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日头,依旧带着夏末的余威,却已染上几分秋日的澄澈金黄。
它慷慨地泼洒下来,落在林家村周遭连绵起伏的山塬沟峁上,点燃了一片浩瀚无垠的、沉甸甸的金色海洋。
九千五百亩谷子,熟了。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神迹的金黄。
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垂下,密匝匝、齐刷刷地压弯了坚韧的秸秆,在微风中起伏摇曳,如同大地沉稳而有力的呼吸。
阳光穿透薄薄的谷壳,仿佛给每一粒谷子都镀上了一层流动的蜜蜡,流淌着温润而内敛的光泽。
山风过处,不再是单调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奇异的、低沉的、仿佛无数细小金铃碰撞的浑厚回响,那是生命臻于圆满时特有的、丰饶的律动。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雅幽远的香气,丝丝缕缕,沁人心脾——那是新谷特有的兰香,纯净得不染尘埃,却又浓郁得足以穿透整个村庄,在每一口呼吸里留下烙印。
林家村,连同它那延伸向山外的工业区,在这一刻,仿佛被这金色的、芬芳的海洋温柔地托举着,悬浮在一片由汗水、期盼与无可置疑的富足所构筑的云端。
村口那株几人合抱的老槐树下,早已站满了人。
男女老少,放下了厂里的活计,放下了家中的琐事,甚至放下了学堂的课业。
没有人组织,没有锣鼓喧天,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肃穆。
他们望着眼前这片望不到边际的金色波涛,眼神灼热,胸膛起伏,却异常安静。
这安静里,蕴藏着一种历经风霜后沉淀下来的、磐石般的信念,一种被连续丰饶喂养出的、沉甸甸的富足底气,一种对未来再无一丝阴霾的、炽热的希望。
这信念、这底气、这希望,在阳光与谷香的蒸腾下,无声地汇聚、升腾,化作一股无形的、磅礴的气势,笼罩着整个林家村。
它像一面看不见的、永不褪色的图腾旗帜,在这黄土高原的深处烈烈飞扬,宣告着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生机与荣光。
“开镰——!”
一声苍劲浑厚、仿佛带着金石之音的呼喊,如同号令,瞬间点燃了蓄积已久的沉默。
发出这声音的,是族老林广福。
他站在田埂最高处,须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腰杆挺得笔直,手中的镰刀高举过头顶,刀锋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像一柄古老的权杖指向丰收的战场。
“开镰喽——!”
回应他的,是山呼海啸般的齐声应和。
这声音汇聚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精气神,瞬间冲破了山谷的宁静,直上云霄。
无数把磨得锃亮的镰刀被高高举起,阳光在刀锋上跳跃,汇成一片流动的银光之林。
下一刻,这片银光之林便如潮水般涌入了金色的海洋。
镰刀挥舞,割断谷秆的“嚓嚓”声连成一片,急促、有力、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这声音不再是单调的劳作噪音,而像一曲献给大地最深沉的赞歌,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收获的狂喜。
沉甸甸的谷穗被熟练地拢在臂弯,谷粒饱满得惊人,颗颗浑圆,粒粒分明,在农人粗糙的手掌中滚动,带着温热的、生命的质感。
“老天爷!这谷子……这谷子神了!”
一个老农抓起一把刚割下的谷穗,手指用力一搓,金灿灿的谷粒便如珍珠般滚落掌心。
他凑近深深一嗅,那清雅的兰花香直透肺腑,让他忍不住闭上眼,脸上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开来,沉醉其中。
他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粒,用牙齿轻轻嗑开谷壳。
雪白晶莹的米粒露了出来,断面竟带着一种奇异的、半透明的玉质感,在阳光下微微透光。
他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咀嚼,一股难以形容的清甜软糯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带着兰花的余韵,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满足的厚重感。
“香!甜!糯!有嚼头!这哪是谷子,这是仙米啊!”他激动得声音发颤,浑浊的老眼里竟闪动着泪光。
他的惊呼引来了周围人的验证。
很快,田埂上,地头边,到处都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和喜悦的呼喊。
“真是!这香味儿,闻着就舒坦!”
“你尝尝这米芯!透亮!嚼着有劲儿,还回甘!”
“乖乖,这米油肯定厚!煮粥不知得多香!”
“砚哥儿这法子种出来的谷子,真是神了!”
“砚哥儿”三个字,像带着魔力,在丰收的田野上反复被提起,语气里充满了无条件的信赖和近乎崇拜的敬畏。
四月里那沉甸甸、打破了所有人认知的冬小麦(亩产二百六十二斤),八月里那豆荚饱满、出油率惊人的大豆(亩产二百一十八斤),如今这香飘十里、粒粒珠玉的谷子,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那个六岁孩童身上笼罩的神秘光环。
他指点的播种时机、他要求的堆肥配比、他坚持的田间管理,那些曾经被老把式们私下嘀咕太讲究、娃娃懂啥的细节,如今都化作了眼前这实实在在的、超越想象的丰饶。
林砚,这个小小的身影,早已是林家村人心目中,那面无形图腾上最耀眼的徽记,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创造奇迹的源泉。
晒谷场上,早已铺开了巨大的、崭新的竹席。
金黄的谷粒如瀑布般从麻袋倾泻而下,堆积成一座座小小的金山。
阳光毫无保留地照射下来,谷粒上的水分迅速蒸发,那股奇异的兰花香混合着阳光和谷物的味道,更加浓郁地弥漫在空气中,笼罩着整个村庄。
孩子们在谷堆边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女人们蹲在席子边缘,用木耙仔细地翻晒着谷粒,手指拂过温热的谷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林广福、陈素秋、林永年、苏婉贞,还有被奶娘抱着的、好奇地伸手去抓谷粒的小阿满,都站在晒谷场边。
林永年看着堆积如山的谷子,看着阳光下村民们忙碌却无比满足的身影,看着远处工业区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胸膛起伏,久久说不出话来。
苏婉贞轻轻挽住丈夫的手臂,眼角湿润,低声道:“永年,这日子真像做梦一样。”
她掌管晋兴银行,手握金山银海,却觉得眼前这实实在在的金色谷山,更能让她心安。
林砚站在稍高一点的土坡上,身边跟着神骏的小妖。
小妖锐利的眼睛扫视着金色的田野和喧嚣的晒谷场,偶尔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叫。
林砚小小的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只有眼底深处,一丝难以察觉的、掌控一切的淡然流过。
五谷丰登,异能如臂使指。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脚下这片融合的土地,每一寸土壤的墒情,每一缕水汽的流动,甚至每一株谷子生命能量的蓬勃脉动。
那翻倍的蛋白质,那奇异的兰花香气,那高达1600微克/100克的硒含量,那无与伦比的口感,都在他的棋盘掌控之中。
村民们的狂喜、敬畏、富足与希望汇聚而成的磅礴气势,如同无形的信仰之力,丝丝缕缕融入他的识海,滋养着那方神秘的青铜棋盘。
晒谷场中央,专门腾出了一块地方,摆上了村里最大、最准的大秤。
几个壮实的后生,穿着簇新的短褂,神情肃穆,如同进行着一场神圣的仪式。
他们小心翼翼地抬起一袋袋过完秤的谷子,倒入巨大的粮囤。
唱秤的声音洪亮而悠长,每一次报数,都引来周围一片由衷的赞叹和羡慕的抽气声。
每一个数字,都远远超出了他们最乐观的估计,也远超了这片土地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收成。
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老账房的手指飞快地拨动,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当最后一袋的谷子过完秤,老账房颤巍巍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合村九千五百亩谷地,总收谷子二百三十万又八千五百斤!亩均——二百四十三斤整!”
声音落下,整个晒谷场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
只有山风拂过谷堆的沙沙声,只有远处工厂隐约的机器声。
下一刻,如同积蓄了千年的火山轰然爆发!
“万岁——!”
“砚哥儿万岁——!”
“林家村万岁——!”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浪冲天而起,席卷了整个山谷,震得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下。
男人们把帽子抛向天空,女人们相拥而泣,孩子们尖叫着在谷堆间疯跑。
狂喜的泪水,自豪的笑容,有力的拥抱。
所有的语言在此时都显得苍白,只有这最原始、最奔放的呐喊与肢体动作,才能宣泄他们心中那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对土地的感恩,对丰收的狂喜,以及对那个带来这一切奇迹的孩童——林砚——最深沉、最炽热的敬仰。
林砚依旧站在土坡上,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欢腾背景下显得格外宁静。
金色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神性的光晕。
他微微仰起头,望向湛蓝高远的秋日晴空。
海东青小妖也昂首长啸,清越的鹰唳穿透云霄,与山呼海啸的人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片被奇迹眷顾的土地上久久回荡。
那无形的图腾旗帜,在这金色的九月里,猎猎作响,光芒万丈。
它慷慨地泼洒下来,落在林家村周遭连绵起伏的山塬沟峁上,点燃了一片浩瀚无垠的、沉甸甸的金色海洋。
九千五百亩谷子,熟了。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神迹的金黄。
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垂下,密匝匝、齐刷刷地压弯了坚韧的秸秆,在微风中起伏摇曳,如同大地沉稳而有力的呼吸。
阳光穿透薄薄的谷壳,仿佛给每一粒谷子都镀上了一层流动的蜜蜡,流淌着温润而内敛的光泽。
山风过处,不再是单调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奇异的、低沉的、仿佛无数细小金铃碰撞的浑厚回响,那是生命臻于圆满时特有的、丰饶的律动。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雅幽远的香气,丝丝缕缕,沁人心脾——那是新谷特有的兰香,纯净得不染尘埃,却又浓郁得足以穿透整个村庄,在每一口呼吸里留下烙印。
林家村,连同它那延伸向山外的工业区,在这一刻,仿佛被这金色的、芬芳的海洋温柔地托举着,悬浮在一片由汗水、期盼与无可置疑的富足所构筑的云端。
村口那株几人合抱的老槐树下,早已站满了人。
男女老少,放下了厂里的活计,放下了家中的琐事,甚至放下了学堂的课业。
没有人组织,没有锣鼓喧天,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肃穆。
他们望着眼前这片望不到边际的金色波涛,眼神灼热,胸膛起伏,却异常安静。
这安静里,蕴藏着一种历经风霜后沉淀下来的、磐石般的信念,一种被连续丰饶喂养出的、沉甸甸的富足底气,一种对未来再无一丝阴霾的、炽热的希望。
这信念、这底气、这希望,在阳光与谷香的蒸腾下,无声地汇聚、升腾,化作一股无形的、磅礴的气势,笼罩着整个林家村。
它像一面看不见的、永不褪色的图腾旗帜,在这黄土高原的深处烈烈飞扬,宣告着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生机与荣光。
“开镰——!”
一声苍劲浑厚、仿佛带着金石之音的呼喊,如同号令,瞬间点燃了蓄积已久的沉默。
发出这声音的,是族老林广福。
他站在田埂最高处,须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腰杆挺得笔直,手中的镰刀高举过头顶,刀锋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像一柄古老的权杖指向丰收的战场。
“开镰喽——!”
回应他的,是山呼海啸般的齐声应和。
这声音汇聚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精气神,瞬间冲破了山谷的宁静,直上云霄。
无数把磨得锃亮的镰刀被高高举起,阳光在刀锋上跳跃,汇成一片流动的银光之林。
下一刻,这片银光之林便如潮水般涌入了金色的海洋。
镰刀挥舞,割断谷秆的“嚓嚓”声连成一片,急促、有力、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这声音不再是单调的劳作噪音,而像一曲献给大地最深沉的赞歌,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收获的狂喜。
沉甸甸的谷穗被熟练地拢在臂弯,谷粒饱满得惊人,颗颗浑圆,粒粒分明,在农人粗糙的手掌中滚动,带着温热的、生命的质感。
“老天爷!这谷子……这谷子神了!”
一个老农抓起一把刚割下的谷穗,手指用力一搓,金灿灿的谷粒便如珍珠般滚落掌心。
他凑近深深一嗅,那清雅的兰花香直透肺腑,让他忍不住闭上眼,脸上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开来,沉醉其中。
他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粒,用牙齿轻轻嗑开谷壳。
雪白晶莹的米粒露了出来,断面竟带着一种奇异的、半透明的玉质感,在阳光下微微透光。
他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咀嚼,一股难以形容的清甜软糯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带着兰花的余韵,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满足的厚重感。
“香!甜!糯!有嚼头!这哪是谷子,这是仙米啊!”他激动得声音发颤,浑浊的老眼里竟闪动着泪光。
他的惊呼引来了周围人的验证。
很快,田埂上,地头边,到处都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和喜悦的呼喊。
“真是!这香味儿,闻着就舒坦!”
“你尝尝这米芯!透亮!嚼着有劲儿,还回甘!”
“乖乖,这米油肯定厚!煮粥不知得多香!”
“砚哥儿这法子种出来的谷子,真是神了!”
“砚哥儿”三个字,像带着魔力,在丰收的田野上反复被提起,语气里充满了无条件的信赖和近乎崇拜的敬畏。
四月里那沉甸甸、打破了所有人认知的冬小麦(亩产二百六十二斤),八月里那豆荚饱满、出油率惊人的大豆(亩产二百一十八斤),如今这香飘十里、粒粒珠玉的谷子,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那个六岁孩童身上笼罩的神秘光环。
他指点的播种时机、他要求的堆肥配比、他坚持的田间管理,那些曾经被老把式们私下嘀咕太讲究、娃娃懂啥的细节,如今都化作了眼前这实实在在的、超越想象的丰饶。
林砚,这个小小的身影,早已是林家村人心目中,那面无形图腾上最耀眼的徽记,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创造奇迹的源泉。
晒谷场上,早已铺开了巨大的、崭新的竹席。
金黄的谷粒如瀑布般从麻袋倾泻而下,堆积成一座座小小的金山。
阳光毫无保留地照射下来,谷粒上的水分迅速蒸发,那股奇异的兰花香混合着阳光和谷物的味道,更加浓郁地弥漫在空气中,笼罩着整个村庄。
孩子们在谷堆边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女人们蹲在席子边缘,用木耙仔细地翻晒着谷粒,手指拂过温热的谷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林广福、陈素秋、林永年、苏婉贞,还有被奶娘抱着的、好奇地伸手去抓谷粒的小阿满,都站在晒谷场边。
林永年看着堆积如山的谷子,看着阳光下村民们忙碌却无比满足的身影,看着远处工业区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胸膛起伏,久久说不出话来。
苏婉贞轻轻挽住丈夫的手臂,眼角湿润,低声道:“永年,这日子真像做梦一样。”
她掌管晋兴银行,手握金山银海,却觉得眼前这实实在在的金色谷山,更能让她心安。
林砚站在稍高一点的土坡上,身边跟着神骏的小妖。
小妖锐利的眼睛扫视着金色的田野和喧嚣的晒谷场,偶尔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叫。
林砚小小的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只有眼底深处,一丝难以察觉的、掌控一切的淡然流过。
五谷丰登,异能如臂使指。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脚下这片融合的土地,每一寸土壤的墒情,每一缕水汽的流动,甚至每一株谷子生命能量的蓬勃脉动。
那翻倍的蛋白质,那奇异的兰花香气,那高达1600微克/100克的硒含量,那无与伦比的口感,都在他的棋盘掌控之中。
村民们的狂喜、敬畏、富足与希望汇聚而成的磅礴气势,如同无形的信仰之力,丝丝缕缕融入他的识海,滋养着那方神秘的青铜棋盘。
晒谷场中央,专门腾出了一块地方,摆上了村里最大、最准的大秤。
几个壮实的后生,穿着簇新的短褂,神情肃穆,如同进行着一场神圣的仪式。
他们小心翼翼地抬起一袋袋过完秤的谷子,倒入巨大的粮囤。
唱秤的声音洪亮而悠长,每一次报数,都引来周围一片由衷的赞叹和羡慕的抽气声。
每一个数字,都远远超出了他们最乐观的估计,也远超了这片土地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收成。
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老账房的手指飞快地拨动,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当最后一袋的谷子过完秤,老账房颤巍巍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合村九千五百亩谷地,总收谷子二百三十万又八千五百斤!亩均——二百四十三斤整!”
声音落下,整个晒谷场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
只有山风拂过谷堆的沙沙声,只有远处工厂隐约的机器声。
下一刻,如同积蓄了千年的火山轰然爆发!
“万岁——!”
“砚哥儿万岁——!”
“林家村万岁——!”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浪冲天而起,席卷了整个山谷,震得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下。
男人们把帽子抛向天空,女人们相拥而泣,孩子们尖叫着在谷堆间疯跑。
狂喜的泪水,自豪的笑容,有力的拥抱。
所有的语言在此时都显得苍白,只有这最原始、最奔放的呐喊与肢体动作,才能宣泄他们心中那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对土地的感恩,对丰收的狂喜,以及对那个带来这一切奇迹的孩童——林砚——最深沉、最炽热的敬仰。
林砚依旧站在土坡上,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欢腾背景下显得格外宁静。
金色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神性的光晕。
他微微仰起头,望向湛蓝高远的秋日晴空。
海东青小妖也昂首长啸,清越的鹰唳穿透云霄,与山呼海啸的人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片被奇迹眷顾的土地上久久回荡。
那无形的图腾旗帜,在这金色的九月里,猎猎作响,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