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设立锦衣卫-《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第二日!

  朝会!

  天空中乌云密布,殿内的气氛同样十分压抑。

  满朝大佬的脸上,都有着无法抑制的愤怒。

  郑王更是怒不可遏!

  王运贞,以前的郑国相,现在江东省的第一任巡抚,春节前遇刺身亡!

  “陛下,下官建议,由刑部会同都察院和大理寺,彻查此案。”

  杜青林是首辅,这种时候,他自然得最先站出来表态。

  “能查明白?”皇帝的声音无比冰冷。

  杜学士拱手弯腰,一言不发。

  “父皇,不管能不能查明白,都必须查,而且,还要大张旗鼓的查。”

  二皇子出列,抱拳弯腰。

  皇帝点头称善,不过看向二皇子的目光中夹杂着一丝探究。

  也不知二皇子有没有察觉,反正面色如常。

  “启禀陛下,当务之急,是要确定新任巡抚的人选。”

  吏部尚书出列,向皇帝请示。

  吏部的天官,地位超然,手中的权柄就算同学士们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韩济何在?”

  皇帝沉吟片刻,开口问道。

  “下官在!”韩济出列,冲皇帝抱拳弯腰。

  太子心头一震,猛的抬头看向皇帝。

  皇帝视而不见!

  “韩爱卿身体可还硬朗?”

  皇帝看向韩尚书,目光温和。

  “愿为陛下驱使!”韩尚书没有丝毫犹豫。

  “既然身体还行,那你就替朝廷坐镇江东。”皇帝抓住机会,一锤定音。

  就这样,朝中诸位大佬还没有反应过来,礼部尚书韩济,已变成了江东巡抚韩济。

  不过与其他省的巡抚不同,江东省的巡抚一手抓军政,一手抓民政,而且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斩后奏!

  更重要的,韩济依然保留了礼部尚书的头衔。

  换句话说,以后参加朝会的,就是礼部的左侍郎了。

  皇帝金口玉言,杜学士只得带着一众大佬弯腰应下。

  敲定巡抚的人选后,继续讨论王巡抚遇刺一案。

  最后确定由刑部左侍郎带队前往江东查案。

  朝会继续!

  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梁王即将入朝觐见。

  梁王,比越王更加强势,去年驳了他请立世子的奏折,以他的作风,今年肯定会想办法回敬一下。

  朝廷的威信日渐衰微,如果梁王再狠狠的踩上一脚,说不定就有诸侯想借此机会试探一下朝廷的底线。

  杜首辅力荐此事由太子负责。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年前太子接待越王,氛围其乐融融。想必接待梁王,也一定是手到擒来。

  皇帝把目光投向太子。

  梁王,与越王不同!

  越王只想着割据西南,梁王,却有着兼并天下的志向。

  换句话说,如果越王看不到机会,他也愿意老老实实的做他的西南王。而梁王如果看不到机会,他会想尽办法去创造机会。

  几代梁王都骁勇善战,太子早就想近距离观摩一番,不过既然内阁主动开口,如果不趁机捞点好处——

  太子,未必是位合格的太子!

  “父皇,儿臣还在想王巡抚遇刺一事!”太子起身,冲皇帝弯腰低头。

  表面上看,是太子的思维跟不上节奏,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尊贵的太子殿下,已经在开始讨价还价了。

  “下官会调集大理寺的好手,随韩尚书一同赴任。”杜学士在一旁弯腰回话。

  “杜学士误会了,孤虽然只提及江东一省,可想说的却是朝廷控制的所有区域。今日遇刺的是王巡抚,明日遇刺的就有可能是山南巡抚,后日就有可能是这金銮殿上的诸位重臣。”

  “长此以往,官员人人自危,有何人还敢为官?”

  太子虽然语气温和,可最后的问话却直击人心。

  以杜学士为首的朝中大佬,都知道太子说的是实情,一个个纹丝不动,状若庙里的泥菩萨。

  “说说你的建议!”皇帝缓缓开口。

  只能提出问题,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算不上优秀。

  甚至,连合格都算不上。

  太子,恰恰是精英中的精英。

  “儿臣有三条建议:”

  太子表现得不慌不忙。

  “第一、追封王巡抚,由他的儿子降等袭爵,表明朝廷不会忘记他们。”

  “第二、如二弟所言,此案必须大张旗鼓的一查到底,什么时候查个水落石出,什么时候才彻底结案。”

  “第三、成立锦衣卫,扫荡江湖势力,护卫百官安全。”

  说完后,太子垂手低头,面容安详。

  “杜爱卿以为如何?”皇帝把目光投向了首辅。

  “殿下提到的前两条,下官自然赞同,不过第三条涉及增设衙门,还需慎重考虑。”

  杜学士虽然是第一次听到锦衣卫这三个字,不过他的政治嗅觉极为敏锐,一听就能大致推断出其中的厉害。

  “锦衣卫,名义上归属于内务府,实际上由陛下直接统领,所需费用也由内帑直接拨付。”

  等杜学士说完,太子又解释了几句。

  除了杜学士,其他朝廷官员也听出其中的不妥,纷纷出声反对。

  刘总管等一众红衣太监,反而罕见的与太子站到了同一阵营。

  皇帝面无表情,他还在思考太子所说的锦衣卫。

  “这是朝会,孤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诸位还有更好的提议,孤自然是乐意见到。”

  太子不急不躁,语气温和依旧。

  一众大臣哪有什么提议?只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是朝会,还请诸位大人注意!”

  杜公公上前两步,大声提醒。

  诸位大臣虽然停止了抗议,不过都将忿忿不平写在了脸上。

  “杜爱卿认为太子提出的第三条不妥?”皇帝开口问道。

  “是!”

  杜学士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回话。

  “你是信不过内务府?还是说,你信不过朕?”

  杜学士听后,觉得自己的后背冒起了冷汗。

  不过,他是首辅,没办法指望有人能替自己解围。

  “杜爱卿可是有更好的建议?”见杜学士低头不语,皇帝再次问道。

  “可由各地衙门加强戒备!”杜学士弯腰回话。

  “江东的巡抚衙门有重兵把守,可王巡抚依旧遭遇不测,王爱卿,其余各省要如何加强戒备?”

  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杜学士,早已汗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