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请国公爷清君侧-《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京城九门紧闭,齐王的玄色王旗在城头猎猎作响。护城河外,叛军营帐连绵数里,巡逻的骑兵扬起漫天尘土。

  “大人,硬闯就是送死。”亲信拉住正要上前的姜淮。

  姜淮目光扫过城墙,忽然定格在德胜门:“你们看那里。”

  只见德胜门旁的排水渠处,有几块石板似有松动痕迹。

  “那是沈墨说过的密道。”他想起离京前,沈墨曾悄悄塞给他一张京城暗道图,“直通大内。”

  三人趁夜色摸到排水渠旁,撬开石板,果然露出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暗道。暗道内霉气扑鼻,积水没膝。

  “点灯。”姜淮率先钻入。

  暗道曲折向上,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光亮。出口竟在一口枯井中,上方传来熟悉的钟声,这是皇宫西北角的废苑。

  姜淮攀上井沿,只见整个皇宫灯火通明,巡逻的侍卫比平日多了数倍,个个身着玄甲,显然是齐王的人。

  “去文华殿。”他低声道,“皇上若还在,必定在那里。”

  三人借着假山花木的掩护,悄悄向文华殿摸去。越靠近主殿,守卫越森严。就在距离文华殿百步之遥时,一队巡逻兵突然转向朝他们走来。

  “跟我来。”一个声音从假山后传来。一个小太监探出头,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姜淮认出这是御前太监小德子,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

  小德子带他们钻进一条密道,七拐八绕后,推开一扇暗门,竟是文华殿的偏殿。

  “姜大人!”杨廷和惊喜地迎上来,“你们可算到了!”

  偏殿内烛火昏暗,除了首辅杨廷和,还有几位老臣,个个面色憔悴。

  “皇上呢?”姜淮急问。

  杨廷和神色黯然:“皇上被软禁在乾清宫,齐王派了重兵把守。太子...太子前日‘突发急病’薨了。”

  姜淮心头巨震:“齐王这是要赶尽杀绝?”

  “他明日就要在太和殿登基。”杨廷和压低声音,“我们这些老臣,都被监视了。若不是小德子机灵,今晚也见不到你们。”

  姜淮取出密信和名单:“这是齐王谋逆的铁证。”

  杨廷和快速浏览,双手颤抖:“好!好!有了这个...”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小德子从门缝窥视,脸色大变:“不好了!齐王带人往这边来了!”

  “从密道走!”杨廷和推开书架,“这条密道直通宫外。”

  “杨廷和不走?”

  “我走了,谁给你们争取时间?”杨廷和整了整衣冠,坦然坐下,“记住,出宫后去找九门提督赵谦,他...是我们可以信任的人。”

  脚步声越来越近。姜淮最后看了一眼端坐案前的杨廷和,咬牙踏入密道。

  密道出口在一条僻静胡同的民宅内。宅主是个白发老妪,见到他们也不惊讶,只递过三套百姓衣物:“换上,从后门走。”

  姜淮刚换好衣服,就听见前门传来砸门声。老妪示意他们快走,自己颤巍巍向前院走去。

  后门连通着另一条胡同。三人刚走出几步,就听见前院传来老妪的惨叫声。

  “畜生!”亲信目眦欲裂。

  姜淮拉住他:“快走!别让老人家白死。”

  九门提督府在城西,沿途关卡林立。三人专挑小巷穿行,躲过数拨巡逻队,终于在天亮前赶到提督府。

  然而府门前白幡高悬,里面传来阵阵哭声。

  “谁?”门房警惕地问。

  “故人来访赵大人。”姜淮递上名帖。

  门房一看名帖,脸色大变:“大人...大人昨夜遇害了。”

  姜淮如遭雷击:“怎么回事?”

  “说是...突发恶疾。”门房压低声音,“但府里人都看见,昨晚有齐王府的人来过。”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了。

  亲信声音发颤:“大人,现在怎么办?”

  姜淮望向微亮的天色,忽然想起一个人:“去英国公府。”

  英国公张维,三朝元老,虽已致仕,但在军中威望极高。更重要的是,他是齐王的亲舅舅。

  “他会帮我们?”亲信怀疑。

  “赌一把。”姜淮目光坚定,“英国公向来忠直,未必赞同外甥谋逆。”

  英国公府同样戒备森严。姜淮让亲信在外接应,自己独自上前叩门。

  门开了条缝,管家探出头:“何事?”

  “故人姜淮,求见国公爷。”

  管家打量他片刻:“稍等。”

  不多时,管家返回,引他入内。英国公张维坐在轮椅上,正在庭院中赏梅。

  “姜淮?”老国公缓缓转身,“你好大的胆子,现在全城都在搜捕你。”

  “下官特来请国公爷清君侧。”

  张维冷笑:“清君侧?你们要清的,是我外甥。”

  “下官要清的,是谋逆篡位之贼。”姜淮取出密信,“国公爷可知,齐王为筹军饷,害死了多少江南百姓?”

  他将江南见闻一一道来,说到沈墨焚账、王守诚殉国时,声音哽咽。

  张维沉默良久,枯瘦的手指轻敲轮椅:“你要我怎么做?”

  “明日登基大典,请国公爷当众揭露齐王罪行。”

  “然后呢?禁军都在他掌控中,满朝文武大半已投靠他。”

  “只要国公爷肯出面,下官自有办法。”

  张维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道:“你很像你父亲。当年他弹劾权贵,也是这般不顾生死。”

  他推动轮椅,从暗格中取出一枚虎符:“这是先帝赐我的调兵符,可调动京郊三大营。拿去吧。”

  姜淮郑重接过虎符:“国公爷...”

  “不必多言。”张维摆手,“老夫活了七十岁,总不能看着张家出个篡位之贼。”

  离开英国公府,姜淮立即派亲信持虎符出城调兵。自己则回到藏身处,等待明日的大典。

  这一夜格外漫长。窗外不时传来兵马调动的声响,齐王在做最后的布置。

  黎明时分,亲信顺利返回:“大人,三大营已整装待发,只等信号。”

  姜淮推开窗户,东方既白。

  太和殿的钟声响起,登基大典即将开始。

  他整理好衣冠,将尚方宝剑佩在腰间。

  这场风暴,终于到了决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