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传来脚步声,仆从端着食盒进来,将几样小菜摆在炕桌上:一碟腌黄瓜,一碗热腾腾的羊肉羹,还有刚出锅的炊饼。
“先用饭吧。“颜思鲁招呼道,“边吃边说。“
李复拿起一块酥肉饼,掰开,塞进嘴里。
食堂的厨子,手艺还真是不错,这酥肉饼做的还挺香。
到了年底,吃点好的,也是舍得下料了。
“那安排她进书院的话,要跟女学生们在一块?”李复问道。
颜思鲁却是摇了摇头。
“如今书院里的女学生,都是在启蒙学堂里上课,她要是跟女学生们在一块,难道要重新启蒙?这不是耽误了人家孩子?不妥。”
陆德明点头。
“的确如此,原本书院的规矩是要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进书院,如此也方便摸底,以便后续分班,如此的话,正月十八开学,二十日,书院里会针对学生有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目的是让先生们了解了解,学生们在放假期间,是否有懈怠,如此的话,就让那女娃娃,一同参加这场考试吧。”
“看看那女娃娃,能到什么程度,等考试成绩出来了,再谈论后续,或者是,后续再专门给她考一场。”颜思鲁提议。
“妥。”陆德明点头。
“那就这么来吧。”李复也应下了。
两位先生这里能过关,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书院里的女学生虽然少,但是个个不比男儿差。”陆德明叹息:“她们读书不易,比其他孩子,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陆德明说的也是如今百姓之间的现状。
家里的钱,都不一定能供一个小子读书,更别说是家里的姑娘了。
家里的姑娘到了一定的年岁,跟着母亲学些缝缝补补的手艺,平日里也要下地干活。
但凡是百姓家中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帮着父母拉扯弟弟妹妹。
书院里有女学生,也都是出身这庄子上的人家,如今日子过的好了,家里劳动力一年在工地上出力气挣不少钱,书院还有补贴。
最重要的是,庄子上的作坊,酒楼客栈,招女工。
但凡家里有这个条件,父母又怎么会不为孩子考虑。
陆德明咬了口饼,酥皮簌簌落下,露出里头鲜嫩多汁的肉馅。
“别说,这次食堂的酥肉饼做的是最好吃的一回了。”
“食堂厨子的手艺,比我家里的厨子好太多了,都不舍得走了。”
为了这口吃的,都值了。
回家之后,虽说是过年,但是家里的厨房,还真做不出这么好的口味来。
这都这么长时间了,要不,让自家厨子也来书院食堂干一段时间?
不要钱!
就白干活。
只要能学点手艺就行。
老陆心里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等年后回来,跟书院食堂那里的人商量商量......
“可不是。”颜思鲁附和着:“肉馅都比以往多,到底是要过年了。”
放假之前,书院食堂里的存货,也需要清理一番,都做给学生们吃了。
要是做不完,干脆就送去军营,或者是酒楼,总之,食材也是有地方去的,反正不能浪费了。
“可不是,倒是舍得用料了。”李复调笑着:“听说今天早上刚宰的猪,调的馅儿也是有门道的,肥瘦相间,剁碎了拌上葱姜,再裹上胡麻油煎的。”
“这东西数量不多,我去的时候,也没剩多少了。”
陆德明吃得满嘴油光,忽然想起什么,从炕桌底下摸出个小陶罐:“尝尝这个!我家闺女前些日子送来的腌梅子,解腻最好。“
颜思鲁眼睛一亮。
“好你个老陆,我来这么久了,你就藏在桌子底下了,也不拿出来给我吃。”
陆德明哈哈大笑。
“吃,这不是拿出来了嘛。”
“要不是怀仁来了,你舍得往外掏?你真是越老越抠搜了。”
俩老头,吃饭都要斗嘴。
“一点梅子而已,少来这些话。”陆德明也是不甘示弱的回嘴。
李复看着俩老头,伸手把罐子拿过来了。
打开,吃!
夹了一颗梅子放进嘴里,酸甜可口,刚刚好。
还真别说,解腻。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如春。
午后,伍良业从书院再次来到宅子这边。
人吃饱了就会有点犯困,尤其是屋子里还这么暖和,冬天门窗紧闭,不通风,更是让人昏昏沉沉的。
李复差点倚在炕上睡着了。
俩老头也是昏昏欲睡。
得亏这屋子里没有用炭盆,不然李复都要心惊胆战了。
仆从推开门从外面进来,带进来一股冷意。
“殿下,伍护卫在外头候着。”
李复点点头,起身从炕上下来,穿好靴子,仆从很是有眼力见地将他的大氅拿了过来。
披上大氅,叮嘱仆从好好照顾在炕上睡午觉的俩老头,便去门外与伍良业汇合了。
下午就不在庄子上转悠了,和伍良业一同回宅子里。
和自家夫人还有老赵一起看看,宅子里还有什么事情要做,都准备齐全了,也要准备回长安的事了。
去长安过年肯定不是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护卫要带上,小桃翠竹要跟着,还有石头和老赵。
其他人手,也要带一些,都是侍奉在老婆孩子身边的人,带上也省心省力。
这样算下来,人就不少了,浩浩荡荡一大帮人呢。
护卫不仅仅只有石头和伍良业他们六个,宅子里的护卫,要带上三十个。
有了孩子之后,李复也要讲讲“排场”了。
腊月十五这天,书院的学生们正式放假了。
而宅子这边,大队人马也已经在宅邸门口准备好。
李复一家要回长安了。
回去之前,就已经让人往王府送了信,也给英国公府送了信。
这次毕竟也要带着孩子回去,今年过年吃饭,才算是真正的团圆饭。
车马在晨雾中排起了长龙,护卫们挨个检查车辕,确保万无一失。
李复一家三口乘坐的马车里,铺了柔软的貂绒,马车车厢里,但凡能触摸到的地方,都被裹得厚厚的,软软的,生怕孩子在里头磕着。
“先用饭吧。“颜思鲁招呼道,“边吃边说。“
李复拿起一块酥肉饼,掰开,塞进嘴里。
食堂的厨子,手艺还真是不错,这酥肉饼做的还挺香。
到了年底,吃点好的,也是舍得下料了。
“那安排她进书院的话,要跟女学生们在一块?”李复问道。
颜思鲁却是摇了摇头。
“如今书院里的女学生,都是在启蒙学堂里上课,她要是跟女学生们在一块,难道要重新启蒙?这不是耽误了人家孩子?不妥。”
陆德明点头。
“的确如此,原本书院的规矩是要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进书院,如此也方便摸底,以便后续分班,如此的话,正月十八开学,二十日,书院里会针对学生有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目的是让先生们了解了解,学生们在放假期间,是否有懈怠,如此的话,就让那女娃娃,一同参加这场考试吧。”
“看看那女娃娃,能到什么程度,等考试成绩出来了,再谈论后续,或者是,后续再专门给她考一场。”颜思鲁提议。
“妥。”陆德明点头。
“那就这么来吧。”李复也应下了。
两位先生这里能过关,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书院里的女学生虽然少,但是个个不比男儿差。”陆德明叹息:“她们读书不易,比其他孩子,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陆德明说的也是如今百姓之间的现状。
家里的钱,都不一定能供一个小子读书,更别说是家里的姑娘了。
家里的姑娘到了一定的年岁,跟着母亲学些缝缝补补的手艺,平日里也要下地干活。
但凡是百姓家中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帮着父母拉扯弟弟妹妹。
书院里有女学生,也都是出身这庄子上的人家,如今日子过的好了,家里劳动力一年在工地上出力气挣不少钱,书院还有补贴。
最重要的是,庄子上的作坊,酒楼客栈,招女工。
但凡家里有这个条件,父母又怎么会不为孩子考虑。
陆德明咬了口饼,酥皮簌簌落下,露出里头鲜嫩多汁的肉馅。
“别说,这次食堂的酥肉饼做的是最好吃的一回了。”
“食堂厨子的手艺,比我家里的厨子好太多了,都不舍得走了。”
为了这口吃的,都值了。
回家之后,虽说是过年,但是家里的厨房,还真做不出这么好的口味来。
这都这么长时间了,要不,让自家厨子也来书院食堂干一段时间?
不要钱!
就白干活。
只要能学点手艺就行。
老陆心里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等年后回来,跟书院食堂那里的人商量商量......
“可不是。”颜思鲁附和着:“肉馅都比以往多,到底是要过年了。”
放假之前,书院食堂里的存货,也需要清理一番,都做给学生们吃了。
要是做不完,干脆就送去军营,或者是酒楼,总之,食材也是有地方去的,反正不能浪费了。
“可不是,倒是舍得用料了。”李复调笑着:“听说今天早上刚宰的猪,调的馅儿也是有门道的,肥瘦相间,剁碎了拌上葱姜,再裹上胡麻油煎的。”
“这东西数量不多,我去的时候,也没剩多少了。”
陆德明吃得满嘴油光,忽然想起什么,从炕桌底下摸出个小陶罐:“尝尝这个!我家闺女前些日子送来的腌梅子,解腻最好。“
颜思鲁眼睛一亮。
“好你个老陆,我来这么久了,你就藏在桌子底下了,也不拿出来给我吃。”
陆德明哈哈大笑。
“吃,这不是拿出来了嘛。”
“要不是怀仁来了,你舍得往外掏?你真是越老越抠搜了。”
俩老头,吃饭都要斗嘴。
“一点梅子而已,少来这些话。”陆德明也是不甘示弱的回嘴。
李复看着俩老头,伸手把罐子拿过来了。
打开,吃!
夹了一颗梅子放进嘴里,酸甜可口,刚刚好。
还真别说,解腻。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如春。
午后,伍良业从书院再次来到宅子这边。
人吃饱了就会有点犯困,尤其是屋子里还这么暖和,冬天门窗紧闭,不通风,更是让人昏昏沉沉的。
李复差点倚在炕上睡着了。
俩老头也是昏昏欲睡。
得亏这屋子里没有用炭盆,不然李复都要心惊胆战了。
仆从推开门从外面进来,带进来一股冷意。
“殿下,伍护卫在外头候着。”
李复点点头,起身从炕上下来,穿好靴子,仆从很是有眼力见地将他的大氅拿了过来。
披上大氅,叮嘱仆从好好照顾在炕上睡午觉的俩老头,便去门外与伍良业汇合了。
下午就不在庄子上转悠了,和伍良业一同回宅子里。
和自家夫人还有老赵一起看看,宅子里还有什么事情要做,都准备齐全了,也要准备回长安的事了。
去长安过年肯定不是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护卫要带上,小桃翠竹要跟着,还有石头和老赵。
其他人手,也要带一些,都是侍奉在老婆孩子身边的人,带上也省心省力。
这样算下来,人就不少了,浩浩荡荡一大帮人呢。
护卫不仅仅只有石头和伍良业他们六个,宅子里的护卫,要带上三十个。
有了孩子之后,李复也要讲讲“排场”了。
腊月十五这天,书院的学生们正式放假了。
而宅子这边,大队人马也已经在宅邸门口准备好。
李复一家要回长安了。
回去之前,就已经让人往王府送了信,也给英国公府送了信。
这次毕竟也要带着孩子回去,今年过年吃饭,才算是真正的团圆饭。
车马在晨雾中排起了长龙,护卫们挨个检查车辕,确保万无一失。
李复一家三口乘坐的马车里,铺了柔软的貂绒,马车车厢里,但凡能触摸到的地方,都被裹得厚厚的,软软的,生怕孩子在里头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