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学生姜淮,叩见陛下!-《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考前的几天,考官肯定必须在宫里,不得随意出宫。

  策论的题由内阁大学士等人拟题,再经皇帝审定。

  他们所有贡生先到礼部报到,再在贡生学舍等候。

  期间不得随意走动出入,如果没有到场的,就视为弃考。

  因为可能会有部分考生觉得这次会试成绩不理想,想三年后再来一次,所以不来。

  但这种情况很少,毕竟无论怎么说,肯定先完成殿试再说。

  在礼部也不是空等,还要学习进宫的礼仪和规矩。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肯定都是第一次进宫,免不了在皇上面前闹了笑话。

  还是统一学一学入宫规矩才好。

  这也是为了他们这些贡生好,不然不通礼仪,御前失仪。

  别到时试没考好,落得个殿前失仪的罪名,可就得不偿失了。

  次日,所有的贡士必须提前在午门外等候,再由礼部侍郎等人领着去往太和殿广场参加殿试。

  众人是按照会试排名排队,姜淮作为会元,自然是排在最前面。

  这天,等他们到达午门的时候,天还是黑的。

  姜淮看了看巍峨的宫墙,心中紧张又期待。

  他穿着崭新的青色贡生服,腰间系着丝绦。

  周围的禁军也在打量着这一排新科贡生。

  有些学子紧张的不行,头上冷汗直冒,还有的双腿颤颤,被这皇宫的威严弄的无比严肃心惊。

  所以殿试不仅考文才,还有心理素质,不然到时对皇帝述职,紧张的话也说不清楚,如何为官。

  这次殿试除了皇上,还有六部群臣。

  大家都在旁边陪着,观看这群新科贡生作答,场面很隆重。

  很多没有见过这一场面的学子难免战战兢兢。

  礼部照旧要提前核对考生的身份户籍,以免有人冒名顶替答题。

  之后他们在午门前等了很久,大家都目不斜视的垂着头,静静等待。

  天渐渐亮了。

  姜淮才又看了看这巍峨的城墙。

  到处都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无处都在显示皇家威严。

  终于,时间到了。

  随着钟楼的闷响,礼部官员们也开始有动作。

  姜淮随着他们缓缓前行,从东掖门沿着中轴线慢慢进入太和殿广场。

  因为学子较多,是在广场答题。

  之后太和门缓缓打开。

  姜淮抬眼,就看到不远处太和广场的风光。

  朱红大柱似巨人挺立,殿外的汉白玉栏杆雕刻精美。

  还有宽阔的台基,灵动的飞檐斗拱,无不让人感触它的壮丽威严。

  他想到自己曾经去故宫的场景。

  一瞬间,两个时空似乎在此交错,相汇。

  古代的自己!现代的自己!

  他还能回去吗?

  没时间想了。

  等到了太和广场,天光已经大亮。

  因为地袤广阔,他们这些学子很是走了好些时。

  太和殿外的石阶上,早就站着一些礼部的官员。

  两侧也有手拿长枪气势不凡的守卫。

  这样森严的布防,就是有人想干点什么都不行。

  朝阳慢慢升起。

  之后响起一阵鼓乐声。

  “宣!新科贡生入场!”一个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

  姜淮深吸一口气,随着引路太监步入太和场内,大家排队小心等候。

  没过多久,皇上就来了。

  众人只看见一个身着明黄龙袍,威严面容中透着几分儒雅的男子。

  姜淮不敢直视天颜,匆匆一瞥低下头,随着众人行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学子的声音清朗有力。

  “平身。”皇帝沉稳道。

  之后众人看向中心金黄座椅上的人,皇帝萧肃羽正端坐其上。

  姜淮起身,感觉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他微微抬眼,正对上皇帝若有所思的视线。

  此刻皇帝目光中有探究,也有欣赏。

  姜淮心头一跳。

  之后皇帝开口。

  “哪位是连中五元的姜淮?"

  场中顿时一片寂静。

  姜淮心跳如擂鼓,上前一步,再次行礼:“学生姜淮,叩见陛下。”说完,再次跪拜。

  “抬起头来。”皇帝声音带着几分好奇。

  姜淮抬头,这次终于看清天颜。

  约莫四十出头的,眼神锐利如鹰,又透着读书人温润的中年男子。

  那双眼睛正打量着他,嘴角微微上扬。

  皇帝审视了他一番后,点点头,“果然少年英才。“

  “姜淮!朕听闻你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皆拔头筹,连中五元,实乃我朝开国以来第一人!“

  姜淮听了,当即道,“学生惶恐,不过侥幸而已。”

  皇帝轻轻一笑:“呵,侥幸一次尚可,连中五元岂是侥幸?朕观你文章,思路清晰,见解独到,非寻常腐儒可比。”

  他刚说完,场上的大臣们互相交换着惊讶眼神。

  皇帝素来严苛,鲜少在殿试前就对考生如此褒奖。

  礼部尚书李大人上前一步:“陛下,时辰已到,是否开始殿试?”

  皇上点点头,“那开始吧!”

  “好!”

  之后考生们依次入座。

  桌案分布在广场两侧,大家按照排队的顺序在两边跪下来。

  上面早已摆好了笔墨纸砚,不用他们携带。

  考完,他们这些新出炉的进士就是皇帝的学生,被称为天子门生。

  如果有的考中同进士,就会被外派为官,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见皇上了。

  刚刚进来的时候,姜淮就发现门外的小吏对他们也很亲和。

  毕竟,这些学子大部分都会同朝为官,自然都是好脸。

  殿试只考策论,考一天,从清晨到黄昏,时间还比较充裕。

  随着太监的一声唱喏。

  策论题下发下来。

  姜淮垂眸,看着桌案上的题目:

  论固边安疆之策。

  姜淮看完心头一震,这题目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

  如今北疆连年不宁,戎狄屡犯边境,朝中对于边疆政策分为两派。

  一派是主战派,另一派自然就是主和。

  主战派自然是主张武力镇压,主和派则是提倡怀柔安抚。

  姜淮拿起笔,开始闭目沉思。

  皇帝此问,显然意在考察这些未来朝臣的见识与立场。

  他想了一会儿,蘸墨挥毫,先在纸上写下八个大字:“以战止战,以和维和”。

  之后又在稿纸上列出自己的主张。

  读了又读,修改又润色,这才誊抄到正式试卷上。

  他提笔:

  “臣以为,固边之策,当如医者治病,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