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第三会议室里,空间中弥漫着浓重的烟味和浓茶的苦涩气息。墙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开局工作"的红色横幅下,宋黎民正主持全省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会。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通报,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投资增速仍然过快。特别是铁合金和焦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已经低于75%,但地方新上项目还在增加。各位手头有这类项目的,必须严格把关。"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翻动文件的声音。十四个地市发改委的负责人坐满了长条会议桌,后排还挤着各行业处的科员。宋黎民注意到旁边庆阳发改委副主任悄悄合上了面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那正是个年产200万吨焦化厂的项目。
"宋处长,我们理解调控精神。"铜州市发改委主任举手发言,"但省里刚下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指标,需要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如果完全卡死..."
"这不是卡死,是优化。"宋黎民打断道,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文件,"国发11号文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投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电网改造,而不是让你们大建形象工程。"他敲了敲桌上印着国徽的文件,"上周徐副省长带队检查,发现个别县市把新农村专项资金挪用到开发区建设上,这是要严肃追责的!"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宋黎民端起已经凉透的茶喝了一口,借机平复情绪。调到省里三个月,他逐渐摸清了省级机关的工作逻辑——不再是地方上的"跑项目、要资金",而是要站在全省高度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这种思维转变让他夜不能寐,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待研究的政策文件。
"下面请规划处的同志通报一下青藏铁路物资保障专项督查情况。"宋黎民转换了话题。随着"十一五"重大工程全面推进,省里承担着大量配套任务。他翻开笔记本,记录着督查组发现的问题,突然被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打断。
是条短信:"宋处,刚接到通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王司长明天临时来调研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情况,要求准备近三年全省项目审批清单。办公厅要求今晚九点前报材料。——小张"
宋黎民眉头一皱。这种突击检查最考验业务功底,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问题。他快速回复:"立即通知工业处、统计处全员加班,重点梳理03年以来钢铁、电解铝、水泥项目审批情况,特别是那些打着'技术改造'名义的新增产能项目。5点我回去亲自核对。"
会议结束后,宋黎民快步走回办公室。走廊墙上张贴着"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的标语。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至今没有放松迹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把关人,他每天都如履薄冰。
这一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暮色笼罩了整栋办公大楼,灯光在楼里陆续亮起,宋黎民意识到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宋处,小李订餐去了,咱们七点钟放饭,您看是在会议室边吃边汇报手头工作,还是各自。。。”
“各自在办公室就餐吧,让大家都放松些,八点钟汇报手头工作。九点前务必把办公厅要求的材料报上去。让小李,给年轻人们,点些爱喝的饮料,大家辛苦了~”
“诶!好咧~”小张高高兴兴的出去了。
宋黎民继续埋头伏案工作,手机一声震动。
一条短信:“下班了没有?还工作呢?不管怎么加班,也得吃晚饭吧?我接你,随便吃一口?”
是夏明婵。
他心里一暖,回复到:“处里已经订餐了,晚上加班,一会儿还要开小组会。忙完这阵再说吧。”
“我就在你们单位附近,忙完了告诉我。我送你。”
他握着手机,愣了下神,工业处长老周忽然出现在门口:"宋处,出问题了。我们发现去年批复的林阳特种钢项目,实际产能比申报数据超了30%,正好撞在产能过剩的枪口上。"
宋黎民心里"咯噔"一下。"把所有审批文件调出来,特别是环保部门的意见书。另外查一下同期同类项目的批复情况,如果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还能说是标准把握... "
手机被放在办公桌的最右边,已被遗忘,因为今天需要捋清的事太多,他头脑发胀,胃有些轻微的痉挛,这样的工作强度,已是常态,但他并不觉得劳累,比起在地方任职时那些没完没了的应酬、那些觥筹交错间的虚与委蛇,现在这种埋首于专业论证、数据报表的状态,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反而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
"宋处,您的餐盒。"小张敲门进来,把订的饭轻轻放到他的桌上。
"好,放这儿吧。"宋黎民戴上眼镜,镜片上反射着电脑的蓝光。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道:"对了,开源那个造纸厂的环评报告,专家复核意见出来了吗?"
"刚收到,完全达标。"
宋黎民点点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个他一手拉扯起来的实业,已经在省里,打出名声,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是任何山珍海味的宴席都给不了的满足。
“好,快去吃饭,8点钟,准时到会议室集合。”
发改委大楼的灯光一层层暗下来,最后只剩下七楼东侧的几扇窗户还亮着。宋黎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三三两两离去的同事身影逐渐消失在夜色中,这才合上最后一份文件。
墙上的时钟指向十点三十四分。他习惯性地检查了一遍办公室——空调关闭、窗户锁好、保密柜确认上锁。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当领导的必须最后一个离开,不仅要确保工作收尾,更要让同志们知道,没有谁是在独自加班。
走廊里只剩下应急灯的微弱光芒,他的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回声格外清晰。一楼大厅的保安老张见他出来,连忙起身:"宋处长,又这么晚啊。"
宋黎民笑着点点头,从口袋里摸出两颗薄荷糖放在值班台上,"提提神。"
夜风带着一丝凉意,他走出单位大楼,发改委的前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出租车亮着"空车"的红灯。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向西走了约莫一百米,站在路边准备拦车。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夏明婵的名字在屏幕上跳动。
"往马路对面看。"她的声音带着笑意。
宋黎民抬头,只见对面停着一辆熟悉的黑色奥迪,双闪灯在夜色中规律地明灭。车窗降下,夏明婵向他挥了挥手。
"你站着别动。"电话里传来引擎启动的声音,"我去前面路口调头。"
他看着她驾车驶入前方十字路口,在红灯前稳稳停下,然后优雅地划出一道弧线调头。车子在他面前停下时,副驾驶的门已经自动解锁。
"发改委的灯都快被你熬灭了。"夏明婵倾身帮他系安全带,他这才想起那条短信自己忘了回复,她竟然一直等到现在。宋黎民靠在座椅上,疲惫感涌了上来:"当领导的不殿后,同志们心里会有想法。"
夏明婵打了把方向,车子平稳地驶入主路。"后座有保温杯,参茶,专门给你泡的。肚子饿不饿,要不要简单吃点宵夜,喝碗海鲜粥什么的。"
车窗外的城市夜景飞速后退,宋黎民望着那些明灭的灯火,“回家吧,再晚你嫂子又说打扰她休息了。”
喜欢小城市的人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通报,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投资增速仍然过快。特别是铁合金和焦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已经低于75%,但地方新上项目还在增加。各位手头有这类项目的,必须严格把关。"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翻动文件的声音。十四个地市发改委的负责人坐满了长条会议桌,后排还挤着各行业处的科员。宋黎民注意到旁边庆阳发改委副主任悄悄合上了面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那正是个年产200万吨焦化厂的项目。
"宋处长,我们理解调控精神。"铜州市发改委主任举手发言,"但省里刚下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指标,需要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如果完全卡死..."
"这不是卡死,是优化。"宋黎民打断道,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文件,"国发11号文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投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电网改造,而不是让你们大建形象工程。"他敲了敲桌上印着国徽的文件,"上周徐副省长带队检查,发现个别县市把新农村专项资金挪用到开发区建设上,这是要严肃追责的!"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宋黎民端起已经凉透的茶喝了一口,借机平复情绪。调到省里三个月,他逐渐摸清了省级机关的工作逻辑——不再是地方上的"跑项目、要资金",而是要站在全省高度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这种思维转变让他夜不能寐,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待研究的政策文件。
"下面请规划处的同志通报一下青藏铁路物资保障专项督查情况。"宋黎民转换了话题。随着"十一五"重大工程全面推进,省里承担着大量配套任务。他翻开笔记本,记录着督查组发现的问题,突然被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打断。
是条短信:"宋处,刚接到通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王司长明天临时来调研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情况,要求准备近三年全省项目审批清单。办公厅要求今晚九点前报材料。——小张"
宋黎民眉头一皱。这种突击检查最考验业务功底,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问题。他快速回复:"立即通知工业处、统计处全员加班,重点梳理03年以来钢铁、电解铝、水泥项目审批情况,特别是那些打着'技术改造'名义的新增产能项目。5点我回去亲自核对。"
会议结束后,宋黎民快步走回办公室。走廊墙上张贴着"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的标语。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至今没有放松迹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把关人,他每天都如履薄冰。
这一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暮色笼罩了整栋办公大楼,灯光在楼里陆续亮起,宋黎民意识到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宋处,小李订餐去了,咱们七点钟放饭,您看是在会议室边吃边汇报手头工作,还是各自。。。”
“各自在办公室就餐吧,让大家都放松些,八点钟汇报手头工作。九点前务必把办公厅要求的材料报上去。让小李,给年轻人们,点些爱喝的饮料,大家辛苦了~”
“诶!好咧~”小张高高兴兴的出去了。
宋黎民继续埋头伏案工作,手机一声震动。
一条短信:“下班了没有?还工作呢?不管怎么加班,也得吃晚饭吧?我接你,随便吃一口?”
是夏明婵。
他心里一暖,回复到:“处里已经订餐了,晚上加班,一会儿还要开小组会。忙完这阵再说吧。”
“我就在你们单位附近,忙完了告诉我。我送你。”
他握着手机,愣了下神,工业处长老周忽然出现在门口:"宋处,出问题了。我们发现去年批复的林阳特种钢项目,实际产能比申报数据超了30%,正好撞在产能过剩的枪口上。"
宋黎民心里"咯噔"一下。"把所有审批文件调出来,特别是环保部门的意见书。另外查一下同期同类项目的批复情况,如果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还能说是标准把握... "
手机被放在办公桌的最右边,已被遗忘,因为今天需要捋清的事太多,他头脑发胀,胃有些轻微的痉挛,这样的工作强度,已是常态,但他并不觉得劳累,比起在地方任职时那些没完没了的应酬、那些觥筹交错间的虚与委蛇,现在这种埋首于专业论证、数据报表的状态,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反而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
"宋处,您的餐盒。"小张敲门进来,把订的饭轻轻放到他的桌上。
"好,放这儿吧。"宋黎民戴上眼镜,镜片上反射着电脑的蓝光。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道:"对了,开源那个造纸厂的环评报告,专家复核意见出来了吗?"
"刚收到,完全达标。"
宋黎民点点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个他一手拉扯起来的实业,已经在省里,打出名声,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是任何山珍海味的宴席都给不了的满足。
“好,快去吃饭,8点钟,准时到会议室集合。”
发改委大楼的灯光一层层暗下来,最后只剩下七楼东侧的几扇窗户还亮着。宋黎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三三两两离去的同事身影逐渐消失在夜色中,这才合上最后一份文件。
墙上的时钟指向十点三十四分。他习惯性地检查了一遍办公室——空调关闭、窗户锁好、保密柜确认上锁。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当领导的必须最后一个离开,不仅要确保工作收尾,更要让同志们知道,没有谁是在独自加班。
走廊里只剩下应急灯的微弱光芒,他的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回声格外清晰。一楼大厅的保安老张见他出来,连忙起身:"宋处长,又这么晚啊。"
宋黎民笑着点点头,从口袋里摸出两颗薄荷糖放在值班台上,"提提神。"
夜风带着一丝凉意,他走出单位大楼,发改委的前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出租车亮着"空车"的红灯。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向西走了约莫一百米,站在路边准备拦车。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夏明婵的名字在屏幕上跳动。
"往马路对面看。"她的声音带着笑意。
宋黎民抬头,只见对面停着一辆熟悉的黑色奥迪,双闪灯在夜色中规律地明灭。车窗降下,夏明婵向他挥了挥手。
"你站着别动。"电话里传来引擎启动的声音,"我去前面路口调头。"
他看着她驾车驶入前方十字路口,在红灯前稳稳停下,然后优雅地划出一道弧线调头。车子在他面前停下时,副驾驶的门已经自动解锁。
"发改委的灯都快被你熬灭了。"夏明婵倾身帮他系安全带,他这才想起那条短信自己忘了回复,她竟然一直等到现在。宋黎民靠在座椅上,疲惫感涌了上来:"当领导的不殿后,同志们心里会有想法。"
夏明婵打了把方向,车子平稳地驶入主路。"后座有保温杯,参茶,专门给你泡的。肚子饿不饿,要不要简单吃点宵夜,喝碗海鲜粥什么的。"
车窗外的城市夜景飞速后退,宋黎民望着那些明灭的灯火,“回家吧,再晚你嫂子又说打扰她休息了。”
喜欢小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