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他们的身影便出现在了林家门前。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后世那么遥远。
房子之间也没有那么严密的隔音措施,邻里之间经常相互串门。
因此只要家里有人,通常都不会关门。
宋萍听到儿子在和人交谈,连忙高声问道:“旺家,你在和谁说话呢?”
林旺家大声提醒:“娘,大舅和小舅来家里了!”
“你瞎说什么呢,你大舅他们在乡下呢。”
宋萍压根不信他的鬼话。
她平时要上班,大哥他们每次过来看自己,都会提前打个电话,哪会突然上门。
“真的。” 林旺家说完,转头对两个舅舅道,“大舅、小舅,你们跟她说说是真是假。”
宋安笑着把背篓放下,“小妹,娘想着你好久没吃家里种的玉米了,就让我和小宣给你送些过来。”
-
宋萍听到大哥的声音,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连忙拿着葱迎了出来:“我们家的玉米地出问题了?”
“小妹,你真是料事如神。”
宋安忍不住夸她,心里暗道不愧是能考上中专的妹妹,就是这么聪明。
宋萍白了他一眼,瞥见背篓里装着不少玉米,脸上露出忧色:“情况很严重吗?你们带这么多玉米出来。”
“还好,我们把带出来的玉米全卖光了,不光没亏,还赚了不少。”
宋安说着说着,忍不住夸起宋宣,“今天小弟立了大功,这么多玉米能卖出去,全是他的功劳。”
“你是不知道,他这嘴巴多能说,那些爱砍价的老太婆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哥、小弟快进来坐,大老远跑过来,累坏了吧?”
宋萍把两人往屋里请,听见大哥对小弟赞不绝口,意外地看了宋宣一眼。
大哥说的人,真的是又懒又馋的小弟吗?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宋安用手扇风,说道:“不累,我们坐的是牛车。”
-
“……”
宋宣察觉到三姐惊诧的目光,唇角微微一抽。
原身到底有多不靠谱,他稍微有了点好的转变,竟然能让大家惊讶成这样?
“三姐,这是我采的蘑菇,你拿去煲汤,最好做晚饭时一块煮了,放一晚就不新鲜了。”
宋宣取出芭蕉叶,从背篼内拿出一斤装好的蘑菇递过去。
“你亲自采来送我的?”
宋萍接过小弟递来的蘑菇,受宠若惊地问。
“嗯,我还卖了几斤,生意还不错。” 宋宣点点头。
“小弟,可喜可贺,你终于长大了!”
宋萍捧着蘑菇,感慨万千:“我以后总算不用担心你会饿死了,真希望你能把这份努力奋斗、自食其力的劲头一直保持下去。”
宋宣:“……”没那么夸张!
-
“大哥、小弟,你们吃了饭再走吧?”
宋萍哼着小调去厨房放蘑菇,拿两个碗给他们倒水,见哥哥弟弟满头大汗,顺便将电风扇打开了。
“你们在家里稍坐一会儿吹吹风,我去市场看看还有没有鲜肉卖。”
宋安摆了摆手,“不了,时候不早了,送完玉米我们就得回去了。”
宋萍心里有些失落,连忙道:“没事,炒菜很快的,旺家他爸的兄弟弄了一些火腿回来,我炒火腿给你们吃。”
“旺家,快去把门锁上,别让你大舅、小舅走了。”
“好嘞。”
林旺家屁颠屁颠的去关门了,帮忙劝说道:“大舅、小舅,你们难得来一次,吃了再走吧?”
“小舅,你不是爱吃肉吗?火腿炒青椒可好吃了,你尝尝味再走。”
林旺家知道这里面最容易打动的是小舅,于是故意诱惑宋宣。
-
宋宣:“……”难道在小外甥眼中,自己是大馋小舅?
林旺家刚准备关门,外面就传来了爷爷奶奶的说话声。
“旺家,好好的关啥门啊?做什么亏心事了?”
林奶奶提着水果回来,皱着眉问道。
林爷爷没说话,只是疑惑地看向小孙子。
“没有,我大舅和小舅来了。”
林旺家见他们回来,打开门解释道。
“来了就来了,你把门关上干啥?你舅舅们又不是见不得人。”
林奶奶想不明白这跟关门有啥关系,她对儿媳妇娘家人没什么意见,看他这副样子,以为小孙子跟家属院其他小孩学坏,开始嫌弃在乡下种地的舅舅了,不悦道。
“奶奶,我没这个意思,是我妈怕大舅和小舅趁她做饭的时候偷偷溜走,才让我把门锁上的。”
林旺家觉得自己挺冤枉,他可没嫌弃两个舅舅丢人。
他的舅舅们都长得好看,尤其是常来家里的小舅,让他和哥哥在小伙伴里特别有面子。
其他人的舅舅,都没他的舅舅们好看。
-
林奶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有旺家大舅在,他俩会走倒也说得通了。
因为孙子的大舅跟他们父母一样,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为人特别客气谨慎。
每次听从亲家母吩咐给他们送一些农产品,总是怕给儿媳添麻烦,想着法子避开在他们家吃饭。
儿媳的父母虽是农民,却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
单从他们一直支持儿媳读书这一点,就能看出亲家的人品有多高尚。
那个年代,家里有好几个男丁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供女儿念书的父母,都是相当开明的。
哪怕是现在,农村也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
她是老师,接触过很多重男轻女家庭出身的女学生。
那些女孩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途辍学,明明接受过教育,可被迫辍学的她们当了母亲后,也会重蹈覆辙,让自己的女儿走上和自己一样的老路。
传统观念认为 “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供女孩读书是 “赔本的买卖”,不如让她们在家干活、分担家务,甚至成为给儿子换彩礼的筹码。
林奶奶对此既心痛又无力改变,只能想办法让大家看到女孩读书的好处,比如能嫁个好人家,找份好工作。
宋萍经常带肉回家,她也从不像其他婆婆那样在外面说儿媳坏话。
她能带东西回去给娘家人改善生活,这也足以证明,用心供女孩读书根本不是赔本的买卖。
只是林奶奶的法子,有效果但不高。
因为读书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还要不断进行投入,很多家长都坚持不到女儿毕业,就会找理由让孩子回去补贴家用了。
-
话又说回来,他们家就宝根一个孩子,宝根能力再强,也独木难支。
当初老两口愿意找个兄弟多的农村儿媳,也是想着以后他们走了,儿子和儿媳的兄弟姐妹能相互照应。
虽说儿媳的几个兄弟都在农村种地,现在没法给宝根提供资源和帮助,但人多在某些时候也能派上用场。
儿媳的三个兄弟里,就小的那个有点不着调。
可谁让这小子跟自家孙子们长得像呢?就算想讨厌林父、林母也讨厌不起来。
他无非是懒了点,不爱干活,有点好吃,也没犯过什么大错。
所以对于儿媳私下里贴补这个小弟,他们老两口也都装作没看见不知道。
-
“我去买点猪肉。” 林奶奶把手里的水果递给孙子,朝里屋问:“萍萍,家里还缺什么菜?”
“您去市场看看,有没有卖鸡鸭的,鱼肉也行。” 宋萍回道。
“行。” 林奶奶应了一声,转头对以前常来家里蹭饭,自己熟悉不已的宋宣说:“小四,你跟我走一趟。”
“……” 宋宣当场傻眼,难道原身跟她关系很亲近?不然为什么单叫他一个人去!
宋安见小弟这副发愣的样子,连忙委婉地回绝:“林婶,不用麻烦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小宣他失忆了,忘了所有人,还请您多担待。”
-
林奶奶早就听说了这事,点点头道:“没事,我知道。小四只是失忆了,脑袋又没坏,忘了也不打紧。”
“这样正好,我可以带他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等以后他自己过来的时候,也能找得到路。”
她看向宋宣,说道:“小四,跟婶子出去走一走,就当散散心了。”
林婶子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宋安也不好再推辞,转头看向宋宣征求意见:“小弟,你愿不愿意跟林婶儿一起去吗?”
宋宣并没有察觉到林家人对自己有任何恶意,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由于失忆的原因,周围的人虽然对他充满了同情,但偶尔还是会流露出一丝鄙夷和嫌弃的神情。
可到了林家,不管是三姐的孩子,还是她的公公婆婆,对待自己的态度都很自然,完全是将他当作自家的小辈一样看待。
他想了想,没有拒绝:“好的,林婶,我很乐意跟您一起去。不过,我不太喜欢小四这个称呼,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您以后就叫我小宣吧。”
毕竟,如果他被叫做小四,那么三姐又该怎么称呼呢?
小三?那更奇怪了,总觉得不是什么好话。
-
林奶奶听见宋宣的话,不禁笑了起来,“好好好,那就叫小宣。”
宋宣听见她改了称呼,心里舒服多了。
“那你就跟着林婶出去,记得听她的话,别乱跑。你又不认路,迷了路可就糟了,真要是走散了,直接去派出所等着我来寻你。”
如今拐子猖獗,不光妇女儿童容易遭殃,年轻俊朗的男人也成了他们的目标。
家里眼下还住着个被拐来流落到村里的孩子呢,就凭小弟这出众的长相,在人贩子眼里,恐怕也算得上 “极品货” 了。
宋宣心里嘀咕,自己哪有那么傻。
失忆不等于失智,他无奈地点点头应道:“知道了,大哥。”
一个个都不放心他,这真是甜蜜的烦恼。
于是,宋宣便跟着林奶奶走出了林家。
-
“小舅,带我一个!”
大舅这人很是无趣,林旺家可不想跟他单独待着。
反正家里有爷爷陪着客人,也用不着他留在这里,见奶奶和小舅拎着口袋要出门,林旺家大声喊了一句。
“你去凑什么热闹?别去添乱。”
林爷爷伸出手,想把他拉回来。
“我才不是添乱,小舅现在失忆了,跟奶奶也不熟悉,两人出去多尴尬?有我在就不一样了?还能跟小舅说说话,缓解一下气氛。”
林旺家早料到爷爷会拦自己,加快速度冲了出去,让爷爷连个衣角都没摸着。
林爷爷无奈地对孩子大舅笑了一下,“这臭小子,整天跟个皮猴似的,一点儿都不听话。”
“小孩子活泼点好。”林安笑了笑,倒是觉得外甥性格不错。
-
宋宣看着追上来,一把攥住自己手的小外甥,无奈地叹了口气:“旺家,你在家等着吃玉米不好吗?”
“回来照样能吃呀。” 林旺家满不在乎地说。
“什么玉米?”
林奶奶回来时没见着玉米,客厅的玉米早已经被宋萍拿到厨房去处理了。
她低头询问孙子,“你妈买到玉米了?”
“不是买的,是小舅他们带来的。” 林旺家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
林奶奶恍然,语气里带着点遗憾,“我回来时听说纺织厂那边有人卖玉米,本想去买几根回来尝一尝。可我们去晚了,到那儿时玉米已经卖光了,连老板的影子都没见着。”
听到小孙子说他舅舅们这回也带了玉米来,林奶奶心里正觉得巧,没承想还有更巧的。
下一秒,她就听见宋宣说:“其实那玉米是我们卖的,我和大哥之前就在那儿摆摊。”
林奶奶惊讶地看了宋宣一眼,实在没法相信他会去卖玉米。
宋宣装作没看见她的震惊,解释道:“昨天的暴雨和大风把我们家玉米刮倒了,压断了不少,自家吃不完,我娘让我们给您送些过来。”
“我想着嫩玉米或许能卖钱,就挑了些到镇上来试试,没想到卖得这么好。”
“你有想法,还能去做,已经比很多人强多了。”
林奶奶赞许地说,又给了个建议,“其实你可以在乡下收一些鸡蛋来镇上卖,这东西在镇上不愁销路。”
宋宣认同地点点头,只是卖鸡蛋运输是个大问题,叹气说:“这玩意脆弱不好保存,我们那儿的路坑坑洼洼的,容易在路上磕破。”
喜欢快穿穿成年代文男配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后世那么遥远。
房子之间也没有那么严密的隔音措施,邻里之间经常相互串门。
因此只要家里有人,通常都不会关门。
宋萍听到儿子在和人交谈,连忙高声问道:“旺家,你在和谁说话呢?”
林旺家大声提醒:“娘,大舅和小舅来家里了!”
“你瞎说什么呢,你大舅他们在乡下呢。”
宋萍压根不信他的鬼话。
她平时要上班,大哥他们每次过来看自己,都会提前打个电话,哪会突然上门。
“真的。” 林旺家说完,转头对两个舅舅道,“大舅、小舅,你们跟她说说是真是假。”
宋安笑着把背篓放下,“小妹,娘想着你好久没吃家里种的玉米了,就让我和小宣给你送些过来。”
-
宋萍听到大哥的声音,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连忙拿着葱迎了出来:“我们家的玉米地出问题了?”
“小妹,你真是料事如神。”
宋安忍不住夸她,心里暗道不愧是能考上中专的妹妹,就是这么聪明。
宋萍白了他一眼,瞥见背篓里装着不少玉米,脸上露出忧色:“情况很严重吗?你们带这么多玉米出来。”
“还好,我们把带出来的玉米全卖光了,不光没亏,还赚了不少。”
宋安说着说着,忍不住夸起宋宣,“今天小弟立了大功,这么多玉米能卖出去,全是他的功劳。”
“你是不知道,他这嘴巴多能说,那些爱砍价的老太婆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哥、小弟快进来坐,大老远跑过来,累坏了吧?”
宋萍把两人往屋里请,听见大哥对小弟赞不绝口,意外地看了宋宣一眼。
大哥说的人,真的是又懒又馋的小弟吗?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宋安用手扇风,说道:“不累,我们坐的是牛车。”
-
“……”
宋宣察觉到三姐惊诧的目光,唇角微微一抽。
原身到底有多不靠谱,他稍微有了点好的转变,竟然能让大家惊讶成这样?
“三姐,这是我采的蘑菇,你拿去煲汤,最好做晚饭时一块煮了,放一晚就不新鲜了。”
宋宣取出芭蕉叶,从背篼内拿出一斤装好的蘑菇递过去。
“你亲自采来送我的?”
宋萍接过小弟递来的蘑菇,受宠若惊地问。
“嗯,我还卖了几斤,生意还不错。” 宋宣点点头。
“小弟,可喜可贺,你终于长大了!”
宋萍捧着蘑菇,感慨万千:“我以后总算不用担心你会饿死了,真希望你能把这份努力奋斗、自食其力的劲头一直保持下去。”
宋宣:“……”没那么夸张!
-
“大哥、小弟,你们吃了饭再走吧?”
宋萍哼着小调去厨房放蘑菇,拿两个碗给他们倒水,见哥哥弟弟满头大汗,顺便将电风扇打开了。
“你们在家里稍坐一会儿吹吹风,我去市场看看还有没有鲜肉卖。”
宋安摆了摆手,“不了,时候不早了,送完玉米我们就得回去了。”
宋萍心里有些失落,连忙道:“没事,炒菜很快的,旺家他爸的兄弟弄了一些火腿回来,我炒火腿给你们吃。”
“旺家,快去把门锁上,别让你大舅、小舅走了。”
“好嘞。”
林旺家屁颠屁颠的去关门了,帮忙劝说道:“大舅、小舅,你们难得来一次,吃了再走吧?”
“小舅,你不是爱吃肉吗?火腿炒青椒可好吃了,你尝尝味再走。”
林旺家知道这里面最容易打动的是小舅,于是故意诱惑宋宣。
-
宋宣:“……”难道在小外甥眼中,自己是大馋小舅?
林旺家刚准备关门,外面就传来了爷爷奶奶的说话声。
“旺家,好好的关啥门啊?做什么亏心事了?”
林奶奶提着水果回来,皱着眉问道。
林爷爷没说话,只是疑惑地看向小孙子。
“没有,我大舅和小舅来了。”
林旺家见他们回来,打开门解释道。
“来了就来了,你把门关上干啥?你舅舅们又不是见不得人。”
林奶奶想不明白这跟关门有啥关系,她对儿媳妇娘家人没什么意见,看他这副样子,以为小孙子跟家属院其他小孩学坏,开始嫌弃在乡下种地的舅舅了,不悦道。
“奶奶,我没这个意思,是我妈怕大舅和小舅趁她做饭的时候偷偷溜走,才让我把门锁上的。”
林旺家觉得自己挺冤枉,他可没嫌弃两个舅舅丢人。
他的舅舅们都长得好看,尤其是常来家里的小舅,让他和哥哥在小伙伴里特别有面子。
其他人的舅舅,都没他的舅舅们好看。
-
林奶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有旺家大舅在,他俩会走倒也说得通了。
因为孙子的大舅跟他们父母一样,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为人特别客气谨慎。
每次听从亲家母吩咐给他们送一些农产品,总是怕给儿媳添麻烦,想着法子避开在他们家吃饭。
儿媳的父母虽是农民,却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
单从他们一直支持儿媳读书这一点,就能看出亲家的人品有多高尚。
那个年代,家里有好几个男丁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供女儿念书的父母,都是相当开明的。
哪怕是现在,农村也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
她是老师,接触过很多重男轻女家庭出身的女学生。
那些女孩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途辍学,明明接受过教育,可被迫辍学的她们当了母亲后,也会重蹈覆辙,让自己的女儿走上和自己一样的老路。
传统观念认为 “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供女孩读书是 “赔本的买卖”,不如让她们在家干活、分担家务,甚至成为给儿子换彩礼的筹码。
林奶奶对此既心痛又无力改变,只能想办法让大家看到女孩读书的好处,比如能嫁个好人家,找份好工作。
宋萍经常带肉回家,她也从不像其他婆婆那样在外面说儿媳坏话。
她能带东西回去给娘家人改善生活,这也足以证明,用心供女孩读书根本不是赔本的买卖。
只是林奶奶的法子,有效果但不高。
因为读书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还要不断进行投入,很多家长都坚持不到女儿毕业,就会找理由让孩子回去补贴家用了。
-
话又说回来,他们家就宝根一个孩子,宝根能力再强,也独木难支。
当初老两口愿意找个兄弟多的农村儿媳,也是想着以后他们走了,儿子和儿媳的兄弟姐妹能相互照应。
虽说儿媳的几个兄弟都在农村种地,现在没法给宝根提供资源和帮助,但人多在某些时候也能派上用场。
儿媳的三个兄弟里,就小的那个有点不着调。
可谁让这小子跟自家孙子们长得像呢?就算想讨厌林父、林母也讨厌不起来。
他无非是懒了点,不爱干活,有点好吃,也没犯过什么大错。
所以对于儿媳私下里贴补这个小弟,他们老两口也都装作没看见不知道。
-
“我去买点猪肉。” 林奶奶把手里的水果递给孙子,朝里屋问:“萍萍,家里还缺什么菜?”
“您去市场看看,有没有卖鸡鸭的,鱼肉也行。” 宋萍回道。
“行。” 林奶奶应了一声,转头对以前常来家里蹭饭,自己熟悉不已的宋宣说:“小四,你跟我走一趟。”
“……” 宋宣当场傻眼,难道原身跟她关系很亲近?不然为什么单叫他一个人去!
宋安见小弟这副发愣的样子,连忙委婉地回绝:“林婶,不用麻烦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小宣他失忆了,忘了所有人,还请您多担待。”
-
林奶奶早就听说了这事,点点头道:“没事,我知道。小四只是失忆了,脑袋又没坏,忘了也不打紧。”
“这样正好,我可以带他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等以后他自己过来的时候,也能找得到路。”
她看向宋宣,说道:“小四,跟婶子出去走一走,就当散散心了。”
林婶子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宋安也不好再推辞,转头看向宋宣征求意见:“小弟,你愿不愿意跟林婶儿一起去吗?”
宋宣并没有察觉到林家人对自己有任何恶意,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由于失忆的原因,周围的人虽然对他充满了同情,但偶尔还是会流露出一丝鄙夷和嫌弃的神情。
可到了林家,不管是三姐的孩子,还是她的公公婆婆,对待自己的态度都很自然,完全是将他当作自家的小辈一样看待。
他想了想,没有拒绝:“好的,林婶,我很乐意跟您一起去。不过,我不太喜欢小四这个称呼,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您以后就叫我小宣吧。”
毕竟,如果他被叫做小四,那么三姐又该怎么称呼呢?
小三?那更奇怪了,总觉得不是什么好话。
-
林奶奶听见宋宣的话,不禁笑了起来,“好好好,那就叫小宣。”
宋宣听见她改了称呼,心里舒服多了。
“那你就跟着林婶出去,记得听她的话,别乱跑。你又不认路,迷了路可就糟了,真要是走散了,直接去派出所等着我来寻你。”
如今拐子猖獗,不光妇女儿童容易遭殃,年轻俊朗的男人也成了他们的目标。
家里眼下还住着个被拐来流落到村里的孩子呢,就凭小弟这出众的长相,在人贩子眼里,恐怕也算得上 “极品货” 了。
宋宣心里嘀咕,自己哪有那么傻。
失忆不等于失智,他无奈地点点头应道:“知道了,大哥。”
一个个都不放心他,这真是甜蜜的烦恼。
于是,宋宣便跟着林奶奶走出了林家。
-
“小舅,带我一个!”
大舅这人很是无趣,林旺家可不想跟他单独待着。
反正家里有爷爷陪着客人,也用不着他留在这里,见奶奶和小舅拎着口袋要出门,林旺家大声喊了一句。
“你去凑什么热闹?别去添乱。”
林爷爷伸出手,想把他拉回来。
“我才不是添乱,小舅现在失忆了,跟奶奶也不熟悉,两人出去多尴尬?有我在就不一样了?还能跟小舅说说话,缓解一下气氛。”
林旺家早料到爷爷会拦自己,加快速度冲了出去,让爷爷连个衣角都没摸着。
林爷爷无奈地对孩子大舅笑了一下,“这臭小子,整天跟个皮猴似的,一点儿都不听话。”
“小孩子活泼点好。”林安笑了笑,倒是觉得外甥性格不错。
-
宋宣看着追上来,一把攥住自己手的小外甥,无奈地叹了口气:“旺家,你在家等着吃玉米不好吗?”
“回来照样能吃呀。” 林旺家满不在乎地说。
“什么玉米?”
林奶奶回来时没见着玉米,客厅的玉米早已经被宋萍拿到厨房去处理了。
她低头询问孙子,“你妈买到玉米了?”
“不是买的,是小舅他们带来的。” 林旺家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
林奶奶恍然,语气里带着点遗憾,“我回来时听说纺织厂那边有人卖玉米,本想去买几根回来尝一尝。可我们去晚了,到那儿时玉米已经卖光了,连老板的影子都没见着。”
听到小孙子说他舅舅们这回也带了玉米来,林奶奶心里正觉得巧,没承想还有更巧的。
下一秒,她就听见宋宣说:“其实那玉米是我们卖的,我和大哥之前就在那儿摆摊。”
林奶奶惊讶地看了宋宣一眼,实在没法相信他会去卖玉米。
宋宣装作没看见她的震惊,解释道:“昨天的暴雨和大风把我们家玉米刮倒了,压断了不少,自家吃不完,我娘让我们给您送些过来。”
“我想着嫩玉米或许能卖钱,就挑了些到镇上来试试,没想到卖得这么好。”
“你有想法,还能去做,已经比很多人强多了。”
林奶奶赞许地说,又给了个建议,“其实你可以在乡下收一些鸡蛋来镇上卖,这东西在镇上不愁销路。”
宋宣认同地点点头,只是卖鸡蛋运输是个大问题,叹气说:“这玩意脆弱不好保存,我们那儿的路坑坑洼洼的,容易在路上磕破。”
喜欢快穿穿成年代文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