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想拱手相让-《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三十多年前,敦郡王在宗室中已极具分量!

  这是太子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想法。

  不过此事有杜公公操心,太子就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需要他谋划定夺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例如:

  赎金!

  这是最后一次从高原贵族那里索要赎金,太子想尽可能的多薅一些。

  虽然除了达成协议的那位大都督,太子不会将粮食卖给其他高原贵族。不过帝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还有许多东西可以推销。

  所以,从高原下来的使者,在前线的大营之中,看到了许多上等的货物。

  茶叶、瓷器、丝绸——

  这些货物,从明国返回西方的商队里面不是没有。可一来质量要差上一些,二来进贡给高原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高原贵族的需求。

  总之,在经过数日友好的商谈后,高原的使者笑得十分开心。

  那些商人背地里笑得更是见牙不见眼。

  尽管他们需要给詹事府上缴三成的利润,但是成交的价格,却是他们做梦都无法想到的天价。

  商人高兴,铁詹事就高兴!

  同样兴奋的,还有张统领和乐善侯。

  大营已经移交给镇西军,乐善侯带着虎贲军退回到堡垒,太子命令他们等到高原人赎回俘虏,才赶着战马回京。

  京城有太监前来传旨,乐善侯,变成了乐善公。

  张统领也接到一份圣旨。

  张统领的次子,也就是詹事府的主簿,封爵福宁伯。

  石侍郎的心情,同样是愉悦的。

  铁詹事分了一部分功劳给他,勉强算是替内阁挽回了一些颜面。

  在官场上,石侍郎已有了能吏的名声。

  收益在不断上调,太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才是即将大婚的表情!

  寿康宫内,太贵妃乐呵呵的开口感叹。

  太子笑着轻轻点头。

  是啊!

  马上,就要成婚了!

  陈国!

  郡主正在同生活了十几年的王宫,做最后的告别。

  尽管这段时间暗流涌动,让郡主的一颗心添了许多凉意,等到拜别陈王夫妇,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陈王神色复杂,王妃早已是泪流不止。

  上车!

  如能再见,郡主将不再是郡主,而是东宫的女主人。

  太子妃!

  世子送嫁,这是陈王的安排。

  如同精灵一样的郡主,在世子的护送下,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

  此时,吴国的使者,也出现在鲁王的面前。

  吴王请鲁王提前移交两座城池!

  作为回报,吴王会送上两艘小船,外加四百万两白银。

  按照二人的约定,鲁国,迟早会变成吴国版图的一部分。

  如今就为了两座提前移交的城池,吴王展现出来的诚意,的确让鲁王有些心动。

  让他心动的,不是四百万两白银,而是那两艘战船。

  命人将使者带下去休息,鲁王看向坐在一侧的相国。

  “主上,吴王此举,与我国的利益不符。”相国冲鲁王拱手回话。

  鲁王深以为然!

  想彻底掌控那座大岛,以及完成移民的计划,鲁王需要帝国三年的和平。

  而吴王的举动,却是在挑动其他几家诸侯的神经。

  一旦鲁国开始移交,梁国同徐国一定会立刻行动起来。

  “主上,下官担心一旦开始移交,吴王就会索要更多。”

  虽然两国是盟友,但相国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种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结盟,是多么的脆弱!

  “寡人一直有个疑问,就算吴王得到我们的土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吴国的实力。”

  “他到底是哪来的底气,敢同梁徐二国争夺天下?”

  鲁王的视线,一直停留在相国的身上。

  “下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看来,相国也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

  “寡人与吴王相交多年,看在两艘战船的份上,寡人决定同意他的建议!”

  沉默片刻,鲁王缓缓开口。

  “主上——”

  相国大惊,起身冲鲁王拱手弯腰。

  “寡人想看看,太子要如何应付接下来的麻烦!”

  说完后,鲁王哈哈大笑。

  土地,不管在什么时空,也不管在什么朝代,都是最最宝贵的财富。

  两百余年来,还从未有过主动送出城池的先例。

  此例一开,将给那几家大诸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不能强占,不代表不能逼迫对方主动送出。

  鲁王的决定,还没那么快传进太子的耳中。

  太子端坐东宫,正在琢磨要如何同敦郡王沟通。

  沉思许久,最后还是决定请敦郡王喝茶。

  敦郡王不是朝臣,喝茶的地点,太子选在东宫的凉亭。

  等到敦郡王带着满脸的受宠若惊,出现在太子面前,壶中的山泉水,刚好烧开。

  敦郡王冲太子行礼,太子笑着起身,上前将他扶起。

  寒暄几句,太子请敦郡王坐下说话。

  泡茶!

  “殿下泡茶的手艺,恐怕这天下无人能及。”敦郡王一记马屁奉上。

  太子笑着摇头,表示清净寺的住持,泡茶的手艺就十分不错。

  “这天底下能喝到住持泡的茶,大概也就只有殿下了。”敦郡王又奉承了一句。

  太子笑笑,没有开口反驳。

  “人一老,就喜欢怀旧,别看清净寺的和尚是得道高僧,同样如此。”

  很快,一杯香茗就轻轻放在敦郡王的面前。

  “臣年事已高,估计也有这个毛病。”

  “这不是毛病,这是在通过回忆,来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

  “殿下教训得是!”敦郡王在座位上微微欠身。

  “没想到一位陪伴青灯古佛的和尚,居然对京城过往的事情了如指掌。”

  敦郡王看向太子,表情十分恭敬。

  “你这副模样,孤有些不太习惯,这里是东宫,还是随意一些!”

  敦郡王笑着应下!

  “上一次五弟的事情,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一转眼,太子又翻起了旧账。

  敦郡王什么也没有说,直接从怀中掏出一叠银票,放在太子面前。

  太子一愣,随即笑得十分开心。

  “你以为,孤是为了这个?”

  太子伸出指头,点了点桌上的银票。

  “不管如何,臣终归是去凑了这个热闹!”敦郡王的态度十分端正。

  “在乾清宫的时候,孤听得十分认真。而且,孤听出了其他的意思。”

  太子没有继续纠结,转而切入到正题。

  敦郡王请太子解惑。

  “有人在打锦衣卫和内务府的主意!”

  太子压低了声音,神情变得十分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