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童试-《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在章阳县的这个新年,平平安安过的很充足。

  拜年守岁,上街看杂耍,跟着太外公做花灯等等。

  不过他们也没忘了最重要的读书练字,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县试。

  平平安安与明远三人连最热闹的元宵节都没玩痛快。

  县试在每年二月开考,考前一个月,县署会公告具体考期 。

  考试通常持续一个月左右,每天考一场,共考四至五场,亦有考六、七场者 。

  章阳县只是个小县城,县试大多都是五场,今年也不例外。

  在年味还未完全褪尽,已经到了县试开考的日子。

  因为宋家今年有三个孩子要参加县试,所以全家人都很重视。

  三个孩子考场要用的东西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了。

  真到了这一天尔雅还是很紧张,想到年卫辞考县试她都没这么紧张。

  可能是卫辞从小就是个小大人,说话做事都过于淡定的缘故。

  所以当年卫辞参加县试时,尔雅虽然也紧张,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卫辞一定能中。

  可现在不是,平平安安是真正的小孩子。

  两个孩子虽然一直以来表现优异,可到底也才十一岁。

  在现代都还是小学生呢,这就开始考取功名了,尔雅没办法不紧张。

  她心神不宁的,卫岳倒还稳得住,出门前还在给平平安安理着青布儒衫的领角。

  并细细交代他们道:

  “莫慌,县试考的是平日功夫,你们的试帖诗,经义,经解都没有问题。

  只要静下心来仔细答题,必能上榜的。”

  平平仰头冲卫岳和尔雅笑,眼里亮闪闪的:

  “祖父祖母你们放心,前日你们考我的《论语》章句,我都背得熟呢。”

  他性子跳脱,说话时手还不自觉晃了晃。

  安安则低头检查考篮里东西,垂着眼对平平道:

  “我带了两块墨,怕一块不够用,你也多带一块吧。”

  旁边的明远闻言接话:

  “我们的考篮里都是两块墨,爹说笔墨纸砚多带一份免得出差错。”

  石头从廊下走过来,手里还拎着三个布包往孩子们怀里塞:

  “这里头是你舅婆亲手做的芝麻糕,考场冷,垫垫肚子。”

  说完又交代明远:

  “心里头”别惦记着玩,认真考完了,爹给你们买咱们徽州最好的砚台。”

  石头身后的黄氏手里则攥着三枚用红绳串着的铜钱,往三个孩子颈间一挂:

  “带上,这是我求来的平安符,保证你们顺顺当当的都能上榜。”

  明远有些不情愿:

  “娘,考场不让带这些。”

  黄氏却不听,自顾自的给明远和平平安安一人戴上一个。

  林氏和宋老三也带着丫鬟颤巍巍的出来送三个孩子。

  丫鬟手里端着个小瓷碗,里头是温热的蜜水:

  “来,都喝一口,甜甜蜜蜜去考。”

  三个孩子凑过去,各喝了一小口,蜜香漫在舌尖,安安小声道:

  “谢谢太外婆。”

  “走吧,再晚些贡院该关大门了。”

  卫岳让人赶了马车出来,三个孩子依次上了马车。

  尔雅坚持一定要送孩子去贡院也上了车,卫岳与石头坐在外面赶车。

  一行人出了巷口,街上已热闹起来。

  送考的人家挤在道旁,有的母亲正给孩子塞桂花糕,有的父亲拿着书低声念叨。

  连卖糖画的老汉都停了生意,笑着看孩子们过。

  贡院外天没亮就围了不少人,青布衫的童生们三五成群。

  有的还在背《中庸》,有的攥着笔杆发呆。

  卫岳把马车拴在老槐树下,然后送三个孩子往里走。

  直到考差出声阻止送行的人不准在靠近才停下脚步。

  平平走了两步又回头,冲尔雅用力挥了挥手,安安规规矩矩鞠了个躬,明远也回头笑了笑。

  那瞬间她忽然觉得孩子们好像一夜长大了,指尖不自觉捏紧了帕子。

  县试共分五场,每场考一天。

  然后五天后出榜单公布哪些考生可以继续考,哪些考生被淘汰了。

  好在平平安安和明远一直没有被淘汰,且三个孩子的名次都很高。

  尤其是平平,他连续三次都排在首位。

  若是不出意外,县案首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

  眼看着三个孩子都中榜有望,尔雅终于松了口气。

  自从三个孩子参加考试以来,林氏眼睁睁看着闺女紧张的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如今终于看她松快了点,立刻让厨房给她做了碗杏仁酪给她端了来。

  然后盯着她把杏仁酪一口一口吃下,这才忍不住道:

  “当年小辞上场我都没见你这般悬心。"

  尔雅叹了口气:

  “娘,情况不一样,平平安安打小在京城,没在徽州考过。

  我总怕他们水土不服,或是审题不清。”

  林氏却道:

  “我看你就是瞎操心,连远哥的夫子都称赞咱们平平安安底子扎实。

  再说了,那知县老爷就是看咱们小辞的面子也不会让三个孩子落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氏这话倒也没错,知县对于县试是有绝对控制权的。

  他真心想让谁中,只要对方的卷子没出错到离谱的地步那就一定能中。

  但尔雅可不希望平平安安不是凭真才实学中的榜。

  母女二人话还没说完,院外忽然传来一阵跑堂声。

  是家里的下人来传话,隔着月亮门就喊:

  “老夫人,姑奶奶,少爷们出来了!”

  尔雅闻言猛地站起身,刚走到廊下就见卫岳领着三个孩子进来。

  平平一进看到尔雅就嚷嚷:

  “祖母,最后一场的策论是'论水利',我以前跟父亲辩过这个,写得可顺了!”

  安安也跟着点头:

  “我都写完了,还检查了两遍,没写错字。”

  明远也道:

  “题目不难,诗赋的韵脚也合。”

  卫岳在旁笑:

  “孩子们答的确实都不错,中榜不是难事。

  尤其是咱们平平,十有八九跟他爹一样,是县案首。”

  尔雅听到几人的话顿时露出了笑容:

  “好!都是好孩子。”

  说完她拉着孩子们进屋去吃杏仁酪,倒把卫岳丢在了一边。

  放榜那日是三月初一贡院外墙围满了人。

  石头特意歇了铺子,带着两个伙计挤着去看榜。

  尔雅与黄氏还有林氏和宋老三在家中等待。

  玉娘在一旁说着吉祥话安抚几人:

  “咱们家孩子个顶个的聪敏,定是能中的。”

  尔雅心中急躁但没有表现出来,只一杯接一杯的喝茶。

  喜欢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