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听到李承乾这般说,思索良久。
“我想,宫中一定留存有以前的一些资料,关于水师的。”
前两年去登州的时候,与苏定方聊过这个问题。
前隋的工匠还在,他们的手艺也还在。
若是能够整合图纸,搜集资料,改良船只的事情,就能够顺利推行。
如今,李二凤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李承乾的这封奏章了,那不管是工匠,还是宫中又或者是工部留存的资料,只要是李承乾需要的,都能够拿到手。
“如此的话,那我就需要赶紧回宫了。”李承乾说道:“如果明年就开始行动起来的话,提早做准备,总是对的,有备无患。”
“等到前往广州的时候,准备的越是充足,能够应对的事情就越多。”
李复微微颔首。
“如此的确是早些回宫没错。”李复坐在椅子上,指尖轻叩案面:“前隋留下的图纸,还有精锐的工匠,你回去了,才能调用。”
“当年前隋征高句丽的时候,曾经训练过水师,你回到宫中后,可以了解一下这些人,往后,都能用的上。”
李复之所以知道这么多,都是从苏定方那里听来的。
当年苏定方在外走南闯北的,知道的事情可不少。
李承乾认真记下。
暮色渐沉时,立政殿的鎏金宫灯次第亮起。
下午的时候,两仪殿的内侍便过来传话说陛下今晚要在立政殿用膳,让立政殿这边早做准备。
殿中,长孙皇后正俯身调整着案几上的青瓷花瓶,指尖将一枝红梅轻轻拨正。
说是红梅,但是梅花已落,只有几枝残枝,长孙皇后也没舍得扔。
李二凤信中说阿娘想儿子了,倒也不是瞎话。
孩子在外头,做母亲的总会念着的。
哪怕知道就在庄子上住几日。
平日里在东宫住着的时候,天天都能见到,这冷不丁的一下子,好几天不见,是会想念的。
李世民乐呵呵地从两仪殿带着人挪到了立政殿。
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长孙皇后唇角不自觉扬起,却故意不去张望。
殿门"吱呀"一声开启,带进一缕寒气。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腰间玉佩叮咚作响。
殿门关上,李世民见皇后故意不看自己,也不做迎接状,反而依旧在摆弄瓶子里的枯枝,脸上还带着温和的笑意。
李世民的脸上也带了笑意,眸光中染着温柔。
他的观音婢,以前也是这等俏皮的性子。
"观音婢,朕今日可是带了好消息来。"李世民出声,妄图吸引长孙皇后的注意力,他手里晃着一卷奏章,在宫灯下泛着柔和的绢光。
长孙皇后这才转身,眉眼弯成新月。
“二郎这般高兴,让妾身猜一猜,可是见过朝集使之后,他们为你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她接过宫女递来的热帕子,走到李世民面前,自然而然地替皇帝擦了擦手。
"比胜仗更妙。"
李世民拉着长孙皇后来到了榻边,坐了下来,宫女奉上了温茶。
李世民顺手拿起,喝了口茶。
"咱们高明啊,给朕出了个利在千秋的好主意。"
“你看看这个。”
李世民似是炫耀一般,将自家儿子的奏章递给了长孙皇后。
上扬的嘴角,怎么都压不下来。
"若能成,江南那边,粮食产量会大大的提高,粮食产的多,价钱就稳定,说不定还能降一降,如此,百姓就吃得上饭,而且,朝廷的税收,也能多一些。"
说到税收,粮食,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
年前收拾不法的佛寺,清查佛田,国库的收入就多了一大笔。
可不能小看了这些佛寺,清查完了,进入国库的钱粮,可不是个小数目。
富裕了,这回可是真是富裕了。
而且,将来大唐还会越来越富裕。
李世民的一双眼睛明亮得吓人。
长孙皇后眸光微动,迅速地浏览过了奏章。
看过奏章之后,长孙皇后明白为何皇帝会这般高兴了。
稻种!
关乎百姓生计的东西,而且,借此开始正式开启搭建水师。
这两样,不管是哪一样,都很重要。
稻种管着吃饭,而水师.......能够保证大家伙儿都安稳的吃饭。
“高明心系黎民,这是好事。”长孙皇后笑道:“只是说实话,妾身觉得,这奏章上的事情,不像是高明能够想到的,高明长这么大,一直都是在长安,以及长安附近。”
“他又怎么会知道,林邑有占城稻。”
“妾身觉得,这件事啊,与怀仁可脱不开关系。”
李世民闻言,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抚掌。
“我也是这般猜测的。”
“不过,这奏章上,可没有出现怀仁的名字,你猜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低头沉吟,旋即抬起头来,看向李世民。
“怀仁出的点子,让承乾总领来施行,奏章上还有王府属官的名字,加上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家中的孩子,怀仁这是要考验高明啊。”
李世民认同点头。
“我也是觉得,这是怀仁给高明布置的课业。”
“说来有趣,先前怀仁让高明去留意佛寺佛教的事情,便是他这个太子少傅给学生布置的课业。”
“结果却是被我插手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不置可否。
李世民忽然倾身向前,"观音婢,你说...若让高明总领此事..."
这事儿,也很重要啊。
甚至比佛寺的事情,更重要。
李世民心里又痒痒了。
但是,脸皮再厚,也不能当爹的再去抢儿子的功课做吧?
"陛下不是早有决断么?"长孙皇后见到李世民这般模样,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了,不过,还是要用话把他给架起来。
知道二郎你有能耐,精力旺盛,很多事情都能处理得过来。
但是孩子也需要成长,你总想着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去干预孩子做事情,那你还指望能让孩子成长到什么地步?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眼波温柔似水。
“当年您带兵打仗的时候,不也才弱冠之年?”
“高明虽然年少,但是毕竟是陛下的长子,是大唐的太子,与二郎你一样,肩负万民。”
“怀仁作为太子少傅,在教导高明的时候与其他夫子是不一样的,因材施教,而且让高明做的,都是实打实的利国利民的实事,二郎若是横加干预,这可不好。”
为了能让这差事落在李承乾身上,长孙皇后也不吝说教了起来。
稻种的事情成了,太子的好名声就来了。
李世民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明白你的意思,该放手让高明去历练,他身边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家的长子,即便是事情有疏漏,做父亲的,会给他们兜底的。”
“不去锻炼,就永远稚嫩。”
“朕的小凤,是要高飞的。”话说到此处,李世民骄傲地扬起了脑袋。
长孙皇后抿唇轻笑,发间金凤步摇在烛光下流转。
“所以才说,该放就要放。”
"课业要自己做!"李世民接话,自己先笑出了声:“用膳用膳。”
尚食局的宫人提着食盒将晚膳送到了立政殿,布置在了圆桌上。
李世民拉着长孙皇后落座,两口子一起用膳。
“说起来,在年少壮志这方面,高明还真是神似二郎。”
李世民开怀大笑。
“那是自然,高明可是观音婢与我的长子。”
长孙皇后只是轻笑。
可没忘记当初要立太子的时候,皇帝那忧心忡忡的模样。
什么立长还是立贤。
长子一定会是长子,至于贤能?谁是贤能的?又怎么判断是不是真的贤能。
这个觉得自己很贤能,另外一个觉得,自己更优秀。
斗来斗去,同室操戈,血流干了,最终坐上那个位置的,真的是贤吗?
烛火在鎏金宫灯中轻轻摇曳,长孙皇后执起玉箸,将一片炙得恰到好处的鹿脯夹到李世民面前的鎏金碟中。
"怀仁教导高明,确实别出心裁。"李世民夹起鹿脯送进口中。
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
“观音婢,你看,青雀,雉奴,他们出生之后,咱们都给孩子取了乳名,但是高明没有乳名.......”
“承乾这个名字,是父亲给他取的,说来,我这个做阿耶的........”李世民一边说一边摇头。
“观音婢,我觉得,就叫鸣鸾,这个名字怎么样?”
“做父亲的是翱翔九天的凤鸟,做儿子的,就是小凤。”
“鸾者,凤凰之子,长生雄鸟也。”
李世民越说越是觉得满意。
真是个好名字......
“哎呀........”李世民连连感慨:“鸾鸟,凤皇属也。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不错不错,真是个好名字,就这么定了。”
确定下了李承乾的乳名之后,李世民心情更是好得不得了,人高兴了,胃口也好了,连喝了三杯黄酒。
烛火突然"噼啪"爆了个灯花,映得长孙皇后手中的玉箸微微一顿。她抬眸望向兴致勃勃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错愕。
孩子眼见着要十四岁了,想一出是一出的,开始给孩子起乳名了。
"二郎..."长孙皇后放下玉箸。
“高明都已经行过冠礼了。”
大名李承乾,字高明。
李世民依旧沉浸在自己给儿子取了个好乳名的快乐之中,手指蘸着酒水在案上写下"鸣鸾"二字。
“二郎。”长孙皇后重重地唤了一声。
“恩?”李世民这才回过神来。
长孙皇后看着酒渍在紫檀木案几上渐渐晕开,不由摇头轻笑:“二郎今天是真的很高兴了,不过,若是让人知道您借着酒劲儿给太子起乳名.......”
"哎!"李世民一挥手:"朕这是补上当年的缺憾!"
长孙皇后忍俊不禁。
“罢了,鸣鸾就鸣鸾吧,只是...二郎可莫要当着群臣的面这般唤他,都已经是行了冠礼的太子了。”
“哈哈哈,放心,我又不傻,孩子大了,知道羞了,要面子了。”李世民笑道。
殿外传来更鼓声,长孙皇后望着兴致不减的皇帝,忽然想起什么:"说起来,高明幼时倒是有个小名..."
"嗯?"李世民顿时来了精神,"朕怎么不知?"
"那时候陛下正在征讨刘武周..."长孙皇后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妾身带着高明在秦王府,常唤他'小松',因他总爱抓着松枝不撒手..."
李世民闻言大笑,震得案上杯盏轻颤:"小松?这哪配得上朕的太子!"他拍案道,"还是鸣鸾好。”
对于这个乳名,李世民有一百二十分的满意,且自信!
两口子吃着喝着聊着,立政殿内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次日清晨一早,李世民去上早朝,长孙皇后收拾妥当后,来到桌案前坐下,让宫女研墨。
微微叹息一声。
还是要将做完的事情,跟孩子说一说。
告诉孩子,你阿耶昨晚开心,喝了点酒,给你取了个乳名.......
哎呀.....这事闹的。
长孙皇后执笔的手悬在宣纸上方,墨汁在笔尖凝聚,最终"啪"地一声落在纸上,晕开一小片墨痕。
"娘娘..."贴身宫女轻声唤道,递上一方热帕子。
长孙皇后这才回神,接过帕子擦了擦指尖并不存在的墨渍。她望着纸上那滴墨迹,忽然轻笑出声。
"鸣鸾..."她轻声念着这个崭新的乳名,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终究落下第一行字。
长孙皇后在写信的时候,几乎是写一行,叹息一声。
也不知道高明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会是个什么反应。
这么大的孩子了.......
长孙皇后重新执笔,笔走龙蛇。
“此名虽迟,然汝父拳拳爱子之心,望吾儿体察。另附上东宫梅园新开的第一枝桃花,知汝素爱此物...”
还能咋办,尽量找补吧。
乳名是真的。
二郎爱子,也是真的。
至于喝酒这事儿,信里就先不提了,又没喝的烂醉,起名这事儿,二郎也是认真的。
越是认真,越是让人不忍好吧.......
泾阳县宅邸。
“太子殿下,宫中,立政殿来信。”
“我想,宫中一定留存有以前的一些资料,关于水师的。”
前两年去登州的时候,与苏定方聊过这个问题。
前隋的工匠还在,他们的手艺也还在。
若是能够整合图纸,搜集资料,改良船只的事情,就能够顺利推行。
如今,李二凤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李承乾的这封奏章了,那不管是工匠,还是宫中又或者是工部留存的资料,只要是李承乾需要的,都能够拿到手。
“如此的话,那我就需要赶紧回宫了。”李承乾说道:“如果明年就开始行动起来的话,提早做准备,总是对的,有备无患。”
“等到前往广州的时候,准备的越是充足,能够应对的事情就越多。”
李复微微颔首。
“如此的确是早些回宫没错。”李复坐在椅子上,指尖轻叩案面:“前隋留下的图纸,还有精锐的工匠,你回去了,才能调用。”
“当年前隋征高句丽的时候,曾经训练过水师,你回到宫中后,可以了解一下这些人,往后,都能用的上。”
李复之所以知道这么多,都是从苏定方那里听来的。
当年苏定方在外走南闯北的,知道的事情可不少。
李承乾认真记下。
暮色渐沉时,立政殿的鎏金宫灯次第亮起。
下午的时候,两仪殿的内侍便过来传话说陛下今晚要在立政殿用膳,让立政殿这边早做准备。
殿中,长孙皇后正俯身调整着案几上的青瓷花瓶,指尖将一枝红梅轻轻拨正。
说是红梅,但是梅花已落,只有几枝残枝,长孙皇后也没舍得扔。
李二凤信中说阿娘想儿子了,倒也不是瞎话。
孩子在外头,做母亲的总会念着的。
哪怕知道就在庄子上住几日。
平日里在东宫住着的时候,天天都能见到,这冷不丁的一下子,好几天不见,是会想念的。
李世民乐呵呵地从两仪殿带着人挪到了立政殿。
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长孙皇后唇角不自觉扬起,却故意不去张望。
殿门"吱呀"一声开启,带进一缕寒气。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腰间玉佩叮咚作响。
殿门关上,李世民见皇后故意不看自己,也不做迎接状,反而依旧在摆弄瓶子里的枯枝,脸上还带着温和的笑意。
李世民的脸上也带了笑意,眸光中染着温柔。
他的观音婢,以前也是这等俏皮的性子。
"观音婢,朕今日可是带了好消息来。"李世民出声,妄图吸引长孙皇后的注意力,他手里晃着一卷奏章,在宫灯下泛着柔和的绢光。
长孙皇后这才转身,眉眼弯成新月。
“二郎这般高兴,让妾身猜一猜,可是见过朝集使之后,他们为你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她接过宫女递来的热帕子,走到李世民面前,自然而然地替皇帝擦了擦手。
"比胜仗更妙。"
李世民拉着长孙皇后来到了榻边,坐了下来,宫女奉上了温茶。
李世民顺手拿起,喝了口茶。
"咱们高明啊,给朕出了个利在千秋的好主意。"
“你看看这个。”
李世民似是炫耀一般,将自家儿子的奏章递给了长孙皇后。
上扬的嘴角,怎么都压不下来。
"若能成,江南那边,粮食产量会大大的提高,粮食产的多,价钱就稳定,说不定还能降一降,如此,百姓就吃得上饭,而且,朝廷的税收,也能多一些。"
说到税收,粮食,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
年前收拾不法的佛寺,清查佛田,国库的收入就多了一大笔。
可不能小看了这些佛寺,清查完了,进入国库的钱粮,可不是个小数目。
富裕了,这回可是真是富裕了。
而且,将来大唐还会越来越富裕。
李世民的一双眼睛明亮得吓人。
长孙皇后眸光微动,迅速地浏览过了奏章。
看过奏章之后,长孙皇后明白为何皇帝会这般高兴了。
稻种!
关乎百姓生计的东西,而且,借此开始正式开启搭建水师。
这两样,不管是哪一样,都很重要。
稻种管着吃饭,而水师.......能够保证大家伙儿都安稳的吃饭。
“高明心系黎民,这是好事。”长孙皇后笑道:“只是说实话,妾身觉得,这奏章上的事情,不像是高明能够想到的,高明长这么大,一直都是在长安,以及长安附近。”
“他又怎么会知道,林邑有占城稻。”
“妾身觉得,这件事啊,与怀仁可脱不开关系。”
李世民闻言,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抚掌。
“我也是这般猜测的。”
“不过,这奏章上,可没有出现怀仁的名字,你猜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低头沉吟,旋即抬起头来,看向李世民。
“怀仁出的点子,让承乾总领来施行,奏章上还有王府属官的名字,加上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家中的孩子,怀仁这是要考验高明啊。”
李世民认同点头。
“我也是觉得,这是怀仁给高明布置的课业。”
“说来有趣,先前怀仁让高明去留意佛寺佛教的事情,便是他这个太子少傅给学生布置的课业。”
“结果却是被我插手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不置可否。
李世民忽然倾身向前,"观音婢,你说...若让高明总领此事..."
这事儿,也很重要啊。
甚至比佛寺的事情,更重要。
李世民心里又痒痒了。
但是,脸皮再厚,也不能当爹的再去抢儿子的功课做吧?
"陛下不是早有决断么?"长孙皇后见到李世民这般模样,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了,不过,还是要用话把他给架起来。
知道二郎你有能耐,精力旺盛,很多事情都能处理得过来。
但是孩子也需要成长,你总想着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去干预孩子做事情,那你还指望能让孩子成长到什么地步?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眼波温柔似水。
“当年您带兵打仗的时候,不也才弱冠之年?”
“高明虽然年少,但是毕竟是陛下的长子,是大唐的太子,与二郎你一样,肩负万民。”
“怀仁作为太子少傅,在教导高明的时候与其他夫子是不一样的,因材施教,而且让高明做的,都是实打实的利国利民的实事,二郎若是横加干预,这可不好。”
为了能让这差事落在李承乾身上,长孙皇后也不吝说教了起来。
稻种的事情成了,太子的好名声就来了。
李世民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明白你的意思,该放手让高明去历练,他身边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家的长子,即便是事情有疏漏,做父亲的,会给他们兜底的。”
“不去锻炼,就永远稚嫩。”
“朕的小凤,是要高飞的。”话说到此处,李世民骄傲地扬起了脑袋。
长孙皇后抿唇轻笑,发间金凤步摇在烛光下流转。
“所以才说,该放就要放。”
"课业要自己做!"李世民接话,自己先笑出了声:“用膳用膳。”
尚食局的宫人提着食盒将晚膳送到了立政殿,布置在了圆桌上。
李世民拉着长孙皇后落座,两口子一起用膳。
“说起来,在年少壮志这方面,高明还真是神似二郎。”
李世民开怀大笑。
“那是自然,高明可是观音婢与我的长子。”
长孙皇后只是轻笑。
可没忘记当初要立太子的时候,皇帝那忧心忡忡的模样。
什么立长还是立贤。
长子一定会是长子,至于贤能?谁是贤能的?又怎么判断是不是真的贤能。
这个觉得自己很贤能,另外一个觉得,自己更优秀。
斗来斗去,同室操戈,血流干了,最终坐上那个位置的,真的是贤吗?
烛火在鎏金宫灯中轻轻摇曳,长孙皇后执起玉箸,将一片炙得恰到好处的鹿脯夹到李世民面前的鎏金碟中。
"怀仁教导高明,确实别出心裁。"李世民夹起鹿脯送进口中。
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
“观音婢,你看,青雀,雉奴,他们出生之后,咱们都给孩子取了乳名,但是高明没有乳名.......”
“承乾这个名字,是父亲给他取的,说来,我这个做阿耶的........”李世民一边说一边摇头。
“观音婢,我觉得,就叫鸣鸾,这个名字怎么样?”
“做父亲的是翱翔九天的凤鸟,做儿子的,就是小凤。”
“鸾者,凤凰之子,长生雄鸟也。”
李世民越说越是觉得满意。
真是个好名字......
“哎呀........”李世民连连感慨:“鸾鸟,凤皇属也。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不错不错,真是个好名字,就这么定了。”
确定下了李承乾的乳名之后,李世民心情更是好得不得了,人高兴了,胃口也好了,连喝了三杯黄酒。
烛火突然"噼啪"爆了个灯花,映得长孙皇后手中的玉箸微微一顿。她抬眸望向兴致勃勃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错愕。
孩子眼见着要十四岁了,想一出是一出的,开始给孩子起乳名了。
"二郎..."长孙皇后放下玉箸。
“高明都已经行过冠礼了。”
大名李承乾,字高明。
李世民依旧沉浸在自己给儿子取了个好乳名的快乐之中,手指蘸着酒水在案上写下"鸣鸾"二字。
“二郎。”长孙皇后重重地唤了一声。
“恩?”李世民这才回过神来。
长孙皇后看着酒渍在紫檀木案几上渐渐晕开,不由摇头轻笑:“二郎今天是真的很高兴了,不过,若是让人知道您借着酒劲儿给太子起乳名.......”
"哎!"李世民一挥手:"朕这是补上当年的缺憾!"
长孙皇后忍俊不禁。
“罢了,鸣鸾就鸣鸾吧,只是...二郎可莫要当着群臣的面这般唤他,都已经是行了冠礼的太子了。”
“哈哈哈,放心,我又不傻,孩子大了,知道羞了,要面子了。”李世民笑道。
殿外传来更鼓声,长孙皇后望着兴致不减的皇帝,忽然想起什么:"说起来,高明幼时倒是有个小名..."
"嗯?"李世民顿时来了精神,"朕怎么不知?"
"那时候陛下正在征讨刘武周..."长孙皇后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妾身带着高明在秦王府,常唤他'小松',因他总爱抓着松枝不撒手..."
李世民闻言大笑,震得案上杯盏轻颤:"小松?这哪配得上朕的太子!"他拍案道,"还是鸣鸾好。”
对于这个乳名,李世民有一百二十分的满意,且自信!
两口子吃着喝着聊着,立政殿内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次日清晨一早,李世民去上早朝,长孙皇后收拾妥当后,来到桌案前坐下,让宫女研墨。
微微叹息一声。
还是要将做完的事情,跟孩子说一说。
告诉孩子,你阿耶昨晚开心,喝了点酒,给你取了个乳名.......
哎呀.....这事闹的。
长孙皇后执笔的手悬在宣纸上方,墨汁在笔尖凝聚,最终"啪"地一声落在纸上,晕开一小片墨痕。
"娘娘..."贴身宫女轻声唤道,递上一方热帕子。
长孙皇后这才回神,接过帕子擦了擦指尖并不存在的墨渍。她望着纸上那滴墨迹,忽然轻笑出声。
"鸣鸾..."她轻声念着这个崭新的乳名,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终究落下第一行字。
长孙皇后在写信的时候,几乎是写一行,叹息一声。
也不知道高明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会是个什么反应。
这么大的孩子了.......
长孙皇后重新执笔,笔走龙蛇。
“此名虽迟,然汝父拳拳爱子之心,望吾儿体察。另附上东宫梅园新开的第一枝桃花,知汝素爱此物...”
还能咋办,尽量找补吧。
乳名是真的。
二郎爱子,也是真的。
至于喝酒这事儿,信里就先不提了,又没喝的烂醉,起名这事儿,二郎也是认真的。
越是认真,越是让人不忍好吧.......
泾阳县宅邸。
“太子殿下,宫中,立政殿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