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夏天穿着大衣还发抖的病人-《大衍神医》

  妙手回春:破疑难病症之困

  京城的七月,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整个城市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然而,在一处静谧的小院里,却有一番与这盛夏时节格格不入的景象。

  杨澜生应朋友之托,前来为一位特殊的病人诊治。当他踏入小院,一眼便看到了坐在太阳下的病人,不禁大吃一惊。眼前的男子不过五十三岁,却人形消瘦得厉害,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他吹倒。他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眼神黯淡无光,透着深深的绝望与无助。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七月盛夏,他竟还紧紧裹着一件厚重的大衣,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杨澜生快步走上前去,蹲下身子,轻轻摸了摸病人的手臂。触手之处,凉意丝丝传来,那皮肤不仅冰冷,还有些湿腻,如同附着了一层薄霜。再看他的手指,竟已发青,呈现出“手青至节”的严重状况,这绝非一般病症。

  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谈,杨澜生了解到,西医诊断这位病人患有心脏病、浅表性胃炎以及肾病综合症。在京城两家颇具规模的大型医院里,医生们按照常规思路,针对心脏病和肾病综合症进行了系统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然而,事与愿违,治疗非但没有让病情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医院里的中医也表示对此束手无策,这让病人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大限将至,执意要出院回家,等待命运的宣判。

  杨澜生深知,此刻病人和家属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身上,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神情凝重,开始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之法,为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诊断。

  杨澜生先是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只见病人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这是阳虚寒湿内盛的典型表现。接着,他凑近倾听病人的呼吸,呼吸微弱而急促,气息短浅,显示出病人正气虚弱,肺肾纳气功能不足。随后,他伸出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脉搏上,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脉象沉细而无力,重按则欲绝,这是阳气极度虚弱的脉象特征。

  经过一番深入诊断,杨澜生心中已然有了定论:此乃阳虚之证。阳虚则寒,寒邪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诸多病症。病人身体的极度虚寒,使得寒邪内生,侵袭脏腑经络,才出现了如今复杂而严重的病情。

  诊断明确后,杨澜生决定先采用针灸之法,为病人打通经络,激发阳气。他取出一套银针,在酒精灯上仔细消毒后,开始专注地为病人施针。他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络穴位的特点,选择了几个关键穴位。首先是神阙穴,此穴为人体先天之本源,刺激神阙穴可培元固本,回阳救逆。杨澜生手持银针,轻轻刺入穴位,手法沉稳而精准,然后缓缓运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激发穴位的经气。接着,他又在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施针,这些穴位都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通过针灸刺激,可增强人体阳气,温通经络。

  施针过程中,杨澜生密切观察着病人的反应,不断调整着针刺的深度和力度。病人起初表情紧张,但随着银针的刺入,渐渐感觉到一股温热的气息从穴位处散发开来,仿佛有一股暖流在身体里缓缓流动,紧张的神情也逐渐舒缓。

  针灸完毕,杨澜生稍作休息,便开始为病人开具药方。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本就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对于病人阳虚寒盛的症状颇为对症。但考虑到病人病情严重,他决定重用生姜和大枣。生姜辛温,可散寒温中,宣发阳气;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二者合用,既能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又可调和诸药,顾护脾胃。

  杨澜生一边书写药方,一边耐心地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用药的原理和注意事项:“这吴茱萸汤,能温阳散寒,改善您身体里寒邪凝滞的状况。重用生姜和大枣,是为了增强药效,同时也能调养您的脾胃。您放心,只要按时服药,坚持治疗,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病人和家属听着杨澜生的话,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药方开好后,家属赶忙按照杨澜生的嘱咐去煎药。三个小时后,药煎好了。病人服下汤药不久,便感觉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本冰冷的四肢渐渐有了温度,身上的寒意也减轻了许多,面色似乎也有了些许血色。病人惊喜地说道:“哎呀,我感觉明显见轻了,身上没那么冷了,也有力气了。”听到病人的话,家属们喜极而泣,对杨澜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杨澜生看着病人的好转,心中也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病人的病情复杂且严重,后续还需要持续的调理和治疗。但看到病人在短时间内就有如此明显的改善,他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了信心。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杨澜生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深刻理解,为这位被病魔折磨的病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病人和家属重新相信,生命在医学的奇迹面前,依旧可以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而这,也仅仅是他行医生涯中无数次救死扶伤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秉持着医者仁心,为更多的患者驱散病魔的阴霾,守护他们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