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红糖-《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如此一来,百越的地方官和商人自然也就放弃了折腾。

  因此在京城和北方等地区能卖到八十文到一百文的红糖,在静江只能享受四十文一斤的待遇。

  虽说相比水稻来说红糖四十文一斤也很有赚头。

  但甘蔗种植并不成规模,百姓也大都不知如何把甘蔗制成红糖。

  这玩意还不挡饿,没有种粮食卖不出去还能自己吃保险,种的人自然也不多了。

  可现在卫辞来了,他准备从灵川县李家村开始,试点种植甘蔗。

  然后再大片推广,把整个灵川县甚至静江都打造成红糖之乡。

  做出一条成熟产业链,农户规模种植,他亲自出面与静江各大商家地头蛇谈判。

  让他们出一个合理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甘蔗。

  接着建立工厂,请工人制成红糖,再远销整个大周。

  至于北方与京城人不认可百越之地来的红糖怎么办?

  那还不简单,后世人都知道东西想要卖出去那就要营销。

  而营销离不开请明星代言,古代虽说没有明星,但不是有皇上吗。

  什么明星能比得上皇上的一句话呢?

  卫辞只需把静江制作的红糖,精心包装了献到皇上跟前。

  只要皇上尝后没有骂出来,那卫辞就可以请京城的人脉出手,在京中大肆宣传炒作。

  广告语他都想好了,静江红糖,连皇上都在吃的红糖。

  亦或静江红糖,皇上吃了都说好。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都爱吃的东西谁敢说差?

  等静江红糖在京城有了市场,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营销。

  比如静江红糖有美容养颜,活血化瘀,暖宫散寒,健脾暖胃,延年益寿的功效。

  这些功效本就是红糖自带的,可没有一句虚言。

  但百姓又不知道,功效还不是谁先宣传就是谁的。

  江南的红糖不缺销路,他们自然不用宣传这些。

  等到静江红糖先占了这些名头,大名传的全国皆知,以后静江红糖就是个品牌了。

  只靠这一桩生意,足以让静江快速富裕起来。

  等红糖生意起来了,还可以带着百越的药材,香料,海产干货等特产一起闻名。

  一个地区只要商业能发展起来,这个地区就不会挨饿受穷。

  卫辞的这些想法在他来静江任职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计划,但没有必要跟李二郎说的太清楚。

  他现在只想用李二郎对自己的感激,帮自己在百姓之间宣传,在灵川县先试点种植甘蔗。

  除了李二郎外,卫辞还请了灵川县的知县以及灵川县的学子,共同宣传努力。

  确保明年二月份第一批的甘蔗能开始种植。

  当然了,卫辞也不会一点保证都不给的让农户盲目去种。

  在百姓们种甘蔗之前,卫辞会联系静江四大家族共同开办甘蔗厂,并提前与农户签订甘蔗收购合同。

  保证将来百姓们种出的甘蔗,收购价不低于多少。

  若是遇到天灾,甘蔗减产,还要提高收购价。

  这样的合同在眼下是没有的,因为这等同于把农民种植的风险转到商人身上。

  但卫辞就是要这样做,一个地区只要去确保穷苦人不受灾,这个地区才不会出现大量灾民。

  至于商人,他们有钱,有兜底的能力。

  卫辞也会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说服他们相信这是一项很有赚头的生意。

  若是实在说服不了四大家族,他们无论如何不愿配合那也没关系。

  他这个知府的位置也不是看着好看的,都说破家县令,灭门知府。

  冯家的丝绸,莫家的赌坊,吕家的矿产,雅家的药材,哪一个生意他挑不出毛病整治呢。

  卫辞之所以不愿意得罪这些地头蛇,不是因为他怕这些家族。

  而是希望自己将来推行某项政策时,这些家族乖乖听话配合。

  他们听话配合,卫辞就会和他们互利双赢,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若是他们给脸不要脸,不愿听话,那卫辞就会让他们知道,他也不是什么好人。

  自己送出去的东阁瓦砚,总要有人来买单的。

  喜欢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