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望着帐内明晃晃的刀光,又听着外面龙武军将士们隐隐的鼓噪,枯槁的手指猛地攥紧了袖摆。他知道,此刻再争下去,只会落得更难堪的下场。良久,他喉结滚动,吐出三个字:“朕退位。”
说罢,他拉起杨贵妃的手,便要往庙内偏殿走去。那背影佝偻着,再没了往日天子的威仪。
“太上皇留步。”陈玄礼上前一步,铁甲碰撞的脆响像一道惊雷,“还有贵妃娘娘。”
李隆基猛地回头,眼中闪过一丝哀求:“朕已退让至此,连这江山都舍了,难道还不能留贵妃陪在身边吗?”他的声音带着颤抖,鬓边的白发在油灯下簌簌抖动。
李亨站在一旁,脸上挂着淡淡的笑,语气却斩钉截铁:“父皇,不是儿臣狠心。杨贵妃不死,外面的将士们咽不下这口气,军心难平啊。”他抬眼望向帐外,仿佛能穿透门板,看见那些握着刀的士兵,“他们跟着您出生入死,如今家破人亡,总得有个交代。”
李隆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帐外,那里隐约传来“杀杨贵妃”的呼喊。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片死寂,缓缓点了点头。
两名龙武军士兵立刻上前,手按刀柄,正要往杨贵妃身边走。
“不必。”杨贵妃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不像即将赴死的人。她抬手拨开士兵的刀,目光直直地看向李隆基,那双眼曾盛满柔情的眸子此刻只剩冰冷,“三郎,你竟如此狠心。”
李隆基别过脸,喉头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杨贵妃转过身,提着裙摆往偏殿深处走去。绣着缠枝莲的裙角扫过地上的尘埃,留下一道浅痕。就在她走到供桌后的阴影里时,一道黑影突然从房梁上落下,玄色衣袍上绣着北斗七星的暗纹——正是天立星。
“娘娘,”天立星单膝跪地,递上一枚通体莹白的药丸,“圣人有命,此药能保您无忧。”
杨贵妃看着那枚药丸,先是一怔,随即恍然大悟,眼中闪过一丝生机。她接过药丸,毫不犹豫地吞了下去,很快便身子一软,倒在地上,气息断绝般没了声息。
陈玄礼在殿外等了片刻,朝一名士兵使了个眼色。士兵蹑手蹑脚地走进偏殿,片刻后出来,朝陈玄礼重重一点头。
“太上皇,臣先告退了。”陈玄礼拱手行礼,转身带着士兵退出庙门,帐外的鼓噪声渐渐平息。
李亨也跟着笑道:“父皇,您先歇息吧,儿臣还要去安抚将士,整顿行装。”
李隆基挥了挥手,像是耗尽了全身力气。待所有人都退去,他踉跄着冲进偏殿,一把抓住天立星的手臂:“快!按之前的安排,把贵妃送到地宫去!”
天立星点头,小心翼翼地抱起杨贵妃的“尸身”,从供桌后的密道钻了进去。密道里的烛火摇曳,映着李隆基苍白的脸,他望着那扇缓缓合上的石门,泪水终于滚落。
与此同时,李亨的营帐内,李泌正带着张起灵走进来。李亨见了李泌,脸上的笑意深了几分:“李先生可算回来了。这位是?”
“此人名叫张起灵,”李泌介绍道,“算是国师袁天罡的朋友。”
李亨打量着张起灵,见他穿着简单的青布衣衫,眼神淡漠如古井,却莫名让人不敢轻视,便点了点头:“李先生来得正好。孤打算到了蜀中便登基称帝,届时就请先生辅佐,早日收复长安。”
李泌颔首应下。张起灵没说话,只是朝李亨微微颔首,便转身出了营帐。
帐外的月光正好,张起灵站在老槐树下,听着远处传来士兵们“太子千岁”的呼喊,轻轻摇了摇头。“终究还是逃不过这场劫难,不过……”他望着马嵬驿深处那片沉沉的黑暗,“也算是变了些什么。”
“张公子看得倒是通透。”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张起灵回头,只见袁天罡戴着青铜面具,不知何时站在那里。面具上的纹路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遮住了他所有的表情。
“你竟真的不插手?”张起灵问道。
袁天罡轻笑一声,声音透过面具,带着几分沉闷的回响:“事已至此,该了的恩怨都了了,何必再插手?”他抬眼望向长安的方向,“接下来,该轮到本帅出手,平息这场动乱了。”
张起灵看着他,淡淡道:“我拭目以待。”
夜风掠过驿道,卷起地上的血污与尘埃。马嵬驿的灯火依旧摇曳,却不知照亮的,是大唐的新生,还是更深的沉沦。
成都的王府内,烛火通明,映照着新帝李亨的脸。他身着赭黄龙袍,坐在曾经属于剑南节度使的案前,指尖划过一份份军报,眉宇间带着登基后的沉凝。自马嵬驿那场惊心动魄的变故后,车驾一路向南,终于抵达这片相对安稳的天府之国。
“传朕旨意,”李亨抬眼,声音透过殿宇的梁柱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以郭子仪为兵马大元帅,总领朔方、河东诸军,即刻出兵,收复两京失地!”
内侍省的太监躬身应诺,捧着诏书快步退出殿外。李亨望着窗外蜀地特有的湿润夜色,轻轻舒了口气——马嵬坡的血腥气仿佛还萦绕在鼻尖,而此刻,他终于能以大唐天子的名义,向叛军挥出反击的利刃。
而在成都城一处僻静的宅院深处,袁天罡正站在烛火旁,青铜面具反射着跳动的光。他身前跪着四名身着玄色劲装的不良人校尉,腰间的弯刀在阴影里泛着冷光。
“河北诸地,自安禄山叛乱后便为叛军所据,”袁天罡的声音透过面具,带着几分沙哑的厚重,“那里的百姓本就心向大唐,只是被叛军裹挟,敢怒不敢言。”他抬手,将四枚刻着北斗星纹的令牌扔过去,“你们四人,各领一队不良人,潜入河北。”
校尉们接住令牌,指尖触到令牌上冰凉的纹路,齐声应道:“请大帅示下!”
“其一,联络当地不良人,点燃反旗,让叛军后院起火;其二,截获叛军粮草,断其补给;其三,查清叛军布防,绘制详图,”袁天罡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意味深长,“送回行在,呈给新帝。”
四名校尉对视一眼,眼中闪过决绝之色。不良人本就是游走在暗处的利刃,此刻接到的虽是潜龙在渊的任务,却关乎着大唐半壁江山的存亡。
“记住,”袁天罡往前一步,面具几乎要碰到最前面的校尉,“动静要大,乱中有序;手段要狠,却不可伤及无辜。河北收复之日,便是你们归队之时。”
“属下遵命!”四人身形一挺,将令牌收入怀中,如同四道黑色的闪电,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里。
袁天罡望着空荡荡的堂屋,抬手抚过面具上的纹路。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极了这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
他知道,郭子仪的大军将在正面撕开缺口,而河北的烽火,则会从叛军的腹地燃起——这场棋局,终于要进入最关键的落子阶段了。
说罢,他拉起杨贵妃的手,便要往庙内偏殿走去。那背影佝偻着,再没了往日天子的威仪。
“太上皇留步。”陈玄礼上前一步,铁甲碰撞的脆响像一道惊雷,“还有贵妃娘娘。”
李隆基猛地回头,眼中闪过一丝哀求:“朕已退让至此,连这江山都舍了,难道还不能留贵妃陪在身边吗?”他的声音带着颤抖,鬓边的白发在油灯下簌簌抖动。
李亨站在一旁,脸上挂着淡淡的笑,语气却斩钉截铁:“父皇,不是儿臣狠心。杨贵妃不死,外面的将士们咽不下这口气,军心难平啊。”他抬眼望向帐外,仿佛能穿透门板,看见那些握着刀的士兵,“他们跟着您出生入死,如今家破人亡,总得有个交代。”
李隆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帐外,那里隐约传来“杀杨贵妃”的呼喊。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片死寂,缓缓点了点头。
两名龙武军士兵立刻上前,手按刀柄,正要往杨贵妃身边走。
“不必。”杨贵妃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不像即将赴死的人。她抬手拨开士兵的刀,目光直直地看向李隆基,那双眼曾盛满柔情的眸子此刻只剩冰冷,“三郎,你竟如此狠心。”
李隆基别过脸,喉头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杨贵妃转过身,提着裙摆往偏殿深处走去。绣着缠枝莲的裙角扫过地上的尘埃,留下一道浅痕。就在她走到供桌后的阴影里时,一道黑影突然从房梁上落下,玄色衣袍上绣着北斗七星的暗纹——正是天立星。
“娘娘,”天立星单膝跪地,递上一枚通体莹白的药丸,“圣人有命,此药能保您无忧。”
杨贵妃看着那枚药丸,先是一怔,随即恍然大悟,眼中闪过一丝生机。她接过药丸,毫不犹豫地吞了下去,很快便身子一软,倒在地上,气息断绝般没了声息。
陈玄礼在殿外等了片刻,朝一名士兵使了个眼色。士兵蹑手蹑脚地走进偏殿,片刻后出来,朝陈玄礼重重一点头。
“太上皇,臣先告退了。”陈玄礼拱手行礼,转身带着士兵退出庙门,帐外的鼓噪声渐渐平息。
李亨也跟着笑道:“父皇,您先歇息吧,儿臣还要去安抚将士,整顿行装。”
李隆基挥了挥手,像是耗尽了全身力气。待所有人都退去,他踉跄着冲进偏殿,一把抓住天立星的手臂:“快!按之前的安排,把贵妃送到地宫去!”
天立星点头,小心翼翼地抱起杨贵妃的“尸身”,从供桌后的密道钻了进去。密道里的烛火摇曳,映着李隆基苍白的脸,他望着那扇缓缓合上的石门,泪水终于滚落。
与此同时,李亨的营帐内,李泌正带着张起灵走进来。李亨见了李泌,脸上的笑意深了几分:“李先生可算回来了。这位是?”
“此人名叫张起灵,”李泌介绍道,“算是国师袁天罡的朋友。”
李亨打量着张起灵,见他穿着简单的青布衣衫,眼神淡漠如古井,却莫名让人不敢轻视,便点了点头:“李先生来得正好。孤打算到了蜀中便登基称帝,届时就请先生辅佐,早日收复长安。”
李泌颔首应下。张起灵没说话,只是朝李亨微微颔首,便转身出了营帐。
帐外的月光正好,张起灵站在老槐树下,听着远处传来士兵们“太子千岁”的呼喊,轻轻摇了摇头。“终究还是逃不过这场劫难,不过……”他望着马嵬驿深处那片沉沉的黑暗,“也算是变了些什么。”
“张公子看得倒是通透。”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张起灵回头,只见袁天罡戴着青铜面具,不知何时站在那里。面具上的纹路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遮住了他所有的表情。
“你竟真的不插手?”张起灵问道。
袁天罡轻笑一声,声音透过面具,带着几分沉闷的回响:“事已至此,该了的恩怨都了了,何必再插手?”他抬眼望向长安的方向,“接下来,该轮到本帅出手,平息这场动乱了。”
张起灵看着他,淡淡道:“我拭目以待。”
夜风掠过驿道,卷起地上的血污与尘埃。马嵬驿的灯火依旧摇曳,却不知照亮的,是大唐的新生,还是更深的沉沦。
成都的王府内,烛火通明,映照着新帝李亨的脸。他身着赭黄龙袍,坐在曾经属于剑南节度使的案前,指尖划过一份份军报,眉宇间带着登基后的沉凝。自马嵬驿那场惊心动魄的变故后,车驾一路向南,终于抵达这片相对安稳的天府之国。
“传朕旨意,”李亨抬眼,声音透过殿宇的梁柱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以郭子仪为兵马大元帅,总领朔方、河东诸军,即刻出兵,收复两京失地!”
内侍省的太监躬身应诺,捧着诏书快步退出殿外。李亨望着窗外蜀地特有的湿润夜色,轻轻舒了口气——马嵬坡的血腥气仿佛还萦绕在鼻尖,而此刻,他终于能以大唐天子的名义,向叛军挥出反击的利刃。
而在成都城一处僻静的宅院深处,袁天罡正站在烛火旁,青铜面具反射着跳动的光。他身前跪着四名身着玄色劲装的不良人校尉,腰间的弯刀在阴影里泛着冷光。
“河北诸地,自安禄山叛乱后便为叛军所据,”袁天罡的声音透过面具,带着几分沙哑的厚重,“那里的百姓本就心向大唐,只是被叛军裹挟,敢怒不敢言。”他抬手,将四枚刻着北斗星纹的令牌扔过去,“你们四人,各领一队不良人,潜入河北。”
校尉们接住令牌,指尖触到令牌上冰凉的纹路,齐声应道:“请大帅示下!”
“其一,联络当地不良人,点燃反旗,让叛军后院起火;其二,截获叛军粮草,断其补给;其三,查清叛军布防,绘制详图,”袁天罡顿了顿,语气里添了几分意味深长,“送回行在,呈给新帝。”
四名校尉对视一眼,眼中闪过决绝之色。不良人本就是游走在暗处的利刃,此刻接到的虽是潜龙在渊的任务,却关乎着大唐半壁江山的存亡。
“记住,”袁天罡往前一步,面具几乎要碰到最前面的校尉,“动静要大,乱中有序;手段要狠,却不可伤及无辜。河北收复之日,便是你们归队之时。”
“属下遵命!”四人身形一挺,将令牌收入怀中,如同四道黑色的闪电,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里。
袁天罡望着空荡荡的堂屋,抬手抚过面具上的纹路。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极了这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
他知道,郭子仪的大军将在正面撕开缺口,而河北的烽火,则会从叛军的腹地燃起——这场棋局,终于要进入最关键的落子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