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高阳关也被调配重兵,至于河间府城本身河间府城自北宋以来便是河北东路重镇,城池依水而建,环绕护城河,同样作为金军屯兵点,大量的粮草被运输过来,以便长期坚守。
反正金军现在想不出办法在野战中对付宋军的大象,只好效仿宋军一样坚守城池——这种事情放在几年前金人根本想都不敢想,金兀术只能感慨山河日下,花花世界磨平了女真勇士们的刀剑,若是再不振奋起来,女真人怕是要重新过回深山老林里的打猎日子了。
结果在金人紧锣密鼓筹备防御的时候,前线大名府的消息送过来了。
开封的败军已经抵达大名府,领头的是完颜活女和大挞不野。
据说宋军一天的功夫就打下了开封城,攻城的时候为了渡过护城河居然驱赶几头铁象去填坑,他和撒离喝奋勇抵抗,最后还是不敌,不得不撤退。
结果撒离喝被宋军堵住,他们冲了两次没能把对方救出来,自己也损兵折将,只好先行逃走。
金兀术捏着鼻子认了对方这个说法,他更注重另一件事就是宋军只用了一天就攻破了开封城。要知道开封城虽然修缮不多,但依然是城高池深的坚城。但是在宋军面前居然只能坚持一天,难道说宋军又开发出什么新的攻城方法了吗?
如果这两人没有撒谎,那就意味着野战的宋军固然不好对付,但是守城战的时候宋军同样不可阻挡,就算开封的守军因为新败士气低落,也不该只坚持了一天——看到这里的金兀术给大名府的金军下了两个命令。
一是护送完颜活女和大挞不野前来河间,不得有误,他要亲自询问事情经过。
二是大名府要派遣精干游骑,去探查开封府发生了什么事情。
下完这些命令,他就开始忙另一件事情,也是当前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匡扶宋室,请大宋太上皇、着名书法家、尽是吃糠的践行者、跳大神信徒、宋钦宗赵桓重新登基。
......
河间府的秋风格外凛冽,卷着黄土拍打在城墙上。金兀术站在殿外,面色越来越不耐烦。
“启禀都元帅,那宋主还是不肯出来。”汉人通事官小跑过来,额头渗着汗珠,“他说,说身子不适...“
“身子不适?“金兀术冷笑一声,“自打从五国城接来,他哪天身子舒适过?告诉他,文武百官都在外面等候多时了,今日若不出面受百官朝拜,本帅就送他回五国城继续吃糠咽菜!”
殿内听到金兀术怒吼的赵桓蜷缩在床榻一角,瘦削的身子不由得颤抖起来。他今年不过四十有三,却已两鬓斑白,眼窝深陷,活像个六旬老者。十六年的囚徒生涯早已磨平了这位昔日大宋天子的锐气。
又或者他其实从来没拥有过这种东西。
“陛下...”一个老宦官跪在榻前,声音哽咽,“金人已在殿外设好龙椅,百官...百官都候着呢。”
赵桓抬起浑浊的眼睛,嘴唇哆嗦着:“吾,吾已经不是什么陛下了,九哥他在南边登基,金人,金人这是不安好心——”
殿门突然被推开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一个身着金国官服的汉人大步走入,却是金国的刑部员外郎蔡松年:
“陛下糊涂啊!如今康王被奸臣岳飞挟持,妄动干戈,致使生灵涂炭。陛下若再不出面主持大局,我华夏衣冠就要毁于一旦了!”
赵恒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昔日随父亲降金的臣子,愣是没能理清对方在说什么,倒是胃里一阵翻涌——他想起五国城那些寒冷的冬夜,想起金人将他和父皇像牲畜一样关在土坑里,想起那些被金兵随意凌辱的妃嫔...
但赵桓不敢反驳,只是声如蚊蚋地辩解,“九哥他在应天府登坛祭天,在府衙正厅即皇帝位,符合流程,吾若是再称帝,便是陷自己和九哥于不义...”
“官家!”蔡松年突然提高声调,吓得赵桓一哆嗦,“您还不知道吧?那赵构性情大变,行事癫狂,竟然在朝堂上公然杀害宰相,又诛杀多名重臣,其行为与夏桀、商纣无异,这等暴君,岂配为华夏之主?此刻正是吊民伐罪、拨乱反正之时,还望陛下万勿推辞,效仿睿宗重祚之事,早正大位!”
殿外再次传来脚步声,一队金兵持刀而入,为首的将领用生硬的汉话说道:“宋主,都元帅等得不耐烦了。”
赵桓看着明晃晃的刀锋,眼前一阵发黑,最终颤抖着伸出手,让老宦官扶他起身:
“吾...吾这就更衣...”
河间府临时搭建的“皇宫”前,数十名金国汉官和被传唤前来的当地士绅跪伏在地。金兀术高坐台上,冷眼看着换上大红袍子被搀扶出来的赵桓。那瘦弱的身躯裹在匆忙改制的龙袍里,显得颤颤巍巍。
“宋主到——”通事官拉长声调喊道。
赵桓被按在龙椅上,眼前是黑压压的人群。他注意到许多人眼中并非敬畏,而是一副糊弄事儿的样子,比起关注他,大部分人更关注在一旁高台上“观礼”的金兀术。
这种连鄙夷都算不上的态度给他带来一阵眩晕,几乎要栽倒。
蔡松年快步上前,展开一卷黄绢,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菲德,嗣守大宋基业一十六载,不幸遭逢国难,北狩多年。今幸得大金皇帝垂怜,文武百官拥戴,于河间重登大宝...”
赵桓听着这完全陌生且驴唇不对马嘴的“圣旨”,颤抖得更厉害了。这根本不是他的意思,他甚至不知道这诏书是什么时候写的。
“请官家用印。”通事官捧着一方匆忙雕刻的玉玺凑过来。
赵桓看着那方粗糙的玉玺,上面刻着“大宋皇帝之宝”六个字,刀工拙劣得令人心酸,一双手宛若千斤重,说什么也举不起来。
“官家!”蔡松年厉声催促,见赵桓哆嗦着手,便伸手抓住对方的手沾了印泥,在诏书上盖下印记。
反正金军现在想不出办法在野战中对付宋军的大象,只好效仿宋军一样坚守城池——这种事情放在几年前金人根本想都不敢想,金兀术只能感慨山河日下,花花世界磨平了女真勇士们的刀剑,若是再不振奋起来,女真人怕是要重新过回深山老林里的打猎日子了。
结果在金人紧锣密鼓筹备防御的时候,前线大名府的消息送过来了。
开封的败军已经抵达大名府,领头的是完颜活女和大挞不野。
据说宋军一天的功夫就打下了开封城,攻城的时候为了渡过护城河居然驱赶几头铁象去填坑,他和撒离喝奋勇抵抗,最后还是不敌,不得不撤退。
结果撒离喝被宋军堵住,他们冲了两次没能把对方救出来,自己也损兵折将,只好先行逃走。
金兀术捏着鼻子认了对方这个说法,他更注重另一件事就是宋军只用了一天就攻破了开封城。要知道开封城虽然修缮不多,但依然是城高池深的坚城。但是在宋军面前居然只能坚持一天,难道说宋军又开发出什么新的攻城方法了吗?
如果这两人没有撒谎,那就意味着野战的宋军固然不好对付,但是守城战的时候宋军同样不可阻挡,就算开封的守军因为新败士气低落,也不该只坚持了一天——看到这里的金兀术给大名府的金军下了两个命令。
一是护送完颜活女和大挞不野前来河间,不得有误,他要亲自询问事情经过。
二是大名府要派遣精干游骑,去探查开封府发生了什么事情。
下完这些命令,他就开始忙另一件事情,也是当前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匡扶宋室,请大宋太上皇、着名书法家、尽是吃糠的践行者、跳大神信徒、宋钦宗赵桓重新登基。
......
河间府的秋风格外凛冽,卷着黄土拍打在城墙上。金兀术站在殿外,面色越来越不耐烦。
“启禀都元帅,那宋主还是不肯出来。”汉人通事官小跑过来,额头渗着汗珠,“他说,说身子不适...“
“身子不适?“金兀术冷笑一声,“自打从五国城接来,他哪天身子舒适过?告诉他,文武百官都在外面等候多时了,今日若不出面受百官朝拜,本帅就送他回五国城继续吃糠咽菜!”
殿内听到金兀术怒吼的赵桓蜷缩在床榻一角,瘦削的身子不由得颤抖起来。他今年不过四十有三,却已两鬓斑白,眼窝深陷,活像个六旬老者。十六年的囚徒生涯早已磨平了这位昔日大宋天子的锐气。
又或者他其实从来没拥有过这种东西。
“陛下...”一个老宦官跪在榻前,声音哽咽,“金人已在殿外设好龙椅,百官...百官都候着呢。”
赵桓抬起浑浊的眼睛,嘴唇哆嗦着:“吾,吾已经不是什么陛下了,九哥他在南边登基,金人,金人这是不安好心——”
殿门突然被推开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一个身着金国官服的汉人大步走入,却是金国的刑部员外郎蔡松年:
“陛下糊涂啊!如今康王被奸臣岳飞挟持,妄动干戈,致使生灵涂炭。陛下若再不出面主持大局,我华夏衣冠就要毁于一旦了!”
赵恒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昔日随父亲降金的臣子,愣是没能理清对方在说什么,倒是胃里一阵翻涌——他想起五国城那些寒冷的冬夜,想起金人将他和父皇像牲畜一样关在土坑里,想起那些被金兵随意凌辱的妃嫔...
但赵桓不敢反驳,只是声如蚊蚋地辩解,“九哥他在应天府登坛祭天,在府衙正厅即皇帝位,符合流程,吾若是再称帝,便是陷自己和九哥于不义...”
“官家!”蔡松年突然提高声调,吓得赵桓一哆嗦,“您还不知道吧?那赵构性情大变,行事癫狂,竟然在朝堂上公然杀害宰相,又诛杀多名重臣,其行为与夏桀、商纣无异,这等暴君,岂配为华夏之主?此刻正是吊民伐罪、拨乱反正之时,还望陛下万勿推辞,效仿睿宗重祚之事,早正大位!”
殿外再次传来脚步声,一队金兵持刀而入,为首的将领用生硬的汉话说道:“宋主,都元帅等得不耐烦了。”
赵桓看着明晃晃的刀锋,眼前一阵发黑,最终颤抖着伸出手,让老宦官扶他起身:
“吾...吾这就更衣...”
河间府临时搭建的“皇宫”前,数十名金国汉官和被传唤前来的当地士绅跪伏在地。金兀术高坐台上,冷眼看着换上大红袍子被搀扶出来的赵桓。那瘦弱的身躯裹在匆忙改制的龙袍里,显得颤颤巍巍。
“宋主到——”通事官拉长声调喊道。
赵桓被按在龙椅上,眼前是黑压压的人群。他注意到许多人眼中并非敬畏,而是一副糊弄事儿的样子,比起关注他,大部分人更关注在一旁高台上“观礼”的金兀术。
这种连鄙夷都算不上的态度给他带来一阵眩晕,几乎要栽倒。
蔡松年快步上前,展开一卷黄绢,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菲德,嗣守大宋基业一十六载,不幸遭逢国难,北狩多年。今幸得大金皇帝垂怜,文武百官拥戴,于河间重登大宝...”
赵桓听着这完全陌生且驴唇不对马嘴的“圣旨”,颤抖得更厉害了。这根本不是他的意思,他甚至不知道这诏书是什么时候写的。
“请官家用印。”通事官捧着一方匆忙雕刻的玉玺凑过来。
赵桓看着那方粗糙的玉玺,上面刻着“大宋皇帝之宝”六个字,刀工拙劣得令人心酸,一双手宛若千斤重,说什么也举不起来。
“官家!”蔡松年厉声催促,见赵桓哆嗦着手,便伸手抓住对方的手沾了印泥,在诏书上盖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