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2 章 丰收-《三国:祖龙后裔,开局与吕布同门》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

  大秦的历代祖宗,已经把怎么一统天下的模板打了出来。

  强大的军力,不仅仅需要精良的装备,同时还需要赏罚分明。

  大秦当年就是凭借改革后的军功制度,铸造出了大秦的军魂。

  只可惜,在天下一统后,这种赳赳老秦、血流不干的军魂仿佛消散了一般。

  如今,嬴昭就如同当年的老祖宗一般,不断的从全方位增强大秦国力。

  军队、内政,只要是能够增强国力的方法,嬴昭都会想尽办法去弄来。

  因为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眼前的敌人,还有那些国外的敌人。

  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雒阳郊外

  田埂之中,百姓们奔忙着,手中拿着锄头挖掘出地里的土豆、红薯。

  他们从没想过,粮食竟然还有长在土里的。

  硕果累累,一颗颗硕大、喜人的粮食被百姓们捧在手中。

  “好大啊!”

  “这么大土豆,一颗就够我一个人吃了。”

  一名老翁高举着拳头大的土豆,眼中泛着喜悦的泪光。

  丰收!

  大丰收!

  司隶作为京师重地,这些年也说不上风调雨顺。

  百姓们交完赋税,所剩的粮食也就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然而今年的收成,显然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啊!”

  百姓们举着从地里挖掘出来的土豆、红薯,喜极而泣着高呼着陛下万岁。

  “我们大秦得天庇佑啊,陛下乃仁德之君,今年登基时还有瑞兽降临。”

  “如今,我们收成这么好,定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上天。”

  几个年轻一些的百姓兴奋的大喊着。

  有人带头,就会有人附和。

  司隶的丰收,让大秦彻底进入一片喜悦之中。

  崇德殿

  “启奏陛下,丰收,丰收啊!”

  “雒阳郊外亩产三千余斤,百姓掘地得薯,仓廪皆满。”

  蔡邕激动的在朝会上高呼。

  不仅仅是蔡邕,其余人听到如此丰硕的收成,也是人人面露震惊之色。

  亩产三千余斤,是大秦小冰河时期的极限,而不是土豆、红薯以及玉米等作物的极限。

  而且,最主要的是,除了土豆、红薯以及玉米外,还有最适合华夏人体质的稻谷。

  没错,那大棚中培育的粮食,远不止这些外来物种。

  只不过稻谷并没有先行供应百姓,而是在军屯之中播种。

  毕竟土豆、红薯以及玉米储存远没有稻谷来得方便、容易。

  因此稻谷、小麦、稷米等作物,仍旧是最主要的军粮。

  “蔡公,理智一些。”

  “朕不是说过,这新粮种的收成会很好吗。”

  嬴昭脸上满是喜色,但表现得却远没有朝中百官那般兴奋与震惊。

  “眼见为实啊!”

  “说归说,可当亲眼见到,仍旧是振奋人心。”

  蔡邕平复了一下躁动的情绪,忍不住说道。

  “呵呵,丰收之事,朕也心中甚喜。”

  “这段时间,大司农部怕是会忙碌起来,蔡公可挑选一些朝臣进行临时调任。”

  嬴昭轻笑出声,心情愉悦的对蔡邕道。

  “臣,遵旨!”

  蔡邕躬身一礼。

  付出得到回报,对于一个认真做事的人而言,绝对是一个相当值得高兴的事情。

  散去早朝后,嬴昭将蔡邕留了下来。

  “蔡公,丰收之事,还需继续观望,眼下我们只得到了司隶的情况。”

  嬴昭看着兴奋异常的蔡邕,给对方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他也没接到实际情报,但大汉每年都有天灾爆发,致使粮食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

  土豆、红薯、玉米耐旱,所以它们受到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嬴昭担心的是,其余州郡的情况。

  “陛下担忧的是,中原、幽、冀等州的情况,会不会因为没种植新粮种而受到影响?”

  蔡邕捋了捋须,沉下心来问道。

  作为大司农,掌管天下钱粮、耕种等事,对于前几年大汉的情况很是了解。

  其实,汉末三国时期,令人口锐减的不仅仅是粮食的减产,而是各地天灾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后,百姓们心态上的影响。

  有多少百姓不是因为心生绝望,最终才干起造反的事情?

  “是。”

  “尤其是兖州。”

  嬴昭点了点头,着重提了一下兖州。

  兖州绝对是汉末三国最倒霉的一个州。

  不是虫灾就是干旱或者洪涝,年年灾害年年不重样。

  豫州、青州、徐州还能靠河鲜填填肚子。

  但是兖州就惨了。

  境内虽然河流也不少,可难以供应那般多的百姓。

  “今年一年,兖州确实有些干旱以及蝗灾,但陛下曾说,蝗灾在成型前可用禽类进行遏制。”

  “因此,这一年兖州虽谈不上风调雨顺,但也不会减产太多。”

  蔡邕捋了捋须,神色认真的道。

  兖州是他的家乡,蔡邕自然难免有所偏袒。

  修修水渠引水灌溉,让兖州的收获还算可以。

  “既然蔡公心中明了,那朕也就不多说了。”

  “若是今年粮草丰盈,朕明便打算挥师南下。”

  “大秦...天下只能有一个大秦。”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朕不允许还有除了大秦之外的势力存在于朕的眼皮底下。”

  嬴昭神色微寒,冷声说道。

  “陛下,此前不是言称两年吗?”

  蔡邕心中一惊,赶忙问道。

  这怎么才刚过两天好日子,就准备打仗了啊。

  打仗,消耗的是巨额的钱粮。

  “蔡公,如今若是丰收,府库中的粮食远超以往的年终时的数目。”

  “有钱不让天下统一,难道放在仓库之中发霉?”

  嬴昭嘴角微微勾起,反问了一句。

  他这一年来枯燥乏味,就是为了全副武装大秦的军队,从而让大秦变得战无不克。

  因此,嬴昭下一步挑选的目标就是刘表。

  “既然陛下心有定计,老夫就不多叨扰了。”

  “如今正值农忙,老夫还有诸多政务需要处理。”

  蔡邕知道劝不动嬴昭,同时也不想浪费唇舌。

  毕竟,大秦如今尚未统一全国,根本不会有人劝嬴昭不要出兵,而是要劝他妥善出兵,可不能像接李彦那样擅自跑出宫去。

  至于为什么,懂得都懂。

  正统大一统王朝,岂能偏安一隅?

  就算嬴昭想要停下脚步,这些臣子也不会同意的,因为自老祖宗一统天下后,后世之人统一思想就是一定要大一统,否则就是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