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智慧是反生存的-《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虽然现在空间折叠器搞出来了,任何拥有空间折叠跨越能力的战舰,甚至于中子战星都可以从太阳系抵达这里,但成本太高了,就算是科学考察,都暂时没必要。

  通过探测器,赵小侯发现这个行星的某种蠕虫竟然学会了利用天然工具去坑杀猎物,从而获得食物。

  这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初的智慧了。

  要知道,在这颗行星的陆地上,这种皮肤柔软,长满刚毛的蠕虫,体长也就只有1米多点,它们处于食物链的底层,除了欺负一下不能动弹的植物以及某种体型更小的节节虫之外,它们几乎是所有昆虫的食物。

  但就是这种要体型没有体型,要速度没有的刚毛蠕虫,却知道用藤蔓收集某种植物分泌出的粘液,然后布置陷阱,将那些体型比它们大上很多的昆虫坑杀。

  这样的行为已经和人类最初的陷阱狩猎方式相似了。

  并且它们还能够将这种陷阱狩猎技巧传授给它们的后代。

  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刚毛蠕虫最后估计是能够进入到原始部落时代。

  但是否能够从原始部落时代进入更高层次的文明层次,赵小侯也不知道结果。

  毕竟智慧的诞生,在自然界里本来就是反生存的存在。

  智慧大多数情况下都来源于生物大脑体积比例的增长。

  而这无形之中就会因为能量分配比例导致生物在其它方面的弱化,使得其不利于生存。

  在自然界里,能够生存下来的生物,要么是繁衍能力爆棚,要么就是跑得快,飞得快,再不济就是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

  但拥有智慧的生物,会慢慢丧失这一切。

  因而如果智慧生物运气不够好的话,就很可能在某个阶段直接灭亡,没有任何机会可言。

  让探测器对这个行星更深入的探测测绘之后,赵小侯就回到了实验室。

  刚刚成立的降维技术研究项目组,他从整个大科学院里抽调了3万名物理学家以及1万多名数学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机械工程师等等进行项目辅助。

  这是至今为止,人数最多的研究项目。

  可以预计的是,在之后的时间里,科研人员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但现在大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实际上有些不太够用了。

  要说现在大科学院的整体人员数量还是不少的。

  这些年各地大学不断输送人才到大科学院,使得大科学院已经有两千万人之多了。

  但问题是除掉后勤,行政管理,研究生之后,科学家、研究员也就只有一千五百万。

  但随着现在大夏民间公司开始大量招收科研人才,很多在大科学院排在末尾的科学家,研究员索性就去了民间公司,带队搞技术应用。

  毕竟,很多人心里还是有宁可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

  钱不重要,但理想和社会地位很重要。

  这就使得大科学院的科研人数在今年降低到了一千三百万。

  而现在大科学院的大型科研项目组就有37个,中型科研项目组则有381个,小型科研项目组有4121个。

  而这些科研项目组之下分解出来的微型科研项目组有个。

  每个微型科研项目组至少需要170位科研人员来支撑。

  也就是说,现在大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缺口高达2580万之多。

  因而一些不太重要的项目,分配的科研人员都是很少。

  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被分配给了重要,较为重要的项目。

  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问题。

  等大夏下一代逐步成长起来,这个科研人员缺口还是能够弥补上的。

  赵小侯召集这么多科学家,研究员,组建降维技术项目组,自然是准备打攻坚战的。

  简单来说,这降维技术的补全难度绝对要比之前的空间折叠技术难度更高。

  所谓的降维技术,说白了就是将组成空间的某个维度抽掉,使得空间崩塌降维成下一级空间所用到的技术。

  但问题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好似你是生活在一张纸上的卡通人,然后你想要将纸张里的一个维度抽掉,将这张纸变成一条线。

  现实里也是这样,就拿现在蓝星人类生活的三维空间来说,抽掉一个维度,那么就会崩塌为好似纸张一样的二维。

  就现实主义来说,这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类的想象极限。

  但对于这群数学家,物理学家来说,倒不是不能理解,在他们的脑海里,别说三维空间了,十维,十一维都是他们经常研究的抽象东西。

  就现在而言,降维技术的完整率大概只有82%。

  当然,在系统奖励的技术里,这个完整率已经算是最高的了。

  但赵小侯在脑海里将这套残缺的降维技术通体看了几遍之后,也不得不感叹,这玩意的补全难度至少是空间折叠技术的10倍以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气馁,而是先将脑海里的降维技术整理出来,通过知识传输仪输入到1号智能AI的数据库。

  这个花费了他三个月时间。

  没法,即便有知识传输仪这样的先进设备,但残缺的降维技术依然太庞大了。

  并且他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用知识传输仪来传输知识,否则的话,他脑子都得炸掉。

  每天能够传输3-4个小时就算是极限了。

  毕竟他的脑子还只是人类的脑子,不是真光脑。

  等降维技术全部传输到数据库之后,赵小侯休息了几天,舒缓了一下快要炸掉的脑子,之后才将降维技术分解开来,发放给项目组的科研人员研究。

  没办法,即便是他,也不可能一个人将降维技术补全。

  当然,考虑到众人各方面和自己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赵小侯将最困难的部分留给了自己。

  这降维技术的补全研究,一干就是3年时间。

  赵小侯用了3年时间,消耗了无数算力,在数万名科学家,研究员的合力支持下,才将降维技术补全到88%。

  不过在这三年时间里,大夏也发展得越发强大了。

  首先就是现在大夏人口增长到了1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