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宋母说不用上交,宋宣还是往章小蕙手里塞了五块钱。
章小蕙立刻板起脸,退了回去:“小宣,你快把钱拿回去!”
“说了不要就不要,咱家的规矩不能坏。”
“我知道规矩。”
宋宣笑着解释,“您就当这是儿子孝敬您的,这钱总该收下吧?”
宋宣本来就没打算全给,见宋母不肯接,于是把五块钱硬塞到她衣兜内。
章小蕙捏着兜里的五块钱,看了看儿子,见他态度强硬,松口道:“行吧,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收下了。”
宋安摸着兜里的十块钱,忽然觉得有些烫手。
弟弟才给娘五块钱,却给了自己十块,真的非常够意思。
不行,他不能拿这么多,回去就把钱还给弟弟。
-
宋家。
“爹娘,奶奶、叔叔们回来了!”
宋有银和宋有金正坐在屋外乘凉,一边等迟迟未归的奶奶和叔叔们,一边念叨:“到底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是啊,好久没吃西瓜了,我想吃!”
“等你奶奶回来再说。” 苏小月严肃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
宋宣刚走进院子,听见两个孩子的话,便开口道:“想吃现在就可以切了。”
章小蕙不赞同道:“现在这么凉快,吃什么西瓜?等明天中午天热的时候吃不好吗?现在吊在井里冰着,明天又冰又甜,吃着才舒服。”
“可是…… 我现在就想吃。”
宋有金眼巴巴地望着她,又转头朝坐在栀子花树下的宋羲和喊道:“羲和,你是不是也想吃?”
宋羲和:“……”
没得到回应,宋有金也不气馁,目光转向一旁的宋大妞和宋大牛:“大妞姐、大牛哥,你们也想吃对吧?”
“……” 两人悄悄咽了咽口水,怕被奶奶教训,没敢应声。
宋宣看着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的样子,忍不住笑道:“孩子想吃就吃吧,买回来本就是给大家吃的。”
“就你惯着他们。”
章小蕙无奈地瞪了他一眼,叮嘱道:“晚上凉,你们少吃点,吃多了当心拉肚子。”
“好嘞!”
听见奶奶发话,宋有金和宋有银立刻蹦起来,拉着父亲去把吊在井里的西瓜提上来。
-
“羲和,你不去看看吗?”
姜祯见其他孩子都跑过去了,唯独她坐在树下纹丝不动,不由得有些奇怪。
“不去。”
宋羲和不想给死鬼爹笑话自己是“小馋鬼”的机会,没打算凑这个热闹,瞥了他一眼说:“你想去的话,自己去就好。”
“我跟他们不熟,就在这儿陪你吧。”
姜祯其实也很久没吃西瓜了,心里虽有点馋,却也不至于围着西瓜眼巴巴的等。
“你放心,这西瓜肯定有我们的份。”
宋羲和脸色好看了些,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父亲,心里奇怪他怎么不来找自己说话了?
哼,不找就不找!他不主动跟自己说,自己才懒得理他呢!
-
当然他主动说话,宋羲和也不会理就是了。
她又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狗,她也是有脾气和骄傲的。
以前自己傻乎乎的,总是盼着他能多看自己一眼,哪怕只是关心几句,可他眼里从来只有宁寡妇和她的两个孩子,还经常说她不如他们乖巧可爱。
现在失忆了反而想起她这个女儿了,凭什么他想亲近自己,就可以毫无芥蒂地凑过来?
迟来的父爱比草贱,她才不稀罕,他还是继续去找外面的可爱孩子吧。
“嗯。”
姜祯见宋羲和神色缓和了许多,悄悄松了口气,也不知道她在跟亲生父亲较什么劲儿。
他初来乍到,也不敢随便打听缘由。
“祯祯,快吃西瓜!”
苏小月刚把西瓜切开,蒋红就无视众人异样的目光,挑了一大片递到姜祯面前。
“……” 姜祯被众人的目光看得如坐针毡,连忙拒绝:“婶子,我吃不了这么多,您拿回去吧。”
“吃不完可以慢慢吃,你是咱家的客人,婶子招待你是应该的。”
蒋红还记得丈夫的叮嘱,尽量收着些示好的态度,把西瓜往他手里一塞就转身走了。
-
姜祯拿着西瓜看向身边的小女孩,说道:“羲和,给你吃吧,我一个外人,吃这么多不太合适。”
“让你吃就吃。”
宋羲和虽然猜不透大伯母的心思,但送上门的西瓜不吃白不吃,当即说道。
姜祯试探地提议,“我们一人一半吧?谢爷爷说我身体不太好,寒性食物不能多吃。”
“嗯。”宋羲和可有可无地应道。
“羲和,你等我一会儿。”
姜祯说着便去找人借了刀子,把西瓜切成两半,拿着西瓜回到宋羲和身边。
宋羲和也没跟他客气,接过来就狠狠咬了一大口,仿佛在发泄情绪似的。
宋宣洗好手,从桌上拿了块西瓜吃。
他见宋羲和和姜祯都已经吃上了,便没再多留意他们。
宋家人口多,这么一个大西瓜分着吃下来,很快就吃完了,一点也没剩。
苏小月和蒋红吃着宋宣买回来的西瓜,因为他非要做生意闹出事的不快,也渐渐烟消云散了。
-
第二天,杨书记早早来到宋宣家。
“宋宣,你在家里吗?”
“在呢,杨书记您有什么事?”
宋宣刚起床就见杨书记上门,心里虽有些诧异,还是礼貌地请他进屋。
“小宣,我想问问你,昨天你带出去的那些玉米,是怎么卖到三角钱一斤?”杨书记开门见山问道。
宋宣笑了笑,解释道:“杨书记,我家玉米口感比普通玉米甜不少,我就在镇上挑了个人流量大的好位置摆摊,再吆喝了几句,就吸引了不少人来买。”
杨书记听后,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小宣,你这卖东西的方法能不能教给村里其他人?让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宋宣想起昨天村民们那些难看的嘴脸,本就没打算带他们致富,面露难色:“书记,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实在是我不知道该教大家什么。”
“我家和村里人用的玉米种、化肥都一样,可这玉米口感就是比普通的甜,我也弄不明白为啥。种地这些事您问我这个失忆的人,还不如去问我爹娘,他们才是真懂种地的人。”
杨书记看着宋宣,以为他不想说出来,不禁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昨天那些人针对你,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里太穷了,看到你赚了钱,心里就不平衡。”
“这些老一辈人以前没读过书,思想受限于认知边界,容易被经验固化。“
“后来,上学也考不上大学,便觉得读书没用,连扫盲班都不上心。文化程度低了,思想自然也就越发古板、不开化。”
“他们老一辈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再改变。不过好在下一代还有挽救的机会,只要能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将来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说到这里,杨书记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可问题就出在这学费上,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家里没钱的话根本供不起孩子读书。”
“他们不让孩子读书,将来这些娃子怕也只能跟他们父辈一样,一辈子在这乡下庸庸碌碌地过日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宋宣听着杨书记的话,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但心里却在想: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他又不是扶贫办的,找他说这些也解决不了问题!
何况,他凭什么以德报怨?
-
宋宣无奈地摊开手,“杨书记,不是我藏私,这事儿我真没什么好教的。”
“孩子们的未来,我心里也一直记挂着,盼着他们能有好出路,只是我也无能为力。”
“您看啊,我家玉米甜不甜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可能是今年雨水赶得巧,光照比较足?也可能是地里营养好?”
“听我家人说,我以前没种地,我这脑子也记不清以前的事,现在你问我我也一头雾水。”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至于摆摊赚钱,那全靠镇上人多,纯属碰运气。”
“村里叔伯婶子们要是学我去摆摊,万一镇上人不买单,岂不是白忙活一场?到时候可别让他们怪上我,我可没给任何人传授经商技巧。”
“……”
杨书记见他一味推托,脸色沉了沉。
他知道宋宣不情愿,不好强制命令他教村民技巧,便换了个话题:“那我能买一根你家的玉米吗?”
镇上居民又不傻,要是东西不好,绝不会心甘情愿出高价购买。
他就是想研究研究,这玉米到底好在哪里,能让大家接受这个价钱。
“玉米不是我种的,这事儿我做不了主。等我爹娘回来,您去问他们吧。”
宋宣自然也察觉到了杨书记的不满,但他不愿意去教授那些对自己没有善意的村民。
-
杨书记见状,也不好强求,只得顺着他的话问道:“那行,你爹娘在哪里?我现在去找他们?”
宋宣:“不太清楚,我刚起床,这会儿他们应该在地里干活吧。要不您去找一找?”
“……” 杨书记皱起眉,分地是按人头分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分得的土地面积越大。
宋家人分的地本就是村里最多的几户之一,他哪知道宋宣爹娘这会儿正在哪块地里干活?
真要是一块一块地找过去,自己还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
“算了,等你爹娘回来了,叫个孩子来通知我一声就行。”
临走前,杨书记又回头看了宋宣一眼,神色复杂极了。
这都日上三竿了,他还在家里赖着没起床,这么多年都这样,宋家人到底是怎么忍得了他的!
“嗯。” 宋宣敷衍地应了声,转身去洗漱了。
他昨晚在小天的指导下,学了不少药材种植的课程,睡得晚了,今早自然起得迟了些。
出门就看到一个坏心情的人,早知如此,他宁可在床上多睡一会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宋宣洗漱完后,就像往常一样走进厨房准备吃早饭,刚进门就看见宋母从后门走了进来。
她背上背着一个装满竹壳的背篓,这些竹壳是用来引火的。
宋母走进屋子,将背篓放在地上,然后直起身子,看着宋宣随口问道:“刚才谁来了?”
宋宣连忙解释:“是杨书记,他想让我教村民们做生意,传授一些卖三角玉米的技巧。”
“你答应了?”
章小蕙快步倒了杯水解渴,听见这话立刻拧起眉头,看向小儿子。
“怎么可能?”
宋宣摇了摇头,加重语气坚决地回答道:“我跟他们关系不好,昨天他们还举报我,想看我和大哥倒霉,我可没那么大度。”
“这就对了,别搭理他们,这种黑心烂肺的人,就该穷困潦倒一辈子。”
章小蕙半点不觉得儿子计较,“这要是搁前几年,就这种举报的事,我们全家都得跟着受牵连。”
-
“放心吧,除了自家人,我谁也不教。”
宋宣点了点头,向母亲承诺:“娘,杨书记没能说动我,又想买咱家的玉米。”
“他这是想研究研究,咱们家玉米为什么能卖到三角钱一斤。”
“这有啥好研究的?咱们的玉米种,跟村里人买的都一样。”
章小蕙差点骂出 “他有病吧”,又怕把 失忆的“单纯”儿子带坏,只好忍住,冷笑一声:“他想买就买呗,可他想研究出啥门道,那只在梦里想想了。”
“咱就照常卖玉米,管他呢。”
宋宣解释:“我也是这么跟他说的,可他好像不信,非要亲自研究,还说等你回来了,再上门来买玉米。”
“爱信不信!咱们卖他一角五一根,他要是有钱,想要多少咱就给他多少。”
章小蕙放下碗,冷嘲热讽道:“他要是嫌贵,咱就说这都是好玉米,原本没打算往外卖,总不能为了支持他研究,就无偿给他吧?”
“他又不是啥农学专家,还能研究出花来?我看啊,研究不了多久玉米就得进他和他家人肚子里。”
“娘,您在外面可别这么说,让他听见该给咱家穿小鞋了。”
宋宣以后还打算在村里批地,少不了要经过这些村干部点头。
喜欢快穿穿成年代文男配
章小蕙立刻板起脸,退了回去:“小宣,你快把钱拿回去!”
“说了不要就不要,咱家的规矩不能坏。”
“我知道规矩。”
宋宣笑着解释,“您就当这是儿子孝敬您的,这钱总该收下吧?”
宋宣本来就没打算全给,见宋母不肯接,于是把五块钱硬塞到她衣兜内。
章小蕙捏着兜里的五块钱,看了看儿子,见他态度强硬,松口道:“行吧,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收下了。”
宋安摸着兜里的十块钱,忽然觉得有些烫手。
弟弟才给娘五块钱,却给了自己十块,真的非常够意思。
不行,他不能拿这么多,回去就把钱还给弟弟。
-
宋家。
“爹娘,奶奶、叔叔们回来了!”
宋有银和宋有金正坐在屋外乘凉,一边等迟迟未归的奶奶和叔叔们,一边念叨:“到底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是啊,好久没吃西瓜了,我想吃!”
“等你奶奶回来再说。” 苏小月严肃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
宋宣刚走进院子,听见两个孩子的话,便开口道:“想吃现在就可以切了。”
章小蕙不赞同道:“现在这么凉快,吃什么西瓜?等明天中午天热的时候吃不好吗?现在吊在井里冰着,明天又冰又甜,吃着才舒服。”
“可是…… 我现在就想吃。”
宋有金眼巴巴地望着她,又转头朝坐在栀子花树下的宋羲和喊道:“羲和,你是不是也想吃?”
宋羲和:“……”
没得到回应,宋有金也不气馁,目光转向一旁的宋大妞和宋大牛:“大妞姐、大牛哥,你们也想吃对吧?”
“……” 两人悄悄咽了咽口水,怕被奶奶教训,没敢应声。
宋宣看着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的样子,忍不住笑道:“孩子想吃就吃吧,买回来本就是给大家吃的。”
“就你惯着他们。”
章小蕙无奈地瞪了他一眼,叮嘱道:“晚上凉,你们少吃点,吃多了当心拉肚子。”
“好嘞!”
听见奶奶发话,宋有金和宋有银立刻蹦起来,拉着父亲去把吊在井里的西瓜提上来。
-
“羲和,你不去看看吗?”
姜祯见其他孩子都跑过去了,唯独她坐在树下纹丝不动,不由得有些奇怪。
“不去。”
宋羲和不想给死鬼爹笑话自己是“小馋鬼”的机会,没打算凑这个热闹,瞥了他一眼说:“你想去的话,自己去就好。”
“我跟他们不熟,就在这儿陪你吧。”
姜祯其实也很久没吃西瓜了,心里虽有点馋,却也不至于围着西瓜眼巴巴的等。
“你放心,这西瓜肯定有我们的份。”
宋羲和脸色好看了些,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父亲,心里奇怪他怎么不来找自己说话了?
哼,不找就不找!他不主动跟自己说,自己才懒得理他呢!
-
当然他主动说话,宋羲和也不会理就是了。
她又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狗,她也是有脾气和骄傲的。
以前自己傻乎乎的,总是盼着他能多看自己一眼,哪怕只是关心几句,可他眼里从来只有宁寡妇和她的两个孩子,还经常说她不如他们乖巧可爱。
现在失忆了反而想起她这个女儿了,凭什么他想亲近自己,就可以毫无芥蒂地凑过来?
迟来的父爱比草贱,她才不稀罕,他还是继续去找外面的可爱孩子吧。
“嗯。”
姜祯见宋羲和神色缓和了许多,悄悄松了口气,也不知道她在跟亲生父亲较什么劲儿。
他初来乍到,也不敢随便打听缘由。
“祯祯,快吃西瓜!”
苏小月刚把西瓜切开,蒋红就无视众人异样的目光,挑了一大片递到姜祯面前。
“……” 姜祯被众人的目光看得如坐针毡,连忙拒绝:“婶子,我吃不了这么多,您拿回去吧。”
“吃不完可以慢慢吃,你是咱家的客人,婶子招待你是应该的。”
蒋红还记得丈夫的叮嘱,尽量收着些示好的态度,把西瓜往他手里一塞就转身走了。
-
姜祯拿着西瓜看向身边的小女孩,说道:“羲和,给你吃吧,我一个外人,吃这么多不太合适。”
“让你吃就吃。”
宋羲和虽然猜不透大伯母的心思,但送上门的西瓜不吃白不吃,当即说道。
姜祯试探地提议,“我们一人一半吧?谢爷爷说我身体不太好,寒性食物不能多吃。”
“嗯。”宋羲和可有可无地应道。
“羲和,你等我一会儿。”
姜祯说着便去找人借了刀子,把西瓜切成两半,拿着西瓜回到宋羲和身边。
宋羲和也没跟他客气,接过来就狠狠咬了一大口,仿佛在发泄情绪似的。
宋宣洗好手,从桌上拿了块西瓜吃。
他见宋羲和和姜祯都已经吃上了,便没再多留意他们。
宋家人口多,这么一个大西瓜分着吃下来,很快就吃完了,一点也没剩。
苏小月和蒋红吃着宋宣买回来的西瓜,因为他非要做生意闹出事的不快,也渐渐烟消云散了。
-
第二天,杨书记早早来到宋宣家。
“宋宣,你在家里吗?”
“在呢,杨书记您有什么事?”
宋宣刚起床就见杨书记上门,心里虽有些诧异,还是礼貌地请他进屋。
“小宣,我想问问你,昨天你带出去的那些玉米,是怎么卖到三角钱一斤?”杨书记开门见山问道。
宋宣笑了笑,解释道:“杨书记,我家玉米口感比普通玉米甜不少,我就在镇上挑了个人流量大的好位置摆摊,再吆喝了几句,就吸引了不少人来买。”
杨书记听后,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小宣,你这卖东西的方法能不能教给村里其他人?让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宋宣想起昨天村民们那些难看的嘴脸,本就没打算带他们致富,面露难色:“书记,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实在是我不知道该教大家什么。”
“我家和村里人用的玉米种、化肥都一样,可这玉米口感就是比普通的甜,我也弄不明白为啥。种地这些事您问我这个失忆的人,还不如去问我爹娘,他们才是真懂种地的人。”
杨书记看着宋宣,以为他不想说出来,不禁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昨天那些人针对你,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里太穷了,看到你赚了钱,心里就不平衡。”
“这些老一辈人以前没读过书,思想受限于认知边界,容易被经验固化。“
“后来,上学也考不上大学,便觉得读书没用,连扫盲班都不上心。文化程度低了,思想自然也就越发古板、不开化。”
“他们老一辈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再改变。不过好在下一代还有挽救的机会,只要能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将来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说到这里,杨书记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可问题就出在这学费上,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家里没钱的话根本供不起孩子读书。”
“他们不让孩子读书,将来这些娃子怕也只能跟他们父辈一样,一辈子在这乡下庸庸碌碌地过日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宋宣听着杨书记的话,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但心里却在想: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他又不是扶贫办的,找他说这些也解决不了问题!
何况,他凭什么以德报怨?
-
宋宣无奈地摊开手,“杨书记,不是我藏私,这事儿我真没什么好教的。”
“孩子们的未来,我心里也一直记挂着,盼着他们能有好出路,只是我也无能为力。”
“您看啊,我家玉米甜不甜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可能是今年雨水赶得巧,光照比较足?也可能是地里营养好?”
“听我家人说,我以前没种地,我这脑子也记不清以前的事,现在你问我我也一头雾水。”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至于摆摊赚钱,那全靠镇上人多,纯属碰运气。”
“村里叔伯婶子们要是学我去摆摊,万一镇上人不买单,岂不是白忙活一场?到时候可别让他们怪上我,我可没给任何人传授经商技巧。”
“……”
杨书记见他一味推托,脸色沉了沉。
他知道宋宣不情愿,不好强制命令他教村民技巧,便换了个话题:“那我能买一根你家的玉米吗?”
镇上居民又不傻,要是东西不好,绝不会心甘情愿出高价购买。
他就是想研究研究,这玉米到底好在哪里,能让大家接受这个价钱。
“玉米不是我种的,这事儿我做不了主。等我爹娘回来,您去问他们吧。”
宋宣自然也察觉到了杨书记的不满,但他不愿意去教授那些对自己没有善意的村民。
-
杨书记见状,也不好强求,只得顺着他的话问道:“那行,你爹娘在哪里?我现在去找他们?”
宋宣:“不太清楚,我刚起床,这会儿他们应该在地里干活吧。要不您去找一找?”
“……” 杨书记皱起眉,分地是按人头分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分得的土地面积越大。
宋家人分的地本就是村里最多的几户之一,他哪知道宋宣爹娘这会儿正在哪块地里干活?
真要是一块一块地找过去,自己还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
“算了,等你爹娘回来了,叫个孩子来通知我一声就行。”
临走前,杨书记又回头看了宋宣一眼,神色复杂极了。
这都日上三竿了,他还在家里赖着没起床,这么多年都这样,宋家人到底是怎么忍得了他的!
“嗯。” 宋宣敷衍地应了声,转身去洗漱了。
他昨晚在小天的指导下,学了不少药材种植的课程,睡得晚了,今早自然起得迟了些。
出门就看到一个坏心情的人,早知如此,他宁可在床上多睡一会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宋宣洗漱完后,就像往常一样走进厨房准备吃早饭,刚进门就看见宋母从后门走了进来。
她背上背着一个装满竹壳的背篓,这些竹壳是用来引火的。
宋母走进屋子,将背篓放在地上,然后直起身子,看着宋宣随口问道:“刚才谁来了?”
宋宣连忙解释:“是杨书记,他想让我教村民们做生意,传授一些卖三角玉米的技巧。”
“你答应了?”
章小蕙快步倒了杯水解渴,听见这话立刻拧起眉头,看向小儿子。
“怎么可能?”
宋宣摇了摇头,加重语气坚决地回答道:“我跟他们关系不好,昨天他们还举报我,想看我和大哥倒霉,我可没那么大度。”
“这就对了,别搭理他们,这种黑心烂肺的人,就该穷困潦倒一辈子。”
章小蕙半点不觉得儿子计较,“这要是搁前几年,就这种举报的事,我们全家都得跟着受牵连。”
-
“放心吧,除了自家人,我谁也不教。”
宋宣点了点头,向母亲承诺:“娘,杨书记没能说动我,又想买咱家的玉米。”
“他这是想研究研究,咱们家玉米为什么能卖到三角钱一斤。”
“这有啥好研究的?咱们的玉米种,跟村里人买的都一样。”
章小蕙差点骂出 “他有病吧”,又怕把 失忆的“单纯”儿子带坏,只好忍住,冷笑一声:“他想买就买呗,可他想研究出啥门道,那只在梦里想想了。”
“咱就照常卖玉米,管他呢。”
宋宣解释:“我也是这么跟他说的,可他好像不信,非要亲自研究,还说等你回来了,再上门来买玉米。”
“爱信不信!咱们卖他一角五一根,他要是有钱,想要多少咱就给他多少。”
章小蕙放下碗,冷嘲热讽道:“他要是嫌贵,咱就说这都是好玉米,原本没打算往外卖,总不能为了支持他研究,就无偿给他吧?”
“他又不是啥农学专家,还能研究出花来?我看啊,研究不了多久玉米就得进他和他家人肚子里。”
“娘,您在外面可别这么说,让他听见该给咱家穿小鞋了。”
宋宣以后还打算在村里批地,少不了要经过这些村干部点头。
喜欢快穿穿成年代文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