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章 县令登门-《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李复听到李丽质说这么多,微微一笑。

  “你也只是看到了猪八戒的表面。”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问题,或许到时候高明听过,你阿耶听过,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李复说道。

  猪八戒,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不能否认,他很聪明。

  有事,大师兄上。

  大师兄有事儿了,那他是真的上。

  毕竟,要是没有大师兄做事了,那事情就得落到他头上了。

  唐僧被抓了,他不着急,有大师兄呢。

  可是大师兄被困了,那就是危急存亡之际了。

  “那王叔你怎么看呢?”李丽质好奇问道。

  “猪八戒的存在,也有他的作用不是吗?回顾之前,通天河收沙僧,猴王说他不善水战,而猪八戒呢?下凡之前,可是天庭掌管天河十万水兵的天蓬元帅。”李复说道。

  李丽质点头。

  倒也是,先前通天河收沙僧,有猪八戒一份功劳。

  李丽质在宅子里住了下来,天天跟着孙思邈往外跑,还从孙思邈那里誊抄了不少手稿回来,都小心翼翼的保存着,拿着当成宝贝。

  石头倒也不用再往长安去了,李复写下来的故事,到时候就让李丽质捎带回去就是了。

  庄子外面热闹起来了,秋税上缴,官府重新丈量田亩。

  李世民和他的左膀右臂们在两仪殿里动动嘴,基层官员就得跑断了腿。

  在长安城周围当官,有好有坏吧。

  好处就是,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不管做的好坏,今天事情做完了,说不准明天就能出现在天子的桌案上。

  功劳来的及时。

  做的不好了,丢官丢的也快。

  长安城周围,哪怕是个县令,那也是京官。

  上头要查佛田,他们就要跑到田间地头亲自带人去丈量。

  但是这事儿,哪儿有那么简单,当中的阻力可不小,所以忙活好几天,也不见得有结果。

  寺庙除却有护院和武僧之外,他们背后,还有长安高官和勋贵的影子。

  因此,基层的官员,在这件事上,就跟风箱里的老鼠一样。

  书房内,深秋的暖阳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地洒进来,在地上铺开一片斑驳的光影。

  地面上铺上了厚厚的垫子,李韶盘腿而坐,怀里抱着咿咿呀呀的狸奴。

  小娃娃穿着嫩绿色的绸缎袄,胖乎乎的小手正努力去够垫子上的一只布老虎。

  李韶温柔地笑着,指尖轻轻点着狸奴的鼻尖:"慢点儿,别摔着。"

  说罢,松开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在软垫上爬着。

  李复坐在书案前写故事。

  长乐又带着护卫出门了。

  自从她来了,孙思邈现在是不带着一帮学生出门给人看病都不行了。

  长乐闹着要出门。

  孙思邈也只好遂了自己弟子的心愿。

  去就去吧,反正给人去义诊,也是好事一件。

  只是,周围村里,哪儿有那么多病人?

  走的也是一次比一次远了。

  李复倒是不担心,反正身边跟着护卫呢,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明面上有千牛卫,暗地里还有李二凤给他闺女指派的暗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老赵匆匆来到书房院子里,站在书房门口,对着内里拱手行礼。

  “郎君,夫人,泾阳县县令来拜访了。”

  李复停下手中的笔。

  “泾阳县县令?嚯,这平日里咱们也不怎么跟官府打交道,他这会儿来.......干啥来了?”李复问道。

  “郎君,他说,是因为泾阳县境内的佛田的事情。”老赵说道:“看他那样子,像是有求于郎君。”

  “人呢?”李复问道。

  “这会儿还在外头候着郎君的消息呢。”

  “请到厅中去吧,我一会儿就过去。”李复应声。

  泾阳县境内,还牵扯佛田了?

  有点意思啊。

  不过,倒也不意外。

  都发展到了让李二凤因此而上火的地步了,再查出点什么来,都不意外。

  李复收拾好桌案,起身。

  “夫人,我先去前厅看看。”李复说道:“看看这位县令,来找我有什么事。”

  “也得知道知道,泾阳县境内佛田的情况。”

  “毕竟.......”

  李韶微微颔首。

  “夫君且去就是,一会儿我让奶娘将狸奴带回屋子。”李韶说道:“这事儿,妾身也想听一听。”

  李复点头。

  “好。”

  李韶要听这件事,也不会在人前露面,顶多是在厅后,听听自家夫君跟县令谈论的这件事。

  封地境内的情况,尤其事关田地,她也是要知道的。

  万一有什么差错,也能着手想想办法怎么解决。

  自家的产业和田地,早就已经过了两三遍了,没有找出什么问题。

  当然,泾阳王府的田亩,可不会去挂什么佛田的名头。

  家中连烧香拜佛都不曾有过。

  即便是要焚香跪拜,也是跪拜的先祖。

  眼下,泾阳王府,还未曾与什么寺庙有多余的“缘分”。

  厅中茶香袅袅,泾阳县县令受邀到厅中坐在椅子上,心中也是忐忑难安,一边放着的好茶,根本无心品尝。

  见李复进来,他慌忙起身。

  “下官拜见王爷,冒昧打扰,实在是.......”

  李复摆了摆手。

  “张县尊,坐下说。”

  说罢,李复越过他,走到主位上,撩袍坐下。

  “听管家说,张县尊是为了佛田的事情而来?”

  李复上来便是直接开门见山。

  “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李复之所以要见这位县尊,摆明了态度要管这事儿,那也是因为,太上皇给他的这个爵位,泾阳县算是他的地盘。

  在自己的地盘上要是还平不了事,那他这个郡王,可是会被人小看的。

  李复也混明白了。

  该出手时就出手,万万不能被人小看。

  被人小看了的下场就是,会被人盯上,然后刺杀。

  只是在心里骂骂咧咧的,没用。

  得拿出手段来。

  可以有菩萨心肠。

  但是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有雷霆手段。

  只有好心肠没有好手段,那叫窝囊,滥好人,不叫仁慈。

  所谓仁慈,我有办法和手段收拾死你,但是我不用,这叫做我仁慈。

  泾阳县县令起身,对着李复拱手行礼。

  “殿下明鉴,下官奉命清丈佛田,可那大云寺..."

  “恩?”李复疑惑的目光看向县令。

  县令压低了声音。

  “竟有护院武僧阻拦差役。”

  李复垂眸,风轻云淡。

  “哦,明白了,他们要谋反啊。”

  “不不不不不。”县令连连摆手。

  “不?”李复反问:“护院武僧阻拦差役,而县衙差役奉旨丈量田亩,他们这不就是明晃晃的对抗朝廷吗?”

  “对抗朝廷,这跟谋反有什么区别?”

  窗外一阵秋风掠过。

  “倒也没有........到那个地步,只是,他们........”

  泾阳县县令喉结一阵滚动。

  “他们背后,有人。”

  李复一听这个,笑了。

  要是担心他们背后有人,朝廷会下这个命令?

  命令都下来了,那他们背后的人,是不是要考虑考虑怎么做了?

  都这会儿了,谁家这么头铁呢?

  李复眯起眼睛:"哦?这大云寺...背后是哪家供奉的?"

  泾阳县县令从袖中抽出一卷账册,"王爷请看,这寺里七成'福田',挂的都是范阳卢家的名头。"

  李复接过账册,账册翻开,朱笔批注的"免役"二字触目惊心。

  李复忽然轻笑出声。

  最终还是牵扯到这些世家头上了。

  但凡是有点利益的事儿,最终的志向,都是顶级的世家。

  长安城周围的大量田产,就算是当初朝廷发给了普通人,但是天子脚下,京畿周围,他们想要长久的留在自己手里,普通百姓,没那么大的本事。

  但凡被高门大户盯上了。

  明里暗里的,不死脱层皮。

  “只是有个卢家的名头?”

  “那卢家可大了去了。”

  “回殿下,留在长安城,打理周围这些田产的,是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的卢献。”泾阳县县令应声。

  他是查明白了,才来找的泾阳王。

  “这么说,跟范阳公,没什么关系。”李复思索着说道。

  范阳公卢承庆,这会儿还在秦州做参军,很是得李二凤的信任。

  “这,下官不敢断言。”泾阳县县令低头拱手。

  李复笑了笑。

  还真是个聪明人,但是,少了几分魄力啊。

  不过,在长安城周围当官的,都这样,见怪不怪了。

  原本这样的事情,是可以上报的。

  但是上报上去了,会到谁手里呢?

  上司打马虎眼,糊弄糊弄就过去了,底下的官员要是糊弄,皇帝追责下来,他们这些地方上的父母官逃不掉。

  如果事情真的能捅上去,那他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人家大树底下好乘凉,县令背靠的树,不够大,这种事上,遮不住他。

  所以,他想要求稳,就到这边来了。

  泾阳县,也是泾阳王的地盘。

  求到人家头上,也是合情合理。

  “这个不难。”李复说道:“明日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一切按照朝廷的命令去做。”

  “如果有人还敢阻拦,你就告诉他们,泾阳王让你问问他们,武僧的武字,要不要改成戍字。”

  仗着卢家的名头,还敢跟官府做对抗了。

  这些寺庙里的人,真是膨胀的有点过分了。

  武僧?

  不听话那就充军去吧,到大唐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到大唐最艰苦的地方,去做奉献吧。

  张县令浑身一颤。

  改"武僧"为"戍卒",那可是要发配边疆的!他连忙深揖到底:"下官明白!下官这就..."

  "且慢。"李复忽然唤住他,"听说大云寺的素斋不错,明日丈量完,给本王带一份尝尝。"

  “外面都传言,说泾阳王府的吃食,能比得上宫中的尚食局。”

  “本王要看看,大云寺的素斋,比不比得上。”

  张县令战战兢兢的应声,而后躬着身子告退。

  待县令离开后,李韶从后厅中出来。

  “范阳卢氏,北祖二房.......范阳公是北祖大房,但是不管如何,也是同祖同宗了。”

  李复微微颔首。

  “是啊,都是范阳卢氏嘛。”

  “名头要宗族共同抬着,出了事,也要同担,所以宗族内,要齐心协力。”

  “凝聚力强,拧成一股绳,朝廷拿着他们没办法。”

  这就是李世民头疼世家的地方。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泥泞地里行走一样,令人不痛快。

  “佛田这件事,也正好,陛下借着这件事,给他们提提醒。”

  不过今年,因为有夏天泾阳县书院的事情。

  对于世家的打压,不能太过了,事情不能在一年内,做的太过分,否则,容易生变故。

  泾阳县的事情好解决。

  毕竟,自己才是泾阳王。

  在自己的地盘上,不管自己怎么闹腾,都算不到李世民的头上。

  就算是卢家人要折腾,自己也不怵。

  闹的狠了,李二凤要搭一个台阶,无非也是斥责自己一顿,安抚安抚卢家而已。

  再狠一点,斥责一顿,罚罚俸禄什么的。

  反正爵位是不会动的,官职也不会动。

  且不说李二凤不想动,便是对外的由头,都能直接说,泾阳王是太上皇的侄子,是故汉王的子嗣,爵位是太上皇封的.......

  不想动了,要找借口,那还不多的是。

  更别说,李复在朝中,也不算孤立无援。

  泾阳王府的饭,也不能白吃,泾阳王府的酒,也不能白喝不是?

  到了要用得着你的地方了,你不上?往后还好意思坐在一块吃吃喝喝吗?

  至于罚俸禄。

  想到这个惩罚,李复自己都笑了。

  对于李复来说,为了老李家,这点委屈,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是明面上做给卢家看而已。

  李复甚至连结局都已经算到了。

  “那,最后闹得不好看了,卢家就记恨上咱们了。”李韶叹息一声。

  “不闹也得记恨咱们。”李复说道:“看看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咱们可没主动招惹这帮世家,他们也没放咱们过安生日子啊。”

  更别说,李复弄个书院出来,是要逐渐挖他们的根。

  皇室和世家之间,本就是相互利用,相互之间不可能友谊长存的,顶多双方之间有个蜜月期什么的。

  哪儿来的长久的世界和平。

  皇室不压世家,那皇帝的位置,怕不是随时可以换人坐了。