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村·林宅书房
1913年12月5日·暮
窗外,是1913年岁末潞城盆地特有的凛冽。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抽打着新糊的玻璃窗,发出沙沙的轻响。
然而书房内,铸铁暖气片散发着恒定而熨帖的暖意,驱散了所有寒意,只余下壁炉里松木燃烧时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墨香与松烟气息。
巨大的玻璃窗隔绝了外界的严寒,却将新村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工业区隐约闪烁的弧光,以及新栽桑树在雪幕中倔强的剪影,框成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卷。
阎长官负手立于窗前,背影在暖黄灯光下拉得很长。
良久,他才缓缓转过身,第三次坐回那张宽大的扶手椅。
对面,林永年沉稳如山,而安静坐在小凳上的林砚,则用那双清澈的眼睛迎接着他的目光。
“永年,砚哥儿,”阎长官的声音低沉,开门见山,“太原那本账,你们也清楚了。窟窿在那里,火烧眉毛!”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像沉重的石块砸在地毯上,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省府那班人,只会看着账册冒冷汗,拿不出半点切实可行的章程。我这趟来,是向你们讨个破局的方子。”
书房内一时陷入沉寂,只有暖气水流低吟,壁炉里的松枝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林永年微微垂首,似乎在斟酌着最恰当的言辞。这时,林砚抬起了小脸,目光清澈而直接,没有丝毫犹豫地迎上阎长官那双饱含压力与期待的眼睛:
“阎伯伯,钱,可以借。”
“借?”阎长官眉峰一挑,身体微微前倾。
这个字眼他并不陌生,督军府也曾想过举债,但内债早已信用扫地,富户避之不及;外债?条件苛刻,无异于引狼入室,更可能授人以柄,引来北京猜忌甚至列强干涉。
“向谁借?谁能借?谁敢借?”
林砚的小手在棋枰上方虚虚一点,动作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我们自己借,自己发债。”
“发债?”阎长官眼神锐利起来,紧紧盯着眼前这个六岁的孩童。
“是。”林砚点头,语速平稳而清晰,“由领航者公司出面担保,由晋兴银行负责承销发行。债券就叫山西特别公债。”
“领航者担保?晋兴承销?”阎长官迅速捕捉到关键,“晋兴银行……是你母亲苏婉贞执掌的那个?”
一旁的林永年适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为儿子的话增添了分量:
“长官,正是。晋兴银行前身是晋城苏氏钱庄,底蕴深厚。自内子婉贞重掌后,吸纳了长治工业区、林家村及周边大量工矿商贸的存贷业务,信誉卓著,运转良好。
半年来,已成功为晋城、长治发行过四次债券,数额超五百万。
民间认购踊跃,晋兴兑付及时,在晋东南商界、工坊主乃至部分殷实农户中,信誉已立。”
林砚接着父亲的话,小脸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阎伯伯,晋兴银行已有多次成功发行、兑付债券的经验。
此次,正是它扬名三晋,甚至震动华北金融界的最佳时机!
债券以山西特别公债为名,用途明确——专款用于补充山西财政开支。
利息可略高于市面通行钱庄存款,但必须严格按期付息还本。
领航者公司以其名下所有工矿、土地、设备及未来收益为担保,确保信用坚如磐石。”
他顿了顿,清澈的目光直视阎长官,提出了最关键的操作细节:
“至于阎伯伯您急需的款项——军饷缺口、行政维持、必要偿债,可在此次公债募集的资金中,设立优先兑付批次。
晋兴银行在收到认购款项后,优先、分批、足额划拨至督军府指定账户。
如债券销售不理想,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售完,晋兴银行可兜底支付所需资金。
同时,省府与长治、晋兴银行共同签订一份财政担保协议,用长治的财政收入对此债券进行担保。”
阎长官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
他脑中飞速盘算:
领航者公司如今已是晋东南首屈一指的实业巨擘,其名下产业价值不菲,担保力确实足够;晋兴银行在晋东南的信誉有目共睹,由其承销,比督军府强行摊派或找外国银行,阻力小得多,也隐蔽得多!而那设立优先批次和财政担保的提议,更是巧妙地将他的急迫需求与长治的长远建设捆绑在了一起,用长治的信用和未来来救太原的眼下急需的财政困难!
“好一个自己借,自己发!”阎长官眼中精光闪烁,先前笼罩的阴霾似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声音里透出几分振奋,“以长治之信,解三晋之急!妙!晋兴银行承销,领航者担保,此策,可行!”
然而,他眼中的兴奋并未持续太久,随即被更深的忧虑所覆盖。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痛心疾首的沉重,将话题引向了更根本的痼疾:
“砚哥儿,此策解了眼前的渴。但根源呢?
根源不除,今日之困局,明日必重现!甚至变本加厉!
太原府那本账,我看得透心凉!”
他的声音在暖意融融的书房里显得有些激越,带着上位者罕见的自我剖析与愤怒,“田赋旧册折征,抛荒严重,实收不足六成,却还在按旧额摊派!
厘金关卡林立,雁北、晋南那些军头,截留三成如同家常便饭!
盐税被私盐冲得千疮百孔!
更有那层出不穷的亩捐、剿匪捐、国防捐、军事公债!名目之多,税吏之狠,如蝗虫过境!
百姓苦不堪言,商户怨声载道!
这哪是理财?这是刮地皮!是杀鸡取卵!是竭泽而渔!”
他猛地一拍扶手,语气更加沉痛:
“这种混乱、掠夺式的财政,绝非长治久安之道!它就像一剂慢性毒药,正在侵蚀我山西的根基!
于社会:民力枯竭,怨气郁积,盗匪滋生,流民遍地!长治能收拢数十万流民以工代赈,靠的是活路与希望!太原及他处,却还在制造新的流民!此非治国之道,实乃祸乱之源!
于百姓:税负之重,已远超其承受之力!辛苦劳作一年,所得大半充作捐税,何以养家?何以糊口?民不安,则国不宁!
于军队:军饷拖欠,士卒生怨!纵有精良器械,若无饱暖忠心,何来战力?靠克扣、摊派维系,终非长久,更易生哗变!
于工商:税卡如林,捐费如毛,商旅视为畏途!本地工坊主,辛苦经营所得,大半被各种捐、费、债抽走,何来资金扩大生产?何来动力改良技术?工商凋敝,则财源枯竭,恶性循环!”
阎长官一口气说完,胸膛微微起伏,书房内一时只余他沉重的呼吸声和暖气水流的低吟。他将山西财政最深沉的积弊,血淋淋地剖开在林氏父子面前。
林砚静静地听着,小脸上没有任何惊讶,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待阎长官说完,他才缓缓开口,童音依旧清亮,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如同磐石般的力量:
“阎伯伯所言,字字见血。此等财政,确如毒瘤,不除,山西难安。上月书房,砚儿曾言广积粮,缓称王。此六字,不仅用于建军,更应成为治理三晋的总方略,自然,也包括财政!”他小小的身体坐得笔直,目光灼灼如星火:
“广积粮——开源培本,藏富于民,藏富于长治久安之基业!”
“其一,清丈田亩,革新税制:立即着手全省土地清丈!抛荒之地,查明原因,或招垦,或缓征。按实有、实耕、实产重新厘定田赋!废除一切按旧册折征、层层加码的陋规!此乃根基,根基正,则民心安,赋税源方可稳固。”
“其二,整顿厘金,畅通商路:裁撤省内重复无用之厘卡!制定统一、清晰、合理的厘金税率!严厉惩处任何地方军头、胥吏私自截留、加征之举!商路畅通,物流其畅,则厘金总量未必减少,商户负担却可大减,此为活水养鱼!”
“其三,严打私盐,保障正课:赋予警察局、城防部队更大权限,联合行动,对私盐贩运重拳出击!同时,适当调整官盐售价,缩小与私盐价差,使其无利可图!盐税乃重要支柱,不容蛀蚀!”
“其四,鼓励工商,轻徭薄赋:仿效长治工业区做法,对省内新兴之实业工坊,给予一定年限之税赋减免!废除各种巧立名目、强加于工商的捐、费!让工坊主有钱赚,敢投入,方能培植长久税源!”
“其五,发行公债,以债养基:如方才所议,以民生建设之名,由晋兴银行规范发行公债,专款专用,发展水利、工矿、交通。用借来的钱,生未来的财,培植更强健的财政根基!而非用于填补无底洞般的消耗!”
林砚每说一条,阎长官的眼神就亮一分。
这些条陈,条条切中时弊,直指核心!
清丈田亩触动地方士绅和旧胥吏的利益,但势在必行!整顿厘金打的是地方军头的钱袋子,阻力巨大,却关乎全省经济命脉!鼓励工商,更是为未来造血!
“缓称王——韬光养晦,戒急用忍,不争一时之虚名,不露锋芒于外!”
“其一,裁汰冗兵,精兵简政:对现有军队进行彻底核查!汰弱留强,裁撤空额,合并番号!将有限之军费,用于保障真正精锐之师的粮饷、训练、装备!此乃四级建军中一级之根本!表面看,兵额或减,实则战力必增,性价比最高!”
“其二,压缩冗费,厉行节约:严查各级官府行政开支!裁撤冗员,压缩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排场开支!那预备费等名目下的秘密金库,当收归省库统一调度,或直接用于填补亏空、支付优先公债!上行下效,节俭之风方可立。”
“其三,暂缓扩张,夯实根基:对外,暂不参与邻省纷争,不主动挑衅北洋中枢。对内,将主要精力、资源全力投入山西五年计划!全力夯实晋东南这个根基!根基深固,枝干自然繁茂。待根基已成,羽翼丰满,何愁不能翱翔?”
林砚清亮的声音落下,书房内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阎长官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内心激荡无比。
林砚提出的,哪里是一个孩童的建议?这分明是一套完整的、直指山西沉疴积弊的、带有强烈长治烙印的财政与治理改革方略!
从开源到节流,再到战略定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一个六岁孩童的智慧,竟深邃如斯!
这方案,充满了林氏父子在长治实践中展现出的那种务实、高效、敢于打破陈规的锐气!用长治的经验,来根治整个山西的存在的最大问题!
“清丈田亩、整顿厘金、裁汰冗兵,”阎长官缓缓睁开眼,看向林永年:“永年,此策是你父子共议?”
林永年微微躬身,语气沉稳而坚定:“长官,此乃长治实践之总结,亦是砚儿常思所得。其中细节,如清丈之组织、厘金税率之厘定、裁军之步骤,尚需详加规划。然其大略方向,卑职以为,乃解决山西痼疾、奠定长治久安根基之不二法门。卑职愿为前驱,在长治先行试点清丈、厘金新制,摸索经验,再图推广。”
阎长官的目光最终落在林砚身上。
那个安静坐在小凳上的孩童,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神童,而是一个拥有着洞悉乱世、谋划未来之能的国士雏形!
“广积粮,缓称王!”阎长官低声重复着这六个字,仿佛要将其刻入骨髓,“开源培本,藏富于基业;韬光养晦,戒急用忍。好!好方略!长治之策,可为治晋之良方!”
他猛地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发债之事,就按砚哥儿说的办!细节由永年与你夫人苏行长尽快拟定章程,报我批红!晋兴银行承销,领航者担保,优先兑付督军府所需!我要让全山西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信用!”
“至于这整套财政革新方略,”阎长官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黑暗中林家村星星点点的灯火,那灯火仿佛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先在长治,由你父子放手去试!清丈田亩,整顿厘金,裁汰冗员冗费!拿出一个实实在在、可看可学的样子来!省府这边,所有掣肘,我阎百川一力担之!我倒要看看,谁敢挡这活水之路!”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林永年和林砚:“长治,就是我山西新政的试验田!是刮骨疗毒的先锋!你们只管放手去做!
1913年12月5日·暮
窗外,是1913年岁末潞城盆地特有的凛冽。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抽打着新糊的玻璃窗,发出沙沙的轻响。
然而书房内,铸铁暖气片散发着恒定而熨帖的暖意,驱散了所有寒意,只余下壁炉里松木燃烧时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墨香与松烟气息。
巨大的玻璃窗隔绝了外界的严寒,却将新村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工业区隐约闪烁的弧光,以及新栽桑树在雪幕中倔强的剪影,框成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卷。
阎长官负手立于窗前,背影在暖黄灯光下拉得很长。
良久,他才缓缓转过身,第三次坐回那张宽大的扶手椅。
对面,林永年沉稳如山,而安静坐在小凳上的林砚,则用那双清澈的眼睛迎接着他的目光。
“永年,砚哥儿,”阎长官的声音低沉,开门见山,“太原那本账,你们也清楚了。窟窿在那里,火烧眉毛!”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像沉重的石块砸在地毯上,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省府那班人,只会看着账册冒冷汗,拿不出半点切实可行的章程。我这趟来,是向你们讨个破局的方子。”
书房内一时陷入沉寂,只有暖气水流低吟,壁炉里的松枝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林永年微微垂首,似乎在斟酌着最恰当的言辞。这时,林砚抬起了小脸,目光清澈而直接,没有丝毫犹豫地迎上阎长官那双饱含压力与期待的眼睛:
“阎伯伯,钱,可以借。”
“借?”阎长官眉峰一挑,身体微微前倾。
这个字眼他并不陌生,督军府也曾想过举债,但内债早已信用扫地,富户避之不及;外债?条件苛刻,无异于引狼入室,更可能授人以柄,引来北京猜忌甚至列强干涉。
“向谁借?谁能借?谁敢借?”
林砚的小手在棋枰上方虚虚一点,动作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我们自己借,自己发债。”
“发债?”阎长官眼神锐利起来,紧紧盯着眼前这个六岁的孩童。
“是。”林砚点头,语速平稳而清晰,“由领航者公司出面担保,由晋兴银行负责承销发行。债券就叫山西特别公债。”
“领航者担保?晋兴承销?”阎长官迅速捕捉到关键,“晋兴银行……是你母亲苏婉贞执掌的那个?”
一旁的林永年适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为儿子的话增添了分量:
“长官,正是。晋兴银行前身是晋城苏氏钱庄,底蕴深厚。自内子婉贞重掌后,吸纳了长治工业区、林家村及周边大量工矿商贸的存贷业务,信誉卓著,运转良好。
半年来,已成功为晋城、长治发行过四次债券,数额超五百万。
民间认购踊跃,晋兴兑付及时,在晋东南商界、工坊主乃至部分殷实农户中,信誉已立。”
林砚接着父亲的话,小脸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阎伯伯,晋兴银行已有多次成功发行、兑付债券的经验。
此次,正是它扬名三晋,甚至震动华北金融界的最佳时机!
债券以山西特别公债为名,用途明确——专款用于补充山西财政开支。
利息可略高于市面通行钱庄存款,但必须严格按期付息还本。
领航者公司以其名下所有工矿、土地、设备及未来收益为担保,确保信用坚如磐石。”
他顿了顿,清澈的目光直视阎长官,提出了最关键的操作细节:
“至于阎伯伯您急需的款项——军饷缺口、行政维持、必要偿债,可在此次公债募集的资金中,设立优先兑付批次。
晋兴银行在收到认购款项后,优先、分批、足额划拨至督军府指定账户。
如债券销售不理想,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售完,晋兴银行可兜底支付所需资金。
同时,省府与长治、晋兴银行共同签订一份财政担保协议,用长治的财政收入对此债券进行担保。”
阎长官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
他脑中飞速盘算:
领航者公司如今已是晋东南首屈一指的实业巨擘,其名下产业价值不菲,担保力确实足够;晋兴银行在晋东南的信誉有目共睹,由其承销,比督军府强行摊派或找外国银行,阻力小得多,也隐蔽得多!而那设立优先批次和财政担保的提议,更是巧妙地将他的急迫需求与长治的长远建设捆绑在了一起,用长治的信用和未来来救太原的眼下急需的财政困难!
“好一个自己借,自己发!”阎长官眼中精光闪烁,先前笼罩的阴霾似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声音里透出几分振奋,“以长治之信,解三晋之急!妙!晋兴银行承销,领航者担保,此策,可行!”
然而,他眼中的兴奋并未持续太久,随即被更深的忧虑所覆盖。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痛心疾首的沉重,将话题引向了更根本的痼疾:
“砚哥儿,此策解了眼前的渴。但根源呢?
根源不除,今日之困局,明日必重现!甚至变本加厉!
太原府那本账,我看得透心凉!”
他的声音在暖意融融的书房里显得有些激越,带着上位者罕见的自我剖析与愤怒,“田赋旧册折征,抛荒严重,实收不足六成,却还在按旧额摊派!
厘金关卡林立,雁北、晋南那些军头,截留三成如同家常便饭!
盐税被私盐冲得千疮百孔!
更有那层出不穷的亩捐、剿匪捐、国防捐、军事公债!名目之多,税吏之狠,如蝗虫过境!
百姓苦不堪言,商户怨声载道!
这哪是理财?这是刮地皮!是杀鸡取卵!是竭泽而渔!”
他猛地一拍扶手,语气更加沉痛:
“这种混乱、掠夺式的财政,绝非长治久安之道!它就像一剂慢性毒药,正在侵蚀我山西的根基!
于社会:民力枯竭,怨气郁积,盗匪滋生,流民遍地!长治能收拢数十万流民以工代赈,靠的是活路与希望!太原及他处,却还在制造新的流民!此非治国之道,实乃祸乱之源!
于百姓:税负之重,已远超其承受之力!辛苦劳作一年,所得大半充作捐税,何以养家?何以糊口?民不安,则国不宁!
于军队:军饷拖欠,士卒生怨!纵有精良器械,若无饱暖忠心,何来战力?靠克扣、摊派维系,终非长久,更易生哗变!
于工商:税卡如林,捐费如毛,商旅视为畏途!本地工坊主,辛苦经营所得,大半被各种捐、费、债抽走,何来资金扩大生产?何来动力改良技术?工商凋敝,则财源枯竭,恶性循环!”
阎长官一口气说完,胸膛微微起伏,书房内一时只余他沉重的呼吸声和暖气水流的低吟。他将山西财政最深沉的积弊,血淋淋地剖开在林氏父子面前。
林砚静静地听着,小脸上没有任何惊讶,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待阎长官说完,他才缓缓开口,童音依旧清亮,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如同磐石般的力量:
“阎伯伯所言,字字见血。此等财政,确如毒瘤,不除,山西难安。上月书房,砚儿曾言广积粮,缓称王。此六字,不仅用于建军,更应成为治理三晋的总方略,自然,也包括财政!”他小小的身体坐得笔直,目光灼灼如星火:
“广积粮——开源培本,藏富于民,藏富于长治久安之基业!”
“其一,清丈田亩,革新税制:立即着手全省土地清丈!抛荒之地,查明原因,或招垦,或缓征。按实有、实耕、实产重新厘定田赋!废除一切按旧册折征、层层加码的陋规!此乃根基,根基正,则民心安,赋税源方可稳固。”
“其二,整顿厘金,畅通商路:裁撤省内重复无用之厘卡!制定统一、清晰、合理的厘金税率!严厉惩处任何地方军头、胥吏私自截留、加征之举!商路畅通,物流其畅,则厘金总量未必减少,商户负担却可大减,此为活水养鱼!”
“其三,严打私盐,保障正课:赋予警察局、城防部队更大权限,联合行动,对私盐贩运重拳出击!同时,适当调整官盐售价,缩小与私盐价差,使其无利可图!盐税乃重要支柱,不容蛀蚀!”
“其四,鼓励工商,轻徭薄赋:仿效长治工业区做法,对省内新兴之实业工坊,给予一定年限之税赋减免!废除各种巧立名目、强加于工商的捐、费!让工坊主有钱赚,敢投入,方能培植长久税源!”
“其五,发行公债,以债养基:如方才所议,以民生建设之名,由晋兴银行规范发行公债,专款专用,发展水利、工矿、交通。用借来的钱,生未来的财,培植更强健的财政根基!而非用于填补无底洞般的消耗!”
林砚每说一条,阎长官的眼神就亮一分。
这些条陈,条条切中时弊,直指核心!
清丈田亩触动地方士绅和旧胥吏的利益,但势在必行!整顿厘金打的是地方军头的钱袋子,阻力巨大,却关乎全省经济命脉!鼓励工商,更是为未来造血!
“缓称王——韬光养晦,戒急用忍,不争一时之虚名,不露锋芒于外!”
“其一,裁汰冗兵,精兵简政:对现有军队进行彻底核查!汰弱留强,裁撤空额,合并番号!将有限之军费,用于保障真正精锐之师的粮饷、训练、装备!此乃四级建军中一级之根本!表面看,兵额或减,实则战力必增,性价比最高!”
“其二,压缩冗费,厉行节约:严查各级官府行政开支!裁撤冗员,压缩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排场开支!那预备费等名目下的秘密金库,当收归省库统一调度,或直接用于填补亏空、支付优先公债!上行下效,节俭之风方可立。”
“其三,暂缓扩张,夯实根基:对外,暂不参与邻省纷争,不主动挑衅北洋中枢。对内,将主要精力、资源全力投入山西五年计划!全力夯实晋东南这个根基!根基深固,枝干自然繁茂。待根基已成,羽翼丰满,何愁不能翱翔?”
林砚清亮的声音落下,书房内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阎长官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内心激荡无比。
林砚提出的,哪里是一个孩童的建议?这分明是一套完整的、直指山西沉疴积弊的、带有强烈长治烙印的财政与治理改革方略!
从开源到节流,再到战略定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一个六岁孩童的智慧,竟深邃如斯!
这方案,充满了林氏父子在长治实践中展现出的那种务实、高效、敢于打破陈规的锐气!用长治的经验,来根治整个山西的存在的最大问题!
“清丈田亩、整顿厘金、裁汰冗兵,”阎长官缓缓睁开眼,看向林永年:“永年,此策是你父子共议?”
林永年微微躬身,语气沉稳而坚定:“长官,此乃长治实践之总结,亦是砚儿常思所得。其中细节,如清丈之组织、厘金税率之厘定、裁军之步骤,尚需详加规划。然其大略方向,卑职以为,乃解决山西痼疾、奠定长治久安根基之不二法门。卑职愿为前驱,在长治先行试点清丈、厘金新制,摸索经验,再图推广。”
阎长官的目光最终落在林砚身上。
那个安静坐在小凳上的孩童,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神童,而是一个拥有着洞悉乱世、谋划未来之能的国士雏形!
“广积粮,缓称王!”阎长官低声重复着这六个字,仿佛要将其刻入骨髓,“开源培本,藏富于基业;韬光养晦,戒急用忍。好!好方略!长治之策,可为治晋之良方!”
他猛地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发债之事,就按砚哥儿说的办!细节由永年与你夫人苏行长尽快拟定章程,报我批红!晋兴银行承销,领航者担保,优先兑付督军府所需!我要让全山西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信用!”
“至于这整套财政革新方略,”阎长官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黑暗中林家村星星点点的灯火,那灯火仿佛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先在长治,由你父子放手去试!清丈田亩,整顿厘金,裁汰冗员冗费!拿出一个实实在在、可看可学的样子来!省府这边,所有掣肘,我阎百川一力担之!我倒要看看,谁敢挡这活水之路!”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林永年和林砚:“长治,就是我山西新政的试验田!是刮骨疗毒的先锋!你们只管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