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时候一天天忙的脚不沾地的,心思全在查大云寺的案子上。”李韶说道:“朝廷查佛寺,上下闹的人心惶惶,我也就没跟你多说什么,让你专心做事。”
“至于秦小公爷求医,不算什么难办的事情,他自己去了书院那边,是书院的人来宅子里,向我禀报的。”
“我带着翠竹去见了孙道长,带了一些咱们宅子库房里的药材。”李韶说道:“问问孙道长那边还缺什么,为翼国公诊治还缺什么,宅子里这边能给办的,都给办了。”
“翼国公也是大唐的功臣,为他诊治,也是为陛下分忧,这两年,宫中滋补的药材,也没少往翼国公府送,陛下心里也是极为惦记着翼国公,只是嘴上不说罢了。”
李韶缓缓地说着。
“没想到,秦小公爷亲自来送年礼了。”
“夫君,秦小公爷亲自登门,咱们不好怠慢。”
李复点头,起身整理衣袍。
“走,咱们去见见。”
前厅内,秦理一身素色锦袍,腰间玉带悬着块青玉平安扣,见到李复夫妇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殿下,王妃。”
李复虚扶一把:“小公爷不必多礼,快请坐。“
仆人端上热茶,将秦理旁边桌上的茶盏重新换掉。
秦理却未急着入座,而是郑重地拱手:“家父久病,多亏孙道长妙手回春,如今已能下床走动了。此番特来拜谢殿下恩情。“
庄子上那边,秦理已经去过了,带了很多节礼送给了孙道长,经常见孙道长,秦理也知道,孙道长那边需要什么。
秦家还出了一笔不菲的钱财,专门用于给医学院收购相关用品。
因为他知道,孙道长经常带着医学院的学生们去义诊,所需的物品,实际上是不少的。
车马,药材,各种用具。
虽然书院也有拨款到分院,但是秦家还是想出一份力。
“孙道长医术通神,能帮上翼国公,也是缘分。”李复笑道,“小公爷不必客气。”
秦理却摇头:"若非王爷将孙道长请来书院,家父也无此机缘。"
两人说着话,李复心中也在感慨,秦琼这般猛将,竟然被伤病折磨至此,实在是令人唏嘘。
两人落座,热茶氤氲间,秦理说起了翼国公最近的情况。
“自孙道长为家父治疗,也用了新的方子,家父的咳血之症已经好了七八分,只是当年战场上留下来的伤病已经入骨,难以完全治愈了,每逢阴雨天,身上各处,仍旧会作痛。”
“翼国公战场勇猛啊。”李复感慨。
秦理苦笑着摇头。
“年轻时逞强,觉得伤病熬一熬就过去了,恢复之后,依旧如初,如今.......”
"孙道长的针灸之法可有效用?"李韶轻声问道。
"颇有奇效。"秦理眼中泛起光彩:“行针之后,当天父亲他就感觉轻松许多。”
李韶松了口气:“那就好,孙道长眼下在书院常驻,小公爷若有需要,可随时前往书院。”
“多谢王妃。”秦理感激地点头。
不求能够为父亲医治好身体,只求能让父亲日子过的能舒坦一些。
秦理今年也才七岁,带着府上的人来送年礼,与李复两口子交谈,已经颇显成熟。
翼国公府中,许多外事,翼国公夫人不方便出面,而秦琼身体抱恙,一直在家中休养,除却登门拜访的,秦琼能见一见之外,这些出门在外的事情,从去年开始,就一直都是秦理在做了。
小小的人儿,已经将一半国公府扛在了肩膀上。
与窦奉节不同的是,秦理年岁小,能够在外如此走动,也是因为秦琼只是病了,不是死了。
长安,应国公宅邸。
书房之中烛火摇曳,武士彠眉头紧皱,背着手在书房内来回踱步,靴底碾过地毯发出细碎的摩擦声。
“你说,咱们与泾阳王素无往来,贸然登门,实在是刻意。”武士彠驻足,看向自己的夫人。
“明日这个节礼,我看就.......”
武士彠觉得,就这么送过去,实在是唐突。
杨夫人叹息一声:“夫君,媚儿转过年来入学书院,本就是您去求的恩典,太上皇写了信送过去,书院那边才给破例,如今年节在即,咱们做父母的,若是不露面,恐怕不好吧?”
“妾身觉得,不能说求了恩典,其他的事情就不做了,太上皇卖了面子,人家是看在太上皇的份上,但是对于咱们来说,也是个人情,况且,人情往来,总要有个开头不是。”
“你来我往,长久下来,就是关系了。”
“唉~~”武士彠叹息:“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在里头,所以我才觉得,更应该谨慎一些。”
一边说着,一边摇头。
杨夫人突然轻笑。
“夫君,这会儿你在担心什么?当年赌身家的时候,多大的魄力。”
"此一时彼一时。"他声音发涩:"如今咱们媚儿是要去读书,而且.......”
武士彠始终有些顾忌。
回长安这么久了,长安城里的事情,他多多少少也都知道了。
这位泾阳王,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如果只是说泾阳王府的产业,那武士彠只会觉得,在这方面上,人家的确是有些天赋,也是有好东西。
武家本质就是经商出身,所以在这一行当里,看的清楚。
把买卖做大,背后还有靠山,本身就是勋贵,这不难。
武士彠在意的,是其他的事情。
回长安当天,长安城里就有不少人被处死,一段时日过后,城内更是搭建了四处刑场,杀的人头滚滚。
朝廷清查佛寺,杀了不少人,甚至到现在这件事都还没算完,寺庙在查,查出来的不法,轻则流放,重则杀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因为这事儿栽了,涉及到的勋贵官员,都是从重处置,罢官,罚没,抄家,流放,处死........
“泾阳王这个人........”武士彠沉吟着:“说实话,若是要跟他打交道,我心里还挺发怵的。”
“为何?”杨夫人不解:“这长安城里,谁不传泾阳王年少有为........”
“当初泾阳王尚且未成亲的时候,可是有不少人家,想着要促成美谈呢。”
武士彠啧了一声。
“妇人之见。”
杨夫人脸上带着几分不服气。
“那依照你这位男子之见呢?”杨夫人问道。
“你们呐,内宅里的人谈论一个他,当然是用丈母娘看女婿的目光去谈论,可是我们这些在外奔走的人看待人,就不能这么看了。”武士彠语重心长的说道:“想想咱们回长安见识到的这些事情。”
“就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长安城因为佛寺的事,死了多少人?”
“有多少和尚被处理了,有多少佛寺被查封了,有多少土地,都被朝廷没收了。”
“这里头,又涉及到了多少人,多少利益。”
杨夫人蹙眉。
“除却大云寺的案子发生在泾阳县,泾阳王参与进去之外,其他的.......”
武士彠摇头。
“泾阳王不是刀,也不是执刀人,他比刀更锋利,比执刀人更可怕。”
“你以为,佛寺的事情,是因谁而起?”
“如今酿成如此大的风波,波及到这么多人......”
“朝廷的确是因此而得到了益处,对朝廷有益,对百姓有益,但是,也是得罪了不少人啊。”
武士彠缓缓坐回紫檀圈椅,目光落在桌面上的礼单上。
“长安城里这些被杀被贬被罚的人,里头有多少官员,有多少世家中人,又有多少勋贵?”
杨夫人指尖一颤,茶盏里的水面荡起细微的涟漪。
"泾阳王李复......"武士彠喉结滚动:“这一切,不是他做的,却也是因他而起。”
"所以夫君是怕......"她轻轻放下茶盏,"媚儿入了书院,会被人当作攀附泾阳王的棋子?"
“人家会觉得,咱们家,是要攀附泾阳王?”
杨夫人虽然也有这番心思,可是如今一顿分析下来,好像这条路,也是一条险路。
让女儿与泾阳王府搭上关系,是为了将来的自救。
而如今面对的不是将来如何,而是眼前如何。
如此说来,泾阳王,岂不是过于招人恨?
“若是以往,处处关系,倒也挺好,毕竟,太上皇喜欢这个侄儿,陛下也信赖他,本身又是太子的老师.......”
“可是,他无形之中得罪的人太多了,站在了那些世家的对面。”
“这就难免让人担忧了。”
武家是新贵,新贵在五姓七望面前,屁都不是。
说是应国公,没人看的上经商出身的武家。
武家没有什么朝堂上的底蕴。
也不能靠着与太上皇的情谊,在官场上混一辈子。
所以,在新旧交替之际,自己在利州兢兢业业的做事,战战兢兢的回长安,见过陛下之后,总算是将心放回了肚子里。
武士彠看向杨夫人。
“如此一说,你可明白我为何犹豫了?”武士彠苦笑:“泾阳王明面上倒是没什么,实际上暗地里早就已经处于漩涡中心了,咱们贸然凑上去......”
杨夫人微微摇头。
她倒是觉得,自家夫君的担忧,是多虑的。
"夫君。"她抬眸时,眼底竟闪着奇异的光亮,"正因为如此,咱们才更该去。"
武士彠愕然。
“泾阳王的确是因为佛寺的缘故,得罪了不少人,可是,他得罪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反过来想想,他在长安,就没有交好的人吗?他所交好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这两人,我倒也留意了,与泾阳王府之间相互送年礼的人家。”
那都是跟在陛下身边的重臣,都是陛下的左膀右臂。”
“说白了,他们是一起的。”
“如今,明面上暗地里,都在角力,新旧交替的,不仅仅是一个年号,还有年号底下的人。”
“不管怎么样,都是要选择,要站边的。”
“想着两边都不沾?还能在圈子里如鱼得水?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
杨夫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书院里只有媚儿一个出身国公家的孩子吗?”
“那程家,尉迟家,这两家的小子,不也在书院吗?”
“等到来年夏天,书院要考试的时候,指不定还会有哪些勋贵官员,会让自家孩子去考呢。”
"媚儿若能在书院立足,将来便是武家在长安的耳目。"杨夫人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字字千钧:“武家商贾出身,朝中无人,总要更费心经营才行。”
杨夫人绝对不会让武士彠的想法影响女儿去书院读书的事。
眼下如何,都能应对,毕竟太上皇还在,陛下更是正当壮年,至于将来太子如何,那是将来的事情。
而让女儿去书院读书,为的就是她们母女的将来。
武士彠听过这些话后,心中也是摇摆不定。
因为,说的也对。
“媚儿是咱们最聪慧的孩子,送去书院读书,不指望将来她能有多好的前程,她也不可能像男儿一样在朝堂上有多少建树。”
“总要有个名头,将来家里的孩子,与旁人家结亲,也能挑上一挑。”杨夫人说道:“不止是咱们家的女儿们,男儿也要娶亲呢。”
武士彠颔首。
“说的也对。”
闭上眼睛思索一会儿。
“罢了。”武士彠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私印盖在了礼单上。
“明日,我亲自去。”
听到武士彠应下,杨夫人这才放下心来。
而话落在武士彠的两个儿子身上,这才让武士彠应下这件事,如此,杨夫人心里的疙瘩,也是过不去了。
看着眼前的武士彠,杨夫人默默行礼后,离开了书房。
站在廊下,看着空中飘落的零零散散的小雪花,嘴中呼出白雾。
从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变得这么能算计了.....
曾经的自己,笃信佛教,自在闺房之中的时候,便是想着往后青灯古佛。
结果却是因为太上皇的一道旨意,下嫁给了武士彠。
所谓“新旧”之争,从一开始,就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自己是“旧”,武士彠是“新”。
新旧之间无法融洽,姻亲关系,就成了平衡的手段。
弘农杨氏,宗室之女。
卖木头的娶了士族女,大家可以做一家人。
“至于秦小公爷求医,不算什么难办的事情,他自己去了书院那边,是书院的人来宅子里,向我禀报的。”
“我带着翠竹去见了孙道长,带了一些咱们宅子库房里的药材。”李韶说道:“问问孙道长那边还缺什么,为翼国公诊治还缺什么,宅子里这边能给办的,都给办了。”
“翼国公也是大唐的功臣,为他诊治,也是为陛下分忧,这两年,宫中滋补的药材,也没少往翼国公府送,陛下心里也是极为惦记着翼国公,只是嘴上不说罢了。”
李韶缓缓地说着。
“没想到,秦小公爷亲自来送年礼了。”
“夫君,秦小公爷亲自登门,咱们不好怠慢。”
李复点头,起身整理衣袍。
“走,咱们去见见。”
前厅内,秦理一身素色锦袍,腰间玉带悬着块青玉平安扣,见到李复夫妇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殿下,王妃。”
李复虚扶一把:“小公爷不必多礼,快请坐。“
仆人端上热茶,将秦理旁边桌上的茶盏重新换掉。
秦理却未急着入座,而是郑重地拱手:“家父久病,多亏孙道长妙手回春,如今已能下床走动了。此番特来拜谢殿下恩情。“
庄子上那边,秦理已经去过了,带了很多节礼送给了孙道长,经常见孙道长,秦理也知道,孙道长那边需要什么。
秦家还出了一笔不菲的钱财,专门用于给医学院收购相关用品。
因为他知道,孙道长经常带着医学院的学生们去义诊,所需的物品,实际上是不少的。
车马,药材,各种用具。
虽然书院也有拨款到分院,但是秦家还是想出一份力。
“孙道长医术通神,能帮上翼国公,也是缘分。”李复笑道,“小公爷不必客气。”
秦理却摇头:"若非王爷将孙道长请来书院,家父也无此机缘。"
两人说着话,李复心中也在感慨,秦琼这般猛将,竟然被伤病折磨至此,实在是令人唏嘘。
两人落座,热茶氤氲间,秦理说起了翼国公最近的情况。
“自孙道长为家父治疗,也用了新的方子,家父的咳血之症已经好了七八分,只是当年战场上留下来的伤病已经入骨,难以完全治愈了,每逢阴雨天,身上各处,仍旧会作痛。”
“翼国公战场勇猛啊。”李复感慨。
秦理苦笑着摇头。
“年轻时逞强,觉得伤病熬一熬就过去了,恢复之后,依旧如初,如今.......”
"孙道长的针灸之法可有效用?"李韶轻声问道。
"颇有奇效。"秦理眼中泛起光彩:“行针之后,当天父亲他就感觉轻松许多。”
李韶松了口气:“那就好,孙道长眼下在书院常驻,小公爷若有需要,可随时前往书院。”
“多谢王妃。”秦理感激地点头。
不求能够为父亲医治好身体,只求能让父亲日子过的能舒坦一些。
秦理今年也才七岁,带着府上的人来送年礼,与李复两口子交谈,已经颇显成熟。
翼国公府中,许多外事,翼国公夫人不方便出面,而秦琼身体抱恙,一直在家中休养,除却登门拜访的,秦琼能见一见之外,这些出门在外的事情,从去年开始,就一直都是秦理在做了。
小小的人儿,已经将一半国公府扛在了肩膀上。
与窦奉节不同的是,秦理年岁小,能够在外如此走动,也是因为秦琼只是病了,不是死了。
长安,应国公宅邸。
书房之中烛火摇曳,武士彠眉头紧皱,背着手在书房内来回踱步,靴底碾过地毯发出细碎的摩擦声。
“你说,咱们与泾阳王素无往来,贸然登门,实在是刻意。”武士彠驻足,看向自己的夫人。
“明日这个节礼,我看就.......”
武士彠觉得,就这么送过去,实在是唐突。
杨夫人叹息一声:“夫君,媚儿转过年来入学书院,本就是您去求的恩典,太上皇写了信送过去,书院那边才给破例,如今年节在即,咱们做父母的,若是不露面,恐怕不好吧?”
“妾身觉得,不能说求了恩典,其他的事情就不做了,太上皇卖了面子,人家是看在太上皇的份上,但是对于咱们来说,也是个人情,况且,人情往来,总要有个开头不是。”
“你来我往,长久下来,就是关系了。”
“唉~~”武士彠叹息:“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在里头,所以我才觉得,更应该谨慎一些。”
一边说着,一边摇头。
杨夫人突然轻笑。
“夫君,这会儿你在担心什么?当年赌身家的时候,多大的魄力。”
"此一时彼一时。"他声音发涩:"如今咱们媚儿是要去读书,而且.......”
武士彠始终有些顾忌。
回长安这么久了,长安城里的事情,他多多少少也都知道了。
这位泾阳王,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如果只是说泾阳王府的产业,那武士彠只会觉得,在这方面上,人家的确是有些天赋,也是有好东西。
武家本质就是经商出身,所以在这一行当里,看的清楚。
把买卖做大,背后还有靠山,本身就是勋贵,这不难。
武士彠在意的,是其他的事情。
回长安当天,长安城里就有不少人被处死,一段时日过后,城内更是搭建了四处刑场,杀的人头滚滚。
朝廷清查佛寺,杀了不少人,甚至到现在这件事都还没算完,寺庙在查,查出来的不法,轻则流放,重则杀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因为这事儿栽了,涉及到的勋贵官员,都是从重处置,罢官,罚没,抄家,流放,处死........
“泾阳王这个人........”武士彠沉吟着:“说实话,若是要跟他打交道,我心里还挺发怵的。”
“为何?”杨夫人不解:“这长安城里,谁不传泾阳王年少有为........”
“当初泾阳王尚且未成亲的时候,可是有不少人家,想着要促成美谈呢。”
武士彠啧了一声。
“妇人之见。”
杨夫人脸上带着几分不服气。
“那依照你这位男子之见呢?”杨夫人问道。
“你们呐,内宅里的人谈论一个他,当然是用丈母娘看女婿的目光去谈论,可是我们这些在外奔走的人看待人,就不能这么看了。”武士彠语重心长的说道:“想想咱们回长安见识到的这些事情。”
“就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长安城因为佛寺的事,死了多少人?”
“有多少和尚被处理了,有多少佛寺被查封了,有多少土地,都被朝廷没收了。”
“这里头,又涉及到了多少人,多少利益。”
杨夫人蹙眉。
“除却大云寺的案子发生在泾阳县,泾阳王参与进去之外,其他的.......”
武士彠摇头。
“泾阳王不是刀,也不是执刀人,他比刀更锋利,比执刀人更可怕。”
“你以为,佛寺的事情,是因谁而起?”
“如今酿成如此大的风波,波及到这么多人......”
“朝廷的确是因此而得到了益处,对朝廷有益,对百姓有益,但是,也是得罪了不少人啊。”
武士彠缓缓坐回紫檀圈椅,目光落在桌面上的礼单上。
“长安城里这些被杀被贬被罚的人,里头有多少官员,有多少世家中人,又有多少勋贵?”
杨夫人指尖一颤,茶盏里的水面荡起细微的涟漪。
"泾阳王李复......"武士彠喉结滚动:“这一切,不是他做的,却也是因他而起。”
"所以夫君是怕......"她轻轻放下茶盏,"媚儿入了书院,会被人当作攀附泾阳王的棋子?"
“人家会觉得,咱们家,是要攀附泾阳王?”
杨夫人虽然也有这番心思,可是如今一顿分析下来,好像这条路,也是一条险路。
让女儿与泾阳王府搭上关系,是为了将来的自救。
而如今面对的不是将来如何,而是眼前如何。
如此说来,泾阳王,岂不是过于招人恨?
“若是以往,处处关系,倒也挺好,毕竟,太上皇喜欢这个侄儿,陛下也信赖他,本身又是太子的老师.......”
“可是,他无形之中得罪的人太多了,站在了那些世家的对面。”
“这就难免让人担忧了。”
武家是新贵,新贵在五姓七望面前,屁都不是。
说是应国公,没人看的上经商出身的武家。
武家没有什么朝堂上的底蕴。
也不能靠着与太上皇的情谊,在官场上混一辈子。
所以,在新旧交替之际,自己在利州兢兢业业的做事,战战兢兢的回长安,见过陛下之后,总算是将心放回了肚子里。
武士彠看向杨夫人。
“如此一说,你可明白我为何犹豫了?”武士彠苦笑:“泾阳王明面上倒是没什么,实际上暗地里早就已经处于漩涡中心了,咱们贸然凑上去......”
杨夫人微微摇头。
她倒是觉得,自家夫君的担忧,是多虑的。
"夫君。"她抬眸时,眼底竟闪着奇异的光亮,"正因为如此,咱们才更该去。"
武士彠愕然。
“泾阳王的确是因为佛寺的缘故,得罪了不少人,可是,他得罪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反过来想想,他在长安,就没有交好的人吗?他所交好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这两人,我倒也留意了,与泾阳王府之间相互送年礼的人家。”
那都是跟在陛下身边的重臣,都是陛下的左膀右臂。”
“说白了,他们是一起的。”
“如今,明面上暗地里,都在角力,新旧交替的,不仅仅是一个年号,还有年号底下的人。”
“不管怎么样,都是要选择,要站边的。”
“想着两边都不沾?还能在圈子里如鱼得水?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
杨夫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书院里只有媚儿一个出身国公家的孩子吗?”
“那程家,尉迟家,这两家的小子,不也在书院吗?”
“等到来年夏天,书院要考试的时候,指不定还会有哪些勋贵官员,会让自家孩子去考呢。”
"媚儿若能在书院立足,将来便是武家在长安的耳目。"杨夫人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字字千钧:“武家商贾出身,朝中无人,总要更费心经营才行。”
杨夫人绝对不会让武士彠的想法影响女儿去书院读书的事。
眼下如何,都能应对,毕竟太上皇还在,陛下更是正当壮年,至于将来太子如何,那是将来的事情。
而让女儿去书院读书,为的就是她们母女的将来。
武士彠听过这些话后,心中也是摇摆不定。
因为,说的也对。
“媚儿是咱们最聪慧的孩子,送去书院读书,不指望将来她能有多好的前程,她也不可能像男儿一样在朝堂上有多少建树。”
“总要有个名头,将来家里的孩子,与旁人家结亲,也能挑上一挑。”杨夫人说道:“不止是咱们家的女儿们,男儿也要娶亲呢。”
武士彠颔首。
“说的也对。”
闭上眼睛思索一会儿。
“罢了。”武士彠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私印盖在了礼单上。
“明日,我亲自去。”
听到武士彠应下,杨夫人这才放下心来。
而话落在武士彠的两个儿子身上,这才让武士彠应下这件事,如此,杨夫人心里的疙瘩,也是过不去了。
看着眼前的武士彠,杨夫人默默行礼后,离开了书房。
站在廊下,看着空中飘落的零零散散的小雪花,嘴中呼出白雾。
从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变得这么能算计了.....
曾经的自己,笃信佛教,自在闺房之中的时候,便是想着往后青灯古佛。
结果却是因为太上皇的一道旨意,下嫁给了武士彠。
所谓“新旧”之争,从一开始,就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自己是“旧”,武士彠是“新”。
新旧之间无法融洽,姻亲关系,就成了平衡的手段。
弘农杨氏,宗室之女。
卖木头的娶了士族女,大家可以做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