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请缨上阵-《我的餐馆通古代》

  “对于商辂的奏报,朱见深出言驳斥,奈何商辂不为所动。

  翌日以兵部尚书项忠为首的六部官员也联名请奏。

  朱见深虽为皇帝,却也无法与如此多的官员对着干。

  无奈之下,朱见深只能裁撤西厂以宽众臣之心。

  汪直也被调回御马监继续做掌印太监。”

  听到这儿朱棣顿时用怒其不争的眼神看向朱见深。

  朱见深微微把头低下叹了口气。

  大明中后期的皇帝也皆是如此。

  他们跟朱见深一样,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以大明文官集团的力量,即便是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

  朱棣也明白此事,倒也没有再训斥朱见深。

  “汪直虽被罢免厂督之职,但朱见深对他的恩宠却没有减少。

  甚至为了给他出气,将上呈奏章的司礼监太监黄赐、陈祖生贬斥去了南京。

  本以为西厂就这么消失了,谁知文官内部也并非是铁板一块。

  御史戴缙向朱见深进言:近年灾变洊臻,未闻大臣进何贤,退何不肖。

  惟太监汪直厘奸剔弊,允合公论。

  御史王亿也奏报:汪直所行,不独可为今日法,且可为万世法。

  字里行间都是对汪直担任西厂厂督时的认可。

  朱见深见此奏章大喜。

  本来他就无意裁撤西厂,只是碍于文官集团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很快朱见深就命汪直重开西厂,继续之前的工作。

  商辂见汪直复位,愤而辞官回乡。

  汪直本来就对文官集团不满,这下又添仇恨。

  孔子尚言君子亦当以直报怨,更何况汪直这种残缺之人。

  他再次复职西厂,将之前得罪过他的人全部都得报复一遍。

  兵部尚书项忠、左都御史李宾、尚书董方、薛远、侍郎滕昭、程万里...

  先后有数十人被弹劾罢官为民。

  而与汪直交好的王越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左都御史、陈钺为右副都御史兼辽东巡抚。

  之前向朱见深进言的戴缙、王亿等人也是连升数级。

  一时间整个成化官场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赵祯蹙眉道:“排除异己、打压同僚,这汪直也不是什么善类啊。”

  任小天失笑道:“难道只许别人打压汪直,不许汪直反抗吗?

  天下间也没有这个道理吧?

  况且汪直如果真的那么坏,以他的权势想要找个由头弄死这些仇人也不难。

  而这些人除了被免官之外,并没有遇到什么性命上的威胁。

  就这一点,也能说汪直坏吗?”

  赵祯想了想,好像也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汪直复职西厂,负责监察大明所有官员。

  而汪直坐镇京城,又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于是他只能让手下人去调查不在京城的官员。

  这些人手中有权,就难免吃拿卡要,向官员索取贿赂以此来换取美言。

  然而嘉兴知府杨继宗生性刚正廉洁,是个天生的硬骨头。

  无论是什么人来向他索贿都被他断然拒绝。

  于是这些人回去之后就向汪直诬告杨继宗,说尽了他的坏话。

  汪直并没有处置此事,反而是压下不表。

  等到杨继宗回京城述职,汪直派人去邀请杨继宗赴宴。

  杨继宗连门都没给开,手下只能灰头土脸的去见了汪直。”

  不等任小天说完,赵祯打断道:“以汪直的秉性,定然是要报复杨继宗了吧?”

  任小天微微一笑:“那你恰恰想错了。

  事实上朱见深在向汪直询问官员述职情况时,曾提起天下最清廉的官员当是何人。

  汪直第一时间就说天下官员最不爱钱者,莫过于嘉兴知府杨继宗。”

  赵祯顿时愣住了。

  汪直居然肚量如此开阔?

  任小天继续说道:“不光如此,后来汪直直接到府上去见杨继宗。

  笑言道原来你杨继宗就长这个样子啊。

  杨继宗也不是什么好脾气,当时就回怼了过去。

  我杨继宗长的是不好看,但是也做不出损伤自身、辱没祖宗的事来。

  这就等于是当着汪直这个太监的面骂他残缺了。

  怕是换做谁来都要受不了。

  偏偏汪直忍了下来,回去之后还向朱见深再次举荐了他。

  杨继宗因此得以升迁为浙江按察使。”

  赵煦笑道:“这个汪直还真是个妙人啊。”

  任小天点点头:“我接着说汪直接下来干的事。

  自从武则天建立武举科考到元朝废止。

  大明初期武将多是出自勋贵之家,也没有恢复武举。

  然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折损大半,武将力量断层。

  汪直也是察觉朝中文强武弱的局面,于是向朱见深上奏建议恢复武举制度。

  甚至也效仿文人科考般分别设立乡试、会试、殿试。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为王朝选拔武科人才提供了助力。”

  李世民有些担心的说道:“一介太监居然还关心军中之事?

  这怕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毕竟大唐中后期就是因为太监掌握兵权,才让皇帝更迭的如此频繁。

  若是让太监掌兵,怕是对王朝不利。

  远的不说,上一个监军的太监就是大明的王振。

  李世民不愿看到朱见深重蹈他爹朱祁镇的覆辙。

  任小天轻笑道:“世民兄,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不会打仗啊。

  你们大唐年间不就有宦官杨思勖么,那可是开创了太监领兵的先河。

  这位狠人先后平定过大小十余次叛乱,斩首十余万级。

  他以军功做到了骠骑大将军的位置。

  也是唯一一位以军功封国公的太监。

  一般的武将想要做到他这个程度都难,更别说他是个太监了。”

  赵煦不甘示弱的说道:“我大宋也有宦官秦翰。”

  任小天连连点头:“你说的对,那也是个狠人。”

  朱棣翻了个白眼道:“可这跟汪直有什么关系?

  他是西厂厂督,总不会出征打仗吧?”

  任小天不禁反驳道:“谁说他没有出征打仗了?

  汪直虽然贵为西厂厂督,然他更喜欢的还是从军作战。

  他的偶像就是永乐年间的三宝太监郑和。

  他也想效仿郑和亲上战场杀敌,立不世之功。

  时机很快就到了。

  成化十五年辽东发生激变,朱见深正在考虑让谁前往处置。

  汪直主动毛遂自荐。

  朱见深也有意派遣亲信前往,于是同意了汪直的提议。

  于是属于汪直的高光时刻就这么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