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8章 多灾多难的大明-《我的餐馆通古代》

  “朱见深,大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

  任小天的话刚开头,赵煦就忍不住打断了。

  “英宗?他不是堡宗吗?”

  这话顿时引得哄堂大笑。

  朱元璋则是脸色铁青。

  任小天无奈双手扶额。

  他这次特意没把李元吉叫来,就是怕这个怼王乱说话。

  谁知道这次赵煦也来捣乱了呢。

  赵煦看到任小天幽怨的目光,吐了吐舌头退了回去。

  朱见深尴尬不已。

  纵然朱祁镇再怎么荒唐,那也是他的生身之父。

  被人当众奚落,他没有发脾气已经算好了。

  “咱们今天不说朱祁镇的事情,还是继续说朱见深吧。

  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比朱祁钰之子朱见济小三岁。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失陷瓦剌。

  孙太后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又立朱见深为太子。

  随后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是为景泰帝。

  一年多以后朱祁镇被瓦剌释放,然一国岂能有二主?

  朱祁钰坐稳皇位之后自然是不愿再让位于朱祁镇。

  于是他将朱祁镇幽禁于南宫,朱见深则是陪同朱祁镇居住。

  随着朱祁钰地位愈发稳固,他开始动了更换储君的心思。”

  朱祁钰听到这儿紧张的咽了口口水,目光看向了朱元璋。

  朱元璋面色平和,倒是看不出什么端倪。

  其实在朱元璋看来这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朱祁钰当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岂有不立亲子而立侄子的道理?

  即便是讲究血脉正统的朱元璋也挑不出朱祁钰的毛病来。

  “经过精心谋划之后,朱祁钰先将朱见深废为沂王,随后又夺去太子之位。

  另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济为太子。

  而朱见深则被朱祁钰移居宫外,如无宣召不得擅自入宫。”

  这话在皇帝中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毕竟在他们看来皇位更迭都是伴随着血雨腥风。

  朱祁钰没有将朱祁镇、朱见深杀掉,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可惜的是朱祁钰时运不济,朱见济做太子的同年就因急病去世了。

  朱祁钰只有这么一个独子,想要再立太子也没人可用。

  随后的几年里尽管他用尽了办法,却也没有再诞出一个子嗣来。

  反而是他的身体愈发羸弱,逐渐到了下不了床的程度。

  朱祁镇瞅准机会,联合石亨、徐有贞等人。

  在孙太后的授意下攻破南宫大门迎出了朱祁镇。

  朱祁镇逼着朱祁钰禅位给他,朱祁钰当时病入膏肓无法反抗。

  复辟之后朱祁镇将朱祁钰降回郕王。

  原太子朱见深则被重新接回宫中立为太子。

  也许是为了祛除晦气,朱祁镇给朱见深改名为了朱见濡。

  不久朱祁钰病重去世,为了发泄心中怨气,朱祁镇给朱祁钰上了个恶谥戾。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郕戾王。”

  这事尽管已经听过几次,朱元璋仍旧是按捺不住心中怒气。

  不过想到今天的主角是朱见深而非朱祁镇,他又强行把怒气压了下来。

  “太子之位虽然失而复得,但朱见深这些年的经历却不能抹去。

  自幼生父被囚,叔父朱祁钰虽不欺压却也不善待他。

  他的身边只有当年孙太后派给他的宫女万贞儿陪伴于左右。

  移居宫外之后也只有万贞儿对他不离不弃,二人相依为命五年。

  这期间年幼的朱见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被接回宫中,但压力却让他落下了个口吃的毛病。

  而且也让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朱祁钰面色复杂道:“见深,是朕对不住你。”

  朱见深摇摇头说道:“皇叔莫要如此说,当年您能留朕性命已经很好了。

  朕并不埋怨您。”

  反观朱元璋对朱见深是愈发的满意了。

  不卑不亢,不悔不怨,是个能成才的人物。

  “朱祁镇登基之后,夺门之变的‘功臣’们开始受到重用。

  而于谦这种真正的有功之臣却被朱祁镇冤杀。

  诸如曹吉祥等‘功臣’得势之后愈发猖狂,行事也逐渐无度。

  英宗后期民生虽有恢复,朝堂却愈发的腐败了。

  天顺八年朱祁镇病重而亡,皇位由太子朱见深继承。

  次年朱见深改年号为成化,是为成化帝。

  朱见深继位之初,朝堂动荡、吏治腐败、大明境内流寇遍地、叛乱此起彼伏。

  可以说朱祁镇留了一个很大烂摊子给朱见深。”

  朱见深回忆起自己做皇帝这两年的经历,的确是很不容易。

  仅仅是各地的贼寇和叛乱就已经让自己费尽了心思。

  “由于叛乱愈演愈烈,于是朱见深果断派都督同知赵辅前往镇压广西瑶族的叛乱。

  历经一年的艰苦战斗,赵辅大破大藤峡叛匪,斩首、俘虏者无数。

  这些俘虏中还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一会我再说。

  成化二年,朱见深命朱永大破荆襄贼首刘通,并生擒了他。

  同年蒙古太师、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先后进犯固原、宁夏。

  而大藤峡瑶族降而复叛,再次威胁大明南境安全。”

  朱见深闻言也是苦恼不已。

  他刚刚继位就面对如此多的叛乱,岂不是在说他这个皇帝不得民心?

  任小天拍了拍朱见深说道:“其实毛里孩那边倒是无伤大雅。

  瓦剌势弱、鞑靼尚未崛起。

  只需一名将率军赶走毛里孩即可。

  事实上蒙古各部之间并不团结,毛里孩也没多久就死于内乱之中了。

  反倒是大藤峡瑶民的叛乱是个问题。

  一直到正德年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朱厚照连连点头。

  朱见深疑惑道:“那朕该怎么办?”

  “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要就是要弄清楚主要的矛盾点在哪里。

  瑶族不同于中原汉族,他们一直奉行的都是瑶老制,与大明官方的里甲制存在根本冲突。

  且中原汉族对瑶民向来有偏见,认为他们南蛮人性嗜杀,打心眼里无法认同他们。

  再加上长期遭受地方官员的苛捐杂税,这才是让瑶民屡屡造反的原因。

  而大明平叛过程则是以杀为主、斩首为功。

  事后强行让瑶民改姓易服,无疑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所以才会出现一直造反、一直镇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