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章 借势-《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水师的建设,本就不是一日之功,拿占城稻的种子,建设水师,这两件事情是一样的重要,并不存在于谁附庸谁一说。

  李世民与李承乾父子两人在两仪殿内谈论了许久。

  次日的朝会,李承乾是要参加的,从庄子上回到宫中,还是要和以往一样,参与朝政,坐朝听讼,还要开始接见从地方来长安谒见的地方官员,朝集使。

  泾阳县庄子上,李复收到了一封来自大安宫的信。

  看完信后,李复神色复杂了起来。

  李韶抱着孩子在一边,看着自家郎君这般脸色。

  “怎么了?太上皇是交代给你什么事情让你去办吗?”李韶好奇问道:“怎么这副表情?”

  “太上皇的这封信,是给书院举荐了一个学生。”李复将新建好生收起来:“一个女学生。”

  李韶微微挑眉。

  “女学生,这不挺好的吗?眼下书院虽然也有女学生,但是数量上不算多,大多数人家还是不会将自家女儿送到书院去读书的。”

  “书院里的女学生,九成都是咱们庄子上的庄户人家的孩子。”

  李复叹息一声。

  “这个女学生可不简单啊。”

  “他爹是应国公武士彠。”

  “武士彠回长安,将妻女都带来了,他这个女儿明年进入书院读书,也就是要将带回长安的妻女,都留在书院了。”

  李复琢磨这事儿呢。

  武媚和她母亲,跟武士彠的儿子,甚至是跟武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不过,这跟泾阳王府没什么关系。

  但是这孩子.......

  “应国公家的女儿?”李韶稍微疑惑了一下,随即释然。

  “那程家和尉迟家的儿子都在庄子上的书院呢,国公家的女儿,也就不稀奇了。”李韶笑道。

  “没想到,武士彠为了女儿,还能去求太上皇。”李复感慨。

  “我听说武家内部不太和睦。应国公续弦杨氏和她所生的这个女儿,与元配所出的两个儿子关系很紧张。”李韶说道:“听旁人提起过,但是应国公,很是疼爱杨氏所出的这个小女儿。”

  "正是如此。"李复点点头,"武士彠这次特意将妻女都带来长安,恐怕也是存了让她们远离家族纷争的心思。"

  当然,也未尝不是琢磨着要借势。

  在武士彠眼中,女儿再得宠,地位始终是比不上儿子的。

  年后他还要回利州,儿子待在身边,妻女留在长安,两边不见面,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他也能暂时落个清净。

  至于以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如果说她女儿顺利入学,将来就算是他不好明摆着护着母女俩,至少,其他人也不敢过分。

  “你是担心,会很麻烦?”李韶好奇问道。

  应国公家中的事情,不至于会麻烦到书院。

  而且,书院开设,也不会怕这点麻烦。

  李复摇了摇头。

  “麻烦倒是不至于,只是........”

  说话间,顿了顿。

  “这武家的小娘子据太上皇说,是天资聪颖, 性格顽强,不输男儿.....”

  李韶闻言轻笑:"这不是正好?咱们书院本就不拘一格,再者说了,当初夫君设立这书院的时候,也跟庄子上的庄户说过,女子也有读书明理的机会,读书学艺,学的好了,不比男子差。“

  “如今庄子上的这些工坊,还有酒楼客栈,也有女子做事的身影不是。”

  “比起男子,她们做事,更细腻一些,有些干活的位置,很适合她们。”

  李复笑了,继而解释:

  “庄子上的女学生,三年启蒙学完之后,大多都是会进入分院,选择学个手艺,将来能为养家糊口出份力。”

  “但是武家的这个小娘子不一样,我在想,进了学院之后,要怎么安排。”

  “有太上皇的这封书信在,这件事肯定是不能拒绝的。”

  “只是希望,这位武家小娘子,能在书院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武媚来书院读书,将来必然不可能跟书院的女学生一样,去学什么算账啊,针线活儿啊,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做工的手艺。

  主要还是要读书的。

  她家境好,底子也好。

  或许连启蒙班都不用上,到时候,说不定一个班级里,就她一位小娘子呢。

  这才是让李复犯难的地方。

  "其实..."李复突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倒是有个想法。"

  李韶将孩子交给乳母,好奇地凑近:"什么想法?"

  "既然武家小娘子天资聪颖,不妨让她直接进高级班。"李复手指轻叩案几,"与程处默、尉迟宝琳他们同窗。"

  李韶闻言瞪大眼睛:"这...合适吗?"

  "怎么不合适?"李复笑道,"书院本就不分男女班,只是大多数女子选择技艺分院罢了。"

  “她想要机会,那就给她机会,成全她,看看这武家的小娘子,能做到什么地步。”李复脸上带上了浅浅的笑意。

  “不过,你说在明年她去书院读书之前,杨夫人会不会带着她女儿来拜会你?”李复笑问道:“你娘亲可与这位杨夫人有交情?”

  李韶摇了摇头。

  没听娘亲提起过,没提起过,就相当于没有了。

  毕竟出嫁之前,闺房之中,跟着娘亲学东西,所有的人际往来,人情来往,也都是要学的。

  “入学的话,她如果来庄子上,来见一面,倒也正常,谈不上什么交情就是了,无非是做母亲的,担心自己的孩子。”李韶说道:“但是若说杨夫人为了让咱们好好照顾她女儿的话,我倒是觉得,方才夫君所说,是高看她们了。”

  “我倒是觉得,夫君有句话说对了。”李韶眯着眼睛笑。

  “恩?”李复疑惑。

  “以应国公家的底子,让女儿读书,莫要说是送到书院去,便是请了教书先生在家里教导家里的孩子读书,也是能做到的,为什么特意去求太上皇,让武家小娘子来书院读书?”

  “夫君说,应国公是想让这母女俩留在长安,省得在利州跟两个儿子起冲突,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到书院读书,冲着的,恐怕还是你这个泾阳王呢。”李韶说罢,捂嘴轻笑。

  “我?”李复伸手指了指自己。

  李韶点头。

  “是啊,你,你这个泾阳王,虽然不在书院教书,但是也是书院的副院长了,进入书院的学生,也算是你的弟子门生。”李韶说道:“有这个名头,就够了。”

  “按照太上皇所说,武家的那位小娘子天资聪颖,不坠青云之志,那在读书上,肯定是有天赋的,这样入了书院,肯用功,在学业上拔尖,难不成还引不起书院先生们的瞩目?”

  李复蹙眉思索着。

  还是跟自己想的一样,来书院读书,本意为借势。

  借谁的势?

  这不都被自家夫人给点出来了吗?

  对于这件事,两口子心里都跟明镜一样。

  书院学生众多,想要让自己瞩目,可不容易。

  对这位武家小娘子有特别的印象,无非就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

  但是眼下。

  李承乾稳的一批。

  李治喜欢勾搭小妈这事儿,恐怕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果杨夫人和武媚两人能在长安立足,那么,将来武媚也就不会被送进宫中了吧?

  李治上哪儿勾搭去?

  难不成他也要来书院读书?

  如果真是这样,那合该他俩成。

  “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马上要腊八节了,夫君还要同陛下和朝臣们一起去打猎,家中也在准备祭祖的事情了。”李韶说道:“眼下这事儿才是最重要的。”

  “再过半个月,家里的账目也就盘完了,庄子上的那些个客栈酒楼还有工坊什么的,工人们就要休息了。”李韶说道:“在他们休息之前,年底的赏赐要发下去,这两天事情多着呢。”

  李复听到这些,抬手摆了摆。

  “祭祖好说,腊八节打猎这事儿,我不想.......”

  刚说到不想两个字,李复瞧见了自家夫人眼神里的期待,硬生生的将后半句给咽下去了。

  “你夫君的射术有几斤几两,你是清楚的,腊八节打猎这事儿,咱们俩一块去。”李复说道。

  “狸奴就让他在家跟着奶娘,等狩猎一结束,你就带着人先回来。”李复说道。

  参加狩猎的话,那宫中的祭奠,他也要去参加的。

  虽然跟李二凤不是一个爹,但是跟李二凤是一个爷爷。

  “不合适。”李韶摇了摇头。

  “有什么不合适,出去一整天,带家眷的也有,便是中午回营地用饭,也是男人一堆女人一堆。”李复说道:“长安城中,高门贵女当中,善射者亦有。”

  看看那些下场打马球的贵女们,个个英姿勃发,没点功夫在身上,这玩意儿还真玩不好。

  马球可是一项门槛很高的运动。

  “去就是了。”李复笑道。

  两人正说着,老赵带着账房的人过来了,手里还抱着一摞册子。

  “郎君,夫人,这是庄子上各铺子的账册,另外,最上头的这一本账册,是今年咱们庄子村里临街商铺的租用、购买记录。”

  “按照您吩咐的,有资格购买这些铺子的,就只能是户籍在咱们庄子上的人,其余外来的,就只能租赁。”

  李复微微颔首。

  “老赵,方才夫人跟我说起了庄子上工坊的工人,年底赏赐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

  老赵微微躬身。

  “账房已经罗列出了账目,咱们府上的人,已经着手开始采购了。”

  “按照夫人的吩咐,最后一个月,双倍的月钱,另外加两斤猪肉,一匹棉布,一坛子酒水,一斤鸡蛋。”

  “不过.......”老赵沉吟了一声:“还有一部分人.....”

  李韶疑惑。

  “怎么了?”

  “就是,酒楼那边的胡姬,是否有赏例,赏例又该如何定?”老赵拱手询问。

  李韶蹙眉。

  “罢了,就都一样吧。”李韶说道:“也算是酒楼的伙计了。”

  胡姬在酒楼里为客人跳舞,增加的只是观赏性,这庄子上,泾阳王府麾下产业,可没有平康坊那般皮肉生意。

  能干这行的,都是心硬如铁的。

  不管是李复还是李韶,都觉得自己还没有到那种地步。

  “对了,作坊里专门酿的屠苏酒怎么样了?”李韶问道。

  “都已经酿好了,过两天就能送到宅子这边。”老赵说道:“给各家的年礼当中,也加了屠苏酒。”

  “各家年礼,还是按照往年一样的准备。”

  有例可循的事情,准备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用多费多少心思了,到时候去长安各家走动的时候,无非再临时增添一些罢了。

  老赵和账房的人将账本放下,两口子这一天,又不用出书房了。

  “看来等明年,村里也就热闹起来了。”李韶笑道:“连铺子都有账本了。”

  “本来村里的人,靠着以物易物,或者是花点钱置办一些自家需要的东西,有这个需求,集市就会出现,现在只不过是将集市规范一下。”

  “当初建新村子的时候,那些新房子,从中间,一条宽敞的大街,就是留着赶集用的。”

  “不管是开铺子,还是外来的人挑着扁担来摆摊,都够用。”

  “而且,庄子上对于物资的需求量还是挺大的。”李复说道:“这么大的一个工地呢,最少也得持续个两三年,还没算后续。”

  “就算是没有工地,书院可是长久的。”

  李韶感慨:“这庄子上,还真是越来越热闹,热闹好啊,人气足才像样子,等腊八节当天,让厨房熬上一大锅腊八粥,咱们晚上回来在宅子里弄个腊八宴。”

  “好。”李复笑着点头答应。

  两口子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一边开始查阅送来的账目。

  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账房都已经盘算清楚,送到书房里来的,就是给他们两口子过目,如果有什么进项或者支出,比较好奇,可以召人来仔细询问。

  年底宅子里忙成一片,趁着天气好,宅子里的仆从开始大扫除。

  不然万一年前下雪什么的,再干这些活儿,那就比较遭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