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郑亲王献策-《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郑亲王出了个好主意,不过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让他们为难的,是严格的采选制度!

  就算陈王愿意将嫡女送入宫中,他也不会同意让自己的女儿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太子在咨询过礼部的左侍郎后,便放下心来,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不让人省心的诸侯上面。

  有了三百万,代王也就有了底气,迅速将长岭卒扩充到两万。

  再加上地方的守备,整个代国的武装,已超过了三万。

  这也是代王敢切断黑水军退路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长岭,长岭卒占尽了主场优势,并不畏惧凶悍的黑水军。

  就算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梁王也不会用四万黑水军去换两万长岭卒的性命。

  那是他让天下臣服的依仗,怎会允许一出家门口就损失惨重。

  梁国的相国赶到边界,想同代王谈判。

  据说代王得知消息后轻蔑的一笑,同样派相国前往。

  相国对相国!

  谁,也不会辱没了谁!

  一位展现出大诸侯的气势,威逼恐吓。

  一位表现出抵抗者的悲壮,据理力争。

  双方唇枪舌剑,毕生的才学在此刻绽放!

  最后,长岭卒让开一条道路,梁国象征性的补偿一点钱粮。

  同代国相比,曹国的遭遇就只能用屈辱来形容。

  燕、宋二国,在曹国境内来了一场演习,美其名曰是为了防止往事重现。

  两国的军队,一度出现在甘泉城外。

  朝廷勒令两国退兵,而且在曹王的请求下,命胡罗素带兵进入曹国。

  胡罗素是员悍将,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麾下的两万人马直插演习的核心区域,大张旗鼓的安营扎寨。

  派人提醒演习双方,有禁军一同前来,要是发生摩擦,将会视同谋反。

  大诸侯正在构建信任,还不到同朝廷翻脸的时候,燕、宋两国只得怏怏的退兵。

  胡罗素将防线前移,一直推到了最西边。

  设营寨?

  不,筑城!

  据说,筑城的费用来自太子的支持。

  曹王将西边的军队撤回到甘泉,这才长舒了口气。

  作为小诸侯,他还是对朝廷有着天然的信任!

  类似的事情,还在许多小诸侯国上演。

  也有沉得住气的!

  比如韩尚书。

  自从最开始上了道弹劾的奏折,韩尚书便再无动作。

  他甚至将对峙的军队撤回长兴!

  长兴,是江东的治所。

  谢维安不解,向韩尚书请教。

  “他们踏足其他诸侯的地界,可以认为是诸侯之间的纷争,可他们的军队要是敢进入江东,那就是作乱!”

  “目前看来,朝廷是力有不逮,不过这天下的局势,又有谁能说得清楚?一旦朝廷强势崛起,‘作乱’二字,就是他们的催命符!”

  “而且,你不觉得他们此番行动显得有些诡异?”

  韩尚书对谢维安十分欣赏,话中也就有了提点之意。

  谢维安冲韩尚书拱手弯腰,请韩尚书赐教。

  “江东军一旦与他们对峙,长兴必然空虚,上次的事情,本都院绝不允许让它重演!”

  “可长兴还有什么值得他们——”

  说到此处,谢维安猛的抬头,死死的盯着韩尚书。

  满脸的震惊!

  “他们怎敢?”谢维安喃喃自语。

  “上一任巡抚,不就是倒在了任上?”韩尚书悠悠的开口。

  大诸侯的行动,就像是无数的雨点滴落在湖中,让平静的湖面瞬间泛起了无数的涟漪。

  不过等到云收雨霁,湖面又渐渐恢复了宁静。

  至于水面之下是否暗流涌动,就无人知晓了!

  吴、鲁两国自辩的奏折姗姗来迟,理由也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为防止海盗再次祸害江东,联手来了一次演习。

  而且两国理直气壮的表示,这种演习,以后会成为常态。

  内阁哗然!

  这两份奏折以最快的速度送入了乾清宫,皇帝看后震怒,召太子和郑亲王到乾清宫议事。

  太子正在羽林卫挥汗如雨,得知消息后,立刻更衣回宫。

  等太子赶到乾清宫,郑亲王已同皇帝商议多时。

  不知不觉中,郑亲王已开始在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郑亲王认为,既然吴、鲁两国以海盗作为借口,那么朝廷同样可以在海盗上面大做文章。

  太子看向郑亲王,眼神中全是佩服!

  “集两国之力,用了两百余年,依然无法将海盗彻底铲除。依臣的愚见,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两国养寇自重;要么,是两国无力剿灭!”

  郑亲王语速平缓,态度恭敬,不过每一个字都透出了浓浓的杀机。

  “儿臣以为,郑亲王说得极是!”太子在座位上微微欠身。

  “说下去!”皇帝脸上的阴霾终于散去。

  “还是下旨,让两国给出解释,同时对陈、越、梁三国大力褒奖!”

  郑亲王沉寂许久,终于在此刻露出了獠牙。

  “既能让两国陷入被动,又能分化他们,郑亲王可是献了一道妙计!”太子笑着称赞了两句。

  “太子确定不是因为陈国?”

  解决了困扰的皇帝心情大好,破天荒的调侃一句。

  太子在心里翻了个大大的白眼!

  等从乾清宫退出,太子又开始冲郑亲王埋怨起来。

  郑亲王落荒而逃!

  步伐之矫健,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

  看着他的背影,太子轻轻的叹了口气,随即背着手朝东宫的方向走去。

  “青龙!”

  行上一段,太子缓缓开口。

  “奴婢在!”

  “明日,你去锦衣卫,看看翁门的那位堂主。”

  “喏!”

  “翁门是用毒的行家,孤一直很好奇,他被捉住以后,为何没有自杀!”

  “喏!”

  “金畅!”

  “奴婢在!”

  “那件事还没有查出来?”

  “奴婢无能!”

  “继续查,记住,不要打草惊蛇!”太子没有责怪的意思。

  “喏!”

  风,已经有了寒意,太子任由它们从自己的脸庞掠过,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

  原因无它,饿了!

  金畅听到从太子的腹部发出的抗议,请求先行一步。

  回到东宫,太子直接前往花厅。

  金畅的执行力很强,等太子出现在花厅时,桌上已摆放着几样精致的菜肴。

  太子不喜浪费,东宫的膳食从来不讲究排场。

  抛开杂念,太子专心用膳。

  民,以食为天!

  太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