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也凑过来,指尖轻轻点了点孩子的鼻尖:“想阿娘了没有?“
李睿咧开没牙的小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两口子围着孩子转。
翠竹带着丫鬟从门外进来。
“郎君,夫人,赵管家在外头。”
李复这才抬起头来,微微颔首,将孩子交给奶娘。
“该是祭祖的时候了。”李复说道:“夫人,咱们收拾收拾,去祠堂吧。”
李韶一声。
出了屋子,老赵站在院子里。
“郎君,夫人,祠堂那边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好,我们这就过去。”
李复和李韶需要收拾一番,奶娘也要给李睿穿上外衣,带着孩子一并去祠堂。
此举也是为了告知先人,家中有后了。
不过,对于这事儿,李复每年都要心虚上一回。
可转念一想,管他呢,泾阳王府还在,四时八节的,供奉香火也不少。
更何况,这事儿是自己愿意的吗?
对吧。
戌时正,祠堂中。
祠堂之中灯火通明,供桌上已摆好了三牲祭品。新蒸的黍米糕冒着热气,旁边一壶新酿的屠苏酒散发着淡淡药香。
李复站在正当中,手持三炷线香,李韶抱着孩子站在一边。
小桃和翠竹恭敬在侧。
随即,两口子恭敬地跪在蒲团上。
"列祖列宗在上,"李复声音低沉,"不肖子孙李复,携妻李氏韶、子李睿,谨以清酌庶馐,祗荐岁事。"
将香高举过顶,郑重三拜后插入香炉。青烟袅袅升起,在祖宗牌位前盘旋不散。
李韶带着孩子,跪在蒲团上微微躬身,而后将孩子交给翠竹抱着,她也恭敬上了香。
生下了李睿之后,她的心里也彻底安定下来,便是逢年过节来祠堂跪拜祖先,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她为这个家,延续了香火。
"愿祖宗保佑我儿,"李韶轻抚孩子的发顶,"平安康健,聪慧明理。"
烛火忽然爆了个灯花,映得满室生辉。
今年李复和往年不一样,不用自己关上门在祠堂里跟牌位说什么悄悄话了。
如今,家大业大,一家三口......一家好几口,其乐融融。
祠堂当中祭祖完毕,众人也就回到了正院。
厅中已经摆好岁宴,偏院中,席面也已经准备齐全。
今日办腊八宴,是整个宅邸的合家欢。
热腾腾的羊肉馎饦、金灿灿的截饼,还有李韶最喜欢的杏酪。
李睿被安置在了特制的座椅上,就坐在两口子当中,小手小脚欢快地扑腾着。
厅中热闹,老赵小桃还有翠竹石头等人,也在两口子的招呼下落了座。
这都是平日里在这宅子里,身边最亲近的人。
至于伍良业他们,李复两口子不在家的这一天一夜,他们兄弟几个可是时时刻刻的守着宅子,这会儿,估计正在偏院里放纵喝酒,打算吃饱喝足,好好睡一觉休息休息。
李复一回来就告知老赵,给他们放了假。
李复举杯环视众人:"这一年辛苦诸位了。"
老赵连忙带着小桃等人起身,却被李韶按着肩膀坐回去:"今日不讲虚礼。"
她亲自给老赵斟了杯菊花酒,"赵管家操持家务辛苦了,自这家中尚未发迹之时,赵管家便不离不弃,一切,都在酒中了。"
对于赵管家,李韶也是打心眼里佩服。
当年夫君在这乡野之中,何其艰难。
那时候的赵管家,也才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石头和小桃,都还是孩子呢。
一大家子,靠着他撑着,拉扯着,这才有了今天。
真要说起来,故汉王一脉能有今日,赵管家居功至伟。
老赵眼眶微热,捧着酒杯的手有些发抖,能够侍奉郎君一家三代人,也是自己的荣幸。
今年小郎君降世,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这家,更安定了。
"老奴...不敢当。"他声音发哽:“当年老夫人临终前交代,一定要照顾好郎君,如今看到郎君成家立业......咱们府上还有了小郎君......”
这搁在以往,哪儿敢想今日的场景。
只是平安地过活一年,就已经是一年当中天大的好事了。
话未说完,将自己的酒杯与老赵的轻轻一碰。
"叮——"
“赵叔,一切都在酒里。”
李复怕老赵再说下去,这么大的一个汉子,再嗷嗷哭起来。
今天是个好日子,不掉眼泪。
老赵再也忍不住,仰头饮尽。
对,今天腊八家宴,是个好日子,转过年又是新的一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酒是甜的,带着菊花特有的清苦,像极了他和郎君的从前。
以前只会胡闹的石头,如今也变得开始沉稳起来。
以往最是活泼的丫头小桃,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女郎了。
可是听到赵管家这般说,再看看如今的好日子,小桃也是不由得眼眶一热。
赵叔这些年,也见老了。
不过,今年倒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想到这里,小桃又开心起来了。
他们都平平安安的走到了现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腊八节过去之后,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年前的事情从这会儿就要开始忙活了,尤其是大户人家,要开始提前走动。
不过,这都是后宅之中要操持的事情。
李韶这两天都在忙这些。
至于外面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情,李复和老赵在忙。
庄子上的都是自己人,到了年底,李复这个主君要露面。
问就是要凝聚人心。
工坊可是会下蛋的金鸡,要说发年礼,工坊这边李复要过去露面,走个过场,意思意思。
让大家知道,主君记得他们。
天刚蒙蒙亮,老赵就带着账房先生和几个管事站在了库房前。
库房里存放的都是采购回来的,要发放出去的年礼,满满当当。
库房都不够用了,大多数,都是放在工坊的库房里。
毕竟,眼下工坊根本就没有存货,库房还是空荡荡的,东西都是旁人预定的,一出来就送去交易区了。
厚重的榆木门板"吱呀"一声推开,里头整整齐齐码着的年礼顿时映入眼帘——
东侧堆着新裁的棉袄,靛青色的粗布面子里絮着厚实的白叠,西侧摞满黄麻纸包,这是厨房做的胡麻饴糖,隔着纸都能闻到甜香;最里头十几个大陶瓮,盛着新酿的黍米酒,瓮口红绸扎得精神抖擞。
这库房里存放的,是给宅子里的仆从们要发的东西。
老赵牵头,一上午就能忙活完。
宅子里的人虽然多,但是干活的也多,行动起来,有条不紊。
这可不是宅子里头一回折腾这种事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都仔细着点!"老赵呵着白气指挥小厮们搬抬。
账房先生们熟练的搬了桌椅板凳过来,摆开名册。
很快,院子里就排起了长队。
李韶在房间里,让小桃去取厚实衣裳过来。
今日出门到工坊中去,可没有暖和屋子待,是要待在外面的,怎么暖和怎么打扮。
“外面把你那大氅穿上,你要是还觉得冷,就拿个手炉。”李韶叮嘱着。
“不用不用,那个大氅就很暖和了。”李复说道。
那可是纯毛皮的的,挡风挡寒的。
里面就算是穿的不厚实,在外头也冻不着。
再者说,自己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年轻力壮的,又不虚,怎么会冷呢?
“老赵这会儿在院子里,给宅子里的人发年礼,咱们俩先过去一趟,剩下的,我在那里待一会儿,你就带着老赵,带着人去工坊。”李韶说道:“马十三那边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作为主君,带些东西过去露个面就足够了。
剩下的,都交给马十三这个大掌柜就够了。”
“好。”李复点头应声。
腊八节前,两口子是天天待在书房里,将一年的账目都过目了。
赵福今年还是在外地,捎了信和当地的特产过来,说过年不能回来了,还要在那边继续忙活。
王府产业今年扩张的厉害,赵福也成了大忙人,李复只能再回信,叮嘱他注意身体,不用着急,事情慢慢来也来得及。
也着人捎带了庄子上的好酒过去,腊八节,他也能喝上庄子酒坊里特酿的酒。
虽说外地也有酒坊了,但这可是来自泾阳县的酒,书主家郎君亲自挑选着人送过去的酒。
意义不一样的。
工坊这边,一大早就已经是一片忙碌。
马十三更是指挥着人,各自分工。
一会儿主君就要来这边了,乱糟糟的可不行。
年前休息之前,工坊当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打扫的干干净净。
不过大扫除这事儿,过了今日再做。
今天也只是将院子里的东西,都收拾利索。
李复披着狐皮大氅来到工坊时,马十三早已带着工人们列队等候。
"郎主!"马十三快步迎上,指着堆成小山的年礼:"按您的吩咐,工匠们按工分三等,甲等加发半匹绢,乙等..."
李复抬手打断:"你办事,我放心。"
他走到队伍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冻得通红却充满期待的脸:"这一年,辛苦诸位了。"
工匠们激动地看着主君,纷纷拱手作揖,七嘴八舌地喊着:
"谢王爷赏!"
"来年俺一定更卖力!"
“行了,废话不多说,马掌柜,我带了些东西过来,安排人接一下,直接开始发东西吧。”
“发完东西,带回去家去,今年大家都过个好年。”
“是。”马十三拱手应声。
一声招呼,工坊里的工匠们也都行动了起来。
等到腊月十五左右,工坊也就放假了,大家回家去,该准备过年了,毕竟都是青壮,家里诸多事情,也要忙活呢。
过年前后,加上正月十五上元节,工坊总共放假有一个月。
挣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
钱到手了,没空带着家里人去享受,这叫什么事?
所以,放假,上元节灯会,喜欢长安城里热闹氛围的,就拖家带口的去长安。
长安城的铺子开着,带着工坊的工牌,不想花钱住客栈的,睡铺子后院的厢房仓库都行,只要不嫌条件差,一对付就是一宿。
庄子上工坊里的工人多?
长安城里泾阳王府麾下的产业铺子更多。
还有一些铺子都是空着没开呢。
让马十三和老周协调一下,拿了钥匙过去就够了。
此时马十三站在库房门口,挨个给工人们发放工钱和年礼。
沉甸甸的铜钱串子,还有特意用红纸包着的"岁钱"。
这是主家特意吩咐的。
一人多给两百文,说是给各家孩子的。
反正家里有没有孩子,都有岁钱。
不过是各有各的名头罢了。
"刘二,你家在蓝田是吧?"马十三翻着名册:“明天后天两天拾掇工坊,后天过后,你就提前放假吧,你老婆孩子都在这边,那天有去蓝天送货的车队,你带着她们一块搭车回去,省得走山路了。”
刘二眼睛一热,连忙拱手,连连作揖:“多谢主君恩赐,多谢掌柜。”
李复站在台阶上看了一会儿,工匠们领到东西,都对着他躬身道谢,李复也都颔首回应。
不仅仅是这一处工坊,庄子上的其他工坊,他也要去走动走动,因此,并没有在一处过多停留,带着护卫们到别处去了。
便是其他工坊,马十三也都已经安置好了,他是大掌柜,手底下各个工坊还有各自的掌柜,都是能办事的人。
一趟下来,也到了中午了,细一琢磨,书院还没去呢。
倒是很久没有去书院吃食堂了。
正好,今天过去溜达溜达,中午直接在食堂里吃点大锅饭。
如此想了,如此做了。
带着护卫就奔着书院去了。
书院放假的日子也是定在腊月十五,一直放假到上元节后,十八开学。
在书院里走着,想起十八开学这事儿,李复也难免想到武士彠的女儿要来书院读书的事。
按照太上皇说的,转过年来,就得过来,那也就是正月十八了。
陆德明和颜思鲁并不在书院里。
冬天了,两人也很少在书院里露面了,住在后面的宅子里,倒也怡然自乐。
李复干脆让护卫带上食堂的饭菜,奔着陆德明的宅子去了。
李睿咧开没牙的小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两口子围着孩子转。
翠竹带着丫鬟从门外进来。
“郎君,夫人,赵管家在外头。”
李复这才抬起头来,微微颔首,将孩子交给奶娘。
“该是祭祖的时候了。”李复说道:“夫人,咱们收拾收拾,去祠堂吧。”
李韶一声。
出了屋子,老赵站在院子里。
“郎君,夫人,祠堂那边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好,我们这就过去。”
李复和李韶需要收拾一番,奶娘也要给李睿穿上外衣,带着孩子一并去祠堂。
此举也是为了告知先人,家中有后了。
不过,对于这事儿,李复每年都要心虚上一回。
可转念一想,管他呢,泾阳王府还在,四时八节的,供奉香火也不少。
更何况,这事儿是自己愿意的吗?
对吧。
戌时正,祠堂中。
祠堂之中灯火通明,供桌上已摆好了三牲祭品。新蒸的黍米糕冒着热气,旁边一壶新酿的屠苏酒散发着淡淡药香。
李复站在正当中,手持三炷线香,李韶抱着孩子站在一边。
小桃和翠竹恭敬在侧。
随即,两口子恭敬地跪在蒲团上。
"列祖列宗在上,"李复声音低沉,"不肖子孙李复,携妻李氏韶、子李睿,谨以清酌庶馐,祗荐岁事。"
将香高举过顶,郑重三拜后插入香炉。青烟袅袅升起,在祖宗牌位前盘旋不散。
李韶带着孩子,跪在蒲团上微微躬身,而后将孩子交给翠竹抱着,她也恭敬上了香。
生下了李睿之后,她的心里也彻底安定下来,便是逢年过节来祠堂跪拜祖先,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她为这个家,延续了香火。
"愿祖宗保佑我儿,"李韶轻抚孩子的发顶,"平安康健,聪慧明理。"
烛火忽然爆了个灯花,映得满室生辉。
今年李复和往年不一样,不用自己关上门在祠堂里跟牌位说什么悄悄话了。
如今,家大业大,一家三口......一家好几口,其乐融融。
祠堂当中祭祖完毕,众人也就回到了正院。
厅中已经摆好岁宴,偏院中,席面也已经准备齐全。
今日办腊八宴,是整个宅邸的合家欢。
热腾腾的羊肉馎饦、金灿灿的截饼,还有李韶最喜欢的杏酪。
李睿被安置在了特制的座椅上,就坐在两口子当中,小手小脚欢快地扑腾着。
厅中热闹,老赵小桃还有翠竹石头等人,也在两口子的招呼下落了座。
这都是平日里在这宅子里,身边最亲近的人。
至于伍良业他们,李复两口子不在家的这一天一夜,他们兄弟几个可是时时刻刻的守着宅子,这会儿,估计正在偏院里放纵喝酒,打算吃饱喝足,好好睡一觉休息休息。
李复一回来就告知老赵,给他们放了假。
李复举杯环视众人:"这一年辛苦诸位了。"
老赵连忙带着小桃等人起身,却被李韶按着肩膀坐回去:"今日不讲虚礼。"
她亲自给老赵斟了杯菊花酒,"赵管家操持家务辛苦了,自这家中尚未发迹之时,赵管家便不离不弃,一切,都在酒中了。"
对于赵管家,李韶也是打心眼里佩服。
当年夫君在这乡野之中,何其艰难。
那时候的赵管家,也才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石头和小桃,都还是孩子呢。
一大家子,靠着他撑着,拉扯着,这才有了今天。
真要说起来,故汉王一脉能有今日,赵管家居功至伟。
老赵眼眶微热,捧着酒杯的手有些发抖,能够侍奉郎君一家三代人,也是自己的荣幸。
今年小郎君降世,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这家,更安定了。
"老奴...不敢当。"他声音发哽:“当年老夫人临终前交代,一定要照顾好郎君,如今看到郎君成家立业......咱们府上还有了小郎君......”
这搁在以往,哪儿敢想今日的场景。
只是平安地过活一年,就已经是一年当中天大的好事了。
话未说完,将自己的酒杯与老赵的轻轻一碰。
"叮——"
“赵叔,一切都在酒里。”
李复怕老赵再说下去,这么大的一个汉子,再嗷嗷哭起来。
今天是个好日子,不掉眼泪。
老赵再也忍不住,仰头饮尽。
对,今天腊八家宴,是个好日子,转过年又是新的一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酒是甜的,带着菊花特有的清苦,像极了他和郎君的从前。
以前只会胡闹的石头,如今也变得开始沉稳起来。
以往最是活泼的丫头小桃,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女郎了。
可是听到赵管家这般说,再看看如今的好日子,小桃也是不由得眼眶一热。
赵叔这些年,也见老了。
不过,今年倒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想到这里,小桃又开心起来了。
他们都平平安安的走到了现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腊八节过去之后,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年前的事情从这会儿就要开始忙活了,尤其是大户人家,要开始提前走动。
不过,这都是后宅之中要操持的事情。
李韶这两天都在忙这些。
至于外面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情,李复和老赵在忙。
庄子上的都是自己人,到了年底,李复这个主君要露面。
问就是要凝聚人心。
工坊可是会下蛋的金鸡,要说发年礼,工坊这边李复要过去露面,走个过场,意思意思。
让大家知道,主君记得他们。
天刚蒙蒙亮,老赵就带着账房先生和几个管事站在了库房前。
库房里存放的都是采购回来的,要发放出去的年礼,满满当当。
库房都不够用了,大多数,都是放在工坊的库房里。
毕竟,眼下工坊根本就没有存货,库房还是空荡荡的,东西都是旁人预定的,一出来就送去交易区了。
厚重的榆木门板"吱呀"一声推开,里头整整齐齐码着的年礼顿时映入眼帘——
东侧堆着新裁的棉袄,靛青色的粗布面子里絮着厚实的白叠,西侧摞满黄麻纸包,这是厨房做的胡麻饴糖,隔着纸都能闻到甜香;最里头十几个大陶瓮,盛着新酿的黍米酒,瓮口红绸扎得精神抖擞。
这库房里存放的,是给宅子里的仆从们要发的东西。
老赵牵头,一上午就能忙活完。
宅子里的人虽然多,但是干活的也多,行动起来,有条不紊。
这可不是宅子里头一回折腾这种事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都仔细着点!"老赵呵着白气指挥小厮们搬抬。
账房先生们熟练的搬了桌椅板凳过来,摆开名册。
很快,院子里就排起了长队。
李韶在房间里,让小桃去取厚实衣裳过来。
今日出门到工坊中去,可没有暖和屋子待,是要待在外面的,怎么暖和怎么打扮。
“外面把你那大氅穿上,你要是还觉得冷,就拿个手炉。”李韶叮嘱着。
“不用不用,那个大氅就很暖和了。”李复说道。
那可是纯毛皮的的,挡风挡寒的。
里面就算是穿的不厚实,在外头也冻不着。
再者说,自己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年轻力壮的,又不虚,怎么会冷呢?
“老赵这会儿在院子里,给宅子里的人发年礼,咱们俩先过去一趟,剩下的,我在那里待一会儿,你就带着老赵,带着人去工坊。”李韶说道:“马十三那边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作为主君,带些东西过去露个面就足够了。
剩下的,都交给马十三这个大掌柜就够了。”
“好。”李复点头应声。
腊八节前,两口子是天天待在书房里,将一年的账目都过目了。
赵福今年还是在外地,捎了信和当地的特产过来,说过年不能回来了,还要在那边继续忙活。
王府产业今年扩张的厉害,赵福也成了大忙人,李复只能再回信,叮嘱他注意身体,不用着急,事情慢慢来也来得及。
也着人捎带了庄子上的好酒过去,腊八节,他也能喝上庄子酒坊里特酿的酒。
虽说外地也有酒坊了,但这可是来自泾阳县的酒,书主家郎君亲自挑选着人送过去的酒。
意义不一样的。
工坊这边,一大早就已经是一片忙碌。
马十三更是指挥着人,各自分工。
一会儿主君就要来这边了,乱糟糟的可不行。
年前休息之前,工坊当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打扫的干干净净。
不过大扫除这事儿,过了今日再做。
今天也只是将院子里的东西,都收拾利索。
李复披着狐皮大氅来到工坊时,马十三早已带着工人们列队等候。
"郎主!"马十三快步迎上,指着堆成小山的年礼:"按您的吩咐,工匠们按工分三等,甲等加发半匹绢,乙等..."
李复抬手打断:"你办事,我放心。"
他走到队伍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冻得通红却充满期待的脸:"这一年,辛苦诸位了。"
工匠们激动地看着主君,纷纷拱手作揖,七嘴八舌地喊着:
"谢王爷赏!"
"来年俺一定更卖力!"
“行了,废话不多说,马掌柜,我带了些东西过来,安排人接一下,直接开始发东西吧。”
“发完东西,带回去家去,今年大家都过个好年。”
“是。”马十三拱手应声。
一声招呼,工坊里的工匠们也都行动了起来。
等到腊月十五左右,工坊也就放假了,大家回家去,该准备过年了,毕竟都是青壮,家里诸多事情,也要忙活呢。
过年前后,加上正月十五上元节,工坊总共放假有一个月。
挣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
钱到手了,没空带着家里人去享受,这叫什么事?
所以,放假,上元节灯会,喜欢长安城里热闹氛围的,就拖家带口的去长安。
长安城的铺子开着,带着工坊的工牌,不想花钱住客栈的,睡铺子后院的厢房仓库都行,只要不嫌条件差,一对付就是一宿。
庄子上工坊里的工人多?
长安城里泾阳王府麾下的产业铺子更多。
还有一些铺子都是空着没开呢。
让马十三和老周协调一下,拿了钥匙过去就够了。
此时马十三站在库房门口,挨个给工人们发放工钱和年礼。
沉甸甸的铜钱串子,还有特意用红纸包着的"岁钱"。
这是主家特意吩咐的。
一人多给两百文,说是给各家孩子的。
反正家里有没有孩子,都有岁钱。
不过是各有各的名头罢了。
"刘二,你家在蓝田是吧?"马十三翻着名册:“明天后天两天拾掇工坊,后天过后,你就提前放假吧,你老婆孩子都在这边,那天有去蓝天送货的车队,你带着她们一块搭车回去,省得走山路了。”
刘二眼睛一热,连忙拱手,连连作揖:“多谢主君恩赐,多谢掌柜。”
李复站在台阶上看了一会儿,工匠们领到东西,都对着他躬身道谢,李复也都颔首回应。
不仅仅是这一处工坊,庄子上的其他工坊,他也要去走动走动,因此,并没有在一处过多停留,带着护卫们到别处去了。
便是其他工坊,马十三也都已经安置好了,他是大掌柜,手底下各个工坊还有各自的掌柜,都是能办事的人。
一趟下来,也到了中午了,细一琢磨,书院还没去呢。
倒是很久没有去书院吃食堂了。
正好,今天过去溜达溜达,中午直接在食堂里吃点大锅饭。
如此想了,如此做了。
带着护卫就奔着书院去了。
书院放假的日子也是定在腊月十五,一直放假到上元节后,十八开学。
在书院里走着,想起十八开学这事儿,李复也难免想到武士彠的女儿要来书院读书的事。
按照太上皇说的,转过年来,就得过来,那也就是正月十八了。
陆德明和颜思鲁并不在书院里。
冬天了,两人也很少在书院里露面了,住在后面的宅子里,倒也怡然自乐。
李复干脆让护卫带上食堂的饭菜,奔着陆德明的宅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