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石头津渡口外
江风猎猎,吹动着汉军赤色的旗帜。八万五千名汉军将士甲胄鲜明,队列严整,正井然有序地分批登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庞大船队。江面上舳舻千里,帆樯如林,展现出强盛的军容。
渡口之上,此刻却挤满了南梁的文武官员,为首的正是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陈霸先。他们齐聚于此,并非为了监视,而是为了恭送汉王刘璟北返。平灭侯景之乱,刘璟及汉军居功至伟,这份表面上的礼数,无人敢怠慢。
刘璟一身常服,立于码头前沿,目光在送行的人群中扫过,忽然定格在一个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的将领身上。他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提高声音喊道:“文育!周文育!快过来!”
这一声呼唤,顿时将梁国众臣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周文育身上。周文育此前在攻城战中不幸被煮沸的金汁烫伤,伤势颇重,至今未愈,身体十分虚弱。见汉王当众点名,他只得在同僚复杂的注视下,强撑着缓缓走上前去,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
刘璟不等他行礼,便主动上前一步,一把握住他缠着纱布的手腕,力道温和却坚定,他端详着周文育苍白的面容,语气中充满了感慨:“荥阳一别,匆匆已是十三载过去了!时光荏苒,如今再见,种种往事却恍如昨日啊!”
站在一旁的陈霸先听到这话,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面上虽还维持着笑容,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他暗自思忖:这汉王的人脉怎会如此之广?竟连我的心腹爱将周文育,也与他有十几年的旧交?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警惕在他心底蔓延开来。
周文育是个耿直汉子,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他忍着伤痛,努力挺直身体,拱手道:“汉王殿下……当年在荥阳……活命之恩,周某……须臾不敢忘怀!”
“诶,过去的事了,提它作甚?还是忘了好,忘了轻松。”刘璟洒脱地摆摆手,随即目光关切地落在他被厚厚包扎的肩背处,语气转为担忧,“对了,听说你此次伤在了金汁之下……此物最是恶毒,伤口极难愈合,且易引发高热……”他说到这里,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立刻回头对侍立在侧的刘桃枝吩咐:“桃枝,快!把徐先生配的那瓶专治火毒烫伤的白玉生肌散拿来!”
刘桃枝迅速从随身药囊中取出一个精致的白玉小瓶,恭敬地递给刘璟。刘璟接过,亲手塞到周文育那只有些无力的手中,恳切地说:“文育,这是我军中神医徐之才潜心研制的伤药,于金汁、火油等烫伤颇有奇效。你若是信得过我刘璟,便拿去用用看,或可减轻些痛苦,助伤口早日愈合。”
周文育看着手中温润的药瓶,再抬头望向刘璟那毫无作伪的关切眼神,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铁汉,此刻眼眶也不禁微微泛红,声音有些哽咽:“多谢……多谢汉王殿下!殿下的人品……文育,文育自然是万分信得过的!”他心中激荡,仿佛想起了更多往事,忍不住又道:“想当年,子云公(陈庆之)在世时,就常对我们说……”
刘璟知道他要提及旧主,此事敏感,不宜在陈霸先面前多谈,便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用一个微不可查的眼神示意他不必再言。
就在这时,赵伯超、陈文彻、李孝钦三人又挤了上来,他们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开始围着刘璟大献殷勤。
赵伯超抢先道:“汉王殿下!您这一走,江东的百姓们可都舍不得您啊!”
陈文彻接口,声音夸张:“是啊殿下!您对我江东有再造之恩,扫平侯景,拯救万民于水火,此恩此德,天日可表!”
李孝钦更是一脸“愤慨”:“汉王殿下劳苦功高,还未曾让我等尽一尽地主之谊,好好酬谢殿下,这就要匆匆北返?天下哪有这般道理?实在是令人心绪难平啊!” 他们话里话外,都在为刘璟“鸣不平”,暗示陈霸先有所怠慢。
刘璟眉头微皱,立刻抬手制止了这三人的表演。他心知肚明,这些肉麻的吹捧再说下去,等自己一走,陈霸先回头恐怕就要找个由头收拾他们了。他不能害了这几个只会溜须拍马的蠢材。
他转而面向所有梁国臣工,朗声说道:“诸位!请静一静!平灭侯景之乱,收复建康,绝非我刘璟一人之功!若非陈都督(陈霸先)深明大义,于岭南起兵,一路招抚四方,凝聚人心,更在前期与侯景逆贼血战连连,极大消耗了叛军兵力,为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我汉军又如何能顺利攻入建康,底定乾坤?陈都督此番擎天保驾、安定社稷之功,亦是泼天之大功,不容抹杀!”
梁国众臣听到汉王如此公开地、毫不吝啬地抬举陈霸先,立刻闻弦歌而知雅意,纷纷调转风向,对着陈霸先躬身称赞,什么“国之柱石”、“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之类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陈霸先抚着长须,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然微笑,坦然接受了这份由刘璟亲手送上的“荣耀”和群臣的恭维。这一刻,他在梁国的威望被刘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璟趁热打铁,对着陈霸先郑重地拱了拱手,声音清晰而有力,传遍整个渡口:“陈都督!江东之地,历经战火,百废待兴,安抚百姓,重建家园之重任,就托付给都督了!我刘璟在此立誓,只要陈都督心系黎民,保境安民,便永远是我大汉最亲厚、最坚实的盟友!”
陈霸先闻言,心中猛地一震,随即涌上巨大的惊喜!他没想到刘璟居然会当着梁国几乎所有重臣的面,如此明确地为自己站台,公开支持自己成为梁国的话事人!这无疑是给他未来的道路铺下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他连忙收敛心神,郑重地躬身回礼,语气诚恳无比:“汉王殿下如此厚谊,如此信重,霸先……感激涕零,必不敢忘!梁汉之盟,永固不移!”
可惜,此时的陈霸先沉浸在被顶级强权认可的喜悦中,毕竟不如刘璟老辣深沉,并没有立刻听出刘璟誓言中那句“只要陈都督心向百姓”所隐含的潜在前提和巨大漏洞。若是他那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徐思玉尚在,必然能敏锐地察觉其中深意并出言警示,可惜,世上已无徐思玉。
刘璟见氛围已然烘托到位,便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当着众人的面,略一沉吟,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顷刻间便赋诗一首。
诗成,他并未自己诵读,而是将诗笺亲手交给了陈霸先的行军长史王茂。
王茂双手接过,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高声诵读起来:
《赠陈霸先》
羯鼓乱华社稷倾,建康血火暗天京。
横戈誓扫狼烟净,仗剑争扶日月明。
百战摧锋清宇内,一身定鼎救苍生。
江左英魂留浩气,千秋犹颂霸先名。
诗句雄浑慷慨,极尽褒扬,将陈霸先拔高到了“救苍生”、“定鼎”、“留浩气”的救世英雄高度。
梁国的文官们哪个不是人精?立刻明白了汉王此举的深意——这是要为他们未来的主公(陈霸先)塑造金身,奠定无可动摇的合法性啊!于是,更加卖力地称赞起来,不仅夸诗写得好,更夸汉王慧眼识英,陈霸先就是天命所归的梁国救星。武将们也被这气氛感染,纷纷吹捧陈霸先乃当之无愧的梁国第一名将,而且这可是汉王亲自“认证”的!
刘璟见目的已彻底达到,不再停留,对着两岸送行的梁国群臣潇洒地挥了挥手,转身,踏上了最大的那艘旗舰。船队缓缓起锚,开始离开渡口。
刘璟与陈霸先隔水相望,一人立于船头,一人站在岸边,拱手作别。江风吹动二人的衣袍,在朝阳的映照下,竟勾勒出一幅“英雄惜英雄,肝胆两相照”的完美画面,足以载入史册。
直到战舰驶远,岸上的人影变得模糊,刘璟才转身回到宽敞的座舱之内。
早已憋了一肚子话的高昂立刻凑了上来,脸上写满了不解和醋意,嚷嚷道:“大哥!你对那陈霸先也太好了吧?又是当众给他撑腰,又是给他戴高帽,还……还写诗赠他!我和三弟(杨忠)跟着你出生入死这么多年,都没见你给我们写过一首诗!这也太偏心眼了!”
刘璟慢条斯理地坐了下来,端起亲卫奉上的热茶,轻轻吹开浮沫,抿了一口,这才抬眼看了看满脸不忿的高昂,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近乎冷酷的弧度,淡淡说道:
“二弟,你当那是什么诗?”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却字字如冰:
“那是他的……墓志铭。”
(《汉书·高祖文皇帝本纪》
梁大同六年初,淮安王侯景构逆,举兵围建康,梁武帝困于台城。简文帝萧纲遣使江总,乞援于汉。会高祖巡狩襄州,闻江南赤地千里,生民涂炭,恻然叹曰:“乱贼不诛,苍生何托?”遂决御驾亲征,吊民伐罪。
二月,高祖分兵二路:自将水陆七万,沿江而东;郑国公独孤信率甲士三万,入岭南清剿叛党。高祖威德远播,师未及江,荆南九郡望风款附,百姓壶浆以迎王师。高祖严申军纪,秋毫无犯,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四月初,军抵宣城,梁将柳仲礼、胡龙牙、陈昕举部来归,得卒万五千,合兵八万五千,进围建康,困伪唐帝侯景于孤城。
是月,陈武帝陈霸先起兵三吴,来助平乱。二军约:高祖攻西南二门,霸先攻东北二门。然霸先用兵拙滞,数攻不克,死者甚众。其军师王茂进言,请询高祖攻城之策。霸先固请不已,高祖念梁民倒悬,许之。会南门守将刘淇,素慕高祖英名,潜开城门纳汉军。高祖入城,手刃侯景,建康之围遂解,生民复见天日。
功成之后,高祖封闭府库,引军退出建康,以城让于霸先。然霸先贪得无厌,阴欲袭汉军水寨,断北归之路。时赵国公韦孝宽守寨,初战小却。高祖怒,遣渤海郡王高昂率骑兵八百,夜袭陈军大营。八百骑骁勇绝伦,七进七出,陈军死者近三万,失踪者不可胜计。霸先大惧,乃设宴请高祖。宴中,陈将杜僧明受徐思玉指,谋刺高祖,为神武郡公窦毅所格,事乃败。霸先始知高祖天命所归,惶恐服软。
高祖念南北分争百年,疮痍未复,非一朝可定,遂释霸先,诏其镇抚江东,安辑百姓。霸先自知理亏,割豫章以西之地以谢。高祖怜故梁百姓久遭兵燹,许之。五月朔,高祖于石头津整军北归,侯景之乱乃平。此即高祖初下江南之始末也。)
江风猎猎,吹动着汉军赤色的旗帜。八万五千名汉军将士甲胄鲜明,队列严整,正井然有序地分批登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庞大船队。江面上舳舻千里,帆樯如林,展现出强盛的军容。
渡口之上,此刻却挤满了南梁的文武官员,为首的正是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陈霸先。他们齐聚于此,并非为了监视,而是为了恭送汉王刘璟北返。平灭侯景之乱,刘璟及汉军居功至伟,这份表面上的礼数,无人敢怠慢。
刘璟一身常服,立于码头前沿,目光在送行的人群中扫过,忽然定格在一个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的将领身上。他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提高声音喊道:“文育!周文育!快过来!”
这一声呼唤,顿时将梁国众臣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周文育身上。周文育此前在攻城战中不幸被煮沸的金汁烫伤,伤势颇重,至今未愈,身体十分虚弱。见汉王当众点名,他只得在同僚复杂的注视下,强撑着缓缓走上前去,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
刘璟不等他行礼,便主动上前一步,一把握住他缠着纱布的手腕,力道温和却坚定,他端详着周文育苍白的面容,语气中充满了感慨:“荥阳一别,匆匆已是十三载过去了!时光荏苒,如今再见,种种往事却恍如昨日啊!”
站在一旁的陈霸先听到这话,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面上虽还维持着笑容,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他暗自思忖:这汉王的人脉怎会如此之广?竟连我的心腹爱将周文育,也与他有十几年的旧交?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警惕在他心底蔓延开来。
周文育是个耿直汉子,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他忍着伤痛,努力挺直身体,拱手道:“汉王殿下……当年在荥阳……活命之恩,周某……须臾不敢忘怀!”
“诶,过去的事了,提它作甚?还是忘了好,忘了轻松。”刘璟洒脱地摆摆手,随即目光关切地落在他被厚厚包扎的肩背处,语气转为担忧,“对了,听说你此次伤在了金汁之下……此物最是恶毒,伤口极难愈合,且易引发高热……”他说到这里,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立刻回头对侍立在侧的刘桃枝吩咐:“桃枝,快!把徐先生配的那瓶专治火毒烫伤的白玉生肌散拿来!”
刘桃枝迅速从随身药囊中取出一个精致的白玉小瓶,恭敬地递给刘璟。刘璟接过,亲手塞到周文育那只有些无力的手中,恳切地说:“文育,这是我军中神医徐之才潜心研制的伤药,于金汁、火油等烫伤颇有奇效。你若是信得过我刘璟,便拿去用用看,或可减轻些痛苦,助伤口早日愈合。”
周文育看着手中温润的药瓶,再抬头望向刘璟那毫无作伪的关切眼神,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铁汉,此刻眼眶也不禁微微泛红,声音有些哽咽:“多谢……多谢汉王殿下!殿下的人品……文育,文育自然是万分信得过的!”他心中激荡,仿佛想起了更多往事,忍不住又道:“想当年,子云公(陈庆之)在世时,就常对我们说……”
刘璟知道他要提及旧主,此事敏感,不宜在陈霸先面前多谈,便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用一个微不可查的眼神示意他不必再言。
就在这时,赵伯超、陈文彻、李孝钦三人又挤了上来,他们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开始围着刘璟大献殷勤。
赵伯超抢先道:“汉王殿下!您这一走,江东的百姓们可都舍不得您啊!”
陈文彻接口,声音夸张:“是啊殿下!您对我江东有再造之恩,扫平侯景,拯救万民于水火,此恩此德,天日可表!”
李孝钦更是一脸“愤慨”:“汉王殿下劳苦功高,还未曾让我等尽一尽地主之谊,好好酬谢殿下,这就要匆匆北返?天下哪有这般道理?实在是令人心绪难平啊!” 他们话里话外,都在为刘璟“鸣不平”,暗示陈霸先有所怠慢。
刘璟眉头微皱,立刻抬手制止了这三人的表演。他心知肚明,这些肉麻的吹捧再说下去,等自己一走,陈霸先回头恐怕就要找个由头收拾他们了。他不能害了这几个只会溜须拍马的蠢材。
他转而面向所有梁国臣工,朗声说道:“诸位!请静一静!平灭侯景之乱,收复建康,绝非我刘璟一人之功!若非陈都督(陈霸先)深明大义,于岭南起兵,一路招抚四方,凝聚人心,更在前期与侯景逆贼血战连连,极大消耗了叛军兵力,为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我汉军又如何能顺利攻入建康,底定乾坤?陈都督此番擎天保驾、安定社稷之功,亦是泼天之大功,不容抹杀!”
梁国众臣听到汉王如此公开地、毫不吝啬地抬举陈霸先,立刻闻弦歌而知雅意,纷纷调转风向,对着陈霸先躬身称赞,什么“国之柱石”、“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之类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陈霸先抚着长须,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然微笑,坦然接受了这份由刘璟亲手送上的“荣耀”和群臣的恭维。这一刻,他在梁国的威望被刘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璟趁热打铁,对着陈霸先郑重地拱了拱手,声音清晰而有力,传遍整个渡口:“陈都督!江东之地,历经战火,百废待兴,安抚百姓,重建家园之重任,就托付给都督了!我刘璟在此立誓,只要陈都督心系黎民,保境安民,便永远是我大汉最亲厚、最坚实的盟友!”
陈霸先闻言,心中猛地一震,随即涌上巨大的惊喜!他没想到刘璟居然会当着梁国几乎所有重臣的面,如此明确地为自己站台,公开支持自己成为梁国的话事人!这无疑是给他未来的道路铺下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他连忙收敛心神,郑重地躬身回礼,语气诚恳无比:“汉王殿下如此厚谊,如此信重,霸先……感激涕零,必不敢忘!梁汉之盟,永固不移!”
可惜,此时的陈霸先沉浸在被顶级强权认可的喜悦中,毕竟不如刘璟老辣深沉,并没有立刻听出刘璟誓言中那句“只要陈都督心向百姓”所隐含的潜在前提和巨大漏洞。若是他那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徐思玉尚在,必然能敏锐地察觉其中深意并出言警示,可惜,世上已无徐思玉。
刘璟见氛围已然烘托到位,便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当着众人的面,略一沉吟,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顷刻间便赋诗一首。
诗成,他并未自己诵读,而是将诗笺亲手交给了陈霸先的行军长史王茂。
王茂双手接过,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高声诵读起来:
《赠陈霸先》
羯鼓乱华社稷倾,建康血火暗天京。
横戈誓扫狼烟净,仗剑争扶日月明。
百战摧锋清宇内,一身定鼎救苍生。
江左英魂留浩气,千秋犹颂霸先名。
诗句雄浑慷慨,极尽褒扬,将陈霸先拔高到了“救苍生”、“定鼎”、“留浩气”的救世英雄高度。
梁国的文官们哪个不是人精?立刻明白了汉王此举的深意——这是要为他们未来的主公(陈霸先)塑造金身,奠定无可动摇的合法性啊!于是,更加卖力地称赞起来,不仅夸诗写得好,更夸汉王慧眼识英,陈霸先就是天命所归的梁国救星。武将们也被这气氛感染,纷纷吹捧陈霸先乃当之无愧的梁国第一名将,而且这可是汉王亲自“认证”的!
刘璟见目的已彻底达到,不再停留,对着两岸送行的梁国群臣潇洒地挥了挥手,转身,踏上了最大的那艘旗舰。船队缓缓起锚,开始离开渡口。
刘璟与陈霸先隔水相望,一人立于船头,一人站在岸边,拱手作别。江风吹动二人的衣袍,在朝阳的映照下,竟勾勒出一幅“英雄惜英雄,肝胆两相照”的完美画面,足以载入史册。
直到战舰驶远,岸上的人影变得模糊,刘璟才转身回到宽敞的座舱之内。
早已憋了一肚子话的高昂立刻凑了上来,脸上写满了不解和醋意,嚷嚷道:“大哥!你对那陈霸先也太好了吧?又是当众给他撑腰,又是给他戴高帽,还……还写诗赠他!我和三弟(杨忠)跟着你出生入死这么多年,都没见你给我们写过一首诗!这也太偏心眼了!”
刘璟慢条斯理地坐了下来,端起亲卫奉上的热茶,轻轻吹开浮沫,抿了一口,这才抬眼看了看满脸不忿的高昂,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近乎冷酷的弧度,淡淡说道:
“二弟,你当那是什么诗?”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却字字如冰:
“那是他的……墓志铭。”
(《汉书·高祖文皇帝本纪》
梁大同六年初,淮安王侯景构逆,举兵围建康,梁武帝困于台城。简文帝萧纲遣使江总,乞援于汉。会高祖巡狩襄州,闻江南赤地千里,生民涂炭,恻然叹曰:“乱贼不诛,苍生何托?”遂决御驾亲征,吊民伐罪。
二月,高祖分兵二路:自将水陆七万,沿江而东;郑国公独孤信率甲士三万,入岭南清剿叛党。高祖威德远播,师未及江,荆南九郡望风款附,百姓壶浆以迎王师。高祖严申军纪,秋毫无犯,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四月初,军抵宣城,梁将柳仲礼、胡龙牙、陈昕举部来归,得卒万五千,合兵八万五千,进围建康,困伪唐帝侯景于孤城。
是月,陈武帝陈霸先起兵三吴,来助平乱。二军约:高祖攻西南二门,霸先攻东北二门。然霸先用兵拙滞,数攻不克,死者甚众。其军师王茂进言,请询高祖攻城之策。霸先固请不已,高祖念梁民倒悬,许之。会南门守将刘淇,素慕高祖英名,潜开城门纳汉军。高祖入城,手刃侯景,建康之围遂解,生民复见天日。
功成之后,高祖封闭府库,引军退出建康,以城让于霸先。然霸先贪得无厌,阴欲袭汉军水寨,断北归之路。时赵国公韦孝宽守寨,初战小却。高祖怒,遣渤海郡王高昂率骑兵八百,夜袭陈军大营。八百骑骁勇绝伦,七进七出,陈军死者近三万,失踪者不可胜计。霸先大惧,乃设宴请高祖。宴中,陈将杜僧明受徐思玉指,谋刺高祖,为神武郡公窦毅所格,事乃败。霸先始知高祖天命所归,惶恐服软。
高祖念南北分争百年,疮痍未复,非一朝可定,遂释霸先,诏其镇抚江东,安辑百姓。霸先自知理亏,割豫章以西之地以谢。高祖怜故梁百姓久遭兵燹,许之。五月朔,高祖于石头津整军北归,侯景之乱乃平。此即高祖初下江南之始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