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秋寒渐浓。
视察完梯田和浩大的新村工地,阎长官脸上并无长途跋涉的疲惫,反而被一种沉静的激荡所笼罩。
林永年引着这位山西督军,并未前往喧闹的工业区或新村,而是折返,走向林家村旧址那片被巨大新学堂建筑群环抱的区域。
绕过领航者综合学校宏伟而安静的主楼,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呈现眼前。
这里保留了林家村原有的核心公共空间:
古朴肃穆的林氏祠堂依旧矗立,青砖灰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重;旁边是巨大的石砌粮仓和宽阔的晒谷场,无声诉说着这个村庄曾经的根基。
就在祠堂侧后方,隔着一道新砌的、爬满藤蔓雏形的矮墙,一座崭新的院落悄然落成,这是专为阎长官修的官邸。
它没有新村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而是采用了更为沉稳厚重的深灰色调。
墙体是本地陶窑烧制的优质青砖,垒砌得严丝合缝,泛着润泽的光。
屋顶覆盖着深灰色的陶瓦,屋脊线条简洁利落,只在檐角处做了些微的起翘,透出一种内敛的威严。
院墙不高,能看到院内几株新移栽的松柏苍劲的轮廓。
“长官一路劳顿,寒舍简陋,权且歇脚。”林永年推开厚重的、带着新桐油清香的院门,侧身相让。
阎长官迈步而入。
院内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干净无尘。
正房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的二层小楼,格局方正大气。
东西两侧是略低矮的厢房。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但用料扎实,做工精良,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沉稳与实用。
“好地方!”阎长官环顾四周,目光扫过那堵矮墙后祠堂飞檐的一角,又望向远处学校主楼在暮色中巍峨的剪影,最后落在眼前这栋简朴而气度不凡的新建官邸上。“闹中取静,承古启新。永年,你有心了。”
他特意走到矮墙边,望向近在咫尺的林家祠堂。
昏黄的灯光已从祠堂门缝里透出,隐隐有焚香的气息飘散过来。
那是一种扎根于此、血脉相连的厚重感。
“祠堂乃一族之魂,岂敢擅动。”林永年声音平静,“学校是未来之基,亦需肃穆之地滋养。此间位置,恰可兼顾。”
阎长官深深看了林永年一眼,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选址的精妙,正暗合了他心中对林氏不忘根本,开拓未来的认知。
步入正房厅堂,屋内陈设简洁却舒适。
地面铺着林家村被服厂新织的厚实羊毛地毯,踩上去无声而温暖。
墙壁刷着柔和的米白色,挂着几幅意境疏朗的水墨山水。
厅中摆放着硬木桌椅,样式古朴大气,显然是工业区木器厂的手笔。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一座造型敦实的铸铁暖气片,正散发着稳定而温和的热量,将秋天的寒意彻底驱散。
“哦?暖气?”阎长官饶有兴致地走近摸了摸那微烫的金属表面。
这玩意儿在太原督军府也不多见。
“是,长官。”林永年解释道,“工业区机械厂仿制的德式锅炉,就近供应学校及此间。水泥管道埋在地下,倒也方便。冬日里,总不能让贵客挨冻。”
阎长官眼中掠过一丝满意。这细节,再次印证了林家村工业能力的扎实和实用。
林永年引着阎长官登上二楼。
这里是书房兼小会客厅。
一整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目前还空着大半,等待着主人的填充。
临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硬木书桌和舒适的靠背椅。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扇巨大的、镶嵌着明亮玻璃的落地窗!
阎长官走到窗前,推开窗扉。
霎时间,暮色苍茫中的十万亩梯田,如同巨幅泼墨画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
那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巨大阶梯,在暮霭中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褐色调。
新播下的油菜苗那顽强的新绿,在暮色里化为一片朦胧的生机。
远处,半山腰引水陶管探出的巨大龙口,在渐暗的天光下如同蛰伏的巨兽。
更远处,新村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已经亮起,如同散落大地的星辰,与天空中初现的星斗遥相呼应。
山风带着梯田新土的微腥和远处工业区淡淡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凛冽,却充满了力量。
“好视野!”阎长官负手而立,久久凝视着这片由他亲自见证、并已与之气运相连的土地所创造的奇迹。
四月那场狼狈的刺杀逃亡,仿佛已是隔世。
眼前这改天换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才是林家村,才是长治,才是他阎百川心中所期许的山西未来应有的气象!
“天地为局,山河为子。”阎长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永年,你这盘棋,下得大气!这扇窗,开得敞亮!”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永年,“有此根基,有此气象,长治可安,三晋可期!今夜,我便在此,好好看看这万家灯火!”
林永年肃立一旁,窗外的灯火映在他沉稳的眼底,如同燎原的星火。
祠堂的香火气息似乎更浓了些,与山下工地的人声、远处工业区的机器低鸣,还有这官邸内暖气的微吟,共同编织成一首属于新潞城的、充满希望的夜曲。
官邸的餐厅同样简洁大气。
一张厚重的硬木圆桌,几把线条流畅的靠背椅。
桌上没有山珍海味,摆着的都是林家村及长治本地的时令菜蔬,却做得极为精致用心,透着一种返璞归真的丰足感。
最显眼的是一盆热气腾腾、金黄诱人的小米粥,散发着浓郁的、带着兰花般清甜的谷物香气。
旁边配着林家村食品厂新制的酱菜、几碟清炒时蔬、一笼暄软的白面馒头,还有一盘切得薄如蝉翼、透亮油润的腊肉。
阎长官落座,舀了一勺小米粥送入口中。
温润、软糯、香甜,那股独特的兰花清香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带着土地最醇厚的馈赠。
他细细品味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放下勺子,对侍立一旁的林永年道:
“永年啊,你送到太原府里的晋雪面粉,还有这小米,品质极好!
我让厨房试过了,蒸出来的馒头白如雪,喧软筋道;这小米粥,香糯清甜,连督军府里那些吃惯了精细粮的,都赞不绝口。
长治这方水土,养人啊!”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深意,“这米面,就是民心,就是根基。你们把这根基夯得实,比送多少金银都强。”
林永年微微躬身:“长官喜欢就好。此皆赖砚哥儿……”他话未说尽,但阎长官已心领神会,目光扫过安静坐在下首、小口喝着粥的林砚,微微颔首。
气运相连,有些事,不言自明。
这顿晚饭吃得安静而舒心。
食材的本味在简单的烹饪中被发挥到极致,那份源于土地、源于五谷丰登加持的丰饶与安心感,透过食物,无声地浸润着在场每一个人。
视察完梯田和浩大的新村工地,阎长官脸上并无长途跋涉的疲惫,反而被一种沉静的激荡所笼罩。
林永年引着这位山西督军,并未前往喧闹的工业区或新村,而是折返,走向林家村旧址那片被巨大新学堂建筑群环抱的区域。
绕过领航者综合学校宏伟而安静的主楼,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呈现眼前。
这里保留了林家村原有的核心公共空间:
古朴肃穆的林氏祠堂依旧矗立,青砖灰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重;旁边是巨大的石砌粮仓和宽阔的晒谷场,无声诉说着这个村庄曾经的根基。
就在祠堂侧后方,隔着一道新砌的、爬满藤蔓雏形的矮墙,一座崭新的院落悄然落成,这是专为阎长官修的官邸。
它没有新村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而是采用了更为沉稳厚重的深灰色调。
墙体是本地陶窑烧制的优质青砖,垒砌得严丝合缝,泛着润泽的光。
屋顶覆盖着深灰色的陶瓦,屋脊线条简洁利落,只在檐角处做了些微的起翘,透出一种内敛的威严。
院墙不高,能看到院内几株新移栽的松柏苍劲的轮廓。
“长官一路劳顿,寒舍简陋,权且歇脚。”林永年推开厚重的、带着新桐油清香的院门,侧身相让。
阎长官迈步而入。
院内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干净无尘。
正房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的二层小楼,格局方正大气。
东西两侧是略低矮的厢房。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但用料扎实,做工精良,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沉稳与实用。
“好地方!”阎长官环顾四周,目光扫过那堵矮墙后祠堂飞檐的一角,又望向远处学校主楼在暮色中巍峨的剪影,最后落在眼前这栋简朴而气度不凡的新建官邸上。“闹中取静,承古启新。永年,你有心了。”
他特意走到矮墙边,望向近在咫尺的林家祠堂。
昏黄的灯光已从祠堂门缝里透出,隐隐有焚香的气息飘散过来。
那是一种扎根于此、血脉相连的厚重感。
“祠堂乃一族之魂,岂敢擅动。”林永年声音平静,“学校是未来之基,亦需肃穆之地滋养。此间位置,恰可兼顾。”
阎长官深深看了林永年一眼,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选址的精妙,正暗合了他心中对林氏不忘根本,开拓未来的认知。
步入正房厅堂,屋内陈设简洁却舒适。
地面铺着林家村被服厂新织的厚实羊毛地毯,踩上去无声而温暖。
墙壁刷着柔和的米白色,挂着几幅意境疏朗的水墨山水。
厅中摆放着硬木桌椅,样式古朴大气,显然是工业区木器厂的手笔。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一座造型敦实的铸铁暖气片,正散发着稳定而温和的热量,将秋天的寒意彻底驱散。
“哦?暖气?”阎长官饶有兴致地走近摸了摸那微烫的金属表面。
这玩意儿在太原督军府也不多见。
“是,长官。”林永年解释道,“工业区机械厂仿制的德式锅炉,就近供应学校及此间。水泥管道埋在地下,倒也方便。冬日里,总不能让贵客挨冻。”
阎长官眼中掠过一丝满意。这细节,再次印证了林家村工业能力的扎实和实用。
林永年引着阎长官登上二楼。
这里是书房兼小会客厅。
一整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目前还空着大半,等待着主人的填充。
临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硬木书桌和舒适的靠背椅。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扇巨大的、镶嵌着明亮玻璃的落地窗!
阎长官走到窗前,推开窗扉。
霎时间,暮色苍茫中的十万亩梯田,如同巨幅泼墨画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
那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巨大阶梯,在暮霭中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褐色调。
新播下的油菜苗那顽强的新绿,在暮色里化为一片朦胧的生机。
远处,半山腰引水陶管探出的巨大龙口,在渐暗的天光下如同蛰伏的巨兽。
更远处,新村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已经亮起,如同散落大地的星辰,与天空中初现的星斗遥相呼应。
山风带着梯田新土的微腥和远处工业区淡淡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凛冽,却充满了力量。
“好视野!”阎长官负手而立,久久凝视着这片由他亲自见证、并已与之气运相连的土地所创造的奇迹。
四月那场狼狈的刺杀逃亡,仿佛已是隔世。
眼前这改天换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才是林家村,才是长治,才是他阎百川心中所期许的山西未来应有的气象!
“天地为局,山河为子。”阎长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永年,你这盘棋,下得大气!这扇窗,开得敞亮!”
他回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永年,“有此根基,有此气象,长治可安,三晋可期!今夜,我便在此,好好看看这万家灯火!”
林永年肃立一旁,窗外的灯火映在他沉稳的眼底,如同燎原的星火。
祠堂的香火气息似乎更浓了些,与山下工地的人声、远处工业区的机器低鸣,还有这官邸内暖气的微吟,共同编织成一首属于新潞城的、充满希望的夜曲。
官邸的餐厅同样简洁大气。
一张厚重的硬木圆桌,几把线条流畅的靠背椅。
桌上没有山珍海味,摆着的都是林家村及长治本地的时令菜蔬,却做得极为精致用心,透着一种返璞归真的丰足感。
最显眼的是一盆热气腾腾、金黄诱人的小米粥,散发着浓郁的、带着兰花般清甜的谷物香气。
旁边配着林家村食品厂新制的酱菜、几碟清炒时蔬、一笼暄软的白面馒头,还有一盘切得薄如蝉翼、透亮油润的腊肉。
阎长官落座,舀了一勺小米粥送入口中。
温润、软糯、香甜,那股独特的兰花清香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带着土地最醇厚的馈赠。
他细细品味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放下勺子,对侍立一旁的林永年道:
“永年啊,你送到太原府里的晋雪面粉,还有这小米,品质极好!
我让厨房试过了,蒸出来的馒头白如雪,喧软筋道;这小米粥,香糯清甜,连督军府里那些吃惯了精细粮的,都赞不绝口。
长治这方水土,养人啊!”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深意,“这米面,就是民心,就是根基。你们把这根基夯得实,比送多少金银都强。”
林永年微微躬身:“长官喜欢就好。此皆赖砚哥儿……”他话未说尽,但阎长官已心领神会,目光扫过安静坐在下首、小口喝着粥的林砚,微微颔首。
气运相连,有些事,不言自明。
这顿晚饭吃得安静而舒心。
食材的本味在简单的烹饪中被发挥到极致,那份源于土地、源于五谷丰登加持的丰饶与安心感,透过食物,无声地浸润着在场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