鹭在水边悠闲地踱步、觅食,时而有几只野鸭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公园还贴心地修建了几处隐蔽的观鸟屋和木质栈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鸟类,而不打扰它们的生活。顾倾城是个摄影爱好者,她立刻架起相机,捕捉着这些灵动的身影。
“没想到在海洋公园还能看到这么棒的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做得真好。”顾倾城一边调整着相机参数,一边赞叹道。
离开湿地,他们来到了扩建后的“滨海休闲娱乐区”。这里与科普区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了欢声笑语。新增的儿童游乐设施色彩鲜艳,孩子们在家长的看护下尽情嬉戏;几处设计别致的亲水平台延伸至海中,游客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大海的呼吸,听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还有一些特色的海洋主题文创小店和提供海鲜简餐的休息驿站,让人们在游玩之余,可以歇歇脚,买点纪念品,品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
两人在一家面朝大海的咖啡屋坐了下来,点了两杯饮品。看着窗外无垠的渤海湾,海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近处的沙滩上,有情侣在漫步,有孩子在堆砌沙堡。
“感觉这次扩建,真的是下了功夫的,”陈晓阳抿了一口咖啡,感慨道,“既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质特色,又增加了这么多科普、休闲、娱乐的设施,兼顾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是越来越好了。”
顾倾城望着远方,轻轻点了点头:“是啊,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融入了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和老朋友一起,故地重游,看到这么多美好的变化,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这片海,这份美好,能一直保留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和两人的身上,为这次愉快的重游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心中都觉得,这次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之行,来得太值了。这里不仅有回忆,更有惊喜,不仅有自然的馈赠,更有人文的关怀,让人流连忘返,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
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驶向城郊,窗外的景致也从喧嚣的市井逐渐过渡到宁静的乡野。远远地,便能望见那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的庙宇轮廓,与记忆中的模样渐渐重合,又似乎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与从容。
踏入山门,一股清幽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草木的芬芳,耳畔是清脆的鸟鸣和隐约的诵经声,瞬间将人从尘世的烦扰中抽离出来。顾倾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慨:“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俩,也是这样一路吵吵闹闹地爬上来,为了争那几块钱的香火钱该谁出,差点在山门口就打起来。”
陈晓阳闻言,也不禁莞尔:“怎么不记得!最后还是住持师父笑着给我们解了围,说心诚则灵,香火钱随心就好。那时候我们可真年轻啊。”
他们沿着熟悉的石阶缓缓上行,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往昔的回忆碎片上。路边的古松依旧挺拔,枝干虬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偶尔有调皮的松鼠从眼前窜过,或是几只彩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更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
寺内的建筑依旧是那般庄严而不失精巧。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他们细细观赏着殿宇内的雕梁画栋,那些精美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佛像,历经风雨洗礼,更显古朴厚重。顾倾城驻足在一尊观音像前,眼神虔诚,低声呢喃着什么,许是在为过往祈福,又或是在向未来许愿。
陈晓阳则对寺后的那口古井更感兴趣。井口被绳索勒出了深深的凹槽,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他此刻略显感慨的脸庞。“这井水,当年我们还偷偷喝过呢,觉得甘甜清冽,胜过世间一切琼浆玉液。”
两人寻了一处僻静的石凳坐下,午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们聊着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有欢笑,有泪水,有得意,也有失落。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要在这熟悉的地方,向对方一吐为快。岩井寺的宁静,给了他们最好的倾听与倾诉的氛围。
山风吹过,松涛阵阵,如同自然的梵音,洗涤着心灵。顾倾城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轻声道:“真好,这里还是老样子,能让人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
陈晓阳点点头,眼中满是赞同:“是啊,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里似乎总能保留着一份初心。或许,我们就是贪恋这份不变的宁静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岩井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起身告辞,再次回望这座古朴的寺庙,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他们知道,这次重游,不仅仅是为了找回逝去的青春记忆,更是为了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内心的慰藉与力量。而岩井寺,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无论他们走多远,离开多久,总会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这一次的相聚与重游,必将成为他们心中又一段珍贵的记忆,温暖着未来的岁月。
顾倾城与陈晓阳二人,怀着一份对历史的虔敬与对石窟艺术的向往,再次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承载着千年岁月的土地,目的地正是那闻名遐迩的万佛堂石窟。
车窗外的景致渐渐从繁华都市的喧嚣过渡到辽西大地特有的苍茫与厚重。当万佛堂石窟那历经风霜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即便不是初次到访,顾倾城依旧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悸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背倚着赭黄色的医巫闾山余脉,面临着奔腾不息的大凌河,山水相依间,更显其古朴与庄严。
踏上通往石窟的石阶,耳畔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千年前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不绝。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区的石窟群。那些风化的石壁上,佛像、菩萨、飞天、供养人等造像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有些已面容模糊,衣饰斑驳,但那份源自北魏时期特有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神韵,依然清晰可辨。顾倾城停下脚步,凝视着一尊佛像,尽管其面部细节已有些漫漶,但那低垂的眼帘,唇边似有若无的慈悲笑意,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造像者的虔诚与高超技艺。她轻声对身旁的陈晓阳说:“你看这衣纹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能想见当年的色彩斑斓与精美绝伦。”
陈晓阳则更关注石窟的整体布局与历史背景,他指着一处残存的题记,仔细辨认着上面模糊的字迹:“这里记载了当年开凿石窟的缘由与捐资者,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历史的见证啊。想当年,这里香火鼎盛,僧侣云集,该是何等热闹的景象。”他们边走边看,从形制较大的“大佛洞”到小巧玲珑的“禅堂洞”,逐一细细品味。大佛洞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中央,虽头部已失,但那魁梧的身躯,依然散发着威严与慈祥并存的气场。周围的弟子、菩萨像,或立或坐,神态各异,仿佛在演绎着佛经中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交流,指尖轻轻拂过冰凉而粗糙的石壁,感受着时间在其上留下的深刻印记。阳光透过洞口,在佛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肃穆。从西区走到东区,虽然东区的石窟规模较小,且损毁更为严重,但那残存的佛龛、佛像残躯,依然能让人窥见其昔日的辉煌。
站在石窟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奔流的大凌河,远眺着苍茫的群山,顾倾城与陈晓阳心中都涌起无限感慨。万佛堂石窟,不仅仅是石头的艺术,更是一部镌刻在岩壁上的立体史书,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也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信仰。每一次的到来,都像是与千年前的历史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让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敬畏。这一次重游,又为他们心中关于历史与艺术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好友,时隔数年,又一次踏上了辽宁省营口市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或许是冥冥中的约定,或许是对这座渤海之滨城市独特魅力的深深眷恋,当列车缓缓驶入营口东站,熟悉的湿润空气夹杂着一丝海的咸腥扑面而来,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都充满了重逢的期待与喜悦。这一次,他们怀揣着新的心情与探索的渴望,准备再次细细品味这座港城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时隔数年,再次携手踏上了辽宁营口的土地。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明确而令人向往——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记忆中,这里曾是一片充满野趣的滩涂与碧海,而如今,听说公园经过精心的扩建与升级,早已旧貌换新颜,更添了几分精致与魅力,这让两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当他们驱车抵达公园新的主入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宏伟而富有海洋气息的游客服务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如同平静的海面,反射着蓝天白云,入口处一组栩栩如生的鲸鱼跃出水面的雕塑,仿佛在热情地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与记忆中那个简陋的小门脸相比,如今的气派与规范,让两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哇,变化真大!我都快认不出来了!”陈晓阳一边惊叹,一边掏出手机拍照留念。
顾倾城也深有同感,她微微颔首,目光被入口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的公园导览图和特色景点介绍所吸引:“是啊,看来这次扩建,不仅仅是面积上的增加,内容也丰富了不少。我们可得好好逛逛。”
进入园区,一条宽敞平整的彩色沥青步道蜿蜒向前,取代了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步道两旁,是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各种适应滨海气候的植物生机勃勃,紫色的鼠尾草、黄色的金鸡菊竞相绽放,其间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海洋主题小品雕塑——搁浅的渔船、巨大的海螺、可爱的螃蟹,无不充满了趣味。海风拂面,带着一丝咸湿的清新,夹杂着花草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他们沿着主步道首先来到了扩建后的“海蚀地貌科普区”。这里不仅保留了团山公园最核心、最具特色的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地等地质景观——那些经过亿万年海浪冲刷形成的嶙峋怪石,在阳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依旧是那般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公园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的解说牌和互动式科普显示屏,详细介绍了这些地貌的形成原理、地质年代以及相关的海洋知识。顾倾城饶有兴致地看着一块介绍“龙宫一条街”海蚀地貌的牌子,对陈晓阳说:“以前只觉得这些石头长得奇怪,现在听了介绍,才知道它们背后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陈晓阳则被一个可以模拟海浪冲击岩石过程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他用手触摸屏幕,就能看到不同强度的海浪对岩石的侵蚀效果,“这个太有意思了,要是当年我们学地理的时候有这个,肯定印象深刻!”
继续前行,他们惊喜地发现,公园新增了一片广阔的“观鸟湿地”。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引水工程,这里形成了一片水草丰美的浅滩沼泽,成为了迁徙鸟类的乐园。远远望去,一群群白鹭、苍鹭在水边悠闲地踱步、觅食,时而有几只野鸭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公园还贴心地修建了几处隐蔽的观鸟屋和木质栈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鸟类,而不打扰它们的生活。顾倾城是个摄影爱好者,她立刻架起相机,捕捉着这些灵动的身影。
“没想到在海洋公园还能看到这么棒的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做得真好。”顾倾城一边调整着相机参数,一边赞叹道。
离开湿地,他们来到了扩建后的“滨海休闲娱乐区”。这里与科普区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了欢声笑语。新增的儿童游乐设施色彩鲜艳,孩子们在家长的看护下尽情嬉戏;几处设计别致的亲水平台延伸至海中,游客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大海的呼吸,听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还有一些特色的海洋主题文创小店和提供海鲜简餐的休息驿站,让人们在游玩之余,可以歇歇脚,买点纪念品,品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
两人在一家面朝大海的咖啡屋坐了下来,点了两杯饮品。看着窗外无垠的渤海湾,海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近处的沙滩上,有情侣在漫步,有孩子在堆砌沙堡。
“感觉这次扩建,真的是下了功夫的,”陈晓阳抿了一口咖啡,感慨道,“既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质特色,又增加了这么多科普、休闲、娱乐的设施,兼顾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是越来越好了。”
顾倾城望着远方,轻轻点了点头:“是啊,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融入了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和老朋友一起,故地重游,看到这么多美好的变化,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这片海,这份美好,能一直保留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和两人的身上,为这次愉快的重游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心中都觉得,这次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之行,来得太值了。这里不仅有回忆,更有惊喜,不仅有自然的馈赠,更有人文的关怀,让人流连忘返,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
喜欢拜师修炼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