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史?北元列传》载:"夜狼部,元之遗裔也,世居漠北,性剽悍,善夜战。德佑十四年冬,其酋阿古拉悉大同卫困窘,集骑兵三万,号五万,围其城,发令曰 ' 破城屠三日,子女玉帛尽归诸部 '。"
《德佑实录》补记:"时大同卫守卒七千,存者不足四千,皆饥羸。镇刑司监军李谟掌粮道,匿粮不发,谓 ' 城破在即,徒费粟米 '。兵部侍郎张诚据其谰言入奏,谓 ' 边军虚报困状,欲邀功赏 '。帝初信之,敕岳峰 ' 固守待援,不得妄动 '。"
《边镇纪略》详载:"谢渊自宣府卫提兵赴援,途见大同卫溃卒,骨瘦如柴,怀中犹揣半块煮甲,泣曰 ' 李监军谓我等 ' 饥则力弱,不任战 ',故不发粮 '。渊怒,啮指出血,草奏言 ' 内臣误国,甚于外寇 ',星夜驰送京师。"
朔风卷地雪漫漫,胡马嘶空夜未阑。
屠令已传三日夜,残兵犹抱一城寒。
帐中酒肉催歌舞,城下骸骨枕丘峦。
谁念沙场征战苦,朱门只作等闲看。
羽书三奏皆沉滞,缇骑千言尽妄澜。
唯有孤臣持节往,血书直欲叩金銮。
大同卫城楼的角鼓声,已三日未闻。岳峰扶着垛口,指节抠进冻裂的砖缝里,看城外雪地上的马蹄印如繁星密布。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似刀割一般,他却浑然不觉 —— 腹中的饥饿早已盖过了寒冷。
"将军,南瓮城又倒了两个兄弟。" 裨将张明喘着气跑上来,甲胄碰撞的声响里带着空洞的颤音。他怀里揣着半块冻硬的皮甲,是昨夜从炊房偷偷藏的,"炊房的锅都刮出火星了,再没粮,怕是撑不到明日。"
岳峰转头,见张明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脖颈上的青筋像老树根般虬结。这孩子是永熙年间武举出身,随他守大同卫三年,原是个能拉开三石弓的壮汉,如今连走路都打晃。"李监军那边,还没松口?"
"松口?" 张明冷笑一声,往城下啐了口带血的唾沫,"他帐里今儿还杀了羊,酒香飘到西瓮城了。小的去求粮,被他亲随拦着,说 ' 监军爷说了,城破在即,给你们粮也是喂了北元 '。"
话音未落,城外突然响起一阵胡笳,声如狼嗥,此起彼伏。岳峰猛地站直,望向远处的北元大营 —— 雪地里突然竖起无数火把,如一条火龙蜿蜒蠕动,渐渐朝着城墙逼近。
"是夜狼部!" 张明声音发颤,"他们要总攻了!"
岳峰按住腰间的刀,刀柄的铜环已被他摩挲得发亮。这把刀是元兴帝赐给其父的,如今传到他手上,刀鞘上的 "忠勇" 二字已被血污浸得发黑。"鸣锣,集兵!" 他吼道,声音因久未饱食而嘶哑,"告诉弟兄们,就算啃着皮甲,也得把这城守住!"
李谟正斜倚在铺着狐裘的榻上,看两个伶人弹琵琶。炭火烧得正旺,帐内暖如春,案上摆着熏肉、烧酒,还有从大同卫富户家抄来的蜜饯。
"监军爷,城外动静不小啊。" 亲随王庆端着酒壶,给李谟续上酒,"要不要叫岳将军来问问?"
李谟眼皮都没抬,夹起一块熏肉丢进嘴里,含糊道:"问什么?一群饿殍,能顶什么用?" 他呷了口酒,冷笑,"阿古拉要屠城,正好 —— 省得老子再费心思管这些兵痞。"
王庆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可谢渊从宣府卫动身了,听说带了五千兵,这会儿怕是快到阳和口了。"
李谟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顿,酒液溅在狐裘上。"谢渊?" 他眉头拧起,"那酸儒来做什么?"
"说是 ' 奉旨援大同 ',可谁不知道他跟岳峰是旧识?" 王庆搓着手,"万一他查起粮道......"
"查?" 李谟把酒杯往案上一摔,瓷片四溅,"他查什么?粮册都在我手里,我说发了就是发了!张侍郎在朝中替我说话,谢渊一个巡抚,能奈我何?" 他站起身,踱了几步,"去,把那批藏在西仓的粮食再挪些到地窖,贴上 ' 军器库 ' 的封条。等城破了,这些粮正好做咱们的盘缠。"
王庆应声要走,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器碰撞的声响。李谟脸色一变:"怎么回事?"
一个小校连滚带爬闯进来,跪地道:"监军爷,北元...... 北元攻上来了!他们...... 他们举着 ' 屠城 ' 的旗子!"
北元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踏碎积雪,扬起漫天雪雾。最前排的骑兵举着云梯,嘶吼着冲向城墙,他们的甲胄上都系着红绸 —— 那是夜狼部 "屠城" 的记号。
岳峰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刀身陷入对方骨缝,竟拔不出来。他顺势一脚踹开尸体,低头见自己的靴子早已磨破,脚趾冻得发紫。身后传来一阵咳嗽,是张明带着弓箭手射箭,箭簇稀疏,多半是因为饥饿而拉不开弓。
"将军!东南角快顶不住了!" 一个老兵嘶喊着,被流矢射中胸膛,倒在雪地里,手指还死死抠着城砖。
岳峰心头一紧,那是最薄弱的一段城墙,原是要派三百人守的,如今只剩五十个能站着的。他刚要下令调兵,却见李谟带着十几个缇骑从城下走过,一个个面色红润,与守城的残兵判若两人。
"李监军!" 岳峰吼道,"东南角告急,速发粮!给弟兄们一口吃的,才能守住!"
李谟仰头看了他一眼,嘴角撇出一丝冷笑:"岳将军,不是我不给粮,是粮实在不够。再说,这些兵饿成这样,发了粮也未必能战,何苦浪费?"
"你!" 岳峰气得浑身发抖,"城破之后,你以为北元会饶过你?"
"我自有脱身之计。" 李谟理了理锦袍,"倒是岳将军,若城破,怕是难辞其咎。" 说罢,带着缇骑扬长而去,靴底踩在雪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岳峰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抽出腰间的短刀,往自己手臂上划了一道口子。血珠渗出来,滴在雪地里,像一朵朵凄厉的花。"弟兄们!" 他举着流血的手臂,声音嘶哑却带着决绝,"李监军不发粮,咱们就用自己的血当粮!今日要么守住城,要么战死,绝不能让北元屠城!"
残兵们看着将军的血,又看了看城下密密麻麻的北元兵,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杀!",接着便是一片嘶哑的呐喊,如困兽之斗,震得城楼都在发颤。
谢渊勒住马,呵出一口白气,看前方官道上的积雪被马蹄踏成烂泥。他身上的甲胄结着薄冰,怀里揣着从溃卒口中录下的供词,纸页已被体温焐得发软。
"大人,前面就是阳和口了,过了这儿,再走三十里便是大同卫。" 亲卫陈武指着远处的隘口,那里的烽燧冒着黑烟 —— 那是大同卫仍在坚守的信号。
谢渊点点头,目光落在路边一具冻僵的尸体上。死者穿着破烂的军袄,怀里揣着半块煮得发黑的皮甲,手指蜷缩着,仿佛还在死死攥着什么。"把他埋了吧。" 他轻声道,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
陈武应了一声,正要动手,却见尸体的衣襟里露出一角纸。他抽出来一看,是张粮票,上面盖着大同卫的印,日期是半个月前。"大人,这是......"
谢渊接过粮票,指尖抚过上面模糊的字迹。这是军户领粮的凭证,却被死者揣在怀里,显然是没能领到粮。"李谟说 ' 粮已发尽 '," 他冷笑一声,"这便是证据。"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几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为首的是千户赵忠,腰间挂着镇刑司的令牌。"谢大人," 赵忠勒住马,皮笑肉不笑地说,"奉李监军令,特来迎候大人。只是大同卫战况紧急,李监军请大人暂驻阳和口,待局势稍缓再进城。"
谢渊看着他,目光如刀:"赵千户是镇刑司的人,还是李谟的人?"
赵忠脸色一僵:"大人说笑了,属下自然是奉旨行事。"
"奉旨?" 谢渊从怀中掏出那份血书奏疏,举到他面前,"本抚奉旨援大同,你敢拦我?"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还是说,你想替李谟遮掩匿粮不发的罪证?"
赵忠额头冒汗,支吾道:"大人何出此言...... 李监军忠心为国,怎会匿粮?"
"忠心为国?" 谢渊指着路边的尸体,"那这些饿死的士兵,是怎么回事?他们怀里的粮票,又是怎么回事?" 他向前一步,逼近赵忠,"你若识相,就让开;否则,本抚以 ' 阻挠援军 ' 论处,先斩后奏!"
赵忠看着谢渊眼中的怒火,又看了看他身后整装待发的士兵,终于咬了咬牙,拨转马头:"大人请便。"
五(同日,大同卫监军帐)
李谟正对着地图踱步,帐外的厮杀声越来越近,连炭火盆里的火星都在跟着震颤。王庆匆匆跑进来,脸色惨白:"爷,谢渊闯过来了,赵千户拦不住他,已经快到城下了!"
"废物!" 李谟一脚踹翻案几,酒壶摔在地上,洇湿了铺在地上的狐裘,"张侍郎的信怎么还没到?不是说让他在朝中绊住谢渊吗?"
"听说谢渊发了血书," 王庆声音发颤,"宫里那边...... 怕是已经知道了。"
李谟浑身一震,瘫坐在榻上。他不怕岳峰,不怕北元,却怕谢渊 —— 那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年在宣府卫弹劾镇刑司千户贪腐,硬是顶着压力查到底,最后让那人伏了法。"不行,不能让他进城。" 他突然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去,把西仓的粮烧了,就说 ' 北元奸细纵火 ',绝不能让他找到证据!"
王庆犹豫道:"那...... 那守城的弟兄们......"
"顾不得那么多了!" 李谟吼道,"城破了,还有命在;被谢渊抓住把柄,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王庆咬咬牙,转身要走,却被李谟叫住:"等等,再去告诉岳峰,就说 ' 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 ',让他带兵拦着谢渊。若是成了,我保他不死。"
谢渊勒马立于护城河外,看城楼上的北元兵正用撞木撞击城门,门板发出 "咯吱" 的声响,仿佛随时会碎裂。守城的士兵用滚石、沸汤往下砸,却因力气不足,收效甚微。
"大人,城门快破了!" 陈武急道,"咱们冲进去吧!"
谢渊摇头,目光落在城头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 那是岳峰,正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动作已明显迟缓。"岳将军还在守,咱们不能莽撞。" 他对身后的士兵喊道,"弓箭手,压制城头的北元兵!长枪手,列阵准备!"
就在这时,城门突然开了一条缝,张明带着十几个士兵冲出来,一个个面带焦急:"谢大人!快进去!城快破了!"
谢渊正要下令进城,却见城头上突然竖起一面旗 —— 那是镇刑司的黑旗,旗下站着的正是李谟。"岳峰!" 李谟的声音顺着风传下来,"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快拦住他!"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怒道:"监军胡说!谢大人是来援救我们的!"
城头上的岳峰也愣住了,他看着谢渊,又看看李谟,眼中满是困惑。饥饿和疲惫让他几乎站立不稳,脑子里一片混乱。
谢渊勒马向前,朗声道:"岳将军!李谟匿粮不发,害死了多少弟兄?如今又想污蔑本抚通敌,掩盖罪行!你若还有一丝良知,就该打开城门,让本抚进去查个水落石出!"
岳峰浑身一颤,想起那些饿死的弟兄,想起李谟帐中的酒香,再看看谢渊身后整装待发的援军,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他猛地转身,挥刀砍断了吊桥的绳索:"放谢大人进来!"
谢渊登上城楼时,正撞见李谟要从垛口往下跳 —— 他想逃。陈武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按住,反剪了双臂。
"谢渊!你敢动我?" 李谟挣扎着,色厉内荏地喊道,"我是镇刑司监军,你无权审我!"
谢渊没理他,径直走到岳峰面前。岳峰羞愧地低下头:"谢大人,是我糊涂,差点误了大事。"
"眼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城楼上的残兵,"张将军,清点人数,能战者尚有多少?"
张明哽咽道:"不足两千,都...... 都饿得快站不住了。"
谢渊点点头,对身后的士兵道:"把咱们带的粮草卸下来,先给弟兄们熬粥!" 他又看向被按住的李谟,"李监军,西仓的粮,还能烧吗?"
李谟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
谢渊不再理他,转身对岳峰道:"岳将军,你熟悉北元的战法,咱们分兵守御:你带五百人守东、南二门,我带一千人守西、北二门。等弟兄们吃了东西,力气恢复了,再组织反击。"
岳峰重重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就在这时,城外的北元兵又发起了猛攻,撞木一次次撞击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谢渊走到垛口边,看阿古拉的大旗在远处的雪地里飘扬,冷冷道:"告诉阿古拉,想要屠城,先踏过本抚的尸体!"
天刚亮,北元的攻势就更猛了。阿古拉似乎知道大同卫已是强弩之末,亲自擂鼓督战,三万骑兵轮番冲击,城砖被撞得碎屑纷飞。
谢渊站在西城门楼上,指挥士兵用火箭射击北元的撞木。火箭划过雪空,留下一道道红色的轨迹,如流星般坠落。他身上的甲胄已被汗水浸湿,又冻成了冰,一动就发出 "咯吱" 的声响。
"大人,粥熬好了!" 陈武端着一碗热粥跑上来,递到他面前,"您喝一口暖暖身子吧。"
谢渊接过粥,却没喝,而是递给身边一个年轻的士兵。那士兵接过粥,狼吞虎咽地喝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谢谢大人...... 俺爹娘要是知道俺还活着,一定很高兴......"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一阵酸楚。这些士兵,本该在家乡种田、娶妻、生子,却要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还要忍受饥饿和猜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手里举着一卷黄绸:"圣旨到 —— 谢渊接旨!"
谢渊心中一紧,走到城下接旨。玄夜卫展开圣旨,尖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卫围城,谢渊援救有功,着即暂代大同卫指挥使,节制兵马。镇刑司监军李谟匿粮不发,贻误军机,着即押解回京,交三法司严审。钦此。"
谢渊叩头领旨,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站起身,对城楼上的士兵们喊道:"弟兄们!圣旨到了!李谟被革职查办了!朝廷的援军,不日就到!"
士兵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音震彻云霄。饥饿和疲惫仿佛都被这欢呼声驱散了,一个个挺直了腰杆,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北元的攻势渐渐弱了。阿古拉见大同卫援军已到,而自己的骑兵连日攻城,伤亡惨重,终于下令撤兵。雪地里留下了无数尸体和兵器,像是一条凝固的血河。
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北元兵退去的方向,长长舒了一口气。岳峰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块干粮:"大人,吃点东西吧。"
谢渊接过干粮,却没吃,而是望着城下那些饿死的士兵,轻声道:"岳将军,你说,这些弟兄,他们守的是什么?"
岳峰沉默了片刻,道:"是这城,是这土地。"
"不止。" 谢渊摇摇头,"他们守的,是公道,是天理。"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可这公道,这天理,有时候却要靠流血才能换来。"
岳峰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慨。
就在这时,陈武匆匆跑上来,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大人,李谟招了。他说,张侍郎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答应在朝中替他遮掩。还有...... 还有兵部的几个官员,也都得了好处。"
谢渊接过供词,看了一眼,冷冷道:"把这些名字记下来,等战事平息,本抚要一一参奏。" 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的京师,目光坚定,"这朝廷的积弊,也该好好治一治了。"
大同卫解围的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三法司会审李谟,查出他与张诚等人相互勾结、匿粮不发的罪证,一并问斩。朝廷下令厚葬大同卫阵亡将士,追赠官爵,其家眷由官府赡养。
谢渊留在大同卫,整顿防务,安抚百姓。他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又上书朝廷,请求改革边军粮道,废除镇刑司监军制度,由边将直接掌粮。
德佑十五年春,谢渊奉旨回京。临行前,他来到大同卫的烈士陵园,那里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他在碑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轻声道:"弟兄们,你们守住的公道,我替你们带回京师了。"
春风吹过,石碑旁的柳枝抽出了新芽,像是在回应他的誓言。
片尾
城楼上,谢渊望着北方的雨,手里捏着李谟的供词。供词上写着,李谟曾对王庆说:"这世道,谁守规矩谁死。" 可那些在南瓮城饿死的士兵,到死都攥着兵器 —— 他们守的,不是规矩,是脚下的土地,是心中的公道。
远处的草原上,北元兵退去的痕迹已被新雪覆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谢渊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忘记。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当大同之困,内有奸佞弄权,外有强敌压境,可谓危矣。谢渊以一书生,提兵赴援,抗权贵,斩奸佞,终解围城之困。其所争者,非一城之存亡,乃朝廷之纪纲;所守者,非一身之荣辱,乃三军之性命。"
《明伦汇编》评:"德佑十四年冬,大同卫之哭,非独饿声,乃国之痛也。谢渊起于寒微,知民间疾苦,故能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后其改革边政,兴利除弊,皆始于此。故曰:国家之安危,系于君子之进退;君子之进退,系于朝廷之明暗。"
《边镇备御录》终记:"大同卫解围后,谢渊奏请 ' 边军粮道归兵部直管,罢镇刑司监军 ',帝从之。自是,边军困窘之状稍缓,将士用命,北元不敢轻易南犯者十余年。"
《大吴史?北元列传》载:"夜狼部,元之遗裔也,世居漠北,性剽悍,善夜战。德佑十四年冬,其酋阿古拉悉大同卫困窘,集骑兵三万,号五万,围其城,发令曰 ' 破城屠三日,子女玉帛尽归诸部 '。"
《德佑实录》补记:"时大同卫守卒七千,存者不足四千,皆饥羸。镇刑司监军李谟掌粮道,匿粮不发,谓 ' 城破在即,徒费粟米 '。兵部侍郎张诚据其谰言入奏,谓 ' 边军虚报困状,欲邀功赏 '。帝初信之,敕岳峰 ' 固守待援,不得妄动 '。"
《边镇纪略》详载:"谢渊自宣府卫提兵赴援,途见大同卫溃卒,骨瘦如柴,怀中犹揣半块煮甲,泣曰 ' 李监军谓我等 ' 饥则力弱,不任战 ',故不发粮 '。渊怒,啮指出血,草奏言 ' 内臣误国,甚于外寇 ',星夜驰送京师。"
朔风卷地雪漫漫,胡马嘶空夜未阑。
屠令已传三日夜,残兵犹抱一城寒。
帐中酒肉催歌舞,城下骸骨枕丘峦。
谁念沙场征战苦,朱门只作等闲看。
羽书三奏皆沉滞,缇骑千言尽妄澜。
唯有孤臣持节往,血书直欲叩金銮。
大同卫城楼的角鼓声,已三日未闻。岳峰扶着垛口,指节抠进冻裂的砖缝里,看城外雪地上的马蹄印如繁星密布。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似刀割一般,他却浑然不觉 —— 腹中的饥饿早已盖过了寒冷。
"将军,南瓮城又倒了两个兄弟。" 裨将张明喘着气跑上来,甲胄碰撞的声响里带着空洞的颤音。他怀里揣着半块冻硬的皮甲,是昨夜从炊房偷偷藏的,"炊房的锅都刮出火星了,再没粮,怕是撑不到明日。"
岳峰转头,见张明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脖颈上的青筋像老树根般虬结。这孩子是永熙年间武举出身,随他守大同卫三年,原是个能拉开三石弓的壮汉,如今连走路都打晃。"李监军那边,还没松口?"
"松口?" 张明冷笑一声,往城下啐了口带血的唾沫,"他帐里今儿还杀了羊,酒香飘到西瓮城了。小的去求粮,被他亲随拦着,说 ' 监军爷说了,城破在即,给你们粮也是喂了北元 '。"
话音未落,城外突然响起一阵胡笳,声如狼嗥,此起彼伏。岳峰猛地站直,望向远处的北元大营 —— 雪地里突然竖起无数火把,如一条火龙蜿蜒蠕动,渐渐朝着城墙逼近。
"是夜狼部!" 张明声音发颤,"他们要总攻了!"
岳峰按住腰间的刀,刀柄的铜环已被他摩挲得发亮。这把刀是元兴帝赐给其父的,如今传到他手上,刀鞘上的 "忠勇" 二字已被血污浸得发黑。"鸣锣,集兵!" 他吼道,声音因久未饱食而嘶哑,"告诉弟兄们,就算啃着皮甲,也得把这城守住!"
李谟正斜倚在铺着狐裘的榻上,看两个伶人弹琵琶。炭火烧得正旺,帐内暖如春,案上摆着熏肉、烧酒,还有从大同卫富户家抄来的蜜饯。
"监军爷,城外动静不小啊。" 亲随王庆端着酒壶,给李谟续上酒,"要不要叫岳将军来问问?"
李谟眼皮都没抬,夹起一块熏肉丢进嘴里,含糊道:"问什么?一群饿殍,能顶什么用?" 他呷了口酒,冷笑,"阿古拉要屠城,正好 —— 省得老子再费心思管这些兵痞。"
王庆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可谢渊从宣府卫动身了,听说带了五千兵,这会儿怕是快到阳和口了。"
李谟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顿,酒液溅在狐裘上。"谢渊?" 他眉头拧起,"那酸儒来做什么?"
"说是 ' 奉旨援大同 ',可谁不知道他跟岳峰是旧识?" 王庆搓着手,"万一他查起粮道......"
"查?" 李谟把酒杯往案上一摔,瓷片四溅,"他查什么?粮册都在我手里,我说发了就是发了!张侍郎在朝中替我说话,谢渊一个巡抚,能奈我何?" 他站起身,踱了几步,"去,把那批藏在西仓的粮食再挪些到地窖,贴上 ' 军器库 ' 的封条。等城破了,这些粮正好做咱们的盘缠。"
王庆应声要走,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器碰撞的声响。李谟脸色一变:"怎么回事?"
一个小校连滚带爬闯进来,跪地道:"监军爷,北元...... 北元攻上来了!他们...... 他们举着 ' 屠城 ' 的旗子!"
北元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踏碎积雪,扬起漫天雪雾。最前排的骑兵举着云梯,嘶吼着冲向城墙,他们的甲胄上都系着红绸 —— 那是夜狼部 "屠城" 的记号。
岳峰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刀身陷入对方骨缝,竟拔不出来。他顺势一脚踹开尸体,低头见自己的靴子早已磨破,脚趾冻得发紫。身后传来一阵咳嗽,是张明带着弓箭手射箭,箭簇稀疏,多半是因为饥饿而拉不开弓。
"将军!东南角快顶不住了!" 一个老兵嘶喊着,被流矢射中胸膛,倒在雪地里,手指还死死抠着城砖。
岳峰心头一紧,那是最薄弱的一段城墙,原是要派三百人守的,如今只剩五十个能站着的。他刚要下令调兵,却见李谟带着十几个缇骑从城下走过,一个个面色红润,与守城的残兵判若两人。
"李监军!" 岳峰吼道,"东南角告急,速发粮!给弟兄们一口吃的,才能守住!"
李谟仰头看了他一眼,嘴角撇出一丝冷笑:"岳将军,不是我不给粮,是粮实在不够。再说,这些兵饿成这样,发了粮也未必能战,何苦浪费?"
"你!" 岳峰气得浑身发抖,"城破之后,你以为北元会饶过你?"
"我自有脱身之计。" 李谟理了理锦袍,"倒是岳将军,若城破,怕是难辞其咎。" 说罢,带着缇骑扬长而去,靴底踩在雪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岳峰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抽出腰间的短刀,往自己手臂上划了一道口子。血珠渗出来,滴在雪地里,像一朵朵凄厉的花。"弟兄们!" 他举着流血的手臂,声音嘶哑却带着决绝,"李监军不发粮,咱们就用自己的血当粮!今日要么守住城,要么战死,绝不能让北元屠城!"
残兵们看着将军的血,又看了看城下密密麻麻的北元兵,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杀!",接着便是一片嘶哑的呐喊,如困兽之斗,震得城楼都在发颤。
谢渊勒住马,呵出一口白气,看前方官道上的积雪被马蹄踏成烂泥。他身上的甲胄结着薄冰,怀里揣着从溃卒口中录下的供词,纸页已被体温焐得发软。
"大人,前面就是阳和口了,过了这儿,再走三十里便是大同卫。" 亲卫陈武指着远处的隘口,那里的烽燧冒着黑烟 —— 那是大同卫仍在坚守的信号。
谢渊点点头,目光落在路边一具冻僵的尸体上。死者穿着破烂的军袄,怀里揣着半块煮得发黑的皮甲,手指蜷缩着,仿佛还在死死攥着什么。"把他埋了吧。" 他轻声道,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
陈武应了一声,正要动手,却见尸体的衣襟里露出一角纸。他抽出来一看,是张粮票,上面盖着大同卫的印,日期是半个月前。"大人,这是......"
谢渊接过粮票,指尖抚过上面模糊的字迹。这是军户领粮的凭证,却被死者揣在怀里,显然是没能领到粮。"李谟说 ' 粮已发尽 '," 他冷笑一声,"这便是证据。"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几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为首的是千户赵忠,腰间挂着镇刑司的令牌。"谢大人," 赵忠勒住马,皮笑肉不笑地说,"奉李监军令,特来迎候大人。只是大同卫战况紧急,李监军请大人暂驻阳和口,待局势稍缓再进城。"
谢渊看着他,目光如刀:"赵千户是镇刑司的人,还是李谟的人?"
赵忠脸色一僵:"大人说笑了,属下自然是奉旨行事。"
"奉旨?" 谢渊从怀中掏出那份血书奏疏,举到他面前,"本抚奉旨援大同,你敢拦我?"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还是说,你想替李谟遮掩匿粮不发的罪证?"
赵忠额头冒汗,支吾道:"大人何出此言...... 李监军忠心为国,怎会匿粮?"
"忠心为国?" 谢渊指着路边的尸体,"那这些饿死的士兵,是怎么回事?他们怀里的粮票,又是怎么回事?" 他向前一步,逼近赵忠,"你若识相,就让开;否则,本抚以 ' 阻挠援军 ' 论处,先斩后奏!"
赵忠看着谢渊眼中的怒火,又看了看他身后整装待发的士兵,终于咬了咬牙,拨转马头:"大人请便。"
五(同日,大同卫监军帐)
李谟正对着地图踱步,帐外的厮杀声越来越近,连炭火盆里的火星都在跟着震颤。王庆匆匆跑进来,脸色惨白:"爷,谢渊闯过来了,赵千户拦不住他,已经快到城下了!"
"废物!" 李谟一脚踹翻案几,酒壶摔在地上,洇湿了铺在地上的狐裘,"张侍郎的信怎么还没到?不是说让他在朝中绊住谢渊吗?"
"听说谢渊发了血书," 王庆声音发颤,"宫里那边...... 怕是已经知道了。"
李谟浑身一震,瘫坐在榻上。他不怕岳峰,不怕北元,却怕谢渊 —— 那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年在宣府卫弹劾镇刑司千户贪腐,硬是顶着压力查到底,最后让那人伏了法。"不行,不能让他进城。" 他突然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去,把西仓的粮烧了,就说 ' 北元奸细纵火 ',绝不能让他找到证据!"
王庆犹豫道:"那...... 那守城的弟兄们......"
"顾不得那么多了!" 李谟吼道,"城破了,还有命在;被谢渊抓住把柄,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王庆咬咬牙,转身要走,却被李谟叫住:"等等,再去告诉岳峰,就说 ' 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 ',让他带兵拦着谢渊。若是成了,我保他不死。"
谢渊勒马立于护城河外,看城楼上的北元兵正用撞木撞击城门,门板发出 "咯吱" 的声响,仿佛随时会碎裂。守城的士兵用滚石、沸汤往下砸,却因力气不足,收效甚微。
"大人,城门快破了!" 陈武急道,"咱们冲进去吧!"
谢渊摇头,目光落在城头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 那是岳峰,正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动作已明显迟缓。"岳将军还在守,咱们不能莽撞。" 他对身后的士兵喊道,"弓箭手,压制城头的北元兵!长枪手,列阵准备!"
就在这时,城门突然开了一条缝,张明带着十几个士兵冲出来,一个个面带焦急:"谢大人!快进去!城快破了!"
谢渊正要下令进城,却见城头上突然竖起一面旗 —— 那是镇刑司的黑旗,旗下站着的正是李谟。"岳峰!" 李谟的声音顺着风传下来,"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快拦住他!"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怒道:"监军胡说!谢大人是来援救我们的!"
城头上的岳峰也愣住了,他看着谢渊,又看看李谟,眼中满是困惑。饥饿和疲惫让他几乎站立不稳,脑子里一片混乱。
谢渊勒马向前,朗声道:"岳将军!李谟匿粮不发,害死了多少弟兄?如今又想污蔑本抚通敌,掩盖罪行!你若还有一丝良知,就该打开城门,让本抚进去查个水落石出!"
岳峰浑身一颤,想起那些饿死的弟兄,想起李谟帐中的酒香,再看看谢渊身后整装待发的援军,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他猛地转身,挥刀砍断了吊桥的绳索:"放谢大人进来!"
谢渊登上城楼时,正撞见李谟要从垛口往下跳 —— 他想逃。陈武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按住,反剪了双臂。
"谢渊!你敢动我?" 李谟挣扎着,色厉内荏地喊道,"我是镇刑司监军,你无权审我!"
谢渊没理他,径直走到岳峰面前。岳峰羞愧地低下头:"谢大人,是我糊涂,差点误了大事。"
"眼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城楼上的残兵,"张将军,清点人数,能战者尚有多少?"
张明哽咽道:"不足两千,都...... 都饿得快站不住了。"
谢渊点点头,对身后的士兵道:"把咱们带的粮草卸下来,先给弟兄们熬粥!" 他又看向被按住的李谟,"李监军,西仓的粮,还能烧吗?"
李谟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
谢渊不再理他,转身对岳峰道:"岳将军,你熟悉北元的战法,咱们分兵守御:你带五百人守东、南二门,我带一千人守西、北二门。等弟兄们吃了东西,力气恢复了,再组织反击。"
岳峰重重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就在这时,城外的北元兵又发起了猛攻,撞木一次次撞击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谢渊走到垛口边,看阿古拉的大旗在远处的雪地里飘扬,冷冷道:"告诉阿古拉,想要屠城,先踏过本抚的尸体!"
天刚亮,北元的攻势就更猛了。阿古拉似乎知道大同卫已是强弩之末,亲自擂鼓督战,三万骑兵轮番冲击,城砖被撞得碎屑纷飞。
谢渊站在西城门楼上,指挥士兵用火箭射击北元的撞木。火箭划过雪空,留下一道道红色的轨迹,如流星般坠落。他身上的甲胄已被汗水浸湿,又冻成了冰,一动就发出 "咯吱" 的声响。
"大人,粥熬好了!" 陈武端着一碗热粥跑上来,递到他面前,"您喝一口暖暖身子吧。"
谢渊接过粥,却没喝,而是递给身边一个年轻的士兵。那士兵接过粥,狼吞虎咽地喝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谢谢大人...... 俺爹娘要是知道俺还活着,一定很高兴......"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一阵酸楚。这些士兵,本该在家乡种田、娶妻、生子,却要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还要忍受饥饿和猜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手里举着一卷黄绸:"圣旨到 —— 谢渊接旨!"
谢渊心中一紧,走到城下接旨。玄夜卫展开圣旨,尖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卫围城,谢渊援救有功,着即暂代大同卫指挥使,节制兵马。镇刑司监军李谟匿粮不发,贻误军机,着即押解回京,交三法司严审。钦此。"
谢渊叩头领旨,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站起身,对城楼上的士兵们喊道:"弟兄们!圣旨到了!李谟被革职查办了!朝廷的援军,不日就到!"
士兵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音震彻云霄。饥饿和疲惫仿佛都被这欢呼声驱散了,一个个挺直了腰杆,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北元的攻势渐渐弱了。阿古拉见大同卫援军已到,而自己的骑兵连日攻城,伤亡惨重,终于下令撤兵。雪地里留下了无数尸体和兵器,像是一条凝固的血河。
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北元兵退去的方向,长长舒了一口气。岳峰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块干粮:"大人,吃点东西吧。"
谢渊接过干粮,却没吃,而是望着城下那些饿死的士兵,轻声道:"岳将军,你说,这些弟兄,他们守的是什么?"
岳峰沉默了片刻,道:"是这城,是这土地。"
"不止。" 谢渊摇摇头,"他们守的,是公道,是天理。"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可这公道,这天理,有时候却要靠流血才能换来。"
岳峰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慨。
就在这时,陈武匆匆跑上来,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大人,李谟招了。他说,张侍郎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答应在朝中替他遮掩。还有...... 还有兵部的几个官员,也都得了好处。"
谢渊接过供词,看了一眼,冷冷道:"把这些名字记下来,等战事平息,本抚要一一参奏。" 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的京师,目光坚定,"这朝廷的积弊,也该好好治一治了。"
大同卫解围的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三法司会审李谟,查出他与张诚等人相互勾结、匿粮不发的罪证,一并问斩。朝廷下令厚葬大同卫阵亡将士,追赠官爵,其家眷由官府赡养。
谢渊留在大同卫,整顿防务,安抚百姓。他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又上书朝廷,请求改革边军粮道,废除镇刑司监军制度,由边将直接掌粮。
德佑十五年春,谢渊奉旨回京。临行前,他来到大同卫的烈士陵园,那里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他在碑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轻声道:"弟兄们,你们守住的公道,我替你们带回京师了。"
春风吹过,石碑旁的柳枝抽出了新芽,像是在回应他的誓言。
片尾
城楼上,谢渊望着北方的雨,手里捏着李谟的供词。供词上写着,李谟曾对王庆说:"这世道,谁守规矩谁死。" 可那些在南瓮城饿死的士兵,到死都攥着兵器 —— 他们守的,不是规矩,是脚下的土地,是心中的公道。
远处的草原上,北元兵退去的痕迹已被新雪覆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谢渊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忘记。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当大同之困,内有奸佞弄权,外有强敌压境,可谓危矣。谢渊以一书生,提兵赴援,抗权贵,斩奸佞,终解围城之困。其所争者,非一城之存亡,乃朝廷之纪纲;所守者,非一身之荣辱,乃三军之性命。"
《明伦汇编》评:"德佑十四年冬,大同卫之哭,非独饿声,乃国之痛也。谢渊起于寒微,知民间疾苦,故能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后其改革边政,兴利除弊,皆始于此。故曰:国家之安危,系于君子之进退;君子之进退,系于朝廷之明暗。"
《边镇备御录》终记:"大同卫解围后,谢渊奏请 ' 边军粮道归兵部直管,罢镇刑司监军 ',帝从之。自是,边军困窘之状稍缓,将士用命,北元不敢轻易南犯者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