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干旱-《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时间一晃又是一年,尔雅一直有事在忙,所以日子对她来说总是过的很快。

  她每天要兼顾生意,要为花容阁研发新成品,要为做一个做新设计。

  还要教小宛筠画画认字,忙的团团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所以她不喜欢参加一些后宅之间的赏花会,赏菊会,那些夫人间说话总是绕来绕去,尔雅听着费劲。

  但在古代人情世故又是最不可少的,本来这些事自从何琇莹嫁嫁到卫家后,就是她接手了。

  现在何琇莹要给祖母守孝,那尔雅只能把这些人情往来接了过来。

  不过对于一些无聊的聚会,尔雅还是能推就推。

  只有那些与卫家交好的家族中真有了什么事,她才会到场。

  不过在这些聚会上偶尔倒也真能收集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这一次尔雅参加一个春宴,在宴席上突然就听人说起了荆州干旱之事。

  自从半年前卫辞告诉尔雅秦妙清买了大量粮食准备送往荆州后,尔雅就对这个名字极为敏感。

  现在突然听到有人说荆州干旱,她瞬间竖起了耳朵。

  率先说起此事的人是一位御史的夫人。

  御史就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他们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无论谁见了都会绕着走。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喷子,天天盯着朝中同僚,恨不能拿放大镜看人。

  某个大臣多纳个小妾,他们都会上书参奏。

  前两天御史台的王御史就上书参奏詹士府少詹事吕大人纳了五房小妾,属于僭越,请皇上重罚。

  古代虽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其实不是天下所有男人都能纳妾的。

  普通平民百姓就没资格纳妾,现代人觉得穿越到古代就可以三妻四妾纯属扯淡!

  你要是没有功名根本不可能纳妾,举人才可以纳一个妾。

  现代思想开放,国家不让重男轻女,男女比例还失调呢,古代只会失调的更厉害。

  很多地方的男人根本娶不到媳妇,都去结兄弟契了。

  国家怎么可能让普通男人还去纳妾呢!

  就是官员纳妾也是有规定的,比如詹士府少詹事是四品官,那他最多只能纳四个妾室。

  可是吕大人家有钱,他又素好美色,不介意多养几个女子,所以多纳了一房妾室。

  她的夫人愤愤不平,在后宅女子的聚会上多喝了两杯酒抱怨起了家丑。

  恰巧王御史的夫人当时也在,回家就把此事告诉了王御史。

  王御史转头就是吕大人参奏了。

  此事一出,御史的夫人就成了众人远离的对象。

  古代夫妇一体,吕大人的夫人纵使对丈夫花心有怨言,但也绝没想过耽误丈夫仕途。

  自己随口一句抱怨的话就连累丈夫贬官,吕大人的夫人也懊恼极了。

  其他夫人自然不想成为第一二个吕夫人,所以下意识躲着御史家的夫人走。

  眼前这个御史的夫人也同样如此,出来参加聚会发现别人都不爱跟自己说话。

  她尴尬之下索性透露了点新鲜的话题,想引来几个聊八卦的人,让自己不要那么尴尬。

  可惜在场的夫人对荆州的消息都不是很感兴趣,荆州离京城远着呢。

  这里又没有荆州人,谁在意那里是有旱灾还是水灾。

  眼瞅着自己说起荆州干旱的事,在场还是没人接茬,宁夫人一时更加尴尬起来。

  好在别人不感兴趣的事,尔雅十分上心。

  她连忙凑了上去,满脸惊讶的询问宁夫人:

  “荆州距离京城那么远,这位姐姐是听谁说的有旱灾啊?”

  尔雅没想到荆州还真的有天灾人祸发生,她想询问点具体的消息。

  宁夫人看到有人上前跟她讲话,顿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尔雅。

  她的丈夫是御史台御史侍御史,从六品,负责弹劾百官。

  这次查到荆州大旱,但荆州地区的官员却没有及时上报。

  所以收集了证据,上奏折参了荆州地方官一把。

  尔雅听到已经有御史上奏折参奏,知道这消息不会为假。

  她又问了宁夫人荆州从什么时候开始干旱,如今灾情如何,但宁夫人显然不是特别了解。

  尔雅没有再多问,聚会散了之后,她立刻赶回家,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卫辞。

  直觉告诉她这次荆州大旱,应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否则秦妙清不该记这么清楚。

  因为像旱灾水灾在现代可能是大新闻,会传的全网皆知。

  但在古代,哪个地方旱了,哪个地方淹了,却是年年都有,根本不算什么事。

  京中很多夫人压根都不会上心。

  不信翻翻地方县志,看看是不是在古代每个地方隔两年就会有旱灾水灾。

  甚至都不用隔两年,有的地方一年水灾一年旱灾的接着来。

  去年西北还大旱呢,怎么不见秦妙清往西北卖粮食?很显然她根本不知道。

  古代的深宅夫人,没事不会在意这些。

  为何秦妙清却偏偏记得这次荆州干旱?

  只有一个可能,通过这次荆州干旱,朝中发生了很大很大的事。

  大到连秦妙清一个闺中女孩都听说了,且牢牢记下了。

  尔雅回到家把荆州旱灾的消息,以及自己的猜测第一时间告诉了卫辞,她希望卫辞能看出点什么。

  卫辞在翰林院已经听说了前朝有御史弹劾荆州大旱,地方官员不作为的事。

  至于这场旱灾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秦妙清记得这么清楚,过段时间自然就知道了。

  皇上很快让户部筹集了一大批粮食,并着人前去赈灾。

  赈灾听起来是个苦活,但对某些人来说实则是个美差。

  那么大一笔赈灾粮款,稍微动点手段便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次抢到肥差的是太子,朝廷派往荆州的官员自然不会只有太子一人。

  跟随太子前去荆州的皆是太子一脉的官员,此行大家都能跟着喝汤。

  因此一行人明明是去赈灾,但气势却有意气风发之态。

  卫辞看到这一幕觉得很讽刺,荆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

  太子作为储君,心中没有一丝百姓,反而满脑子想着借机贪污一笔钱。

  要是叫这样的人坐上储位,将来他爬的越高岂不越遗臭万年?

  太子前往荆州赈灾不到三个月,荆州传来消息,荆州的百姓反了!

  此消息一出皇上龙颜大怒,朝廷拨了钱粮到荆州,荆州的百姓居然还能造反,太子这灾到底是怎么赈的?实在无能!

  荆州百姓反了之后,起义军到处打着劫富济贫抢夺了许多当地贪官富商的家。

  就连太子也没能幸免,下榻的地方被起义军攻占了。

  太子在心腹的掩护下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匆匆回京,十分狼狈!

  皇上看到太子这么凄惨,既愤怒荆州百姓居然如此大胆,又气太子如此不争气,丢了皇家的脸!

  当即就要派大军前往荆州消灭叛乱,好在朝中还有清醒的大臣连忙阻止了皇上的想法。

  荆州百姓造反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了,求个活苦,并不是真的想要推翻大周。

  如果皇上立刻派重兵剿匪,先不说军队也要一大笔开支。

  最重要的是会把这群不是真心造反的百姓逼上绝路。

  让他们不得不倾尽一切反抗朝廷。

  因此眼下当务之急是派一个靠谱的人前往荆州收拾烂摊子。

  安抚荆州的百姓,施以仁政,给荆州百姓的一条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自然而然就会老实下来,朝廷也能不费一兵一卒降伏反贼。

  皇上冷静下来后也知道朝臣说得对,但现在问题又来了,要派何人前去荆州?

  人人都知眼下荆州是个大烂摊子,上有反贼烧杀抢掠,有性命之危。

  下有官员贪腐,百姓民不聊生,一个不好又是一场民怨。

  这种情况谁头铁敢往上撞?因此,当皇上询问该派何人前去赈灾时,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了。

  看到这个情况皇上心中冷笑,暗骂都是一群废物!一个都指望不上。

  但荆州这个情形眼下又不得不派个身份贵重的前去压阵,也是让百姓知道,朝廷没有放弃他们。

  就在朝中大臣个个对此事避之不及时,四皇子秦景尧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前去荆州赈灾。

  看到老四站了出来,皇上终于顺了一口气,他的儿子也不全是缩头乌龟。

  老四平日最安静,从不做什么出格的事,在文人中名声也不错。

  就是身体差了些,可即使如此,还是愿意主动站出来替他排忧解难,皇上越发满意四皇子。

  眼下荆州也的确需要一个皇子前去镇场,皇上立刻允了四皇子的请愿。

  接下来他又点了两个大臣一同前去辅佐四皇子。

  只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两个大臣刚出宫门就一个坐马车摔断了腿,一个不知怎的落了水,受惊昏迷迟迟不醒。

  接到消息后皇上气的御笔都摔断了,这些老狐狸实在欺人太甚!

  如此做派是摆明了不愿在此时前去荆州!

  倒是四皇子得知此事还算沉得住气,他知道眼下荆州凶险,反贼猖狂。

  连太子都是在心腹掩护下,狼狈逃回京城。

  现在去荆州,几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这些养尊处优的朝中大臣不愿前去也十分正常。

  反正他本来对父皇指派给他的这个两个人也不满意。

  他们如此推脱,必会让父皇震怒,如此一来,反而会更怜惜他的遭遇。

  接下来说不定指派给他的人也会更靠谱,四皇子心态还算乐观。

  与此同时,卫辞听说太子赈灾失败狼狈逃回京城后,四皇子又请愿前去荆州,心中瞬间有了不少想法。

  他之前就通过秦妙清提示尔雅,发现秦妙清对四皇子妃格外尊重在意,卫辞也因此把四皇子记在了心上。

  现在荆州大旱又来这么一场,他强烈感觉到眼下或许是他的一个机会。

  对于赈灾一事卫辞说不上多有心得,但他对荆州这个乱象也是有几分把握能掌控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次荆州之乱,对他来说又何不是一场机遇呢?

  若他能进入四皇子赈灾的队伍,辅助四皇子赈灾平叛。

  届时不仅能给这个让秦妙清态度古怪的四皇子留下一个好印象,甚至与他结交。

  也能凭此功劳起码官升一级。

  卫辞从来没打算在翰林院长待下去,翰林院对他来说只是镀金的地方。

  他原本打算在此待满三年,就申请下放地方官员。

  京官下放地方只要稍有背景都会官升一级,只有那些特别倒霉的才会平调。

  卫辞原本想着在翰林院待满三年,下到地方做通判或同知历练个几年。

  如果他能抓住这次机会官升一级,升到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

  那不仅将来下放地方官的时候,能够一够五品知州的位置。

  且剩下来在翰林院的时间还能有经常面见君颜的机会。

  侍读和侍讲这两个官职是有机会到皇上和储君面前讲解和诵读经史典籍的。

  不像修撰和编修,只能埋头在翰林院的书馆修各种前朝史籍,偶尔起草个诏书都算露脸的活了。

  翰林院为什么清贵?为什么是天下学子最向往的地方?

  不就是在因为这里哪怕是个六品小官,也有面见君王的机会吗。

  卫辞以前不想在此处多浪费时间,因此也就没想过侍读和侍讲的位置。

  现在有机会升上去,他自然要把握住。

  定下心思后,卫辞立刻去找了翰林院掌院学士。

  因为何掌院是卫辞的太岳父,平时在翰林院卫辞虽说不上避嫌,但也轻易不单独见何掌院。

  如今骤然求见,何掌院还有些诧异,不知道卫辞怎么突然来找自己。

  直到听完卫辞的要求,何掌院这才眉头紧皱,他询问卫辞:

  “此事你老师是否知道?”

  卫辞摇头:

  “还未来得及告知老师,待下了值我会亲自到老师家中走一趟。”

  何掌院心中不是很赞同卫辞前去荆州。

  如今荆州百姓四处起义,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危。

  他这位孙女婿大好前程,不用他去冒险,有文家和何家扶持,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将来也能让他位极人臣。

  君子不立危墙下,何须他到荆州犯险呢?

  喜欢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