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3章 封禅?-《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虽然自己不愿意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

  但是,被臣下认可,被天下人认可治理功绩,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登基之后,所求有此。

  而且,封禅这种事情。

  也不能臣子一提出来,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同意了。

  跟当初登基一样。

  总要矜持一些吧。

  李复眼瞅着朝堂之中,臣子劝谏,李世民在矜持。

  倒是也能明白。

  封禅这种事情,兴师动众的。

  皇帝彰显名声,臣子也是如此。

  毕竟,皇帝治理天下的功劳,也离不开臣子的辅佐。

  如果说皇帝去泰山封禅了,那这一朝的臣子,也是能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的。

  这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朝廷的功劳。

  后世会说,贞观一朝,君臣如何如何,封禅泰山,彰显文治武功。

  历史上,李二凤的确是没有去泰山封禅。

  毕竟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几百年后,泰山还有一劫。

  这一劫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驱逐北元,恢复华夏正统,没去。

  康熙平三番,收台湾,三征噶尔丹,也没去。

  就连自称十全老人,全国各地到处浪的败家子,都没去。

  这就能看得出来,泰山的这一遭遇,有多过分了。

  渭水之盟被李二凤视为抹不掉的屈辱,天天想,日日惦念,朝廷上下,都快成魔障了。

  李世民做梦都要打草原。

  李靖这个平日低调的,都站出来,说要带兵平定草原。

  甚至魏征都不反对。

  就是要打草原,要洗刷这一屈辱。

  君臣群策群力。

  但是澶渊之盟这事儿。

  贿赂贿赂大臣,伪造天书,自导自演祥瑞,吹捧天命所归.........

  君臣之间,一场闹剧,泰山给他们背个黑锅,彻底终结了封禅,只剩下了祭祀的名头。

  此时,魏征站了出来。

  李复眼睛一亮。

  李二凤没去给泰山拉逼格的重要人物来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

  李世民挑了挑眉,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两撇小胡子。

  “你,不同意封禅?”

  “因为朕的功不高?”

  魏征垂眸:“当然功高。”

  “那是因为德未厚邪?”李世民再问。

  “陛下当然德厚。”

  李世民换了个姿势靠在椅子上:“那么,是因为中原不够安定?”

  “已然安定。”

  “四夷未服邪?”李世民嘴角微微扬起。

  “服矣。”

  “五谷不够丰登?”

  “五谷当然丰登。”

  李复惊讶的看着两人对问对答。

  魏征,你快要把李二凤整破防了。

  他说他不乐意去,这话有待商榷,不一定真的不想去,也可能是不想去,也可能是自谦,推脱一二,等着你们搭台阶呢。

  但是你这么一说。

  他会破防的。

  他还在输出.....

  “符瑞未至?”李世民反问。

  魏征思索一会儿,答道:“符瑞,当然有苻瑞。”

  李世民好奇:“那你为什么不同意啊?”

  我自己不愿意去是我高风亮节。

  你说不同意,那我就不同意你的不同意了。

  “陛下,虽然有陛下说的以上六点,但是毕竟我们所承受的是隋末大乱之后啊。

  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沿途供应的,朝廷花费的,都不是那么容易承担的。”

  “这样一次封禅,就算是不收赋税,也抵偿不了百姓的劳苦。”

  “那么,与其崇尚封禅的虚名而得到实际的害处,陛下为什么要封禅呢?”

  李世民微微颔首。

  伤害百姓的事情,不是一个明君所为。

  “臣以为,魏监说的,有道理。”

  率先提出封禅这件事的张玄素,听过魏征的话之后,也认为,封禅这种事,现在就算是不封,也可以。

  先前只是听武士彠和萧瑀说起,陛下的功劳,已经可以封禅了。

  毕竟,一统中原,平定草原,恢复民力,四夷宾服,有天可汗的尊称。

  的确是足够。

  可是听魏征一说,自己还是想的太少了。

  这些功劳是真,而现实情况,大唐如今比不上隋朝,也是真。

  “治天下当做事简俭,少收赋税,现在,我大唐民力还不比隋朝。”

  ”前不久,陛下曾下诏,要整治洛阳宫乾阳殿,还要亲自到洛阳去,人力物力,征调频繁,百姓会有怨气,所以,土木之工不宜擅动,臣恐怕陛下之过,会甚于隋炀帝。”

  李世民的面色严肃起来,伸手指着张玄素。

  “你说朕,不如隋炀帝?”

  “那朕,比起桀纣王怎么样呢?”

  张玄素拱手:“臣担心,宫殿建成了,你我君臣又处在刀兵动乱之中了。”

  “臣听说,收复洛阳的时候,太上皇下诏说要烧掉洛阳的宫殿,是陛下说,宫殿的砖瓦木材还可以用,不如把它拆了,分给贫苦的百姓,虽然没有照着太上皇的旨意去做,但是天下人都在称赞陛下的盛德。”

  “若是今天又要大兴土木,这前后十年,一拆一建,陛下,天下会怎么想。”

  李世民微微颔首。

  是这么个道理。

  “朕本来是想,这个洛阳不是地处中央嘛,经营一番,也能方便四方百姓,但是张玄素这么一说,朕就算是去洛阳露天坐着,也不能说辛苦了,整治洛阳宫乾阳殿的事情,就这么算了。”

  “还有,赐给张玄素二百匹绢绸,朕升迁你为,太子宫右庶子。”

  “谢陛下。”张玄素拱手应声。

  “陛下圣明!”李复拱手称赞。

  都到这个气氛了,得说两句。

  因为,看到好处了.......

  李世民目光看向李复。

  “哦?你说朕圣明?”

  嘴角带上几分笑意。

  “圣明在何处啊?”

  “张公劝谏,就事论事,便是拿着陛下与隋炀帝相比较,陛下不也没生气吗?”李复笑道:“当初臣经办大云寺的案子,最终拆除寺庙,将寺庙的砖石木料分给周围的穷苦百姓,也是效仿陛下当年在洛阳的作为。”

  “陛下为臣等,做了个好的榜样。”

  李世民努力的压着自己的嘴角,微微颔首。

  这事儿,自己倒是知道。

  “臣以为,魏监所言,封禅沿途,劳民伤财,耗费颇大,对于朝廷,对于百姓,都是一种负担,与其将人力物力都耗费在封禅上,不如让朝廷办点更实在的事。”

  李复这一张嘴,李世民就听出来,他是话里有话了。

  “哦,那你觉得,什么是实在事呢?”李世民问道。

  “上元节之后,苏定方要启程去登州,为朝廷重新管理建设北方水师,这一趟去,恐怕耗费也不少,与其封禅花钱,不如,给水师花钱,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嘴角的笑容逐渐消失。

  钱不花在那里,总有去处是吧?

  就知道这小子就不会平白无故的站出来。

  这是来给苏定方要钱来了。

  朝中群臣面面相觑。

  这钱,你不花,有的是人花。

  是这个道理吗?!

  刚才说的,仓廪不实,这四个字,泾阳王是听漏了吗?

  户部的人已经开始抓心挠肝了。

  要钱?

  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陛下,您看,苏定方去登州,为朝廷重新整理水师的队伍,为的是什么,是大唐的安稳啊。”

  “华夏平稳,四夷宾服,这是眼前的。”

  “朝廷拿着什么让他们宾服?是朝廷的德行?”

  “还是那句话,如果朝廷能用德行让四夷宾服,那武德年间,就不用年年给草原上送财货了。”李复说道。

  李复的话,在场的人心里跟明镜一样。

  德行是嘴上说的,但是真正的德行,在手上握紧的拳头。

  打疼了,他们就知道朝廷的德行有多高洁了。

  不然谁老老实实的跟你讨论德行问题。

  在登州建设水师基地,整顿大唐现有的水师精锐,防的是日益强大起来的高句丽。

  大唐与高句丽之间在辽东那块地,早晚得有一仗。

  以前,隋文帝打过,隋炀帝也打过。

  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让他们扩张更甚。

  往后,这一仗,会由大唐来打。

  只不过不是现在,但是提早准备,没有什么错处。

  所以在提出由苏定方前往登州接管水师,朝廷之中,并无反对之人。

  但是提起钱嘛,户部的意思,是想着省着点花。

  户部经不起你们这么折腾。

  不是还要留些钱粮,以应对以后发生的事情嘛。

  总不能寅吃卯粮,若是卯粮吃完了,真不知道咱们大唐,还能吃什么。

  房玄龄笑眯眯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泾阳王殿下说的,也有道理。”

  戴胄眼皮一跳。

  如此,岂不是户部是一定要掏兜的?

  心在滴血。

  “登州水师的花销,朝廷可以适量增加一些,但是具体的嘛,还需要三省与户部的人一同商议,给出一个章程,朕看过了之后,才能做决断。”李世民说道:“那便如此吧。”

  “是。”

  退朝后,李复率先开溜。

  李世民回到两仪殿。

  一甩袍袖,愤愤说道。

  “朕就知道,这个李复一站出来,不是国库就是内帑。”

  “他那眼睛,就只会看这俩地方了。”

  跟在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笑道。

  “陛下,泾阳王也是为了水师着想,之前他们两人去登州,回来之后所描述,陛下也是知道的,最合适的地方,如今一片荒芜。”

  “眼下大唐水师,不成建制,想要重新整理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杜如晦补充道。

  李世民笑着冷哼一声。

  “朕知道不容易,不然也不会让苏定方去做!”

  容易的事情,会有一大批人抢着去做!

  水师的事情嘛.......虽然有人也想要去做,但是里面的功劳和辛苦,还有成与不成之间的较量,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了。

  “对了,方才在朝堂上说的,与户部商议拨款的事情,要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

  “是。”

  房玄龄与杜如晦同时应声。

  李复一溜烟的出了宫,奔着自家去了。

  他生怕走晚了,两仪殿的内侍要来找自己,到时候自己就走不成了。

  这次朝会,李承乾又多了个老师。

  怕不是李世民要将朝堂上所有怼他的人,都送去东宫给李承乾当老师。

  难怪搞得李承乾压力这么大。

  你自己都不一定受得了,你让孩子处在这些人堆里。

  过分了。

  好在张玄素是个正直的人,不至于像于志宁和孔颖达那样。

  看看人家在朝堂上说话,那也是就事论事。

  上了马车,走在大街上。

  “殿下,后头好像有人跟着咱们。”伍良业说道。

  李复蹙眉,心里当即开始骂骂咧咧。

  又来?

  “去英国公府。”李复吩咐道。

  “是。”伍良业应声。

  马车缓缓朝着英国公府行驶,周围的护卫紧密地护在马车周围。

  还没到英国公府呢,马车前面就出现了拦路人。

  伍良业目光紧盯着对方。

  他察觉出了熟悉的气息。

  “殿下,宫中有请。”拦在马车前的人拱手行礼。

  听到是宫中,李复也稍微放心下来。

  李二凤!!!竟然派人吓唬自己!!!

  不知道自己在长安城被人跟都有心理阴影了吗?

  不就是在朝堂上借着机会多要点钱给苏定方吗?

  你这个小心眼!!!

  你夸完了人家张玄素,还埋汰人家两句,被褚遂良怼了,你冲着我干啥?!

  要钱不是应该的吗?

  苏定方去搞水师!是给泾阳王府搞的吗?

  天杀的李二凤!!!

  你是个皇帝,你是个劫道的吗?!!

  李复到了两仪殿的时候,李承乾也在,是父子俩在两仪殿等着他呢。

  “臣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微微一笑,看上去心情还不错。

  “坐下说。”

  三人坐在了一起。

  “上元节过后,各国的使臣,也会陆陆续续的离开长安,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李世民开启了话题。

  李复微微挑眉。

  恩?不是水师的事?

  不是钱的事?

  “林邑的使者,自然也会离开长安。”李世民说道。

  占城稻,要去取,但是林邑这块地。

  翻翻史书,以前也打下来过。

  那得算是中原的地盘,到了大唐,林邑还是林邑,这好像,不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